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158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三)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1.下图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据此可知

A.宗法制度不断强化

B.家国同治特点突出

C.君为臣纲思想形成

D.三公分享政治权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九卿大部分的职责是负责皇帝私人事务,对皇帝家事进行管理,这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汉朝儒学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分享”。

2.《明史.职官志》载:

明朝中期以后,“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宦官内阁彼此倾轧

B.决策权力趋于异化

C.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D.政局混乱皇权失控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说明明朝宦官控权力较大控制了内阁,这体现了决策权逐渐走向异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决策权控制在宦官手中,故A项错误;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错误;内阁制度的发展,体现出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点睛:

“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宦官权力增强。

3.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许多科技发明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存在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B项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C项说法错误,错在“历代”;D项包含在A项之中。

4.清政府十分重视盐业生产,下表是清代盐业政策的变化情况表。

据此能够说明

A.经济发展冲击重农抑商政策

B.古代盐铁官营制度彻底瓦解

C.当时农民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D.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对盐业的控制逐渐放松,并且“盐税收入增加”,这说明随着对盐业控制的放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瓦解”;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盐业的政策,没有体现出农民赋税负担的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衰落,故D项排除。

5.191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

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在辛亥革命中保持了中立

B.中国外交近代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孙中山对西方国家态度过于理想化

D.宣言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

【答案】C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6.1920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大楼建成,来自全国的物产商品展览会多次在此举行。

同时,总商会亦开始办起自己的图书馆和杂志,创建公益性商业学校,对青年职员或学徒进行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

这些举措

A.实现了上海工商业的均衡发展

B.借鉴了商帮地域整合的成功经验

C.利于增强民族工商业的竞争力

D.推动全国统一工商社团开始建立

【答案】C

【解析】材料“来自全国的物产商品展览会多次在此举行”“创建公益性商业学校,对青年职员或学徒进行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反映出材料中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其竞争力,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均衡发展”;“上海总商会”不是全国统一的工商业社团,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来自全国的物产商品展览会多次在此举行”“创建公益性商业学校,对青年职员或学徒进行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7.1946年,中国民主人士大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

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

这表明民主党派

A.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B.主张以和平改良方式建国

C.深受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D.没有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材料“1946年”“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

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体现出当时民主党派主张走中间道路,即以主张和平改良方式建立新国家,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统一战线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说明D项错误。

点睛:

材料“1946年”“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

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8.下表是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

细粮亿公斤)

对此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推动农业产量增长迅速

B.“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农业发展

C.“二五”时期“左”倾错误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D.调整时期的减税旨在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建国初期农业产量的增加,故A项排除;在“一五”期间中国比起“经济恢复期”有较大的发展,故B项错误;实征农业税较经济恢复时期呈现上升状态,A项错误;“二五”时期是1958~1962年,此时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出现了经济困难时期,故C项正确;1963~1965年,逐步纠正农业“左”倾错误,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故D项错误。

点睛:

这几个时间点“1950—1965年”“‘一五’时期”“‘二五’时期”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时间分析出答案。

9.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

“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

”梅因旨在说明

A.罗马法非常重视保护对外贸易

B.维护国家利益是立法的出发点

C.罗马法是近现代国际法的雏形

D.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外国人也应该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即公民法应该发展为万民法,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要性,故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

10.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除非因重大罪过议会两院作出罢免决议的情况下,国王不得剥夺法官职务,而在大臣受到议会弹劾时,国王也不得用特赦来免除其责任。

这项规定

A.反映出国王丧失行政权

B.确立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C.标志着宪政制度的确立

D.旨在建立三权分立政体

【答案】B

【解析】材料“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除非因重大罪过议会两院作出罢免决议的情况下,国王不得剥夺法官职务”体现出这些规定确立法律对君主的约束和监督,使王权的行使不超越法律范围,并确立司法独立的原则,故B项正确;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反映出国王逐渐丧失行政权,故A项错误;C项是指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故D项排除。

11.通过分析表中关于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官方公布的材料最为可信

B.折中相反观点可得出真相

C.回忆录年代久远没有价值

D.留意叙述背后的主观目的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记述“农民们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苏联绝密报告记述“发生群众骚动7576起”,亲历者的回忆录记述“上面来人打死搜刮”,这些关于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出于不同的主观目的,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最为可信”;B项说法错误,多种史料相互印证可以接近历史真相;回忆录也是有史料价值的,故C项错误。

12.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

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

4月5日,中国就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项下向美方提出磋商请求,正式启动争端解决程序。

中美贸易战中的某些现象说明

A.全球化背景下出现国家主权让渡

B.经济一体化使贸易战不可避免

C.世贸组织是解决争端的唯一途径

D.美国经济衰落趋势在不断加强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项下向美方提出磋商请求,正式启动争端解决程序”中可以分析出全球化背景下出现国家主权让渡,从而促进全球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不可避免”;C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途径”;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

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

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

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完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

【答案】

(1)特点:

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影响;制宪过程艰难曲折。

因素:

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2)评价:

中国共产党在制宪及实践中,注意借鉴和学习别国经验,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民主法制的现代化,并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形式;有利于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但教训也是深刻的,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到破坏,人权意识的淡薄等,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制宪历程。

