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034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docx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docx

初中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学常识

1.9月6日“赵孟頫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展。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尤为擅长楷书和行书,其行书代表作《洛神赋》正在此次特展之列,这幅作品笔法飘逸丰润,结字端庄秀媚,笔画稍肥,却无臃肿疲软之态,尽显清利刚劲之姿。

据上述信息和书法常识判断,下面四幅作品中属于赵孟頫《洛神赋》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赵孟頫是楷书大家,四幅书法作品中,只有B项是楷书作品。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各书法字体的代表人物及其书写的特色。

明确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2.“诗词与书法研究小组”推送了书法作品《行路难(其一)》。

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后的回复,其中对该书法作品评价得当的一项是(   )

A. 字体为隶书,写得非常重大气,横画长而直画短,整体略微宽扁。

B. 字体为楷书,在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以及体势的大与小、肥与瘦上有变化。

C. 字体为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汪洋恣肆,狂乱中又不乏优美。

D. 字体为行书,运笔自如,气势贯通,潇洒有致。

【答案】D

【解析】【分析】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写起来很轻松。

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据此可知这幅作品应该为行书。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的文学常识。

平时学习时一定要结合有关书法作品掌握各种书体的特点,答题时要据此进行分析。

3.下列歇后语中的人物和情节与《水浒传》无关的一项是(   )

A. 武松打虎——气概非凡                                       

B.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C. 杨志卖刀——忍痛割爱                                       

D. 鲁提辖去当和尚——半路出家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刘备和孔明是三国时期人物,属于《三国演义》人物,和《水浒传》无关。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艾青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和反抗,风格凝重、深厚而大气。

B. 以“土地”和“光明”为主要意象,具有自由诗的特点:

简洁化、散文化、口语化。

C. 擅用象征手法融入对青春的感受,细腻地描述恋爱中男女的幸福与忧伤,含蓄优美。

D. 1978年“归来”以后,诗意变得更警策,通过镜像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答案】C

【解析】【分析】C选项描述的是泰戈尔《园丁集》的特点。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 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钧,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词。

如“钧裁”,指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作出决定。

          B.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千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天启壬戌”为年号千支兼用法。

C. 《诗经》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关雎》选自“风”,《蒹葭》选自“雅”。

          D.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有敬辞和谦辞,古代纪年法,文学常识,涉及面广,是对学生的综合考查。

C项说法不正确。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不是选自“雅”。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提取选项中的关键词语比对相关知识,仔细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6.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中“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正误辨析。

这类题目难度较大,涉及面宽,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加强练习辨析,有错归类修改。

D项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的爱称。

故答案为:

D

【点评】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区历法、军事刑律、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音乐美术、饮食服装、车马冠盖、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等。

“卿”的意义有,1.古代高级官名:

三公九卿。

卿相。

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古代夫妻互称:

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6.姓。

7.朋友之间亦能称“卿”。

本题的“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的爱称。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B.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先写塞外雪景,再写天气奇寒,为送别渲染了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别朋友,山回路转中不见其踪影,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

C. 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D.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通过现身的说法表明:

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说法有误,是战友,不是老朋友。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   )

A. 《论语》                          

B. 《孟子》                          

C. 《战国策》                          

D. 《墨子》

【答案】B

【解析】【分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引用。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故答案为:

B

【点评】孟子说:

“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9.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  )

A. 《牡丹亭·游园》             

B. 《霸王别姬》             

C. 《梁山伯与祝英台》             

D. 《牛郎织女》

【答案】C

【解析】【分析】A.《牡丹亭·游园》是昆曲;B.《霸王别姬》是京剧;C.《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D.《牛郎织女》是黄梅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戏曲剧种的把握。

注意把握选项句中名称,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我国四部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分别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施耐庵,明代的吴承恩和清代的曹雪芹。

C.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D.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答案】D

【解析】【分析】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D项中提到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人格化的动植物一点,不准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解答时注意细节,文学知识多进行系统整理,便于识记。

11.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我们学习了《长城》专题,知道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了,明代也曾大规模地修建过长城。

你还知道长城的哪些知识呢?

(1)请写出有关长城的一句谚语或诗句。

(2)对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自古褒贬不一,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功与过的呢?

(3)古今中外,很多文人骚客都曾经写下过与长城有关的佳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

——泰戈尔

浪涌波翻,看莽莽苍苍,万里金龙来探海;风轻云淡,喜葱葱郁郁,千寻蜡象去窥山。

——彭必余

从临洮直奔辽东,万里关山,到此方称好汉。

自先秦历经唐宋,千秋壁垒,于今更显雄姿。

——钱存源

上述三句话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长城,请说说它们概括了长城的哪些特点

【答案】

(1)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2)功绩:

抵御匈奴,保家卫国,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为中国建筑积累宝贵经验,是长城成为华夏文化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过失:

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导致民怨沸腾,人们妻离子散。

 

(3)规模宏伟、历史悠久、景色壮丽、意义深远。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积累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

小题

(1)为学习时积累的基本知识,注意不要出现错字;小题(2)为开放题,其实也是平时深入思考发散思维会想到的问题,要大胆做答;小题(3)需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根据材料所展现的内容,概括出长城的特点。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契诃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B. 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C.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D. 书信和普通文章的区别,主要在体例格式上而不在内容上。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表述不正确,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不是苏联作家。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

