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042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绥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央和省委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并结合绥化市市情编制的《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规划总体上是战略性、宏观性和指导性的,规划在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十一五”时期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绥化市经济跨越发展、社会事业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经济社会快发展、大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民计民生改善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推进“两城四地”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33.4亿元,年均增长15.8%,比“十五”时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5.4%、19.7%和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2500元左右,年均增长15.1%,比“十五”时期提高6.4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4.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5亿元,提前两年完成“两个翻番”目标。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总体结构不断改善。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6.1:

22.2:

41.7调整到35.4:

26.1:

38.5。

农村各业全面发展。

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69.1亿斤,年均增长14.2%。

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552.8万亩,年均增长3.5%,居全省第一。

畜牧业持续较快发展,奶牛存栏和生猪、家禽出栏分别达到51.9万头、1094.2万头和8879.9万只,年均分别增长12.7%、16.4%和15.8%。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2家。

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470家。

转移农村劳动力1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4亿元,有6个区县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对外劳务输出试点县。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

全市已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导,化工、医药、纺织、建材、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柱的产业格局。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2.8亿元,利税4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8%和增长27%。

食品、医药、化工、纺织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66%。

农副产品加工链条不断延长,加工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玉米、生猪加工能力、亚麻产业总量居全省第一,水稻和医药产业居全省第二,乳品、大豆、甜菜等加工能力也较靠前。

工业园区发展迅速。

绥化经济开发区、肇东和安达经济开发区及望奎、青冈、明水、北林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入园企业已达215家,规模和集聚效应日益增强。

(三)服务业快速增长,内部结构日趋优化。

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新兴行业快速兴起。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迅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发展成就显著。

现代商贸持续繁荣。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0.5亿元,年均增长15.1%。

现代房地产业理性升级。

五年来,全市开发住宅总面积2070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4倍。

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拓展。

绥化长安、顺达、安达安瑞佳、博达、望奎同源等一大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全市物流企业发展到66家。

社会服务惠及民生。

全市建立社区各类服务中心(站、网点)3770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5个,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的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

社会化养老、健身文娱、卫生保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商务服务悄然兴起。

以楼宇、产品设备等为主体的租赁以及调查论证、资产评估和广告、职业中介等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

旅游开发进展较快,乡村旅游走在全省前列。

全市AA级旅游景区9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7处,“农家乐”发展到66家。

2010年旅游业收入实现6.3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

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00万人次,增长3%。

农业服务进镇达村。

积极实施流通服务网络进镇达村工程,发展连锁超市及农家店1320个,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四)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2.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4.7倍。

五年累计开发建设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574个,累计完成投资367.9亿元。

其中绥化昊天玉米、宝利光伏多晶硅、新安工业硅、申禄达建材市场、北林雨润生猪、杰隆生物血蛋白、金龙大豆蛋白、肇东中粮生化酒精、福和制药、宝迪食品加工、欣欣大庄园肉类食品、伊利液体奶、安达贝因美配方奶粉、安瑞佳MTBE、亚泰水泥粉磨站、海伦南华糖厂扩建、望奎双汇北大荒食品、国能生物质发电、绥棱嵩天马铃薯淀粉、兰西朝阳亚麻印染、庆安帝圣矿业开采、阳达大豆深加工、青冈长林肉类食品等474个项目建成投产或投入使用。

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2亿元,年均增长45.5%,高于规划目标31.5个百分点。

(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两城四地”建设效果明显,城市规模、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日益提高,区域发展呈现互联互动良好态势。

五年来,全市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全市累计修建改造城镇道路442公里,修建给排水管线571.5公里,有6个县(市)实现了集中供热,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

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32.3%提高到40%。

改造农村公路16350公里,居全省首位,乡镇道路硬化率达100%。

改造棚户区660万平方米,泥草房25.3万户、1875万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60%。

建设农村户用沼气6000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0%。

在2010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绥化市被评为大中城市组人民满意城市。

绥化被命名为中国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之乡和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市。

(六)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全市国有企业采取股份制出售、破产、嫁接改造、租赁等改革方式已有92.8%的企业进行了改制。

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市农民累计减负4亿元,累计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54.3亿元。

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

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迈出了新步伐。

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04亿美元,年均增长22.7%;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年均增长41.7%。

