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705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快乐嚓嚓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 《快乐的嚓嚓嚓》 

教学目标:

通过教唱《快乐的嚓嚓嚓》,使学生学会用轻巧的声音表达歌曲内容,掌握多次出现的跳音。

教学重点:

学会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唱准变化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发声练习。

 

二、 学习新课 

1、听歌曲。

认拍号 

2、认识二拍子指挥图示。

 

(1)教师板书二拍子图示,学生跟着竖空画图示。

 

(2)再次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划拍子 

3、再次听音乐,教师在蓝色块处击掌,学生仔细听教师拍的是什么节奏。

 

1、节奏练习。

  

2/4    X   X     | X    X     | 2/4     0   X  X  | 0    X  X  | 2/4     X   X  X  | X    X  X  | 

2、分析三种节奏不同的地方,拍击这三种节奏。

并让学生说说哪种节奏放在蓝色块处比较恰当。

(第一种节奏给人比较平稳的感觉,后两种节奏很跳跃,因此下面两种节奏比较适合这首歌曲)(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3、再次放音乐,学生在色块处击出节奏

4、学生跟琴唱一唱前四乐句。

5、认识# 

教师讲解#,并且在琴上指认出#各音,并让学生唱一唱有关#的音 

6、学生跟教师学唱后半段旋律。

7、完整演唱歌曲。

 

8、再次完整听一边音乐,感受一遍音乐,听听是否还有没学唱好的旋律。

教师指导纠正。

 

9、再次根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10、个别演唱。

 

三、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四、 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

 

2、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教学目标:

学习用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教学重点难点:

唱准变化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1、复习歌曲《快乐的嚓嚓嚓》,师生评议。

 

2、听范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3、指导学生用纯净、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请个别同学进行表演唱。

 

二、学唱新歌《校园的早晨》 

1、播放录音 

2、复习四和二拍子指挥图示。

 

3、再次播放音乐,跟着音乐划拍子。

 说说打拍子时有什么不一样,指出歌曲中拍号的

变化。

变化拍号的地方反复练习几遍。

 

4、再次播放音乐,重新跟着音乐划拍。

 

5、音乐知识,认识反复、结束、省略记号 教师提问:

歌曲中出现了怎样的新符号。

 说说新的反复、省略记号各自的含义学生根据含义念一念正确演唱顺序的歌词。

 

6、再次播放音乐,通过再次欣赏音乐感受着几种记号。

 

7、学生跟琴演唱,同时指出演唱时不足之处。

教师纠正指导。

 

8、学生再次跟琴完整演唱。

9、指名演唱。

 

五、总结、下课

 

第三 课时

教学内容:

 听《祝你快乐》《春之歌》《赤足走在田埂上》 

教学目标 :

通过听赏歌曲,进一步了解各种乐器和各种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

 

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叫学

1、师生礼仪。

2、发声练习。

 

二、 欣赏 

1、《赤足走在田埂上》 

(1)教材分析 

(2)明确欣赏重点:

 

引导学生注意无伴奏合唱和二重唱这种新的演唱形式,进一步了解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初步欣赏歌曲,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

(领唱、齐唱)体会歌曲的情绪。

(欢快、热烈)

(4)学生进行讨论上面的问题。

 

(5)再次欣赏歌曲,尝试着唱一唱,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2、欣赏《OK星期天》 

(1)教材分析:

 

(2)初步欣赏乐曲,体会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说说和你心里的设想是否相似。

并且说说这是哪一种演唱形式。

 

(3)再次欣赏歌曲,可以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

 3、《祝你快乐》

(1)欣赏歌曲 

(2)说说这首音乐和前面两首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 

(3)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

 

(4)简单介绍一下铜管乐器。

并听一听着三种铜管乐的形状和音色。

 

(5)再次听音乐。

各种乐器表现出来的部分让学生分辨一下。

 

(6)总结一下这节课认识的几种乐器,以及能够听边这几种乐器的音色。

 

4、如有时间把音乐在欣赏一遍。

 三、总结,下课 

 

第四 课时

教学内容:

1、听《春之歌》2、竖笛练习

(一)3、认:

还原记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欣赏、演唱、配乐诗朗诵,体现文化艺术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沉浸于浓郁的诗情画意中。

2、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3、认识还原记号;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教学重、难点:

用和谐、圆润、均衡的声音唱出少年儿童追求未来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反复播放《春之歌》A段旋律

(二)导入教学

比一比,赛一赛:

1、说出带有“春”的成语。

引导:

同学们喜欢什么季节?

