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第二章高频考点一Word版含答案
高频考点一 借助关键词句跃入思想的深处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1·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捧与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
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
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
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
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解析 从文意来看,“挖”与“捧”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
可从最后一段中先找出“挖”在文中的起始含义(基本含义),再向前文辐射,从“挖”与“捧”(后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的关系,作者为何在结尾要提出“挖”等层面思考。
(201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
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
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2.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解析
(1)从“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领起的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上文对“感受力”及“静”的解说,可知这句诗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200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
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
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
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
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
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
鲁迅说过:
“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
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
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
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
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
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
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
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
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
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做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3.“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2)反对滥用暴力。
(3)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 本句在文章的结尾,是总结性的重点句子,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好不要活在现实生活之中,因为这类人崇尚暴力,滥杀无辜;最好这类人活在书中,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警醒。
1.《考试说明》对“理解”考点是如何要求的?
答案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江苏高考在“理解”考点的命题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有两个能力层级:
理解和分析综合。
“理解”层级中包括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小考点。
在命题中,这两个小考点是轮考点,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阅读中。
而且,无论考查哪一点,难度都不会太大。
概念的表现形式为词或短语。
考查重要概念的含义重点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尤其是对把握文意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江苏卷2010、2011两年的概念理解题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考查重要句子的含意在实际命题中重点考查那些能够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概括文中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
重在其“意”而不忘其“形”(句子的表达特点),答题多要求联系句子所在段落乃至全文,即在大语境中来探求其意。
一、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基本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
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
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
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
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
1.“双高峰分析”中“双高峰”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
知识储备 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
①表现主题思想的词语,②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③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含义。
因为考点强调的是“在文中”,故在理解时,既要注意它的“词典义”,又要注意它的“语境义”。
要把“重要概念”还原到文本中,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
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基本方法
(一)关键词语理解法
(201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做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
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2.请解释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献综述不是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而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需要对别人的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解析 首先要弄清“它”的指代义,其次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不是在重复别人”指的是什么,特别是“说出自己”是什么意思,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二)根据位置确定句意法
(2011·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
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
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大量涌现,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
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
一旦当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星途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
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定要上电视节目,也用不着资格审查就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
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
“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
……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
”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
