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324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docx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docx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

专题讲座

如何把中小学美术课标的要求转化成有效教学行为

李汇洋(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有哪些困惑?

能否自觉的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把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紧密的与学生的认知、知识储备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把教学实施得更加有效,要将以往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转变为注重课堂的方法与过程,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将教学的重点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这样我们才能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觉的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美术课程的性质有以下四个特性决定: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美术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向,《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养成健康人格,指导了美术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行为有了动力和方向。

一、树立全面育人的教学观,注重人的能力培养。

(一)《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第一项就特别着重强调:

美术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面育人的教学观。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特别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并且要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我们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美术课程是一个大众化的课程。

必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快乐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的身心获得最大的释放,自由地进行创作。

通过美术学习,艺术的表达,树立自信,敢于创造。

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对美术有兴趣,进而爱上美术,乐意到美术教室来画画。

这里边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

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不相信他不喜欢美术。

如何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变为课堂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教学行为,转化为师生互动的快乐的课堂,把课标、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有效的结合,这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是发展的需要。

案例一:

北京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的条件、家庭条件有限。

《画卵石》一课,老师问学生谁家有艺术品?

它花了多少钱?

老师也有艺术品收藏,但是老师没有花钱,是老师自己做的。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教师的卵石画作品),“这些美丽的石头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这些原本不是美术教学媒材的卵石,如何经过老师的加工,一下子就变成为了美丽的艺术品?

”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讲解了卵石画的制作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和要求。

没有城里的条件,教学仍然可以贯彻课标精神,落实教材知识,学生们通过学习画卵石,从中获得了创作的乐趣。

因为这些材料既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又不受形制的限制,面对各式各样的石头,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

大胆的表达自己,不但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和自信;在创作的同时,学习掌握了如何发现普通媒材美的方法,体会到了完成美术作品的严谨态度和细致认真的创作精神。

案例二:

北京龙潭中学的孙艳的实验绘画,就是在学习了印象派绘画之后结合美丽的色彩一课的练习,采用全班参与的方式,合作临摹《梵高自画像》、《塔吉克新娘》、《父亲》和创作《九龙壁》大型绘画作品。

在学习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负责设计的,有负责组织的,有负责粘贴的,各个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精神,从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和乐趣。

在学习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从课程的内容设计、分组准备、设计制作、粘贴完成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负责策划和绘画指导等。

使每一位学生都通过美术学习享受到由此而带来的创作快乐,都享受到参与美术学习的权利,并且由此而获得成就感和自信,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在美术课程标准中特别注重强调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审美的规律和美术学习的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俗话说:

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山再高只要坚持攀登就会不断地上升高度。

世间一切事情都是在实践中按照一定科学规律发展成熟的。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直观教学,教师当堂示范演示是我们美术教学的特点,也是任何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说的最简单的就是要多看。

贯彻在教学中就是通过欣赏评述的手段,运用学生们得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

它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美术创作比较倾向于外化的,而美术欣赏更偏重于内化。

例如“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而初中学生的美术学习更倾向于创作这一外化活动特征。

这从国家美术课程的设置以及《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的划分,就不难理解学段的递进关系。

我们都知道要进行造型表现设计等等创作活动,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术基本素养,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

如果眼高手低,我们的眼睛上不去,设计的格调和创作的水平如何能够有高度?

所以美术欣赏就是提高眼力、提高欣赏水平的最好途径。

就美术欣赏而言,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时后,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的达到的,而是要在日常每节课上进行长期的欣赏过程,潜移默化地逐步实现的。

作品的欣赏大都会从作品的内容、形式、艺术流派、等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这里边主要要求教师不仅仅讲解作品(灌输知识,背景事件、典故轶事),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学生为主体尝试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正因为如此,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

比如历史上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

我们的美术课堂可以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

这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欣赏无定法,触类可旁通。

(三)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就是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想象等活动,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思维,形成创意和独立见解,并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和其他方式加以呈现和表达。

案例 唐伟《到太空去旅行》

[问题框架]

1.你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设计意图】谈话式引入本课教学。

2.我们到哪儿了?

【设计意图】暗示法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你们乘坐的这些工具飞得到太空吗?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4.为什么这些普通的交通工具能不能飞到太空?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因此为本课探究的主线,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5.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太空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引发观察,积累表象素材。

6.怎样表现这些星系、天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基本形和线条来进行表现。

7.这么神秘绚丽的太空谁去过?

怎么去的?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宇航员及飞行器的认识。

8.为什么造型简单的飞行器能飞到太空中去,而我们的火车、汽车、飞机却不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飞行器造型的思考。

9.宇航员们在太空行走和在地球行走一样吗?