为什么?

3、配乐诗朗诵《推开春的大门》

(三)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

1、跟琴轻唱A段主旋律。

认识还原记号:

表示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恢复到原音高。

2、初听乐曲

问:

A、在听到主题旋律的时候作出表示

B、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3、再次欣赏。

要求学生用色彩表示听不同段落时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4、揭题、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者。

(四)竖笛练习

1、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欢乐颂》

2、分析乐曲

3、学习吹奏《欢乐颂》

A、师范奏B、练习全曲C、分句演奏

注意对高音孔开放的特殊要求和气息的变化

难点练习:

①、吹奏大附点时注意时值

②、注意气息及口风的改变

③、换口气,同时注意口风的改变

先学会唱,切分节奏,吹奏二拍时值。

D、吹奏全曲

各组比赛师生接龙吹奏男女生接龙吹奏

4、深化、理解

5、再吹奏。

(五)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爱的旋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

《爱的祝福》2、唱:

《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教学目标:

1、用自豪、敬佩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无限爱意。

2、能唱准跨小节的切分音;在听赏音乐时,能感觉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并能就音乐要素变化而引起乐曲情绪、风格的变化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

3、根据情感的的需要选择演唱方式,能选择适当的音乐为朗诵配乐。

教学重点、难点:

音乐情绪的感受与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妈妈的生日、妈妈的工作、妈妈的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学唱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妈妈的辛苦与不容易,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中相同的段落。

3、学唱歌曲

4、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5、音乐活动:

采集与分享

(1)妈妈为了我们这么辛苦,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2)课后或者妈妈生日的时候,为妈妈献上深情的歌曲。

6、巩固歌曲演唱。

(1)请同学们为妈妈献上一首歌曲,相信妈妈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的信息。

(齐唱歌曲)

(2)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还能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3)我的创造:

在色块初设计合适的动作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三、听赏歌曲《爱的祝福》

1、仔细聆听歌曲,听出歌曲内容,说说歌曲表达的真正含义。

2、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并请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歌曲中哪些音乐要素决定了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3、完整听赏歌曲,并随录音轻轻哼唱。

四、音乐活动:

露一手

1、我们的妈妈时刻地关心、照料着我们,我们的祖国也像妈妈一样时刻注视着我们的成长。

……(教师引语)

2、朗诵抒情短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为短文配乐,教师说明音乐可以是本单元中的,也可以是以前音乐课上聆听过的,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藏品。

4、除了让大家感觉音乐与文章是否在情绪上相吻合以外,还可以请学生适当阐述、交流选择乐曲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唱:

《甜甜的秘密》 2、动:

采集与分享

教学目标:

1、会唱《甜甜的秘密》;懂四拍子指挥图

2、表达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3、采访自己的老师,把自己喜欢的歌送给老师和同学们,用歌声传递心声,表达自己的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表演歌曲《甜甜的秘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

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中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歌 

1、 导入:

刚才这首歌大家都十分熟悉,知道是歌颂谁的吗?

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你们一般都怎么表达对老师的爱呢?

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是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听范唱。

2、有感情地按节奏朗读歌词,教师用琴伴奏。

3、学唱第一乐段 

1)跟琴加词小声模唱1—4小节。

 

2)听师弹奏两种不同节奏的旋律,区别带休止符和不带休止符的感觉 

3)再跟琴演唱1—4小节,要求准确表达出前八分休止和后八分休止 

4)跟唱第5—8小节。

注意弱起的“把”字不要漏掉。

    

5)跟琴完整演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乐段 

1)教师范唱第二乐段。

     

2)跟琴小声哼唱旋律。

 

3)加词小声跟师唱。

注意弱起的“啊”、“快”、“好”、“请”等字要唱清晰。

 

5、跟琴完整地唱全歌。

 

6、说说橘子里的秘密是什么,师生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7、有感情地、投入地跟伴奏演唱。

师生同唱。

8、学习四拍子指挥图式 

1)教师示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师个别纠正 

2)教师板书四拍子指挥图式指导学生看懂。

     

