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108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docx

《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docx

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传统的乙烯、丙烯的制取路线主要是通过石脑油裂解生产,其缺点是过分依赖石油。

由甲醇制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最有希望替代石脑油为原料制烯烃的工艺路线,目前已趋于成熟。

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发展,开辟了由煤炭经气化生产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的新工艺路线,有利于优化传统煤炭产业的产品格局,提高应对市场的竞争能力,是实现煤化工向石油化工延伸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对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发展煤制烯烃产业的必要性

1.1符合我国多煤少油的能源结构特点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已经成为石油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自从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进口石油的比重不断加大,2004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1.2亿t,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超过40%。

我国石油缺口逐年增大已是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并对能源的安全供应、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以及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我国拥有的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约1万亿t,一次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在化石能源总量中,95.6%为煤炭,3.2%为石油,1.2%为天然气。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状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传统的石油化工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以规模100万t/a乙烯工厂为例,如果用石脑油作为裂解原料,每年需要石脑油至少300万t,而年产300万t石脑油就需要有1000万t/a的原油加工能力。

如果以煤炭为原料,一个100万t/a规模的乙烯工厂,每年所需的煤炭量为1000万t。

就我国煤炭和石油的储量对比关系来看,用煤炭为原料替代石油发展化工,可以扬长避短,能够满足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原料需求,同时可提高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程度,在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发展煤制烯烃产业符合我国资源结构特点,具有可靠的资源保障,并有利于缓解石油资源紧缺的局面,是保障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一项有力举措。

1.2 能够替代进口,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虽然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迅速,但国内市场自给率依然十分不足,大量依赖进口。

以聚烯烃产品为例:

2004年,我国聚乙烯产量441万t,进口量达479万t,国产满足率仅为47.8%;聚丙烯产量474万t,进口量达291万t,国产满足率仅为61.9%。

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以煤为原料经适当的工艺路线来生产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已经成为可能,因此,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采用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大力发展煤制烯烃产业,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3 可以调整煤炭企业产品结构,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相对国际而言,我国煤炭市场价格低廉,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长期在低位徘徊。

发展煤化工产业,将低价值的煤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可以大大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以神华煤制烯烃项目为例:

5.5t煤可以生产1t聚烯烃产品,在煤矿坑口附近建设煤制烯烃工厂,1t煤的价格可以控制在100元以内,而目前国内聚烯烃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1万元/t,按保守价格6000元/t计算,发展煤制烯烃项目可以实现10倍以上的增值。

此外,国内煤炭工业的发展长期存在着运力不足的问题,,在国内各主要煤炭消费市场,煤炭价格高昂,而在煤炭产地,煤炭价格低廉,因此煤炭企业为了实现产品的增值,不得不占用宝贵的运输资源,把大量的煤炭从坑口运出到消费市场。

比如2004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煤炭价格一直维持在400元/t左右,而西部地区的煤炭因为运力限制不能外运,在当地的销售价格低于100元/t。

如果在煤炭产地发展煤化工,可以实现就地转化,将质量大、价值低的煤炭转变为质量轻、价值高的化工产品,既大大减少了运输压力,又实现了产品的增值。

因此,发展煤化工产业,是煤炭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4 有利于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改善环境保护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7%左右,其中有80%以上采用的是效率低、污染严重的直接燃烧方式,大气中90%以上的S02、67%的NOx、82%的酸雨以及70%的粉尘是由燃煤引起的。

煤炭的低效利用还造成了C02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大增加,严重地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

我国的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煤炭工业的发展模式都是简单的采矿外运,而煤炭价格在煤炭产地又非常低廉,因此传统的煤炭工业对资源地区经济的发展贡献非常有限。

现代煤化工项目投资大,属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如果在资源地区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可以把西部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大大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二、煤制烯烃工艺路线及技术可行性

2.1 

煤制烯烃工艺路线以煤为原料经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的工艺技术包括煤气化、合成气净化、甲醇合成及甲醇制烯烃四项核心技术。

工艺路线为煤在高温高压下通过纯氧部分氧化反应生成主要成份为CO和H2的粗合成气,粗合成气经过部分耐硫变换及净化然后合成甲醇,最后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

目前,煤气化、合成气净化和甲醇合成技术均已实现商业化,有多套大规模装置在运,甲醇制烯烃技术已日趋成熟,具备工业化条件。

2.2 各单元技术来源及可靠性分析

2.2.1 煤气化技术

煤气化技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煤气化技术的发展由于多种原因开始比较缓慢;直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的出现,促使西方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开展了煤气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开发出先进的气流床气化技术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应用研究转入大规模商业应用。