【设计意图】引发观察,探究人物动态。

10.宇航员们在太空遨游的时候遇到过地外生命(外星生物)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学习的兴趣。

11.除了乘坐飞行器,人们还幻想可以怎样飞向太空?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2.通过学习,你能回答普通的交通工具为什么不能飞到太空的问题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解决教学开始提出的问题。

13.为什么人类一直梦想着能飞上太空?

【设计意图】情感的升华,体现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

有想象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创造。

问题的跟进,使得在看似简单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能够进行积极思考和想象,形成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化思维的过程,形成发挥个性创意和独立创作的舞台。

有了这样的一连串的提问,使得整个课堂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更加深入,不断地引导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渐渐的形成了创意和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最终形成富有独立性的、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美术的本质就是创造。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这是美术教学的灵魂。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角色的转变,不但要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还要有合作、参与的意识,共同完成教学;教学方式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而定,教学课堂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注重运用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继续关注美术动态事件,有兴趣学习美术知识、理论、技能,使得他们认为美术是高品位生活的需要和标志。

二、树立大美术观念,注重美术文化学习。

(一)现在的美术学习不是美术专业学习,要引导美术教学从单纯的技能学习层面向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提升。

 

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及对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美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一定要改变以往“美术课只是传授技法”的教学观,树立起“把美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的新理念。

教师只有在观念上转变,才能理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真正涵义,才能把美术课从纯粹的“技能型学习”提高到“文化学习”的层面上来。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比如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再选用有关的音乐、背景故事、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加深学生们对历史、文化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我们也可以根据美术教材中各种专题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也可从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处(where)以及为什么(why),这样的逻辑关系去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思维动机与精神内涵。

即使是美术技术技能方面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选取播放一些相关的电影、电视、录像或图片,丰富学生的视觉记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各种技法的来龙去脉。

对于我国的一些民间艺术,现在有许多制作技法已经面临灭绝的危机,这就更需要让学生去了解认识继承发扬,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可以请一些艺术家或当地的艺人,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表演、演示,来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

教师也可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材,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地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使学生真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并通过美术学习,涵养人文精神。

当前受多元文化和DBAE(DBAE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美国,是对20世纪60年代美术教育理论的沿革和发展。

DBAE理论在美术教育目的、教学、评估、资源等方面构建起以四个学科为基础的系统理论体系,体现出美术教育全面、综合、均衡、连续等特征。

这一理论对美国及世界范围内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也不无借鉴意义。

)理论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时,都非常强调在“情境”中认识美术。

因为,只有在“情境”中认识美术,才能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才能尊重与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比如,新西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2000年)把视觉艺术分成了四个学习领域,其中一个学习领域就是:

“在情境中了解视觉艺术”(Understandingthevisualartsincontext)。

这是由于新西兰人中绝大多数是英国和欧洲的移民,另有15%的人口为毛利土著民族。

因此,新西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努力使所有学生通过艺术教育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了解欧洲以及其他地方的文化关系。

又如:

澳大利亚也是一个融合了多民族元素的移民国家,其整个国情背景的多元化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它的中小学艺术课程。

该国的中小学艺术课程把视觉艺术分为三大学习领域,其中一个领域为:

让学生了解“过去与现在的情境”,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历史传统背景中的视觉艺术作品。

再如: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年)认为,美国的多样性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和其他人。

视觉艺术、传统艺术和表演艺术为考察美国和世界各国文化和艺术的贡献提供了多样的视角。

学生可以了解到每一种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独特的贡献,有其自身的历史和英雄人物。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艺术之间的深远联系,以及特定艺术风格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

另外,学生还需要理解艺术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力量,艺术品是世界人民创造、为世界人民所享用的。

为此,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把视觉艺术分为六个学习范畴,其中的一个学习范畴是“理解视觉艺术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来认识美术”。

总之,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产品的美术,它的生成和消长,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大美术”的观念,站在人类美术发展的前沿和高度,将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切美好的艺术和文化传承下去,开阔胸襟,容纳百川。

把祖国的艺术放在世界的主流中,才能认识它的价值。

认不清世界,就不能正确认识国家,认不清国家,就不能正确认识世界。

只有把美术放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具有博大的胸怀,正确的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与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地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使学生真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并通过美术学习,涵养人文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说:

了解世界要先从了解自己开始。

案例:

《象征的艺术——招贴设计》片段,通过对学生们司空见惯的广告和招贴的讲解,使学生们了解成功商品广告的设计理念,与国家的发展和理念的关系,扩大了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开展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使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美术学习要能够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起来,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解读、构思、描绘和塑造等美术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应该说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它始终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