从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其制约因素、中国的制宪历程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封建势力、民族危机的加深、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经济和传统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完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14.读图10,完成下列要求。

——据曹广伟《世界经济秩序的历史变迁》编撰

从图10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

世界经济秩序与中国经济变化存在联动关系。

论证: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扩张与暴力掠夺,中国凭借强大的传统经济坚持朝贡贸易体制并处于优势地位;②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渐主导了世界自由贸易秩序,中国被迫开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与洋务企业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③大危机期间,世界经济秩序发生剧烈冲突和动荡剧变,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④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进入两个市场对立时期,中国立足于本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结论:

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中国实行了相应的对策。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经济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经济之间的关系等角度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初百废待兴,亟需大量的赋役作为经济支持。

自魏晋以来,江南地区由于民聚地辟,经济富庶,逐渐成为赋役的渊薮,唐代即有“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之称,宋代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

自宋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设立官田来加强对江南财赋的掠夺,朱元璋也不例外。

当时,苏州府以占全国1.16%的垦田面积输纳全国9.8%的税粮,造成农夫蚕妇承受赋役重负不得已而逃,以致“田地荒芜,钱粮年年拖欠”。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周忱巡抚江南,揭开了江南均田均粮的序幕。

他推行均耗折征法。

均耗即均征加耗、牵摊耗米(耗米是正粮以外的加派),规定“户无论大小,田无论官民,均得加耗”。

,折征即折纳,田赋由征粮改征金花银,由此“粮额虽未均,计其税则均也”。

周忱的改革遭到江南大地主群起攻讦,而明景泰帝继位后又对前朝重臣猜忌,周忱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迫致仕。

但其继任者亦沿着周忱制定的改革方略向前推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忱在江南均田均粮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周忱在江南的均田均粮改革。

【答案】

(1)背景:

唐朝以来,江南地区赋役沉重;土地高度集中在政府和大地主手中;农民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尖锐;大量赋税的拖欠,农田荒废,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2)简评:

改革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纳税人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明朝统治秩序;折粮征银,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由于改革触犯了江南大地主的切身利益,加之受到继位皇帝的猜忌,导致改革半途而废。

尽管改革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江南地区“粮多役重”的问题,但它推动了明朝后来的田赋改革(赋役改革)。

【解析】

(1)从材料“农夫蚕妇承受赋役重负不得已而逃,以致“田地荒芜,钱粮年年拖欠””“历代统治者都通过设立官田来加强对江南财赋的掠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答案。

(2)从材料“推行均耗折征法”“户无论大小,田无论官民,均得加耗”“粮额虽未均,计其税则均也”“周忱的改革遭到江南大地主群起攻讦,而明景泰帝继位后又对前朝重臣猜忌”“但其继任者亦沿着周忱制定的改革方略向前推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视其为德国东部领土,并于1955年开始推行哈尔斯坦主义,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

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其衰退,以及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迫使联邦德国开始酝酿一个新的东方政策,勃兰特曾在柏林墙事件时任西柏林市长,他清醒地认识到对抗的严重性,所以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

1970年8月12日,勃兰特访问苏联,正式签订了《莫斯科条约》。

条约声明,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护和平与缓和,保证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承认欧洲疆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利。

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从此得到改善,贸易交往逐年增加,成为苏联与西方贸易的最大伙伴。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邦德国实施新东方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意义。

【答案】

(1)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陷入了越南战争;发展与苏联、东欧经济贸易的需要;美苏严重对抗,武力统一失去希望。

(2)意义:

缓和与苏联、东欧的紧张关系,维护了欧洲的稳定;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提高了联邦德国的国际地位;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解析】

(1)从材料“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其衰退”“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抗的严重性,所以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从此得到改善,贸易交往逐年增加,成为苏联与西方贸易的最大伙伴”并结合所学可以从与苏联的关系、自身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欧洲的联合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兴旺起来,有人上书警告南朝梁武帝说,天下户口几乎被寺庙占去了一半。

北朝佛教的影响更大,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余所,僧尼达二百万以上。

……出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考虑,周武帝决定“灭佛”。

不久,周武帝召集百官、道、僧聚集一堂,讨论是否应该“灭佛”。

尽管周武帝灭佛之意已很明显,但讨论进行了四次之多,仍无结果。

572年,周武帝再次召集道士、僧侣、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问题。

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574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577年,北周灭齐。

齐国国子博士熊安生听说周武帝入邺城,连忙叫家人准备迎接周武帝前来拜访,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说:

“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

”果然不久,周武帝亲自来拜访,并给了他很高规格的礼遇。

在尊儒的同时,周武帝又召集北齐僧人,讲述废佛的理由。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周武帝的灭佛政策。

【答案】

(1)召集儒、释、道讨论会议;通过尊儒抑制佛、道势力;下令禁佛、道,勒令沙门、道士”还俗;对僧人进行劝说。

(2)周武帝的灭佛政策打击了佛教、道教势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加强统治;通过和平方式禁佛,减少了社会的动乱因素,有利于社会稳定;但“经像悉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佛教、道教文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灭佛政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方面两个方面来评价周武帝的灭佛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