3)边打拍子边唱《甜甜的秘密》歌谱。

    

三、采集与分享(布置作业) 

1、收集、学唱有关爱的歌(乐)曲,把它们送给你喜爱的人。

  

2、采访你最尊敬的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听听他们的教导,相互沟通,增进师生关系。

把自己喜欢的歌送给老师,用歌声传递心声,表达自己的爱之情采访的内容与自己的伙伴交流 

四、师生总结,同唱《甜甜的秘密》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

《爱的罗曼斯》《爱之梦》     

2.动:

我的创造   

3.认:

降记号 

教学目标:

 

1.聆听《爱的罗曼斯》和《爱之梦》体验乐曲的情绪,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2.能创编和主题节奏特点、乐曲情绪相吻合的节奏。

     

3.认识降半音记号。

 

教学重点、难点:

 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欣赏《爱的罗曼斯》   

1.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罗曼斯,有人意译作浪漫曲。

它是自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带有感伤情调的歌曲。

多半指情歌而言。

2.边划拍边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3.加词学唱 你是我池塘边一只丑小鸭/你是我花园里一片竹篱笆/你是我小时侯梦想和童话/哦!

你是我的吉他。

  

4.学生完整聆听乐曲,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

《爱的罗曼斯》它是3/4拍。

A段是E小调。

从音符的时值来看,除了结束音外,每个音都是一拍,它的主旋律优美迷人。

清澈、明亮伴奏,充分发挥了吉他曲的特点,它们极其和谐地衬托着主旋律。

 B段转到E大调上,优美动听,扣人心弦。

 煀  当乐曲推向高潮时,A段主题再现,情绪又趋向平静,恍若被春风吹动湖水的涟漪,缓缓地移向远方。

这里,琶音和泛音的应用,更增添了朦胧的色彩。

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5.复听,边划拍边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6.我的创造创编节奏,与同学合作,为音乐伴奏。

    

二、欣赏《爱之梦》  

1.完整、仔细地聆听乐曲,展开想象再请学生相互交流联想到哪些情景。

    

2.教师介绍乐曲创作背景。

 《爱之梦》(三首夜曲),李斯特作于1847年,钢琴独奏曲。

正如副题所示的, 这三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

但此三曲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而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著名抒情诗《爱吧!

 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声乐曲谱。

因此,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原诗的理解。

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为有名,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

这首曲子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为优雅的快板, 6/4拍。

甜美的旋律贯穿整个乐曲,烘托出浪漫的气氛。

3.再听乐曲,和《爱的罗曼斯》比较,请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四、小结。

 

第三单元  七彩版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地图——听音寻路》(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大提琴协奏曲《地图——听音寻路》,了解它的演奏形式和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和风格 

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欣赏男生独唱《母亲》

师:

这是一首充满儿女对母亲崇敬之情的歌曲。

问:

你心目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生:

温柔的、慈爱的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她是谁吗?

 生:

祖国妈妈 师:

那你们眼里的祖国妈妈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

美丽的 

2、学唱歌曲《我的妈妈叫中华》 

师:

我们的祖国妈妈既美丽又伟大,我们爱她就象爱我们自己的妈妈一样。

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就叫《我的妈妈叫中华》。

(1)初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真挚、热情地) 

(2)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伴唱和合唱) 

(3) 跟琴先学唱高声部,再学唱低声部

(4)一部分学生唱高声部的歌词时另一部分学生唱低声部的歌谱;当一部分学生唱低声部的歌词时另一部分学生唱高声部的歌谱。

 

(5)第一部分由一个学生领唱,其余学生用合唱哼鸣来烘托,声音轻但位置高。

 

(6)要求用朴实、真挚的情感来演唱歌曲。

3、 欣赏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地图——听音寻路》

 师:

大提琴与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是谭盾为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创作的、由大提琴与管弦乐团合作的多媒体协奏曲。

 播放潭盾的新作《地图》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选段。

 

(1)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现出来

(3) 小组交流:

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唱:

《美丽的星座》。

2.采集与分享:

交流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歌)曲。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巧活泼和舒展悠长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星座》,体会生长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2.通过了解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音乐文化,学生的音乐视野得到开阔,爱国热情得到激发。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正确演唱轻巧的跳音和舒展的长音、八分休止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你知道哪些民族乐器?