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这类题的判断点是:

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称“诗三百”。

        

B. 《逍遥游》出自《庄子》,作者庄子,战国时宋国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文学家、史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D. “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古人对别人的敬称,指对方;而“陛下”则是对皇帝的敬称。

【答案】B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B.“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说法有误,应改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故答案为:

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

解答时注意联系平时的积累,可对文学常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14.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鼎湖山听泉》作者是谢大光,按照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作,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见解:

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 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在《林中小溪》中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表现出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C. 《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客观地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反映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所谓兴,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答案】D

【解析】【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D错,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识记及理解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平时进行积累,并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

注意细节。

15.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白发三千丈”和“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两句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 “市民可以在手机上申请车牌摇号。

”这句话的主干是“手机申请摇号”。

C. 关联词考察:

“即使……但”(原题未全)。

          

D. 《史记》中“世家”是用来记述平民的,陈涉出身农民,所以记录在世家中。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要考平时的积累,对语文知识要重视,字词句,修辞手法、文学常识、语法常识等方面,多积累联系,及时纠错巩固提高。

B主干应为“市民申请摇号”;

C项关联词语没有成套的使用。

改为“即使……也”或“虽然……但”。

D“世家”主要是诸侯传记,不是平民。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答题时应注意,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做题时调动知识储备,又要小心仔细,认真辨析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B项“市民可以在手机上申请车牌摇号。

”这句话的主干是“市民申请摇号”。

“可以在手机上”是谓语“申请”的状语。

D项《史记》中“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包括《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1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B. 《资治通鉴》是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 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

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D.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答案】B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B项表述不正确,司马光是北宋文学家。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逐项字斟句酌辨析正误。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国内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7.下面是椰海职业学院写给椰海市公交集团公司的一封表扬信,请仔细阅读,按要求答题。

表扬信

椰海市公交集团公司:

①我校学生张悦,于今年2月25日乘坐贵公司13路公交车前往学校,下车前发现身上携带的2万元学费被偷。

②多亏司机孙师傅火眼金睛,在众人的帮助下将已下车的小偷抓住,追回了被偷走的2万元,替她挽回了损失。

③孙师傅这种见义勇为令我校师生十分感动。

④_________________。

此致

敬礼

2018年3月1日

椰海职业学院

(1)这封信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这封信中的第________句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

(3)这封信没有交代写信的目的,请在横线上补充完整。

【答案】

(1)署名和日期交换位置。

(2)③

;孙师傅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令我校师生十分感动

(3)建议贵公司对孙师傅给予表扬。

【解析】【分析】

(1)不管是什么应用文,署名和日期必须放在右下角,且一定要记住:

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2)修改语病。

第③句成分残缺,残缺主语,所以要在“令”之前加上“的精神”。

(3)题干要求写出写信的目的。

“表扬信”,特向被表扬者所在单位或其上级领导致信,以期使其受到表彰、奖励,使其精神发扬光大。

所以既然是“表扬信”,就应该要建议孙师傅的所在公司对孙师傅给予表扬。

同时要运用敬辞“贵”等。

故答案为:

(1)署名和日期交换位置。

(2)③;孙师傅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令我校师生十分感动;(3)建议贵公司对孙师傅给予表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扬信格式的把握能力。

一般格式为:

①标题,写成"表扬信"即可;②称谓,一般写给被表扬人的上级领导单位;③事迹,一般要写清楚被表扬人的姓名、单位,或标明身份;表扬内容,要写清楚为什么表扬(原因),表扬他什么(经过),向他学习什么(表扬目的);④落款,署名、日期,写在稿纸右下方。

18.某校八年级(16)班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

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

谚语:

磨刀不误砍柴工。

(2)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

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50字以内)

【答案】

(1)阿姨,您好,小敏非常热爱古建筑,参加主题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2)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

【解析】【分析】⑴这道题要求根据具体的情境,对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的错误看法进行劝说。

解答时,指出劝说对象的错误所在,这样,说的话才有针对性。

其次,劝说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让对方觉得自己能从中受益。

最后,由于是长辈关系,说的话一定要注意得体,用上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⑵仔细观察示意图,我们从学校到王岭村,必经十里铺和染坊村,而十里铺在学校的正东方,染坊村又在十里铺东北方,王岭村在染坊村的正北方,答题时,需要根据方向标,指明行走方向,表述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

⑴阿姨,您好,小敏非常热爱古建筑,参加主题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⑵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

【点评】⑴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

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

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⑵本题考查分析示意图。

答题时应注意,要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表述要有条理,注意方向和先后顺序。

19.对联,歇后语。

(1)读对联,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2)那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八仙过海——________。

千里送鸿毛——________。

【答案】

(1)做人应该心胸宽广,多一些包容之心,不要做可笑愚蠢之事。

 

(2)各显神通

;礼轻情意重

【解析】【分析】

(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对联内涵的理解。

这对对联是佛教寺院上所题写,重在“容”、“笑”二字,也就是要学会包容宽容,不要做愚昧可笑的事情。

言之有理即可。

(2)本道题考查学生的歇后语积累。

结合积累作答即可。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歇后语的积累掌握情况。

20.“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

(   )

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

【答案】A

【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

“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

”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

A

【点评】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

“卿云‘艾艾’,定是几艾?

”对曰:

“‘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