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学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112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人的学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做人的学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做人的学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做人的学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做人的学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人的学问.docx

《做人的学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人的学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人的学问.docx

做人的学问

刚柔相济,以刚为本

太柔了会萎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折断。

刚并不是说要暴戾残忍,而只是强韧刚直而已;柔也不是说要卑下羸弱,而只是谦让恭敬而已。

办事为公,就应勉强争取;争名逐利,就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应勉励为之;守成安乐,则应谦退;出外与人相接触,应当强矫,回家与妻儿享受,则要谦让。

2.柔是安身立命的基本哲学

曾国藩说,在建功立业时要“刚挺”,而在争名夺利时就要谦退柔隐。

自古至今,能不被名利困扰的人少而又少。

即使是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也是好名心盛。

而在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后,曾国藩修身养性,渐渐克服了自己对名声的欲望。

不仅如此,他甚至认为名誉和权力是不祥的兆头。

曾国藩的诸位弟弟都在他的部队里,在承担责任方面,曾国藩总是督促他们抢在前面,论功劳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

所谓“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并认为“此乃事业之基”。

柔顺是什么?

曾国藩说,“柔顺,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

有一点残缺和遗憾就让它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要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追求大获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那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

 

修法十二课

1.锻炼自制能力

人生在世,许多环境条件是我们不可改变也不可控制的,这时,惟一能做的只有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情绪、习惯,通过控制自己来控制环境、改变环境,进而把握自己的命运。

曾国藩就认为,“培养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抓紧一人独处的时机,也就是慎独”。

因为一个人的时候,做好事无人夸赞,做坏事也无人知道,这就全靠自制。

真正自制力强的人,在一个人的时候会分外警惕自己的言行举止、死刑情绪,不让邪念侵入自己的头脑,更不允许自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来。

那么如何培养自制力呢?

曾国藩以“修法十二课”来约束自己的身心,这里列出这十二课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持身敬肃。

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

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行,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二、静坐养性。

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用来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

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三、早早起床。

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四、读书专一。

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它书籍。

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五、阅读史书。

曾国藩于丙申年向人借款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曾国藩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史书,并形成习惯,终身不改。

六、说话谨慎。

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内圣的最重要的工夫。

七、保养真气。

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作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八、爱护身体。

“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

”应该时刻以此作为身体却病的准则。

九、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

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如果刻意从书中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十、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

每月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保养真气强弱。

却不能完全沉溺于其中,因为这最容易使人玩物丧志、隐没本性。

十一、写字。

饭后写半个时辰的字。

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

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

十二、夜晚不出屋门。

它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2.改正自己的缺点

一般人可能觉得早起还是晚起,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生活小节,可曾国藩却把它当成自己修心的第一大事,他说:

“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为了改掉晚起的毛病,曾国藩在日记中将早起列为修身养性的“八本”之一。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其实又何止是早起一件事?

为了克服自身存在的毛病,曾国藩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训,下开自我批判的先河,时刻不忘修身养德,堪作样板。

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名之曰《过隙集》,天天在上面写。

“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

”“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曾国藩也是这样做的。

综观他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日记,其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艾自责的语句。

譬如,他在朋友家中见到别人奉承卖唱之女子,“心为之动”;梦中见人得利,“甚觉艳慕”,等等。

于是,他痛责自己:

“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

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下流矣!

”连自己做梦时候的“活思想”都不放过,老曾对自己未免也太苛刻了。

3.有恒则无事不成

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制,自制的关键在于恒心。

例如早期、勤奋、谦虚等等美德,要实行一两天可能都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这样做。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不少抱负,立下许多志向,也曾不止一次地订立雄心勃勃的计划。

但大多数人都难免“三分钟热度”。

不几天,计划被抛掷脑后,照旧过起了逍遥闲散的日子。

似这样半途而费,自然不可能成功。

梁启超在盛赞曾国藩的“有恒”时说: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

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

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砚人者,每于此砚道力焉。

怎样锻炼自己的恒心呢?