  

(七)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共实施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5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市有近200户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教育发展较快,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推进。

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职业教育在校生达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3%。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五年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改造和新建学校202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部完工。

寒地黑土文化日益繁荣,以绥棱黑陶、兰西亚麻贴画、海伦剪纸为代表的优势文化项目全面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全面发展。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新建了肇东、海伦、庆安人民医院等5所县级医院,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103个。

农村卫生“三网四化”覆盖率达100%。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到18个,卫生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升。

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增长5‰。

2010年,我市被评为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

  

(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89元,年均分别增长13.7%和18.7%,分别高于“十五”时期6.5和12.2个百分点。

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每年新增就业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9.1平方米和22平方米。

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生活质量较大改善。

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住房购车、旅游等支出不断增加。

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3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

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扩面和高标准政策,有46.6万人得到了救助。

城乡居民养老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新建中心敬老院24个,改造乡镇敬老院23个,新建五保家园20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稳步推进。

双拥工作成效显著,绥化于2006年和2010年蝉联2届省级双拥模范城市。

2009年,绥化市被评为全国十大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

(九)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环境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完成造林141.1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万亩。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工业污染物减排取得成效,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32861吨,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19550吨。

投资4.5亿元新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54处,日处理污水5万吨,减少COD排放1万吨;污水、垃圾处理工程进展加快,绥化、肇东、安达、青冈等城市污水厂、垃圾场建设完成,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19.6%,城市人均绿地面积4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市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2010年,市区地区生产总值2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750元,年均分别增长21.8%和18.3%。

全口径财政收入15.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分别增长24.1%和27.4%。

其中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亿元,分别增长20.3%和26.4%。

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户,实现增加值5.4亿元。

以食品、纺织、医药、化工为主的工业框架基本形成。

农机、果菜、生资、药品、建材等各类市场发展较快,正大、世纪华辰、时代广场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商业网点相继落成。

五年来,市政基础建设总投入近20亿元,改造主次干道103条57公里,巷道135条59公里,形成了通行顺畅的城市道路交通主框架,城区主次干道硬化实现了全覆盖。

新建供水、排水管线90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50多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67万平方米,新建住宅53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0.6%,人均绿地面积5.66平方米,被评为省级园林绿化工作先进城市。

现代医疗中心、人民医院、科技文化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医疗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体育场、体育馆、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公寓等重点公益项目投入使用。

从总体上看,尽管我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比较顺利,但部分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

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缓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农业发展模式变化不明显。

工业经济总量偏小,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层次较低。

二是民生问题仍较突出。

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长期稳定就业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较低,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

高新技术项目和高附加值项目偏少,有些产业开发仍处在原字号、粗放型、初加工阶段,投融资渠道有限,社会投资跟进不足,筹集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压力较大。

四是科技进步缓慢。

高新技术企业少。

人才力量配备不足,贴近绥化发展实际的适用型人才短缺,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和人才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够健全。

五是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意识不强。

一些地方和一些干部思想中,行署体制情结程度不同存在,习惯并沿袭行署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等支持、靠外援、要政策,缺乏自主发展、主动进取意识。

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梗阻”现象、“三乱”行为和“四难”问题仍然存在。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面临的宏观环境

(一)发展的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出现积极因素,企稳向好的态势越来越明晰,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存在巨大需求,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国务院出台了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

国家继续增加农林水利、公路、“两棚一草”改造、千亿斤粮食产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投入,为我市改善城乡面貌和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省内看,通过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实施“十大工程”,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等一大批项目的实施,给我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此外,以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为主的“低碳经济”正方兴未艾,我市绿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富足,这为我市产业跨越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从我市看,多年来的持续投入,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八年来,我市投资均保持在40%以上的增幅,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品味逐渐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挑战。

一是绿色增长的压力。

国家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绥化提出的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和“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的期盼和要求,也是对绥化绿色增长提出了有别于其他地市的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目前,我市产业整体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高新技术发展不足,制造业多处在分工链条的中低端,产业发展既需要上规模,更亟待调结构,难度和压力会更大。

三是区域竞争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不断调整变化,区域集群化增势日益明显,全省各地都在抢抓机遇,竞相发展,国家和省加快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密集出台,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这对我市构成了较大压力。

