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一初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511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市绍兴一初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绍兴市绍兴一初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绍兴市绍兴一初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绍兴市绍兴一初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绍兴市绍兴一初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绍兴市绍兴一初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绍兴市绍兴一初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市绍兴一初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绍兴市绍兴一初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绍兴市绍兴一初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绍兴市绍兴一初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这一年处于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2.秦朝“焚书坑儒”,而西汉则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目的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推行法家思想D.有区别地对待知识文化

3.2018年3月,魏凤和出席中共十九大会议。

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被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任国防部长。

在秦朝掌管全国军事类似国防部长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主要指()

A.诸侯争霸B.生产力飞跃C.社会制度更替D.思想大解放

5.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原因是()

A.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B.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C.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推广D.封建制度的确立

6.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秦统一的时间应该是

A.A点B.B点C.C点D.D点

7.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半坡人C.山顶洞人D.北京人

8.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91年,各诸侯王国王子封侯者达165人(见下表)。

导致该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汉武帝

城阳

赵国

中山

菑川

河间

济北

齐国

长沙

代国

广川

鲁国

胶东

梁国

衡山

33

24

20

17

11

11

11

11

9

8

5

3

1

1

 

A.大肆分封诸侯B.地方广设郡县

C.实施“推恩令”D.设立13个州部

9.古书赞扬我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时写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项水利工程是()

A.白渠B.灵渠C.六辅渠D.都江堰

10.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

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

A.齐国B.赵国C.秦国D.楚国

11.春秋时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A.秦穆公B.楚庄王C.晋文公D.齐桓公

12.青铜器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

后母戊大方鼎(又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铸造于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13.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国君的暴政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14.大禹以平凡的义举,印证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人生境界。

他成为联盟首领的方式是

A.世袭制B.武力夺取C.禅让制D.考试选拔

15.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

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陕西

16.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富国强兵D.推行县制治理地方

17.周朝时期,由开始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现象充分说明

A.周王室已经被推翻

B.各诸侯国统治者生活腐化

C.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D.青铜器制造业非常发达

18.下面三字经的内容与北京人无关的项是

A.发现点,周口店

B.头盖骨,猿特征

C.打石器,过群居

D.磨石器,尖锋利

19.著名学者夏鼐说:

“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20.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1.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

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

爷爷慢吞吞地说:

“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

”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2.历史学家钱穆说:

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23.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届遗产大会,一致表决通过将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因为该地发掘出了

A.甲骨文、兵马俑

B.茶叶、青铜器

C.甲骨文、青铜器

D.丝绸、甲骨文

24.春秋后期,生产力显著发展。

这时,促进农业上深耕细作的除铁制农具外,还有

A.骨耜

B.青铜器

C.牛耕

D.都江堰

25.《三字经》有云: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齐桓公 魏国B.晋文公 齐国C.齐桓公 秦国D.楚庄王 秦朝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1)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2)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哪些贡献?

如何评价?

27.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的是谁?

他们是哪国人?

(2)材料一中的“卫鞅”发动的这场变法运动的时间是?

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法的相关内容。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变法的影响。

28.阅读下图:

请回答:

(1)图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政治制度示意图,它的建立者是谁?

这一政治制度被人们称为什么?

这一政治制度来源于战国时期哪一个学派的思想?

(2)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秦朝巩固统一的什么措施?

(3)秦始皇采取的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4)从秦朝的兴衰历史中,你有什么感悟?

29.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其基本含义是:

以天下之统一为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

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大一统”理念包括思想方面的“大一统”和政体方面的“大一统”两部分。

……政体方面的“大一统”,分为王权政治下的“大一统”和皇权政治下的“大一统”两种形式。

——薛海玲等《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理念的形成及统一战争的实践》

材料三从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

——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

请回答:

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说明材料一“乱象”时代特征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抱负。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加强“王权政治下的‘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以秦朝、西汉为例,说说“皇权政治下的‘大一统’”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⑶从武帝时期开始“无不渐染儒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播的历史影响。

30.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

他的变法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又是哪一项?

材料三

(3)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叫什么?

它的修建有何意义?