该技术具有高温、高压、大型化、节能、环保、合成气质量高等特点,产品气可适用于化工合成、制氢和联合循环发电。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气流床气化工艺技术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美国GE水煤浆加压气化(原Texaco)技术、荷兰壳牌粉煤加压气化(Shell)技术和德国未来能源粉煤加压气化(GSP)技术,均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与此同时国内经过多年努力研究,也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流床煤气化技术。

这些先进的气流床煤气化技术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2.2 合成气净化技术

目前,世界上大型煤气化装置产生的合成气净化普遍采用低温甲醇洗(Rectisol)技术。

该工艺是采用冷甲醇作为溶剂脱除酸性气体的物理吸收方法,是由德国林德公司和鲁奇公司联合开发的一种有效的气体净化工艺,具有技术成熟可靠、能耗较低、气体净化度高等特点,可将C02脱至10μg/L以下,H2S小于0.1μg/L;溶剂价格便宜,吸收能力大,循环量小,操作费用低。

目前,国外低温甲醇洗工艺有林德工艺和鲁奇工艺两种流程,二者在基本原理上没有根本区别,都有多套商业化装置运行经验。

两家专利在工艺流程设计、设备结构和工程实施上各有特点。

国内大连理工大学经过近20年的研究,也开发成功了低温甲醇洗工艺软件包,并获得了国内两项专利。

2.2.3 甲醇合成技术

甲醇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是从20世纪20年代高压法合成甲醇的工业化实现开始的。

高压法合成甲醇工艺投资大,生产成本高。

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开发能够降低合成压力的甲醇生产方法。

英国ICI公司和德国Lurgi公司分别成功地研制出中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降低了反应压力,促进了甲醇生产的快速发展。

目前甲醇合成技术向单系列、大型化方向发展,随着Lurgi超大规模甲醇(MegaMethan01)概念的提出,Lurgi、Topsqoe、Davy等甲醇技术供应商相继开发出了年产百万吨以上规模的甲醇生产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商业转让。

2004年6月2日,在南美洲的特立尼达,应用德国Lurgi公司大规模甲醇生产技术的甲醇装置投产,投产后的一个月内装置就达到了平稳运行,经过4个月的运转,这套装置在11月中旬达到了设计负荷,现在该装置的负荷达到日产甲醇5050t。

由Davy公司提供技术的特立尼达另一套日产5000t甲醇装置,目前正在进行开车,预计2005年10月份可以出甲醇产品。

在建的最大规模甲醇装置是采用Topsφe公司技术,在尼日利亚建设的年产250万,的甲醇装置。

目前,世界上正在建设的百万吨级以上甲醇装置超过了8套。

随着甲醇技术的不断进步,装置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甲醇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为很多以甲醇为原料的工艺过程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得以甲醇为原料发展下游产品在经济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2.2.4 甲醇制烯烃技术

目前,国际上甲醇制烯烃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美国UOP/挪威HYDRO公司开发的MT03~艺,另一是德国Lurzi公司开发的MTP工艺。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开发,两种技术均已具备工业化条件。

(1)MTO技术

MTO工艺是经由甲醇制取乙烯、丙烯的工艺。

20世纪80年代联碳公司的科学家发现SAPO催化剂对于甲醇转化为乙烯和丙烯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1988年UOP公司兼并了联碳公司的分子筛部,开始进行甲醇制烯烃的小试研究。

UOP公司和Norsk Hydro公司于1992年开始联合开发MTO工艺,对催化剂的制备、性能试验和再生、反应条件对产品分布的影响、能量利用、工程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试验研究。

此后,在挪威Prosgrann建立了小型工业演示装置,运行时间超过6个月,对催化剂和工艺流程进行丁考核验证,证明MTO工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1995年11月,UOP和Norsk Hydro宣布可对外转让MTO技术。

(2)MTO工艺由甲醇转化制烯烃单元和轻烯烃回收单元组成。

甲醇转化制烯烃单元除反应段的热传递方向不同之外,其它都与目前炼油过程中成熟的催化裂化工艺过程非常类似,且由于原料是单一组分,更易把握物性,具有操作条件更温和,产物分布窄等特点,更有利于实现过程化;轻烯烃回收单元与传统的石脑油裂解制烯烃工艺中的裂解气分离单元基本相同,且产物组成更为简单,杂质种类和含量更少,更易于实现产品的分离回收。

