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238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8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人民版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纲要求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提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内阁制度的形成

考点二 军机处

考点三 清朝的边疆政策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丞相 ②皇帝 ③明成祖 ④中央一级

考点二 ①西北军务 ②政治决策

考点三 ①理藩院 ②改土归流

[巧学妙用]

1.概念辨析——“宰相制”与“内阁制”

(1)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位高而权重”,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2.图示解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3.用图示解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漫画说史——封建社会晚期的中西对话

考法1 明朝内阁对皇权的影响

【考题1】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

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宰相之实

答案 D

』题干主旨是说明朝内阁在一定时期内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的权力。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概括、理解和运用能力。

类似的还有察举制,西汉的察举制标准主要是品德和才能,而东汉的察举制则较为注重门第族望。

所以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相关的历史时期以及相关的历史内容,切忌生搬硬套。

』明朝内阁制的性质、权限和作用

(1)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权限:

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作用: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考法2 清朝军机处对皇权的影响

【考题2】康熙39年,恢复内阁,并设翰林院以分其职。

大学士多兼管部务,军国机要,归于内阁。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方得参机要。

这说明军机处(  )

A.逐渐与内阁合并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分化了内阁权力

D.决策军国大事

答案 C

』要明确内阁与军机处同是清代重要的中枢机构,切忌认为内阁制只存在于明代。

由信息“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可知军机处的职权是从内阁中分出来的。

清代的内阁还是存在的,只是皇帝为了集权,逐渐分其权增机构,军机处的设置就说明了这一点。

』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1)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

(2)地位显要,本身无独立性,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

(3)机构精干,人员干练,办公于内廷,近于皇帝,办事效率高。

(4)保密性强,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考法3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

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

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拔到高级职位上……。

朱元璋杀胡惟庸,……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度除。

虽说宰相制度被废除,……(但)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史料一从四个不同层面论述了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以及对此举措的评价。

根据史料概括上述四个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提示 原因:

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出身贫寒的自卑心理;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胡惟庸的专权跋扈。

理解:

专制集权下政务繁多,君主个人无法应对;职官岗位众多,需要分级统领。

2.史料二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充满凶暴、恐怖。

明清哪些史实能够反映史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对此你如何评价?

提示 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稳定社会,提高决策、行政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导致政治日益黑暗,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段中分层”和“分层作答”是突破高考40题的重要技巧方法。

一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史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二则总体把握,分层作答,不分层次难以深入分析,答案要点往往不全。

如解答第

(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标点符号划分为四个层次;第

(2)问,第二小问,评价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应一分为二,从积极与消极两个层次去分析。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②消极影响:

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考法4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对西方的影响

史料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

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

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

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史料中伏尔泰对中国古代行政体制持肯定态度,这与当时西方启蒙运动早期宣扬开明君主制不无关系。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

提示 理由: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政府机构层级清晰;官员有辅佐机构。

认识:

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容易滋长腐败,导致政治黑暗。

』多层面、多角度的评价历史事物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的重要趋向。

因史料制约、政治需求、立场限制、时代局限等因素影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不同也在所难免。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一定要全面地、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变化的科学评价历史事物。

如认识伏尔泰对中国古代行政机制大加赞赏的原因需结合17~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特殊背景。

』中国古代传统文明对近代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

(1)政治体制方面,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是一体的,中国的君主制度显现出开明乃至法治的色彩。

但这种影响仅是昙花一现,随着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浪的酝酿,欧洲人在政治制度上走上了宪政之路。

(2)选官制度方面,中国的科举制度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

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受到了伏尔泰等人的赞赏。

在此基础上1855年英国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3)思想文化方面,对比中世纪欧洲宗教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有积极的和革命的意义。

他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开放的精神,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

(4)科技方面,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地理大发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的胜利。

                   

1.(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 阁权是皇权的延伸,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2.(2014·大纲全国,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解析 唐朝的宰相为百官之首,是法定的国家权力机构,是皇帝的助手,被赋予决策大权。

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国家机关,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取决于皇帝的喜好,职权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

