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590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docx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docx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汇总(学生笔记整理)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化学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⑴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①文字表达式:

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NH4HCO3

NH3+H2O+CO2

②现象:

固体逐渐消失,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补充:

产生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管壁有水珠产生】

③保存:

密封保存于阴冷干燥处。

2.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氮气有着广泛的用途。

利用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用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将氮气充入灯泡中,用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利用氮气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将氮气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液氮的沸点为-196℃,常将液氮用于医疗技术,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利用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氨的性质,用于制造氮肥。

(2)铁丝腐蚀实验

①现象:

红墨水沿着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

②原因:

铁丝生锈要消耗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压强减小,导致水倒流

③结论:

铁丝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发生锈蚀,所以应注意防护

④加速铁生锈的几种方法:

a.用铁丝代替铁块,可以增大反应的接触面积b.用食盐水代替水c.轻轻的摇晃锥形瓶,使铁丝与食盐水充分接触

⑤导致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a.装置漏气b.铁丝已经生锈或者表面有油漆c.水已浸没铁丝

3.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元代——瓷器,四大发明中指南针不属于化学工艺。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探究实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

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

两端先碳化;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

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像蜡烛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

像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4)化学变化时常表现出来的现象:

颜色改变、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等,而且还伴随能量的变化,因而还表现出吸热、放热、发光等。

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做唯一的标准。

(5)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会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主要有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主要有活泼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成分体积分数:

O221%,N278%,CO20.03%,稀有气体0.94%,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步骤】①事先将集气瓶容积5等分,并标记。

②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燃烧匙内装若过量红磷,夹紧止水夹。

④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⑤冷却后,将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

【现象】

(1)红磷燃烧,发出热量,产生白烟。

(2)冷却后,水沿导管上升至集气瓶约1/5体积。

【原理】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P+O2

P2O5

【结论】空气中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思考】

(1)为何事先给集气瓶五等份?

便于更快获得实验结论。

(2)有时,事先在瓶底放少量水,知道其目的吗?

便于快速降温。

(3)如何检查气密性?

(4)为何事先要夹止水夹?

如事先不夹止水夹,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排出,会使压强减小得更多,水上升会超过集气瓶1/5体积。

(5)红磷必须过量,为何?

耗尽瓶内氧气。

(6)点燃的红磷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

如缓慢伸入,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排出,会使压强减小得更多,

(7)红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属于什么状态?

其体积如何?

固态,几乎不占体积。

(8)为何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其一,如未冷却到室温,瓶内温度过高,会使一部分空气排出,压强减小得更多,水上升会超过集气瓶1/5体积。

其二,如未冷却到室温,瓶内温度不太高瓶内会有一部分压强,水上升会小于集气瓶1/5体积。

(9)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导致气压减小所致。

(10)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未夹止水夹,水量不足,导管内空气等。

(11)液面上升大于1/5原因:

燃着的红磷未迅速伸入集气瓶,未夹止水夹等。

(12)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13)请小结一下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所需的药品要具备哪些条件?

①只与氧气反应。

②生成物通常为固体。

③反应一般要容易发生。

④若生成气体,则该气体要易被液体吸收。

2、按照一定的标准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

3、葡萄糖、砂糖、面粉的燃烧

现象

结论

葡萄糖、砂糖

先融化再燃烧,剩余黑色残渣

都含有碳元素

面粉

燃烧,剩余黑色残渣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金刚石用于制造钻石、切割玻璃等,石墨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电极等。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诺贝尔研究炸药,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我国化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1、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详见讲义)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石棉网等。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等。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能配置溶液。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

(1)先调零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试管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手握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

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

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

用药匙或V形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

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

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

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③量取法:

量取液体时要选择大小适宜的量筒,以免误差过大;量取液体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要面对刻度,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齐平;

想一想右侧两种读数结果是什么?