材料四

(4)材料四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请问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一百年是一个世纪,每十年为一个年代,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加一,公元前771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前期,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选B

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实行皇帝制度,下辖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掌管军事国防,地方上设郡守,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建立,故C符合题意。

题干是说这一时期社会性质的变化,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解析: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C符合题干要求,ABD都与“最根本原因”不符,所以答案选择C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即秦朝,故A符合题意。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同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可知是指北京人,故D符合题意。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各诸侯王国王子封侯者达165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各诸侯王国王子封侯者增多的现象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期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将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他们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没有大肆分封诸侯,A不符合题意。

BD项与题干“各诸侯王国王子封侯者达165人”无关,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9.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0.C

解析: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促使秦国强大起来。

所以商鞅变法发生地的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故选C。

1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D符合题意。

ABC项人物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个霸主,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

1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符合题意;后母戊大方鼎不是西周时期铸造,B不符合题意;秦朝和汉朝与题干信息不符合,C和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夏桀和商纣、周幽王都是暴君,他们的暴虐统治引起众叛亲离,最终导致王朝灭亡,故C符合题意;ABD不属于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共同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归纳能力。

夏商周末代国君的暴政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

1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舜又用同样的方法传位于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制”,C符合题意。

世袭制在夏朝建立后开始,A不符合题意。

武力夺取、考试选拔不是大禹成为部落首领的方式,B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注意准确识记禅让制的有关内容。

1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2019年)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应该去170万年前的云南,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16.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商鞅变法以依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选B。

1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指的是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格局;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争霸战争频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周王室已经被推翻、各诸侯国统治者生活腐化、青铜器制造业非常发达,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ABC项内容都是关于北京人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与生产生活状况。

1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点睛】

试题分析: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在农业上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在西汉;所以③④不是商朝的成就。

商朝青铜制作工艺高超是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商朝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故选A。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掉夏朝末代暴君桀,建立商朝,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目中爷爷的话“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相互转化嘛!

”可知,这是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于道家著作中,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关于百家争鸣,学生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及其观点。

如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施行仁政”;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道家庄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2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春秋战国那种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B。

2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河南安阳殷墟是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是甲骨文和青铜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终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识记春秋霸主的第一位霸主和战国七雄的“一强”是解题的关键。

二、综合题

26.

(1)教育思想:

学习态度要老实;学思结合;要学会复习;要多请教,多提问。

(2)其他贡献及评价: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整理古代文献资料

解析:

(1)教育思想:

学习态度要老实;学思结合;要学会复习;要多请教,多提问。

(2)其他贡献及评价: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学习态度要老实;学思结合;要学会复习;要多请教,多提问。

(2)依据所学可知,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及评价还有: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27.

(1)商鞅;秦孝公;秦国

(2)公元前356年;地主阶级

(3)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

解析:

(1)商鞅;秦孝公;秦国

(2)公元前356年;地主阶级

(3)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结合所学知识,“卫鞅”指商鞅;“孝公”指秦国国君秦孝公。

(2)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内容,根据材料“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内容。

(4)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8.

(1)秦始皇(或嬴政)中央集权制度法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等

(4)①要从政以德,执政为民,②要以人为本,③要施行仁政,④要建立和

解析:

(1)秦始皇(或嬴政)中央集权制度法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等

(4)①要从政以德,执政为民,②要以人为本,③要施行仁政,④要建立和谐社会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一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来源于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

(2)依据材料的图二、图三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在全国使用圆形方孔铜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图三是统一货币。

后来,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推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图二是统一文字。

(3)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采取的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4)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兴衰历史告诉我们,统治者要从政以德,执政为民,要以人为本;要施行仁政,要建立和谐社会,要制定政策符合国情,要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

29.

(1)现象:

春秋诸侯争霸。

抱负:

追求“天下共主”,重新迈向大一统。

(2)措施:

实行分封制。

表现:

秦朝: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西汉: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

解析:

(1)现象:

春秋诸侯争霸。

抱负:

追求“天下共主”,重新迈向大一统。

(2)措施:

实行分封制。

表现:

秦朝: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西汉: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等。

(3)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

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影响:

传播并强化了“大一统”民族观;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能说明材料一“乱象”时代特征的历史现象是春秋诸侯争霸。

孔子的政治抱负是追求“天下共主”,重新迈向大一统。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加强“王权政治下的‘大一统’”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分封制。

秦始皇时期“皇权政治下的‘大一统’”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西汉汉武帝时期“皇权政治下的‘大一统’”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等。

(3)根据材料三“从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武帝时期开始“无不渐染儒风”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根据“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传播的历史影响是传播并强化了“大一统”民族观;有利于中华民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