材料中的“俨然”其意是指阁臣权力大,地位高的时候大致和宰相差不多。

因此,A、C、D三项都是宰相的权力,阁臣没有相关权力。

故选B项。

答案 B

3.(2012·课标全国,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 内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排除其他选项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材料主要说明了内阁官员处理公务以原有案例为样本,反映了政治体制的僵化,故B项正确。

A项说法官员无所事事和题干“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意思矛盾,故A项错。

C项不能体现题干的本质。

D项皇帝个人独裁从材料中无法显示。

答案 B

4.(2016·浙江文综,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

“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这说明(  )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解析 《明太祖实录》是文献资料,属于第二手资料,而《户帖》是发给百姓的文簿,是明朝时期的原件,应为实物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官方对皇帝圣旨的润色,第二则材料是对明太祖当时颁布圣旨的真实记录,都是文献史料,因此不存在口述史料,故B项错误;第一则史料是官方进行润色修改后的,属于文献史料,不是历史实录,故C项错误;第二则材料是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相比第一则材料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3·山东文综,12)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解析 嘉庆二十一年在雍正之后,军机处已经设立,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选C项。

从材料分析是内阁奉上谕,实际上此时上谕不是内阁起草,排除B项;清朝有中书科,但不具备中书省地位,仅具有监察职能,排除A项;D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 C

6.(2013·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

根据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排除A;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两项。

答案 B

                   

一、选择题

1.(2016·广东惠州三模)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

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解析 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7·江西南昌模拟)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

这表明(  )

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解析 题干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A项正确;内阁制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其实质是依赖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专制观念淡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明代朝政混乱的根源应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 A

3.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

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依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

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7·广东肇庆调研)明成祖朱棣后,宦官逐渐被委以重任,皇帝给予他们出使、采办、提督市舶、监军、巡视、镇守、刺探情报等大权,其结果是“相权转归于寺人。

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其手”。

这表明(  )

A.中央集权加强B.君主专制加强

C.宦官取代六部D.宦官权力失控

解析 题目中的信息显示了明朝皇帝对宦官的重用,这不是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宦官代表了皇帝的意志,表明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宦官并没有取代六部,只是权力太大,故C项错误;宦官的权力很大,但还是听从皇帝的命令,权力并未失控,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7·安徽合肥模拟)“(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作者意在表达(  )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解析 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并不能对皇权起到限制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与否,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名义也没有宰相实质,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山东潍坊模拟)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反映了明朝(  )

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解析 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A项正确;皇权专制不断削弱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皇帝昏庸懒于朝政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6·湖北荆州质检)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解析 根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

答案 C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

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

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答案 C

9.(2017·湖南郴州模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

密折制度的实行(  )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解析 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任何”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密折只是渠道之一,奏折上报的渠道依然运行,故C项错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7·四川眉山、广安、遂宁模拟)《清史稿》感叹说:

“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

”这表明清代(  )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

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

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

解析 “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说明军机大臣和唐元三公一样,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军机大臣的地位,与品级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任军机大臣主要是内阁成员,并不能说明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亲王与大学士的牵制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2017·广东清远模拟)下表是清朝出任军机大臣人员的构成表:

满人

汉人

汉军旗人

蒙古人

总数

军机大臣

72人

64人

3人

6人

145人

军机大臣下章京

16人

16人

32人

材料说明(  )

A.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B.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C.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解析 军机处是清中后期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1729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处官员的职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构成表中汉人占据整个军机处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故A项正确;构成表中满人88(72+16)人并未与汉人83(64+16+3)并未持平,同时,军机处的职员并无独立决策权,一切听命于皇帝,故B项错误;此表为军机处人员构成表,并未体现军机处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体现军机处中汉人83与满人88,并未体现与皇帝的亲疏,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2017·山东滨州模拟)雍正二年(1772)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

“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

”该规定(  )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

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

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解析 材料与吏治无关,故A项错误;庶民妇女用“冠帔、补服、大轿”不一定就是奢侈消费,“禁绝”说法也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僭用“表明是为了防止庶民妇女超越规制,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对民间消费的这种规定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期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

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

为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案 

(1)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专权乱政,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2)没有。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3)从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到相权逐步削弱最终被废除;君主权力越来越大,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到绝对的君主专制。

14.(2017·湖北黄冈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

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

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

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

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