6 年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740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 年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6 年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6 年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6 年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6 年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 年语文.docx

《6 年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年语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 年语文.docx

6年语文

第一板块:

正气歌

1-----1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认识4个生字,学会2个生字。

4.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知难而进。

5.能被背诵课文《苏武牧羊》。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使学生真切体会苏武威武不屈的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认识4个生字,学会2个生字。

4.能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3个生字,学会2个生字。

能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教学难点

能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学生汇报:

苏武(?

---公元前60年,字子卿,西汉杜陵(今天西安市东南)人。

汉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

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边牧羊。

苏武19年不肯屈服。

汉使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被遣回朝。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苏武牧羊》。

教师板书课题:

1------1苏武牧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生词的情况

1.排除读音障碍;(教师出示认写字卡片,指名读字,同时要组词并且说出词语的意思,教师将认写字帖在黑板上。

写字:

匈奴认字:

旄帏

2.指导学生书写。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并把它记住。

“匈”(强调笔顺的书写。

“匈”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点。

“奴”(强调“女”旁的最后一笔不出头。

“奴”第一笔是撇点。

3.指导读音

“旄”读:

mao“帏”读:

wei

4.理解词语: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出来,并且说出词语的意思。

社稷:

“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

稷,指五谷之神。

故“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海枯石烂:

海水干涸、石头粉烂。

形容历时久远,万物已变。

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匈奴: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

5.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教师组织学生带着生字读文。

三、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再次读文概括全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读文)

教师指名汇报:

课文通过讲述苏武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后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放羊的故事。

2.学生再次读文并思考:

课文可分几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读文。

汇报:

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第二部分:

主要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3.教师提问:

你是根据什么来分成两个部分的?

学生1汇报:

因为这首诗词中两个部分中间有一个空行,所以分成两个部分。

学生2汇报:

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分的。

四、整体朗读全诗

教师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文。

五、课堂总结:

课文中有哪些内容让你感动?

哪些内容让你崇敬?

苏武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希望你们在下节课中表现的更精彩。

六、作业: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背诵《苏武牧羊》

七、板书设计:

1-----1苏武牧羊

写字:

匈奴认字:

旄帏

第一部分:

讲苏武在北海边经受到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第二部分:

讲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能有感情的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使学生真切体会苏武威武不屈的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牧羊》一课有哪些内容让你感动?

哪些内容让你崇敬?

苏武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

1----1苏武牧羊

二、深入感知,体会思想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一部分,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

(学生读文并思考。

学生汇报:

(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教师板书:

穷苦。

(2)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按教师的按要求边读边画,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1汇报:

“雪地又冰天”“难中难”“渴饮雪”“饥吞毡”

学生2汇报:

对于他的处境我感到同情。

教师板书:

雪地又冰天”“难中难”“渴饮雪”“饥吞毡”

(3)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

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

(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指导:

相机引导

A.“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

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

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B.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

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

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

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

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消化的毛毡!

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

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4)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屈服了吗?

你能用下面的词语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5)第一部分写了苏武在北海边经受了身体上非人的折磨和坚定地态度。

在写苏武的态度时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那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是人的什么和什么对比?

(学生思考并汇报)

学生1汇报: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学生2汇报:

是人的意志与他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

教师板书:

坚贞不屈

(6)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苏武是一个怎样的苏武吗?

(学生汇报)

学生1汇报:

是一个坚强不屈的苏武。

学生2汇报:

是一个勇于挑战自我的苏武。

学生3汇报:

是一个心中有国家的苏武。

学生4汇报:

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苏武。

过渡句:

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学生汇报:

家乡、亲人。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读第二部分并且动笔画出能感动你的词句。

(学生动笔画)

学生1汇报: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

教师追问:

此句是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

冬天来了,大雁南飞,南边,即是汉朝的方向;

学生2汇报: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得威。

教师追问:

此句是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

这几句的意思是:

即使大海枯干了,石头腐烂了,也不会使苏武终于汉朝的气节有丝毫改变。

苏武如此坚如磐石的信念最终让匈奴单于心惊胆战,使其由衷地钦佩汉朝德政的确是威驻人心。

教师相机点拨:

这两句赞颂了苏武的忠贞气节感动了天感动了地。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

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

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

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学生接着读)

(2)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教师板书:

心酸敬佩

(3)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读一读全篇课文。

三、课堂小结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四、课后作业

1.小练笔:

写写自己心中的苏武是什么样的?