曾国藩举自己为例。

说自己“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则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早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有恒”贵在“恒”上,因为“恒”最简单也最不容易。

说它简单,是因为人人都可以做到:

说它不容易,就在于难能坚持。

正像毛泽东曾经说过的: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做十天八天可以,做十个月八个月就不容易了,做十年八年则难上加难。

然而,也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获取成功。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恰恰在这里。

从现存的曾国藩日记可以发现,期间将近十四年的时间,曾国藩没有一天间断过。

特别令人佩服的是,临去世的前三天,已经自知来日不多的曾国藩,除了继续其正常的公务和围棋爱好处,仍然坚持每天写日记。

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边,的确是非一般人所能及,这靠的就是他远超常人的“有恒”。

“五到”

曾国藩从小就养成了勤奋的习惯,这个习惯,成为他成功的重要心法,也是他持之以恒、终生不变的美德。

他的勤奋表现在方方面面。

在学习上,曾国藩从来没有间断学习过,即使是统领湘淮两军,全在处理攻打太平军、捻军事务,并主管江南数省军政的时候,肩负着极其繁重任务,但是他每天仍利用闲暇读书写字。

奏牍、书信、家书、批文、日记,几乎都是亲手所写或删定。

仅现在流传下来的就达数千万字。

他写家书,恐怕也是古往今来最多。

所谓刻苦踏实,埋头苦干,有么有一定的标准呢?

有,这就是曾国藩创立的“五到”之说。

所谓“五到”者,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下面简单解释一下这“五到”。

身到,就是说要亲身历事,要做“调查研究”,要勇于实践,不能只是只是谈兵。

曾国藩举例说:

比如作官,就要亲自查验案件,亲自巡查乡里:

而带兵,就要亲自巡查营寨,和士兵一起攻城陷阵,同甘共苦。

曾国藩的“身到”对当时的官场作风是一个很好的针砭。

文人做官治军,往往埋头公文案牍,而不去亲身体验。

其实,现在这一原则也很有意义。

当官的不去下面的调查,满足于下面的报告;做研究的不去亲身考核,满足于引用别人的资料。

这都是不踏实的。

在曾国藩之后,毛泽东又将“身到”的原则更加发扬光大,旗帜鲜明地提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心到,就是说对事情要用心揣摩、苦心剖析,力求获得透彻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从辩证法上来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

如果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那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眼到,就是说要认真看,看人,看公文。

这条看起来很简单,其实,“眼到”关键是练眼。

曾国藩看人,一眼就能把人的长处缺点,今后的前途发展看个八九不离十,这是什么样的“眼功”!

看公文、看书,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仅仅看见字面的意思,有人则看到了字里行间的深意。

眼力不同,看到的也决不一样。

手到,就是要勤写。

比如人的优缺点,事情的关键点,想到就随手记录,以免遗忘。

曾国藩在这方面极为用心。

他的日记就有若干种,有的用来反省自己一天的过错,有的用来记录读书的心得,有的用来品评人物……曾国藩从自身修养性的功夫到识人办事的水准再到诗文方面的成就,无不得益于这些笔记。

口到,就是对于下属,除了用公文提醒他们该做的事外,还要时时用口告诫他们。

我们都有体会,用笔和用口交谈,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

尤其是在军队中,如果只用公文告诉战士们该做什么,而不是用嘴巴鼓舞士气,那绝对是一大失误。

曾国藩这“五到”之说,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并试图仿效之,细看他之所谓“五到”,无非是脚踏实地、不厌烦琐、不怕艰难地埋头苦干。

看上去虽觉得不是一件难事,但非有自己认定“拙诚”二字而抱着这个决心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2.崇尚朴拙

因为成功其实很公平,对于那些倔强至诚、刻苦踏实、执着坚持的人,成功从来是慷慨的。

而取巧和虚伪,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便宜,但究竟是失败的。

他一生清淡节俭,常给人一种家世清贫的感觉。

他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数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栋房屋,添置一块土地。

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连每次吃饭都不超过四小碗;而男女婚嫁,花费不超过2百两纹银,而且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

他为人处世平和朴实,不求标新立异。

他平日严于遵循而持之以恒的,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迟起床”。

即使是对外安抚异国的人们,对内接受降将,交往中一定开诚布公,言谈质朴;对于中外远近的人,他都以诚相待,而被他人认定为办事认真,一丝不苟。

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朝廷做官,他都从早到晚不曾有稍微懈怠,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抱病忧怀的时候,也常常是一听到鸡啼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1.“坚韧”和“硬气”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不论是统军治政还是立身为学,都有一种常人不可及的精神——“坚韧”和“吃硬”。