从美术学习的最初写生到美术创作,都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这不是一句空话,现今留下来的经典作品,无不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应。

而且美术恰恰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

这在东西方的美术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任何一种绘画创作,都会到大自然中收集素材,获取灵感。

即使是抽象艺术,也是艺术家基于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而后表达自己的一种感受。

市井生活和大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而在校的中小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美校园或田园风光以及学校的周边环境,开设课外写生课,把大自然作为表现的对象。

例如:

北京的胡同的《街景写生》、《美丽的秋天》、《山水画的意境》等课都可以采取室外写生的形式。

学生们可以走出课室,摆脱比较长时间呆在教室里的厌倦情绪,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自然环境中各种景物魅力的召唤下,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兴趣达到最理想境界。

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课堂作为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最佳手段。

例如《北京街景写生》《节约水资源》《校园活动的策划师》《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等课程,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调研、采访拍照记录,制定出计划方案,组织实施,平时多观察、多留意学校环境,特别是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采用拍成幻灯片或照片形式,展板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真正将学习与实践、社会和学校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美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

把学生对优美的环境、理想的社会的理解和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讴歌。

三、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关注学习方法研究。

教学是一个学校的主要工作,既要重视教师的教,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美术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同学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要在完善接受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形成视知觉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和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现代教学论指出: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推进学生进步发展的才是问题所在。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美术学习是一种创造艺术形象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将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问题意识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中充满疑问,使问题意识成为学生的基本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

有疑问就是好事,“疑”是有思维想办法的开始,就是要有探索的冲动,这也是创造的基础。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比较、思索、发现,才能够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

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动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二年级第四册教材中《大人国小人国》一课,就是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编一个神奇的故事,再把故事中有趣的情节表现出来。

于是如何使小人和巨人的形象形成对比成为这一课的难点。

为了既化解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握学生认知中产生的冲突,引导学生不断揭示矛盾、不断解决矛盾考验着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教师用课件显示了两个不同的环境:

一个是正常环境,另一个环境中的人和楼房、树等景物都是很矮小的。

然后让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孩”分别进入到两个环境之中,于是对比下的矛盾让学生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同样的人进入不同环境就会不一样,进入矮小景物的环境中就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大巨人?

”进而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经过分析、讨论,他们了解到画面的背景与人物的对比作用这一关键点。

使得这节课的难点一下子得以突破。

再如一些绘画知识的课,如《秋天的联想》教师将学生分成4—6组,用不同的静物(秋天的果实)采用学生自己拼摆合作、探究的方法,过程中显示出了矛盾,在探究中再解决矛盾。

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摆放方案,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不同的静物拼摆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所呈现的构图就有的合理美观,有的却不合理不美观,这是为什么呢?

设置矛盾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质疑兴奋点。

这个情景过后,教师及时控制课堂的活动,利用多媒体的实物投影仪。

镜头一转,将教师的静物摆放效果,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大家面前,随着教师的讲解、点评,构图的原则、方法等等。

静物色彩写生构图的问题,就在学生探究实践和教师的总结主导下生动地解决了,而且形式新颖、活泼,学习印象深刻,知识掌握牢固,最主要的是他们能够应用知识。

在绘画创作中,寻找最佳的构图及最合适的绘画形式。

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实践证明: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实际上,在这种矛盾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学生潜在的天性,只要教师能有效挖掘这种潜能,就能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萌生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应用,取决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

以及对于学生的了解,方式方法的使用不能一厢情愿,同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使用一种方法套用各个班级。

追求实效,就要追求学生的收获,让学生学会应用,让学生学会应用美术技能绘画或者创作,应用美术的理论知识分析理解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

(二)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探索采用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手段。

电影、电视、录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游等等方式,都能够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应该说当今的社会资源有很多是可以利用的。

城市中博物馆的开放,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等等都可以为美术教学所用。

它们的作用是教室教学所不具备的。

艺术作品的直观性;与艺术家的直接对话和展馆的艺术氛围,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

人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

因此,再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考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甚至于会终身不忘。

为了提高参观考察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从活动的一开始就要与学生沟通,所有的环节都要有设计和目的,一切手段都要围绕着适合学生身心特征。

教师带领学生到798艺术工厂参观,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看到当代艺术品,看不懂引起疑问激发兴趣,在现场模仿创作,调动兴趣。

我们说艺术实践与艺术思维是一对链环,相互扣接在一起。

思维活动能促使学生将外部操作活动内化,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再转化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在参观考察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让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孔子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提出:

“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教师就像导演一样剧本写得都是那几个字,要调动每一个演员的创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