(百字左右)

2.背诵《竹石》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板书设计

1-----1苏武牧羊 

雪地又冰天”“难中难”“渴饮雪”“饥吞毡”

 穷苦坚贞不屈(心酸)(敬佩)

 

1-----2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会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悟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黑板)教师读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

有同学读过这首诗吗?

朗诵一下。

师:

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齐读)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师:

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诗歌《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教师板书课题:

1-----2过零丁洋

二、学习新课

(一)作者、背景简介(你了解文天祥?

教师指名汇报预习情况。

学生1汇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未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学生2汇报: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

“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

”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张弘范读后深受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

师: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是怎样的一首诗,竟然能够打动战场上兵戈相见的敌人?

又是怎样的一首诗,让千百年来无数国人为之动容?

(二)检查生字生词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并组词,教师将生字贴在黑板上,指导书写)

逢絮惶寥

重点指导“絮”的书写。

“女”最后一笔不出头,下部分“系”不带撇。

(学生动笔写两遍“絮”字。

2.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读词语,并且说出其意思。

寥落惶恐零丁

3.初读诗歌 朗读、诗译

师: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1、正音,2、押韵,3、韵脚“经”、“星”、“萍”、“丁”、“青”,4、节奏223,七言律师的特点)

师:

同学们是否能读懂这首诗呢?

(关键字词的解释)

起一经:

四周星:

寥落:

荒凉冷落。

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

惶恐:

惊慌恐惧。

汗青:

指史册。

师:

我们在正确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学着用诗化的语言翻译了诗歌。

这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诗歌,在通过深入分析字词的深意来鉴赏诗歌。

(三)研读诗歌

学习首联

1、师:

请同学读首联,然后思考: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学生汇报:

一是读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师:

谁能说出首联的意思?

学生汇报:

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四个年头。

学习颔联

1.额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学生读颔联并思考。

学生汇报: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学生汇报: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2.颔联是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

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像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学习颈联

1.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汇报: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元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2.颈联是什么意思?

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伶仃。

学习尾联

1.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学生汇报: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2.尾联是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

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绝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四)教师小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送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的赞歌。

的确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五)你最喜欢诗中的那一句诗?

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汇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汇报:

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忧国忧民,视死如归,愿意为国捐躯、舍身报国之情

三、全课总结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慷慨悲壮、气吞山歌,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

诗人大义凛然的风度让我们深感敬佩。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课外积累

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板书设计

 

起一经、四周星----(起兵抗元)

山河破碎身世浮沉----(国破家亡)回顾平生遭遇

1-----2过零丁洋

说惶恐、叹零丁----(百感交集)抒发高尚情操

谁无死、照汗青----(丹心永垂)

 

1----3狱中题壁

教学目标

1.认识2生字,会写2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这首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诗句中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信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悟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谭嗣同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板块的三首诗歌,我们从苏武、文天祥、鲁迅的人格中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也从崇高的民族气节中受到感染。

(教师指名背诵《过零丁洋》)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板块的内容。

教师板书课题:

1------3狱中题壁

1、齐读诗的题目。

从诗的题目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资料,谁来简要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写此诗的第五天谭嗣同献出了他年仅34岁的生命。

1898年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

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

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生前绝笔之作,齐读全诗——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他的伟大爱国精神、热爱人民与追求真理的情感、坚强斗志与崇高品质,赢得了中国人民历久不衰的高度敬仰与深沉缅怀。

过渡: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谭嗣同先生气壮山河的生前绝笔绝命诗。

二、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先认读再组词,并且教师指导书写。

认字:

写字:

狱(强调书写时中间的言字旁要写的小一点)俭(强调右边要写的宽一些。

(学生带着生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

(二)逐词逐句理解古诗。

学习前两句诗

1.师:

组织学生读诗句,并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查阅资料理解其意思。

学生汇报:

“望门投止”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

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学生汇报:

“须臾”指极短的时间,片刻。

学生汇报:

“肝胆”指比喻真诚的心。

2.师:

前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

看到人家就去投宿想到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人死求生,坚持斗争。

教师指名介绍张俭和杜根:

张俭:

(115---198),东汉人,汉恒帝时任山阳郡东部督邮,因弹劾宦侯览反被巫结党,他被迫逃亡,逃亡中凡是投宿的家人,都不怕牵连,乐于接待他,许多人为了收留他而家破人亡。

杜根:

东汉人,当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

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

太后死后,他又复官;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

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

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3.这两句诗是设想逃亡中那些人?