俯看偏大,实际的偏小;仰看偏小,实际的偏大

(二)物质的加热

◆加热液体注意要点:

①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②试管外壁有水珠,应先擦干,再加热。

③加热前应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并不时振动试管,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暴沸。

④加热时,不能与灯芯接触。

⑤试管口和桌面呈45°角,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有人的地方。

⑥试管夹或铁夹应夹离管口约1/3处。

◆加热固体注意要点:

①固体平铺在试管底部。

②试管外壁有水珠,应先擦干,再加热。

③加热前应先预热(移动试管或移动酒精灯),再用外焰对准固体部位加热。

④加热时,不能与灯芯接触。

⑤试管口一般略向下倾斜。

⑥铁夹或试管夹应夹离管口约1/3处。

⑦加热完毕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三)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⑴仪器的连接:

连接时,一般应先将玻璃管外壁用水湿润;注意:

玻璃管与橡皮塞连接时,玻璃管应连接橡皮塞大的一端。

⑵仪器的装配顺序:

应按照从下向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⑶检查装置气密性

【原理】:

封住一团气体,利用原理;

【方法】:

①简单装置:

具体操作:

连接仪器,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双手捂住试管外壁,若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双手,稍后导管中的液体会上升一小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注意:

假如手的温度与容器温度相似,可采用微热的方法。

②长颈漏斗:

操作1:

连接仪器,将橡皮管用止水夹夹住,从长颈漏斗里加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片刻,若水柱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操作2:

连接仪器,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的管口,用针筒抽气,若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分液漏斗:

具体操作:

连接仪器,关闭活塞,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双手捂住锥形瓶

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④整套装置:

具体操作:

连接仪器,关闭活塞,将最右端的

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捂住烧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

(四)玻璃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五)实验室常识

⑴严格按照实验程序,不得任意混合药品,严禁触摸和品尝药品,实验室内严禁饮食;

⑵注意防止药品溅到皮肤、衣服和眼睛里。

万一发生事故,应沉着、冷静、迅速地进行处理,若酸,碱溶液溅到皮肤或衣服上一般可按如下方法处理:

①酸液:

立即用水冲洗(皮肤上不慎洒上浓硫酸,应迅速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溶液;

②碱液:

立即用水冲洗,而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酸或碱溶液溅进了眼内,应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找医生治疗;

③若不慎失火(酒精在桌面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防止火势扩大。

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1、镁、铁、铜、铝的各种性质:

金属样品

镁条

铁丝

铜丝

颜色

银白色

银白色

红色

是否容易被折断

容易

不容易

不容易

是否能导电

在空气中能否燃烧

不能燃烧

不能燃烧,加热后变成黑色

在食醋中的现象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有气泡

没有气泡

2.镁带燃烧

①文字表达式:

镁+氧气

氧化镁

Mg+O2

MgO

②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少量白烟,生成了白色的固体

③注意:

应用坩埚钳夹持镁带,燃烧时下方放石棉网的作用是防止烫坏了桌面

④应用:

制作烟花、照明弹

3.铜受热

①文字表达式:

铜+氧气

氧化铜

Cu+O2

CuO

②现象:

火焰呈现绿色(铜的焰色反应),铜丝变黑

4.探究铜绿的化学性质:

⑴铜绿(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文字表达式:

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Cu2(OH)2CO3

CuO+H2O+CO2↑

②现象:

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在试管口出现水珠,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⑵铜绿与盐酸反应

①文字表达式:

碱式碳酸铜+盐酸

氯化铜+水+二氧化碳

Cu2(OH)2CO3+HCl

CuCl2+H2O+CO2↑

②现象:

绿色固体溶解形成绿色溶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H氢He氦Li锂Be铍B硼

C碳N氮O氧F氟Ne氖

Na钠Mg镁Al铝Si硅P磷

S硫Cl氯Ar氩K钾Ca钙

Mn锰Fe铁Cu铜Zn锌Se硒

Ag银Sn锡I碘Ba钡Pt铂

Au金Hg汞Pb铅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⑴色态味:

通常无色无味的气体,⑵密度:

比空气略大,⑶溶解性:

不易溶于水。

⑷三态:

液态为淡蓝色,固态为淡蓝色雪花状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氧化性,(如支持燃烧、助燃性),供给呼吸。

(1)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①碳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

二氧化碳

C+O2

CO2

现象:

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量,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

为何盛放木炭的燃烧匙点燃后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若由瓶口快速插入瓶底木炭燃烧产生的热将未反应的氧气排出,从而不能持续燃烧。

②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二氧化硫

S+O2

SO2

现象:

淡黄色的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且都能产生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P+O2

P2O5

现象:

发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Fe+O2

Fe3O4

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注意:

①铁丝前面要系一根火柴棒:

起引燃作用②铁丝要绕成螺旋形:

聚热

③火柴燃烧后不能马上伸入集气瓶中:

防止氧气因助燃火柴而消耗大部分氧气

④在集气瓶底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一薄层沙:

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⑤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O2H2OCO2

现象:

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雾出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

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一)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⑴原理——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MnO2+O2↑

⑵制取装置:

①发生装置应选择右图(固固加热装置):

因为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而反应的条件是加热

②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氧气的水溶性是不易溶解于水;因为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

⑷利用以下装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查、装、定、点、收、移、熄

①查:

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

装入药品,为了防止高锰酸钾堵塞导管,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③定:

固定在铁架台上(高度应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来确定)

④点:

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受热,然后对药品部位固定加热

⑤收:

用排水法收集可得到较纯净的氧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较干燥

⑥移:

先移走导管

⑦熄:

再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⑸利用以上装置制取氧气的几点注意事项:

①导管只能伸入橡皮塞一小段:

有利于气体的排出

②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泡:

当气泡连续均匀排出时才开始收集

③排水法收集氧气应如何验证已满:

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证明已满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如何验满: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复燃则已满

④收集满气体后瓶口应向上放在桌面上: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⑤实验结束时,应先移走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会倒流,引起试管的炸裂

(二)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⑴原理——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水+氧气

H2O2

H2O+O2

⑵制取装置:

①发生装置应选择右图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因为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和液体,而反应的条件不需要加热

②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⑶利用以下装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查、装、开、收

①查:

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

装入药品,先在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再向分液漏斗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③开:

打开活塞,分液漏斗可以随时添加液体,也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④收:

收集

⑷利用以上装置制取氧气的几点注意事项:

①长颈漏斗下端需要液封(浸没):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要插入到集气瓶底部:

有利于气体的排出

(5)催化剂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加快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记忆口诀:

“一变二不变”

4、氧气的用途:

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5、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化学爆炸

缓慢氧化:

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等

共同点:

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阶梯蜡烛实验:

①现象: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②证明: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而且密度比空气大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水

碳酸

CO2+H2O

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使之变红后,对该红色溶液加热,其颜色又会变成紫色

文字表达式:

碳酸

二氧化碳+水

H2CO3

CO2+H2O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

Ca(OH)2+CO2

CaCO3+H2O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光合作用

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

葡萄糖+氧气

CO2+H2O

C6H12O6+O2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1)工业制取二氧化碳

文字表达式为:

碳酸钙

氧化钙+二氧化碳

CaCO3

CaO+CO2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原理、装置、检验)

①发生装置:

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若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双氧水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②收集方法:

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故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

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碳酸钙+盐酸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HCl

CaCl2+H2O+CO2

②选择药品的几点思考:

A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导致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纯

B不能用硫酸代替稀盐酸:

生成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c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

反应速率太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

(4)制取装置:

①发生装置应选择(固液不加热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的条件不需要加热

②收集装置只能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5)验证方法:

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

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4、用途:

灭火---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制汽水等

5、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

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第三节自然界中的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⑴水通电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

H2O

H2+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2:

1

质量比1:

8

F.检验:

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