他曾有一句名言,叫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自从咸丰三年带兵以来,到到打下安庆为止,在这个时期中,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

但他能从奋斗中求出路,终于获得最后的成功。

曾国藩那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名言,可以说最充分地反映出他的“坚韧”和“吃硬”。

曾国藩最欣赏“埋着头苦干,吃着亏不说”的人,为此曾国藩经常勉励他的兄弟,一定要少说多做。

他说:

“来信每怪运气不好,便不似好汉声口;惟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

……申甫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星冈公所谓‘有福之人善退财’,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

所谓“坚韧”与“硬气”,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在失意时决不灰心。

谁知道这两次大败,不是上天特意为了磨练英雄,使你大有长进呢?

俗语说:

“吃一堑,长一智”,我生平长进都是在受挫受辱之时,这时,一定要咬紧牙关,振奋精神,吸取精神,吸取经验教训,积蓄力量智慧,切不可自馁。

可见不灰心是坚忍和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

有人说:

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就在于多坚持了一会。

当然,这“坚持一会儿”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耐力,需要克服极大的困难,要忍受难以想象的孤独、屈辱、痛苦、折磨,这时,也只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条出路。

曾国藩说自己一生“打脱牙之日多矣”,又说一生成功“全在受辱受挫之时”。

他在写给曾纪鸿的信中阐述了“能度过极读困难之境,方是大英雄”的道理。

他说:

平常人遇到困难、挫折时便会停下来,放弃自己的目标,或绕道他处。

实际上,困难时不能停下来,“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曾国藩通过古今豪杰成败的启示,得出结论说:

“凡是皆有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克服利欲

《菜根谭》曰:

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志之媒。

江河里熙熙攘攘的船只,说穿了也就是两条,一条名,一条利。

古往今来,有的人好虚名以殒身,有的人贪私利以祸族。

所以明代陈继儒说: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息”。

1.当官不为财,俭朴乃本分

我从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把做官得来的钱财遗留给子孙为可羞。

因此立下誓言,决不能靠做官发财传给后人。

神明看者,我决不食言。

我现在不能再父母身边侍奉,每年仅寄少许钱物,以表达我的心意。

想想看,如果我只多多地给家里寄钱,父母的衣食并不会有多大改善,而亲戚却可能会因此怨恨我,并埋怨我的父母。

与其这样,还不如分些给亲戚,让亲戚们感激、钦敬我的家里人呢!

将来如果我做外官,收入会比较丰厚,我发誓除了自己的俸禄,绝不用其他的钱财。

如果俸禄较多,那我可以更多地周济亲戚同族,决不把钱财积累下来留给儿孙。

因为儿孙如果贤良,即使不做官,自食其力是没有问题的。

儿孙如果不肖,那我多留一个钱,他们就会多造一点孽,最终奢侈放荡,玷污家声。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

贫寒之家节衣缩食本是常事,但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还想过清淡日子可不容易。

你不想名利,名利会一个劲往你身边拱。

凡人都有欲望,都希望吃好的,穿好的,住华屋,享盛名。

你能拒绝一时的诱惑,能拒绝一世吗?

你自己能拒绝,你的妻子儿女能吗?

许多高官巨贪曾经都是一颗红心,两袖清风,但在时时刻刻的巨大物质诱惑面前,他们终于放弃了立场。

曾国藩可不是这样。

他即使在权倾天下,显赫一时的时候,仍不忘勤俭,居安思危,这种远见卓识与坚韧毅力,实在难能可贵。

2.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

如果你希望得到声名,那么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刻意追求名声。

曾国藩最深切地感到在获取功名的时候,也是灾难开始的时候,常因为地位比众人高,权力比众人大,怀疑这么大的名誉会有不祥的恐惧之忧。

所以遇到非常隆重的知遇之恩,更是把功劳恭敬地与人分享。

3.享名太盛,必多缺憾

我们常说:

树大招风;又有话说:

人怕出名猪怕状。

享有崇高的名望自然是好事,但也埋藏着深刻的隐患。

你的名望高了,自然有不服的人,嫉妒的人,有人阿谀奉承,有人挑拨是非。

在曾国藩那个时代,还要时时担心“功高震主”。

所以他在出任两江总督兼节制四省军务以后,对如此高位重权却显得喜不胜忧。

说“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吾常常以此敬惧。

宽容敬恕是关键

一个人成事大小的关键,主要就看他的心胸狭隘还是广大!