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
(节选)
3.综合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了电视,明星生产的条件大大改变,明星的门槛大大降低,大众可直接参与明星的生产,自己当明星,并且影像电子文化与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
解析
(1)找到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
(2)联系语境,具体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知识储备 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
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
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的位置对于语句的理解相当重要。
总领句,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结合“首句标其目”作用作答;总括句,则要总结上文,或者“卒章显其志”;过渡句,则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延伸扩展。
(三)内部结构理解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面对“学历造假”的质疑,“打工皇帝”唐骏在沉默一周后接受《名汇FAMOUS》采访时说:
“你可以蒙一个人,那如果把全世界都蒙了,就是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
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
现在看来,他的这种“成功”似乎快走到了尽头。
但正如癌细胞扩散般,它还会以不同的版本在我们的社会里上演,唐骏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注脚。
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中,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5万人。
仅2005年,教育部的留学服务中心就办理了3万例国外学历学位认证。
与此同时,归国人员的学历造假案例也开始增多。
……
学历造假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的中国诚信危机中很小的一部分。
唐骏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并非只是学历与能力之争,而是它或多或少激发出了每个人身上的道德勇气。
这种道德勇气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共同编造的谎言现实。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25期《学历造假是一种社会病》)
4.“但正如癌细胞扩散般,它还会以不同的版本在我们的社会里上演,唐骏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注脚。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唐骏“学历门”不会是个案,类似的事件还将重演;②在我们的社会里有很多人信奉这种为了成功突破道德底线也无妨的逻辑;③这种逻辑如癌细胞般侵蚀危害着我们社会的诚信体系。
解析 分析这个句子的含意首先离不开对这个句子本身的意思的理解,然后要结合全文来理解,不能脱离文章本身。
根据答案,考生就可以知道,把这个句子切分成三个层次,逐层解释即可。
知识储备 对那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不论是单句还是复句,都可以使用“抽取主干法”进行解读,抓住句子主干,理解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句子含意。
如果是复句,可以划分内部层次,分层理解。
(四)表达意图还原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上“有爹可拼”“有老可啃”,无疑是幸运的,但也可能会变成包袱,使我们的创新能力严重萎缩;而反观历史不长的美国人,因“无爹可拼”“无老可啃”,只好拼创新,拼创意,拼匠心独具,“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他们利用中国故事拍成电影《花木兰》占领中国市场,利用埃及故事拍成《埃及艳后》占领埃及市场,利用古罗马故事拍成《角斗士》占领欧洲市场……(节选自陈鲁导《文化“拼爹”与“啃爹”》)
5.请简要概括“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一句在文中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利用别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创新,创作出独具匠心的文化作品。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这是“仿造”句,“爹”“玉”是喻体,把它们的比喻义说出即可。
知识储备 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
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你只要写出即可。
另外,要注意多角度答题,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
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作者的表达意图。
两类概念含义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标准的标准
止 庵
一百年前诺贝尔文学奖刚刚设立时,大概未曾料到,如今竟有这么大的声誉,这么高的地位。
我们简直要把它当做在世界范围内评衡某一作家文学成就的最终标准。
诺贝尔本人最初提出“富有理想的倾向”,显然想确立一个标准,好像也颇有几位作家(托尔斯泰、勃兰兑斯和易卜生等)因此而没能入选;但是这标准终于执行不下去了,或者评委也意识到,继续这样不啻是奖项本身的自杀。
萨特一九六四年拒绝获奖,理由据说是抗议只发给西方作家和东方的叛逆作家。
他似乎发现一项规律,也就是看到一条标准,可第二年为肖洛霍夫所得,这规律或标准也就落了空。
九十年代,西方的左翼作家频频得奖,简直是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了,当然也不能算有了什么标准。
惟一可以视为标准的,就是只授予尚且健在的作家,虽然也有一两次例外,而对于活着的众多作家来说,这样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
正因为诺贝尔奖缺乏标准,我们(瑞典文学院的十八位院士除外)对它总是一则以慕,一则以怨。
常常抱怨某甲应该得而未得,某乙不该得而得了;这时那些评委被视为昏庸之辈,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们都看不清楚。
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作家,得奖的有不少,这足以保障该奖项的权威性;遗漏的也很多,卡夫卡、穆齐尔和布尔加科夫这样身后名声大噪者倒也罢了,乔依斯、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则实在说不过去。
可是我们并不因此就放弃或降低对该奖的崇尚,这大概是慕与怨之外,又一则以恕也。
都说这不是前述作家的遗憾,而是诺贝尔奖本身的遗憾。
一百年来,诺贝尔奖时而令人满意,时而令人失望,始终也没有成为理想的化身。
曾有上帝造人一说,为什么既造美人又造丑人呢,因为上帝无所不能;君临人间的评委如此行事,正是对上帝的某种模仿。
二者都有恃无恐,因为无论上帝还是诺贝尔奖都是惟一的。
(有删改)
“标准的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现场答案1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只解释了其中一个“标准”的含义,对另一个忽略了。
现场答案2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虽注意到了这两个同词而异义的解释,且其中一个解释较好,但忽略了它作为文章标题想要表达的意图。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个“标准”指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个“标准”指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标准的标准”是指诺贝尔文学奖多年来其实没有明确的评选标准。
解析 该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第一段“要把它当做在世界范围内评衡某一作家文学成就的最终标准”可以看出第一个标准是诺贝尔文学奖,从后文来看,第二个标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
一、理解同形而异义的词语含义
在论述类文本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境义。
如上文中的“标准的标准”,“标准”,只是一个词,但其含义是不一样的。
这部分同形而异义的词语是考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对它的理解,最关键的是找出该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的不同位置,确定各自与词语有关的信息筛选范围,提取整合、比较辨析即可。
即时小练1 (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
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
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
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
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
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
他们虽由此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