因此在工程实施上,MTO工艺可以借鉴现有的成熟工艺,技术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从工艺的技术特点、成熟的催化剂技术和UOP公司在工程实施方面的丰富经验来看,MTO技术已经具备工业化条件。

目前已经有两个MTO工业项目在实施中,其中尼日利亚项目装置能力为40万t/a乙烯和40万t/a丙烯,该联合装置预计于2007年投产。

第二套同等规模的MTO装置将在埃及建设,目前专利转让合同已经签订,正在进行工艺包编制工作。

国内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也在MTO工艺的研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了与UOP类似的小试结果,目前正在陕西建设16000t/a甲醇进料的工业示范装置。

(3)MTP技术

MTP32艺是Lurgi公司基于改性ZSM—5催化剂开发的将甲醇转化为丙烯的工艺。

Lurgi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MTP工艺,并与Sudchemie公司合作开发成功了MTP工艺所需的催化剂,2001年Lurgi公司在挪威Tieldbergolden的Statoil工厂建设了MTP工艺的示范装置,截552004年3月已运行11000小时,催化剂测试时间大于7000小时,为大型工业化设计取得了大量数据。

Lurgi公司的MTP技术反应器采用固定床,工艺流程与上个世纪20世纪80年代在新西兰建成的甲醇制汽油装置基本一样,反应器的工业放大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技术基本成熟,工业化的风险很小。

MTP技术所用催化剂的开发和工业化规模生产已由供应商完成。

2004年Lurgi公司与伊朗国家石化公司签订10万t/a规模MTP装置的专利合同。

三、煤制烯烃技术路线的经济竞争力

煤制烯烃和石脑油裂解制烯烃技术路线相比较,在经济上的竞争力取决于甲醇的成本。

如果在煤炭产地附近建设工厂,以廉价的煤炭为原料,通过大规模装置生产低成本的甲醇,再将甲醇转化成烯烃,经济上将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神华煤制烯烃项目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料煤价格在100元/t左右,煤制甲醇的规模达到100万t/a以上时,可以将甲醇的完全生产成本控制在100美元/t以下。

通过对以煤为原料(采用MTO工艺)与以石脑油为原料制取的聚乙烯、聚丙烯成本进行测算和比较表明,煤路线(煤价100元/t)制取的聚烯烃成本比石脑油路线(石脑油价格22美元/bbl)低400元/t左右。

此外,煤路线制烯烃的成本中原料煤所占的比例小于20%,煤价的波动对经济性影响较小,因此只要原油价格高于22美元/bbl,煤制烯烃工艺路线在经济上就具有竞争力。

据UOP公司公开发表的文献介绍,当原料甲醇价格控制在90-100美元/t时,采用MTO工艺制取的乙烯和丙烯成本与20-22美元/bbl原油价格条件下石脑油裂解制烯烃的成本相比具备经济竞争力。

在目前的高油价背景下,煤制烯烃工艺路线的经济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束语

从资源可供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洁净煤技术有利环保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我国发展煤制烯烃产业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建议国家对煤制烯烃工艺的产业化发展予以重视和支持。

从借鉴国外技术加快国内技术开发步伐的角度看,可以考虑先引进国外技术建设示范工厂,推动该技术的工程开发以形成我国的自有技术。

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我国以煤为原料替代石油生产石化产品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传统石化工艺路线的有益补充,以缓解我国原油紧缺的压力,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需求预测

我国丙烯的需求量从1997年的316万t增至2006年的947万t,年均增长率为13.0%,略高于产量的年均增长率。

丙烯进口量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2.2万t攀升至2006年的32.1万t,年均增长率为34.7%。

由于国内乙烯及大型炼油项目向来受国家政策控制,一些小炼油企业的原油炼制还需要向国家申请指标,政策原因使得国内丙烯生产高度垄断,再加上两家集团丙烯下游产品种类丰富,配置能力与丙烯产能相当,极少有丙烯可以外供,所以许多下游企业所需丙烯需要从国外进口。

表面看来,近几年我国每年约需进口30万t左右的丙烯来满足国内的需求量,仅占国内表观消费量的3%左右,基本处于供求平衡的局面。

但事实上国内丙烯供需缺口比较大,每年除进口少量丙烯单体以外,还进口大量的聚丙烯、丙烯腈、环氧丙烷等丙烯衍生物。

若将这些下游产品的进口量折算成丙烯的需求量的话,则国内丙烯的市场缺口在400万t以上。

聚丙烯是丙烯最大的消费领域,占总消费量的64%,其次是丙烯腈,占12%,环氧丙烷7%,丙烯酸4%,异丙苯2%,丁醇3%,辛醇4%,其他4%。

今后我国丙烯的消费量将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1年消费量将会达到1500万~1600万t。