是否能容人。

忍让,需要气度。

而所谓气度,则来自于宽容,它是一个人能否担当大任的内在品格。

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成往往成在胸怀过人上,败则往往败在“小鸡肚肠”上。

一般情况下,接人待物,如果见到他人不对的地方,大都极端愤怒激慨,如果能设身处地替对方想想,就会心平气和,忠恕实为达到仁之境界的捷径,所以曾国藩强调,一定要“从恕字痛下功夫。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国藩在《书诫仲弟六则》中,明确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成名、显贵,应首先推此心到别人,让别人成名和显贵,则与万物同春!

“我们兄弟一定要在‘恕’字上痛下功夫,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设身处地想想。

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真正的宽容就要时时处处设身以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他在写给弟弟的心中说: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之身,或凌之子孙。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谁人都有顺境和逆境,在今天得意时以谦让宽恕之心待人,就是为自己今后遇到的留下一条出路。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要有恢宏的气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人,能解天下难解之谜,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

且记“处事让一步为高,退一步海阔天空;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恕”是忍道的修炼之道,更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为人如果心中无恕,丝毫没有容人之度,看着谁都不顺眼,最后只能落个孤家寡人。

虚怀若谷

无论是地位名声,还是才干学样,曾国藩都是高高在上,当时的中国没有几人能望其项背。

但他依然谦虚诚恳,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这正是不仅获得成功,并且能将成功持久保持下去的关键。

攻心为上

1.以家庭情感征服部下

用兵是最难的。

因为谁都知道,上了战场,就是去送命的。

谁愿意为别人送命呢。

所以历代兵法中能把得到将士的拼死之心作为最重要的问题。

曾国藩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对淮军名将潘鼎新所说的一句话最能表达他的想法:

“用兵以得人心为第一义,非独今日剿捻为然,古来平寇乱者,莫不皆然。

”也就是首先要得到将士的心,才能让他们为自己拼命。

怎样得到将士的心呢?

在用兵过程中,曾国藩对将士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从而获得了他们的拼死效力,这也是湘军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他还经常教导手下将领,也要像他一样关心普通士兵。

行军打仗,对待士兵,就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疾苦,爱兵如爱子,用自己的真诚之心去对待自己的部下,对待自己的士兵,这样才会得到士兵们的真心拥戴,士兵们走到战场才会拼死杀敌,以报答将领们的知遇之恩:

“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

无银钱、无保举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个个成才,则兵勇感恩,兵勇的父母妻子也会感恩了。

立志的品位

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做人立志,应当有以全人类为同胞,并以他们的需要为风险对象的胸襟度量,应当有精通事业,对内振兴民族,对外领先于世界,开创伟大业绩的雄心壮志。

只有这样,才无愧于父母的生养恩情,不愧为世界上高尚的人。

这样说来,值得忧虑的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是以自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而忧虑,以自己不专修德行、不精通学业而忧虑。

于是,便会忧虑社会腐败势力的顽固不化,忧虑外敌侵扰国家,忧虑坏人当道而优秀人才被排斥埋没,忧虑自己未能给平民百姓以恩惠帮助,这就是,俗话说的忧国忧民,怜悯贫弱的品质。

以上就是值得人们所忧虑的事情。

与此相反,比如那一己的成败,一家的温饱,现实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名誉地位等等,真正有事业的人是顾不上为这些事而忧虑费神的。

立志应当高远,这里的“高远”包含着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

如果个人的奋斗目标仅仅是一己的富贵荣华、功成名就,那即使你的理想是当皇帝,这样的志向依然是卑下的。

只有把个体的志向树立在位人类、为国家、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角度,这才能称得上“高远”。

听起来有点像在说大道理,其实不然。

首先,当个人的目标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统一起来时,将会拓展个体的视野。

其次,符合人民利益,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第三,抛弃个体得失,无欲则刚,坚强、不可战胜。

3.“励志”的关键在于“励”

“励志”不同于“立志”,区别就在于这个“励”。

即使是高远之志,若只讲不做,只是口头上“立”一下,这样的志向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只有躬行践履,从每时每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将志向落到实处,在小事中“磨砺”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志向,也才可能实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也可以说,千里之行,败于足下。