2.生:

民族:

苗族、汉族、蒙古族等等。

民族乐器:

芦笙、冬不拉、伽倻琴、马头琴等等。

(采用知识抢答比赛的形式入手,分小组进行,哪一组回答的题多那一组就可以摘得知识桂冠的荣誉)。

二、采集与分享。

1.观看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影像片段,介绍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2.介绍少数民族的乐器演奏的乐(歌)曲。

师:

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种类之多,特色之浓,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约有300种。

吹管、弓弦、弹拨、打击乐器,种类齐全,且很多乐器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和传统乐曲。

3.欣赏马头琴、冬不拉等器乐曲,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三、学唱歌曲《美丽的星座》。

1.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和表达的情感。

(抒情、活泼;表达了少年儿童生长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2.跟琴学唱高声部;再跟琴学唱低声部。

3.处理歌曲。

(1)轻巧的跳音和舒展的长音加以区别。

(2)掌握好八分休止符;最后一句要唱得轻巧有弹性。

4.两声部有感情的合唱。

5.请一名学生领唱,其余学生合唱。

6.请个别学生起来唱合唱部分,检查学习效果。

四、拓展。

1.欣赏视频《爱我中华》,感受各个少数民族风情。

2.说一说你了解的少数民族。

3.学生相互交流。

4.小结下课。

在歌曲《爱我中华》中结束新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

《我爱我的家乡》。

2.动:

以自己的家乡为主题创编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我爱我的家乡》,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深情、舒展的声音表达歌曲情感。

2.通过快乐的创编活动,加强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能用优美连贯以及明亮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我爱我的家乡》,做到音和节奏准确并具有一定的声音表现力。

在演唱过程中能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反应。

教学难点:

注意歌曲中休止符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新歌教学。

1.说一说你的家乡在哪里,都有什么著名的景点?

2.师:

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几个同学的家乡去参观。

(出示课题《我爱我的家乡》)3.听一听,《我爱我的家乡》。

想一想,歌曲中小朋友的家乡在哪呢?

4.学生交流,歌曲中唱到的家乡在哪里?

(播放课件)珠穆朗玛峰、广阔的海洋、最大的宫殿、最长的城墙。

师:

刚才我们去了哪些地方啊?

生:

珠穆朗玛峰……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我们的祖国真美丽,我爱我们的祖国,我爱我的家乡。

5.复听歌曲《我爱我的家乡》。

师:

我们中国真是个好地方啊,当你看到我们的祖国有这么多世界之最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6.唱一唱《我爱我的家乡》。

(1)学生跟老师一起轻轻地哼唱旋律!

(2)学生自主学习歌曲。

(3)跟琴完整演唱。

教师要求:

第一第二句连起来时注意“方”字唱2拍,要唱完整。

第三句注意“那里有”有切分音符注意时值。

演唱时注意有休止符号的句子,要有“声断气不断”的感觉。

(4)巩固练唱。

a.学生跟伴奏演唱歌曲。

b.分小组接龙唱。

c.请个别同学领唱前四句,后2句同学们齐唱。

d.学生有感情演唱《我爱我的家乡》。

三、动:

创编歌词。

1.看一看,想一想,和同学合作把家乡美好景物编成歌词。

一起来赞美我们的家乡。

2.学生边欣赏边讨论创编歌词。

3.小组汇报,相互评价。

4.师生合作创编歌词,唱一唱。

四、总结延伸。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听:

《瑶族舞曲》。

2.认:

民族管弦乐队。

教学目标:

1.熟悉《瑶族舞曲》的主旋律,能通过参与打击乐演奏,感受乐曲中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

2.能用竖笛吹奏《瑶族舞曲》。

教学重点:

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熟悉《瑶族舞曲》的主旋律,能通过参与打击乐演奏,感受乐曲中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中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

教学过程:

一、节奏游戏

1.采用师生合作、手脚并用的方式做节奏练习。

A:

2/4×0|×0|

2/40××|0××|B:

2/4×-|×-|

2/40×0×|0××0|练习时,老师可以哼唱两个主题的主旋律。

2.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如圆舞板、铃鼓等。

二、欣赏《瑶族舞曲》

1.初听《瑶族舞曲》感受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

2.交流所搜集的有关瑶族的文化,由老师总结补充。

3.教师介绍乐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乐曲。

4.分段欣赏:

前八小节:

模仿长鼓节奏。

第一主题:

用节奏游戏中的打击乐练习为其伴奏。

第二主题:

感受乐曲活泼的情绪,并交流根据音乐所联想到的画面。

另外还要感受民族管弦乐的特点,听听有哪些乐器参与演奏。

(高胡、笙、笛子„„)

5.认:

民族管弦乐队。

(1)我国民族管弦乐队是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编制较大的管弦乐队。

通常包含拉弦乐器组、弹拨乐器组、吹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

(2)出示图片,各组乐器及乐队排列图。

6.整曲欣赏。

(1)要求学生轻声哼唱主题一与主题二,再次感受乐曲情绪变化,认一认各组乐器。

(2)听一听,主题一、主题二是按什么顺序出现的?

每次出现时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3)交流小结。

三、拓展:

欣赏北京国际儿童合唱团《瑶山夜歌》,感受乐曲与《瑶族舞曲》的异同。

1.欣赏乐曲视频,你能从中听辨出主题一、主题二吗?

2.师生交流小结。

四、小结。

第四单元乡音多喜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

《抓妈荷》。

2.认:

三拍子指挥图示。

3.动:

采集与分享《抓妈荷》。

教学目标:

1.能有表情地演唱《抓妈荷》,表现好三拍子的韵律。

2.了解沭阳风土人情和民俗气息,能用尝试运用沭阳方言及多种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1.能有表情地演唱《抓妈荷》,并能边唱边玩“抓妈荷”的游戏。

2.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来自民间音乐的淳朴之风。

教学难点:

能用沭阳方言演唱《抓妈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沙包,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个玩具吗?

平时都是怎么玩的?

2.学生示范玩沙包。

(抛着玩、溜溜球、互相抛接)

3.请同学跟音乐试一试玩沙包。

4.你知道沭阳人怎么玩沙包吗?

我们一起去看看。

5.视频欣赏《抓妈荷》。

二、唱《抓妈荷》。

1.初听乐曲,感受音乐内容。

2.相互交流,了解歌词。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抓妈荷的玩法,节日和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

3.学唱歌曲。

(1)出示歌谱,轻声跟音乐唱一唱。

(2)轻轻地跟着老师的琴填词唱第一段。

(3)跟琴把第二段唱一唱。

(猜一猜家家户户带活猴是什么意思?

接女儿的意思)

(4)同样的方法跟琴唱第三段歌词。

(5)理解歌词继续学唱第四段歌词。

(6)难点乐句学习。

(7)连起来唱一唱。

(8)变换方式唱一唱。

(9)完整演唱歌曲。

4.认一认:

三拍子指挥图示。

(1)出示三拍子指挥图示,师示范指挥。

(2)学生跟音乐《抓妈荷》练习。

(3)边唱边指挥。

三、沭阳方言唱歌。

1.听音乐完整地唱一唱歌曲民谣,想一想:

怎么才能记住歌词?

2.交流:

你怎么记歌词的?

数字记法。

3.听一听沭阳方言的歌曲。

4.用沭阳方言分段演唱歌曲。

(可分男女生分段唱)

5.评价沭阳方言的唱法,纠正不正确的唱词。

四、采集与分享:

抓妈荷

1.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收集、了解“抓妈荷”。

2.变换方式玩一玩“抓妈荷”游戏。

3.你还能找到哪些同类的歌曲?

学唱一首,展示一下。

《丢手绢》、《传传传》、《包子剪子锤》……

五、师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

《五月五赛龙会》。

2.拓展:

端午节相关文化。

教学目标:

1.欣赏《五月五赛龙会》,感受苏南民歌的细腻、软糯,并尝试跟录音模唱。

2.通过欣赏,乐于接受富有乡土气息、民俗气息和生活气息的音乐。

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来自民间音乐的淳朴之风。

教学重点:

欣赏《五月五赛龙会》感受歌曲细腻、软糯的苏南民歌风味,感受歌曲表现的端午划龙船场景。

教学难点:

跟着录音模唱,感受用方言演唱的独特韵味。

教具准备:

电子琴、电脑等。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