四是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我市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新旧矛盾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短缺,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急需进一步改善,部分城乡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综合考虑,“十二五”时期是绥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我们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加快发展,力求突破,既要充分运用经济上行的“动力”,同时也要时刻注意下行的“压力”。

按照既要“稳”,又要“快”,更要“好”的内在发展要求,立足“十一五”时期打下的良好基础,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夯实发展基础,创造发展条件,挖掘自身潜力,乘势而上,力求突破,力争全面完成既定目标。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和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建设为目标,以实现龙江中部崛起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为支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遵循以上指导思想基础上,还要重点把握以下七条基本原则。

——坚持好字当先、更快发展。

紧紧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主旋律,强化发展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实力,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效益推进市域经济总体实力尽早实现跨越赶超。

——坚持转变方式、科学发展。

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的路子,通过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调整结构、优化发展。

全面推进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发展动力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优化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调整优化,实现优化结构与加快发展良性互动。

——坚持科技进步、创新发展。

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强化人才培养和使用,突破人才瓶颈制约。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励和保障机制,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城乡协调、一体发展。

加大农村发展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改革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正确引导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要素流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坚持改革开放、深化发展。

努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重大突破,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产业互动、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开放格局,积极拓展对外贸易的产业方位和市场空间,以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和新成效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改善民生、和谐发展。

集中更多的公共资源不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

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公共投入,政府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切实促进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主要目标

根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未来五年总的发展目标是:

打造一个产业城、建设两个示范(试验)区、培育三个基地、推进四个转变、实现五个翻番、加快六个提升。

“一个产业城”即中国北方光伏产业城;“两个示范(试验)区”即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三个基地”即国家级重要粮食生产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四个转变”即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商贸大市、生态大市和经济强市转变。

“五个翻番”即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六个提升”即经济综合实力、结构调整层次、人们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综合考虑当前发展基础、外部环境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确定“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1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

(二)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5:

40:

35。

非公经济比重达到80%。

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

(三)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200元和11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4%和12%,农村居民家庭自来水入户率70%以上。

城市基础设施和乡村道路全面改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加强。

城镇化水平达到4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社会研发投入有较大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2.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万人,城乡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以上。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6.1万人。

(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6%。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9平方米,新建房屋节能率达到90%以上,生活和医疗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2%,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六)体制和法制更加健全。

建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以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牵动,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统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农业建成种植业标准化、养殖业规模化、生产加工产业化、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生产生活条件特点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全国知名的寒地黑土特色物产之乡。

一、提高农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全力打造中国寒地黑土特色物产之乡   

积极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积极引导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高效、新型农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优质粮、畜牧、渔业、蔬菜四大优势产业和油料、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林产品等特色产品,重点巩固提升260亿斤粮食和400万吨畜产品产能。

推进寒地黑土品牌升级,全面树立绥化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的美誉和形象。

加强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优质粮产业。

围绕省千亿斤产能工程的实施,以主攻“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为目标,依托全市经济、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优化整合农业区域资源,大力发展高科技设施型、循环可持续型、绿色生态型、特色精品型、优质高效型、休闲观光型、加工增值型等现代农业形态,积极构建优势产业带和高产高效作物发展区,把绥化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60亿斤以上。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到2015年,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发展到2000万亩以上,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要实现全覆盖。

(二)畜牧业。

以推进畜牧饲养方式转变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实施1300万头生猪和150万头奶牛工程为契机,积极发展生猪、奶牛、肉牛、肉鸡、肉羊、蛋鸡等养殖及其加工业。

支持建成一批养殖大户、规模化饲养场和标准化畜牧生产小区,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饲养水平。

继续引导畜产品养殖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建成“大优势畜产品产区”。

到2015年,建成特色畜牧业生产小区500个、养殖大场1.3万个,肉、牛奶、禽蛋产量达到400万吨;扶持建设省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个,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

(三)渔业。

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精品养殖和工厂化设施渔业,积极引导和促进渔业养殖向优势产区集中。

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

(四)果蔬产业。

以水果品种的更新改良为重点,扩大优质果品生产规模,积极发展以小浆果为代表的第三代水果,增加名特优新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比重。

着力推进水果标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