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3课时 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307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3课时 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3课时 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3课时 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3课时 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3课时 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3课时 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3课时 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3课时 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Word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3课时 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3课时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Word版

第四章诗歌鉴赏

第33课时诗歌的内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

掌握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的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评价诗歌内容。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诗歌、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了解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理解评价诗歌内容的方法技巧,准确理解评价诗歌内容。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

明确考纲:

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阅读了解考纲。

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考题导引

 

展示高考例题:

1.(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

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

【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

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3】童巅:

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答案】C

试题分析:

根据此词的意思和注释,不难知道,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

所以,选项C说是“作者空对流泉”,发抒对醉翁的思念之情的说法不准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6分)

【答案】《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

下阙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

《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试题分析:

回答此题,不光要读懂题中诗句的意思及其所蕴含的感情,还要回忆学过的《醉翁亭记》所蕴含的感情,然后再两相比较。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

1秬秸:

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答案】B

应为突出卖饼儿起得早。

(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第一问:

教育内容:

要点一: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

(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

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

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

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题要先从原文中概括出张耒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然后再联系现实来谈。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要结合文本并有自己的感受。

1.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展示答案

4.总结纠错

以近年北京市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

 

规律解密

展示命题规律:

理解古典诗词内容、对诗歌内容加以评价和阐发,在高考中往往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也都是以理解内容为基础的。

这就提醒考生,准确理解古典诗词内容的重要性。

这一考点的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有对基础语句内容的理解,也有对全篇内容的整体评价和阐发。

近年来单独设题较少,多与其他考点结合,呈综合命题趋势。

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这些命题特点。

1.根据高考典型例题,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

2.对照教师总结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诗歌内容”类考题。

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可以使复习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方法指导

展示方法技巧: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诗歌内容类题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鉴赏诗歌内容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立足课本,提升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了解古典诗歌常见内容,总结分析诗歌内容类题目答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

4.掌握不同类别诗歌鉴赏要领:

(1)写景诗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写景诗特征】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①常见主题: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

③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写景诗鉴赏方法】

①知作者。

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②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③看表达

描写景物的角度:

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描写景物的技巧 :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④明抒情方式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⑤明主旨: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追求恬淡闲适等。

⑥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⑦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答题步骤】  

①读清原诗,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

  

②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抓意象)  

③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意境)  

④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品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①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②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

参考答案

①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

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

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

可联系初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

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

《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

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2)咏物诗

【咏物诗分类】

①“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②“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咏物诗的特征】

①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如,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咏梅花,题为《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

②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③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

青松“坚贞不屈、傲岸高洁”、梅花“不畏严寒、清雅高洁”、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④常见主题:

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鉴赏方法】

①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具体特点,追求贴切逼真,但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注意由“形”似体现“神”似。

②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联系作者生平、处境、遭遇,注意诗的意象、环境,从而准确把握诗的主旨。

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常用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以物喻人、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拟人、比喻、对比等。

【答题步骤】  

①读标题。

从标题中我们明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②读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

③读注释。

注释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④把握形象(意象)特点:

包括环境特点和自身特点。

⑤总结所抒之情:

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⑥分析表现手法:

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①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②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详细分析:

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

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

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

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

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

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

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

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

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3)送别诗:

【送别诗特征】

①常见主题:

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体贴入微的宽慰 、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前途艰险的担忧 、坦陈心志的告白 、积极奋发的勉励 、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

②常见意象:

柳、酒、日暮、月亮、长亭、南浦、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

③常见艺术手法:

直接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比喻、烘托等。

④风格特点:

伤感型和豪迈型。

以悲情为主的:

常常表达友人之间因离别而产生的依依不舍、悲伤之情,以及对友人前程的关切,对再次相聚的期待。

此类诗歌常有情感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特点。

以抒发旷达或豪迈的情怀为主的,并不着意渲染离别的伤感,把别情写得豁达,显得新颖别致。

【鉴赏方法】

①读题目,明确诗中送别的主体客体(即“谁送谁”)。

②知人论世,了解送别的相关背景。

③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把握感情基调,深入领悟作者所抒情感。

④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深入领会诗意。

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⑤分析手法,体悟情感。

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关注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

如“丝”是“思”的谐音等。

⑥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通常情况下,开篇叙题写意;接着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然后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最后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答题步骤】

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什么情感

【例3】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

①孤蓬:

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

②班马:

离群之马。

问题:

①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其中的情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②诗中流露出诗人什么样情感?

详细分析: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

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另人感到难舍难分。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思乡怀人诗

【思乡怀人诗特征】

①思乡(亲)缘由:

  

 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  

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   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②常见主题: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③常见意象:

 月、杜鹃鸟、 鸿雁、鹧鸪、柳、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等。

④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想象、联想(虚实结合)、修辞传情(比喻  拟人  夸张  双关对比)、因梦寄情。

【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

①整体感知,确定类别

②抓关键句,品味感情

③捕捉要点,赏析手法

④根据要求,规范答题

【例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问题: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详细分析:

意象:

孤舟、荒村、断霭等意象告诉,抒发的是孤独之情。

背景、诗眼:

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

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类别:

思乡怀人诗。

(5)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特点】

①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②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③手法:

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寓情于景。

④语言:

含蓄蕴藉、沉郁、悲慨、激昂。

⑤意象: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⑥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⑦思想感情:

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⑧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鉴赏方法】

①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③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我们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④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

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分析: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6)边塞诗

【边塞诗的特征】

①常用意象:

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

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

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②常用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借事言志、直抒胸臆、用典、对比、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虚实结合……

③常见主题:

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④艺术风格和技巧:

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鉴赏技巧】

①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时代特征。

盛唐:

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中晚唐诗:

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宋朝:

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