随着今后几年国内丙烯扩建、新建项目的建成,丙烯产量仍会有大幅的增长,但这些丙烯扩建、新建项目一般都会配套相应的下游产品,因此未来几年国内丙烯市场供求关系仍会保持现状。

 表32004~2006年我国丙烯市场供求状况万t

年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2004

680

21.3

0.3

701

2005

820

18.9

0.9

838

2006

915

32.1

0.2

947

未来几年我国丙烯生产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在老装置改造、新装置建设过程中,将逐步形成可同时满足乙烯和丙烯供需要求的"乙烯中心"、"丙烯中心"并存的格局。

从目前国内外增产丙烯的几种工艺来看,通过FCC升级增产丙烯投资少、见效快,而且我国开发的重油催化裂解(DCC)工艺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该技术将在我国的丙烯增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丙烷脱氢法是一种专门生产丙烯的工艺,但限于我国丙烷资源相对短缺,尤其是缺少丙烷含量较高的湿性天然气田,所以在我国发展丙烷脱氢工艺条件尚未成熟。

烯烃歧化工艺虽然消耗乙烯,但在丙烯价格超过乙烯价格的前提下尤其具有竞争力,而且国外已有工业化生产装置,故在我国发展烯烃歧化工艺潜力很大。

这对于我国C4烃的合理利用和增产丙烯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来看,C4/C5烃选择裂解工艺是4种增产丙烯工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工艺,我国也已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C4/C5烃裂解制丙烯的工艺技术,建议加快该工业化步伐。

另外,世界各国开始致力于非石油路线制乙烯和丙烯类低碳烯烃的开发。

其中,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制甲醇,再由甲醇制低碳烯烃的工艺受到重视。

  我国丙烯衍生物近几年需求量增长迅速,石化企业处于增产丙烯和发展丙烯主要衍生物生产的最好时期。

然而,这些发展空间并非国内公司所能独享,也给国外石化公司带来共同的发展机遇。

实际上,目前我国周边主要的丙烯生产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丙烯及其衍生物的净出口地位,每年均向我国出口大量该类产品。

中东地区新增丙烯生产能力的很大一部分也瞄准我国市场。

因此,今后丙烯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前5年内,世界丙烯需求的年均增长率为5.1%,超过乙烯年增长率4%。

预计今后5年内,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为5.2%,仍将超过乙烯年增长率5%。

2001年全球聚合级和化学级丙烯需求量为5020万吨,用于生产PP(3130万吨)占其63%。

2001年世界石化业耗用丙烯达5020万吨,其中,3430万吨为蒸汽裂解制乙烯的副产品,1470万吨为炼厂FCC生产汽柴油的副产品,80万吨来自丙烷脱氢,50万吨来自其他来源如易位转化。

虽然蒸汽裂解是目前丙烯最大的来源,但今后将以最慢的速度增长。

预计蒸汽裂解丙烯在今后5年内的增长率为4.3%,稍低于同期乙烯生产的增长率5%。

炼厂丙烯、丙烷脱氢和其他来源将以较快速率增长,预计2001~2006年间炼厂供应石化工业用丙烯年均增长率将达5.8%。

目前拥有10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生产线各一条,下一步公司重点开发建设甲醇下游烯烃、甲醇燃料等行产品,力争早日实现企业规模化,产品新型化。

3.产品的生产方案及生产规模

山西兰花丹峰成立于2004年4月8日,2005年10月份投产。

公司注册资金2.857亿元,公司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高平市。

北邻沁辉公路与晋太高速连接。

东靠长北车务段南陈铺货站,铁路贯穿厂区,交通四通八达。

甲醇年生产能力40万吨,二甲醚20万吨,是当地以煤为原料生产单醇最大的企业。

努力开发醋酸及醇醚燃料等下游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企业做实、做优、做大,至真至诚广交天下客户,打造行业旗舰,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销售产品:

甲醇二甲醚(DME)糠醛糠醇醋酸钠树脂

采购产品:

碱煤

公司性质:

国营企业经营方式:

生产型

4.工艺技术方案

甲醇制丙烯(MTP)工艺采用分子筛催化剂和固定床反应器,催化剂由德国南方化学(Sad-Chemie)公司提供,具有较高的丙烯选择性、低的结焦率和低的丙烷产率。

在(0.13-0.16)MPa和(380”480)℃条件下操作,丙烯收率达71%,同时副产约16%的汽油。

甲醇首先预热至(250-350)℃后进入预反应器,在压力0.13MPa下预反应器中部分甲醇转化为二甲醚和水。

另一反应器出口流出物换热器中产生的蒸汽和预反应器的出口物料混合,一起被送入主反应器。

该主反应器是一种带有盐浴冷却系统的管式反应器,管长(1~5)m,内径(20-50)mm。

在专用的含P的ZSM-5沸石催化剂作用下,在常压和450度甲醇和二甲醚的转化率在99%以上,丙烯为烃类中的主要产物。

为获得最大丙烯收率,还附加了第二和第三MTP反应器。

未反应的甲醇、二甲醚返MTP系统。

含p的ZSM-5沸石催化剂的硅铝比为103:

1,比表面为342㎡/g,孔容0.33ml/g,孔分布68.1%在14-80nm,钠含量340ppm。

含P量控制在1-2%(w)反应温度500-550度,空速在3.0-9.0/h,催化剂经再生31次其活性和低C烯烃选择性没有明显变化。

 沸石催化剂生产丙烯的选择性高,而且可以简单原位再生。

再生用含氧3%~21%的氮气在接近反应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进行。

如果采用流化床工艺,不仅需要单独的再生器,在比反应温度高150℃~200℃的条件下进行再生,而且催化剂的磨损率高。

按照设计,日耗A级甲醇5000吨的大型MTP工厂,可年产丙烯51.9万吨、汽油14.3万吨、液化气5.4万吨、燃料气1.5万吨(内部使用)和工艺水93.6万吨(内部使用或用于灌溉)。

大型MTP工厂的投资回收期是2.5到3年。

5.原材料、燃料及水电气的来源与供应

6.建厂条件和厂址选择布局方案

一、地域优势

拟选厂址在,公路、铁路、海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该城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均满足项目需要,城内电力资源丰富,供能较好。

二、气象条件

本地区气候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风速及风向、最大冻土深度及最大积雨厚度均良好。

三、地质条件

四、靠近市场,利于营销和配套

唐山区域铁矿水泥、轧钢厂众多,对液压减速机前期推广十分有利。

该项目生产所需的各种原辅料及大部分零部件本工区都能购买,能够保证生产配套。

五、政府支持

各级政府等领导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支持力度很大,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和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投资环境十分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六、能源电力有保证

电力供应充足,能满足该项目及企业下一步发展扩大规模需要。

7.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方案

外管、给排水、机械运输、电气仪表、供气、采暖、通风、制冷

8.环境保护及安全卫生

环境保护

1、编制依据及采用标准

a、《建筑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87)国环字第002号]

b、《建筑项目环境保护办理办法》[(86)国环字第003号]

c、工业《三废排放施行标准》(GBJ4-73)

d、《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8-88)

e、《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f、《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模》(GBJ87-85)

2、治理措施

a、废水

本项目生产期间只有少量的污水排放。

污水及废液来源于设备清洗,管道滴漏等。

生产净废水均经排水管网排放排水沟中,排水水质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8-88)

b、噪声标准

本项目产生的噪声主要为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扭动等运动而引起的机械性噪声以及由于气流的起伏运动或气运力引起的空气动力性噪声,主要噪声源有机床加工设备类,设计中采取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设于室内隔离,内设消音等一系列措施,可使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80)中有关要求。

C、绿化

绿化能净化空气,降低噪声。

设计拟利用厂区空、道路两侧厂界边及生活区进行绿化。

根据当地规划部门的要求,本项目绿化占地率为30%以上。

采用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12801-9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9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3.安全卫生设计方案

A、为了防止夏季酷热,在控制室、操作间办公室内设置相应的降温措施。

为了防止冬季降温造成危害,主要建筑物,厂房内均设置集中供暖设施;在工艺设计中对设备有管道则采用必要的防冻保温措施。

B、防雷

为了防止雷击造成损坏,拟对第一类、第二类及第三类建筑采取防遭雷击措施,并对第一类及第二类建筑采取防感应雷的措施,其他设施则按规范要求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C、减震与降噪

在各专业设备造型中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

将噪声源较高的设备置于室内,个别在建筑设计中拟采用吸声或隔声的建筑材料,可防止噪声的扩散与传播。

在气动性噪声设备上设置相应的消声装置。

在振动较大的设备采用单独基础或设备底座采取减震等措施。

在噪声较高的生产场设备相应的隔音操作间。

D、防火防爆

在平面布置图中,和生产区域、装置及建筑物考虑足够的防火安全间距,并布置相应的消防通道。

E、其它安全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