今天走了十里路,明天走了十里路,第三天累了,停了下来,第四天又因为什么事耽搁了……这样下去,终有一天,你会感觉目标无限遥远,自己再也没有达到的可能,因而主动放弃。

在曾国藩身上,特别体现了一种自我修身的力量,正如他自己所说:

“吾人只有敬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敬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

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

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作主。

”同时他还讲道:

“遇逆境,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遇逆境,正可困心横意,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固愤废学。

”因此曾国藩自入翰林院任侍郎,仍在不懈地努力读书。

为此,他曾自立课程十二条,悉力以赴。

同时,他还为自己编定一个自修的课程:

凡是读书的心得、人情的历练、自身的修养、诗文的创作,莫不分别记录下来。

这些记录共分五类,命名为:

《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诗文章》。

而且,从道光十九年起,他开始写日记。

后来虽然略曾间断,但时间不多:

从咸丰八年六月起,就不曾中断过一天。

即使行军、生病的时候,也照记不误:

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为止。

就此一端,已可看出曾国藩毅力的一斑了。

一个做了高官的人,还要自己规定功课,按日施行,这种自律精神,不仅在今日很少见到,即在古人中,亦很难得。

而这种自强不息的努力,恰是曾国藩成功的基本条件。

读书以冶炼气质

1.成大事者必先读书

曾国藩认真总结了自己一生之所成,深刻认识到:

世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读书,即学养。

读书不仅给人知识,也锤炼了人的精神、人的灵魂。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不热爱读书,可以说,对书籍的热爱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

曾国藩于读书学习尤为可贵的是,把它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改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

曾国藩之所以强毅谦谨,固然由于秉性倔强,不愿意颓废自甘。

也由于天资钝拙,不敢以夜郎自大,曾国藩谓事功之成,由于拙诚,其言固有为而发;然而从另一意义来看,也可见事功之成与其个性有莫大关系。

人的个性足以影响一己之学行事业,然而学行事业,也足以影响一人的个性。

如果能是心境像老子、庄子那般虚静,修身能像墨子一般勤俭,治理国家能像管仲、商鞅那样严整,并且有不自以为是的心态,有偏颇的就去掉,有缺漏的就补充,那么诸子都有可学之处,而不能轻易抛弃。

能如此兼容并蓄,吸取众家之长,何愁学问不立,何愁事业不成?

3.读书应经世致用

曾国藩是一代大儒,然而,与那些白首穷经、空谈性理的宋儒相比,曾国藩更注重的是读书如何经世致用,也就是如何“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大大高出那一帮寻章摘句的腐儒。

如果以为深明德行,造福于民事分外的事,那么,虽然能写文章、作诗词,却丝毫不懂得修养自己、治理社会的道理,国家用这样的人作官,同用放猪人做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反省检讨——慎独

1.自省

“慎独”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时候要当心。

当心什么呢?

当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不是合乎道德。

为什么要在一个人的时候当心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人处于大庭广众之中,或者说,人只要处在一个群体之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提醒自己,不要说错话,不要做错事。

因为别人的眼睛在看着你,一旦你出了轨,就会遭到别人的批评、嘲笑、议论,还可能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前途。

所以说,人一般都会留心自己在群体中的行为。

但是,当人独处之时,脑子里自控的那根弦就放松了。

这时就可能冒出许多不那么符合道德的念头,有一些不合礼仪的言行,虽然没有人看到,但却会严重地妨碍自己的道德修养。

人一时一刻也不能放弃道德,并且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当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和听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不知道。

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坚持慎独,在“隐”和“圣”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场和没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允许有丝毫邪恶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忍道心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因此,孟子才说:

世上没有比真诚更好的忍心方法了。

曾国藩认为,能够做到慎独,就可以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可以泰然处之;可以快乐、满足、欣慰与平静。

关于慎独,曾国藩专门做过一篇《君子慎独论》,足见他对此的重视。

曾国藩的《君子慎独论》说了这样的意思:

不论君子还是小人,都会有一人独处的时候,只是他们对待独处的态度不同。

小人在单独一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狂妄的念头,类似这样的念头多了,行动也就放纵了,欺骗别人的行为也就产生了。

而君子在独处时产生的想法是真诚的、谨慎的,惟恐足见犯下过错。

那些小人们在独处时,看见一件应该做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