学生汇报: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4.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有一种什么样的信念?

学生汇报:

表达了诗人对流亡的战友寄予愿望,对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

5.教师组织学生再读一遍这两句诗,感受作者的愿望和信念。

(学生读)

学习后两句诗

1.教师指名读,自由读,并动笔画出不懂的词语,查阅资料解决疑难。

学生汇报:

“横刀”指屠刀。

学生汇报:

“向天笑”仰天大笑。

学生汇报:

“肝胆”指比喻真诚的心。

学生汇报:

“两昆仑“原指昆仑山,本课指康有为和谭嗣同。

2.师: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汇报:

即使屠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和留下来的同志们都像昆仑山一样伟大的英雄好汉。

3.师:

去、留”作者意在指谁去谁留?

(学生思考)

学生汇报:

“去”的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留”的指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及其他死难者。

教师相机点拨: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本是有时间出逃的,朋友们都劝他出去避一避,但他却下定决心以身殉难,但同时他也希望能保留一批同志,以图将来,所以他劝梁启超出逃,他说:

(出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不以召后人!

就是说无论是去者还是留者,都是为着共同的事业,都是赤胆忠心的大英雄,所以说“去留肝胆两昆仑,“去”的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留”的指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及其他死难者,他们各得其所,一样的崇高,一样的伟大。

4.理解“两昆仑”的含义。

①昆仑的意思,用来形容什么?

②把谁比喻成两昆仑?

(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都是昆仑山一样的好汉。

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汇报:

这句所表达的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崇高与悲壮,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也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读这句诗——

5.师: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汇报:

《狱中题壁》一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6.出示正气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正气歌》所说:

"时穷节乃见",一生的学习、追求,在国破被俘的生死关头,表现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能战胜一切的浩然之气。

7.舍生取义成语:

正气凛然凛然正气大义凛然浩气凛然不吐不茹刚正不阿柴立不阿持正不阿奉公不阿奉公守法方正不阿方正不苟公正不阿刚直不阿刚正无私浩然之气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守正不阿守正不挠无偏无党心地正直正大不阿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令行禁止执法无私执法不阿临危不惧无私无畏视死如归英勇无畏无所畏惧

8.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按七言绝句诗的特点223的节奏朗读。

三、课堂总结:

新一代的我们,不能斩断历史,遗忘过去。

一百五十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创伤,饱经忧患,然而总能度过难关,归结于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

四、作业

背诵全诗

五、板书设计

1------3狱中题壁

张俭、杜根------巧用典故、鼓励战友

横刀、向天笑慷慨激昂

自抒豪情

肝胆、两昆仑英勇无畏

 

1-----3自题小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4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从诗句中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信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悟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鲁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狱中题壁》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鲁迅的一首诗《自题小像》。

教师板书课题:

自题小像

二、学习新课

(一)检查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先认读,指导读音,然后教师指导书写。

写字:

磐pan(强调第5笔要变成提,不出头。

)荐jian(强调下半部分要写的宽一些。

)轩xuan(强调第4笔要写成提。

认字:

(二)带着生字宝宝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

(三)为全诗划分节奏(223)

(四)按节奏读全诗。

(学生读文可以指名读也可以分组读诗。

(五)学习前两句诗

(1)学生自由读这两句诗。

(生动笔画出不懂的词语,并且查阅资料。

学生汇报:

“灵台”指心。

学生汇报:

无计:

无法。

计:

方法。

学生汇报:

神矢:

神奇的箭镞,借指新兴的革命力量;以往许多论者误引许寿裳的说法而致了该诗久久不得其解。

学生汇报:

磐:

磐石,厚而重的石头。

学生汇报:

故园:

故乡。

(2)师:

这两首诗句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汇报:

自己对祖国始终怀有无法抗拒的强烈情感,即便祖国已经是风雨飘摇,这种爱国的情怀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六)学习后两句诗

(1)学生自由读诗句。

(生动笔画出不懂的词语,并且查阅资料。

学生汇报:

“荃不察”语出《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本诗指我的心思不被觉察、不被理解。

荃,即荪,香草名,原诗喻指楚王,本诗中指民众。

学生汇报:

“轩辕”皇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汉民族的始祖,诗中代指中华民族。

(2)师:

后两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汇报:

我将这份热忱告诉祖国的同胞,但同胞们却全无觉察和理解,我愿意牺牲我自己来唤起同胞的觉醒意识。

(七)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