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docx
《311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1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1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
教 育 学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
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的任务与教育的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我国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比外国最早的、古罗马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300来年。
但萌芽时期所有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都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
德国,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现象的描述过渡的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
但是,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而,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其次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其他的知识价值次第下降。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教育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德国,梅伊曼,首先提出的“实验教育学”另一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主张学生的学习,首先通过观察,获得印象,构成知觉感受;其次是把所获得的印象和知觉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付诸于行动表现。
实验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进步,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教育》,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经验主义特点。
被标榜为“新教育”“现代教育”从此,西方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主要缺点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看书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看书
苏联,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
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1)历史法
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
文字史料、非文字史料,二手资料要考察出处、转述者的立场和治学态度,尽量做到全面。
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
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
注意以下几点:
a.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b.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c.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
分为:
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在运用调查法研究教育问题是,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拟出调查提纲,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具体方法:
观察、谈话、问卷。
(3)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拟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分为三种:
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试验法。
(4)统计法
揭示所获得的数据、信息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
2.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控制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为被控系统,“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反馈。
(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信息论是把系统(整体)的运动过程当做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过程来研究。
特点是撇开了研究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态,而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信息及其变换的过程。
(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
基本理论包括:
a.整体的功能不等于个部分功能之总和b.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c.动态观点d.最佳观点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映系统列。
法国,卢梭,认为:
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德国,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称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的规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三者相互联系。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看书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欧洲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增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
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在欧洲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
两种类型的教育:
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与古代和原始的区别: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镇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质量高的学校学费十分昂贵,劳动人民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
从教育内容上看,他们的学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所以,资本主义深灰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
是全民性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
总结以上各节得出结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学中又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等。
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概念是: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有人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从而提出“学校消亡”和“教师取消”的论点,这是肤浅的错误的方法。
——看书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能动性的产生:
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们所接受,就引起了人的需求,包括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
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他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人的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不同发展阶段)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应该指出的是: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
如果教育的发展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必定要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否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而受到影响。
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社会将对教育进行调整,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制约作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使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在新的技术革命引起的信息自动化生产的社会里,知识成了生产发展的强大的发动机,知识生产的扩大与提高,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公认,这就更加说明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手段。
这在高等学校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
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育具有生产性。
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限于经济的发展,所以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是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问题。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实现、巩固与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才做支柱,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校教育。
当前世界上出现了“专家政治”的趋向,表明学校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作用更为重大。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
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满载政治生活和社会的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瑞动政治改革与进步。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的舆论,为一定的象政治、经济服务。
总之,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伟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看书)都要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制约。
(看书)直接被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看书)也脱离不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看书)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也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直接地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思想和理论。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一定的教育的内容。
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人口、地理环境发生着联系。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教育是一宗转化活动的过程
他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一转化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
其自身的许多规律,不会因为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他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
2.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
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
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的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3.教育具有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两种情况:
一种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种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我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来考察,还应注意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因为,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从根本上讲,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必须建市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无论从健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上看,还是从其内容上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应置于突出的战略位置。
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
根据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关系,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1.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改革的方向,邓小平1983年9月给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知道思想.
"三个方面"是一个同意的整体,面向现代化是"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批的合格人才.即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社会生产的新飞跃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生产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首先应改革教育思想,使教育思想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他存在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头脑中,孱头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复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想,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需要,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的特点.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沉浮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我们所说的改革教育思想,就是要改变那些陈腐的教育思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思想.要以”三个思想”为指导,对各种不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改革.
3.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教育的发展源源落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继续发展教育事业.而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不能盲目的乱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专门规划.(看书)
(1)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
(2)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出教育事业需要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做。
(4)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所谓教育投资,从广义上讲,它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部物质条件。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和地方在财政指出中拨给教育事业的经费。
我国以对人才开发的轻视,在教育投资的比率上存在着偏低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投资,不仅在财政总指出中 所站的碧绿片地,而且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
(1)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
(2)要根据我国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我国的教育经费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较小的,需要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同时,还应参照外国的经验。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同地确定了大体相近的教育经费在起财政支出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经济平衡发展的规律。
对于我们规划教育的经费,是有参考价值的。
(3)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需要提前进行投资与培养,特别是在现代化生产的社会里,欲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收入,必先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so,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应膏腴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必须切实做到这“两个增长”。
(4)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不能但从教育投资的绝对值上看问题,应该从教育经费的实际效力来考虑。
5.调整教育结构
所谓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应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应有步骤地实行9年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即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实现9年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