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572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

《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

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2、兴奋:

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侯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

3、应激性:

机体或一切活动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为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有兴奋性。

4、反馈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手恐怖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5、负反馈:

如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这样的反馈成文负反馈。

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几速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6、正反馈:

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小红,如果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第一章骨骼肌技能

一|概念:

1、肌小节:

两条Z先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肌肉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微米

2、精细点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所存在的点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夸膜电位,膜电位)

3、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4、收缩莲藕:

通常把以肌肉细胞膜的点变化为特性横的兴奋过程和肌丝话性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终结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莲藕

5、阈刺激:

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6、肌肉收缩时,长度收缩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又称为等张收缩。

7、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8、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9、参与运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集。

二|判断,选择

1、肌细胞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成。

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组成。

许多肌球蛋白的杆状部分集束构成粗肌丝的主干,其头向外突出,形成横桥。

横桥部具有ATP(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可分解而获得能量,由于横桥运动,细肌丝又要有肌动蛋白(又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成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凝蛋白)组成

3、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由于动作主要是Na+由外向内流动达到平衡是的电位值,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4、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5、阈刺激可以作为评定组织兴奋行高低的指标。

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阈刺激大时组织的兴奋性低

6、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练习的有效手段

7、肌肉做持续最大收缩是运动单位的动员达到最大水平,肌肉力量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运动单位的动员基本保持不变。

肌肉用50%最大力量持续收缩时肌力与运动单位动员的关系随着收缩时的延长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会发生疲劳,要保持力量不变就需要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因而运动单位的动员会逐渐增加

8、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快肌纤维、慢肌纤维、根据收缩代谢类型,可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

根据收缩特性及光泽,也可以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

一、不同肌纤维周围的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

快肌纤维的肌浆网也较慢肌纤维发达。

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

二、生理学特征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2、慢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鱼慢肌运动单位。

3、肌纤维类型与疲劳和慢肌相比,快肌纤维在收缩时产生较大的力量,但容易疲劳。

慢肌纤维抵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

三、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作为氧化反应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的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快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小,而且数量少,线粒体蛋白含量也少。

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

9、在运动中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参与工作的程度依运动强度而定。

在以较低的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首先被动员;而在运动强度较大时,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

研究发现,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

参加时间段、强度大的项目的运动员,其骨骼肌中的快肌纤维百分比较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和一般人高。

而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那个元和一般人;既需要耐力又需要有速度项目的运动员,气肌肉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

第二章血液

一、概念

1、细胞比容或压积:

在血液中主要是红细胞,他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男子约为40%~50%,女子37%~48%

2环境:

血液和组织液都是细胞外液。

它们的化学组成合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以及温度的变化,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因此,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碱储备:

血液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ml学教那个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4、运动性贫血:

经过长时间的系统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又叫假性贫血

二、选择判断

1、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有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内环境为细胞外液。

5、正常人血浆的PH指约为7.35-7.45,平均值为7.4

3、血液渗透压有两部分组成,由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0.9%Nacl(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

4、红细胞在高渗的Nacl溶液中,由于高渗血液吸水力强,红细胞失水发生皱缩,功能丧失。

在低渗的Nacl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较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产生血容

6、血液中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NaHco3比值为20:

1时缓冲效果最好

7、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女子约为380--460万个

8、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数约为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

9、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为肌动蛋白增多,分为三个时相,淋巴增多时相,中性粒时相和中毒时相。

淋巴细胞增多时相在肌肉始动工作时,短时间轻微体力活动后即赛前状态都可出现。

中性粒细胞增多时相是有训练的运动员在进行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或大量运动后出现的。

中毒时相相是没有训练的人在进行长时间的、大强度的力竭运动时,引起造血器官机能下降的不良反应

10、血红蛋白的含量,正常人,男子12——16克,女子11——15克,运动不能超过17克。

对运动员血红蛋白的评定可以帮之判断有氧工作能力(受遗传影响),可用于选材。

选材标准波动小、血红蛋白值高。

三、简述(一般了解)

1、血液的功能

一、维持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血液能维持睡、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提问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

二、运输作用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有奖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和尿素等运输到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

三、调节作用血液是精神-体液调节媒介,通过皮肤的血液舒缩活动,血液在调节提问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卫生区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

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作用。

第三章循环功能

一、概念

1、自动节律性:

是指新机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心肌自律性起源于心肌的自律细胞,自律细胞存在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内

2、窦性心律:

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从窦房结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3、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4、心率:

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正常人安静时,心率约为60——100之间

5、心输出量:

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出的血量

6、每博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7、射心分数:

每博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开/分每平方米)

8、心指数:

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3.0~3.5L/min·m2

9、心贮备量:

心输出量随机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原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

10、血压:

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血压形成的条件是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

11、动脉脉搏: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以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12、减压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静动脉和主动脉弓的传入延髓后,一方面使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另一方面,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血管壁中枢活动减弱。

这种中枢通过改变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和交感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其总的效果是使心脏活动不致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水平上。

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

5、心指数:

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6、泵功能贮备(心里贮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7、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大题)(心脏、血管、血液)

8、动脉脉搏: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波动,称为动脉脉搏(动脉→周期。

周期→脉搏)

9、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大题)

10、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退。

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

第四章

1、肺活量:

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2、时间肺活量:

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3、最大通气量:

以(运动中)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通气/血流比值(Va/Qc):

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液量(Qc)之间的比值。

5、Hb的氧容量:

每100ml血液中Hb与O2结合的最大量

6、Hb的氧含量:

每100ml血液中Hb实际与O2结合的量

7、氧脉搏:

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

8、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答: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的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1、最大摄氧能力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能更加提高人体有氧耐力。

因为慢肌纤维具有一些有利于提高有氧运动的特征。

例如:

毛细血管网比较丰富、氧化酶活性较高3、中枢神经系统既能: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更加协调。

可以迟钝一些不必要能量消耗4、能量供应特点: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长,强度较小,运动中的能量给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

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

第五章

1、糖酵解:

是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

2、有氧氧化:

糖原(→肌糖原和肝糖原)或葡萄糖(→血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3、基础代谢:

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

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C条件下。

4、基础代谢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5、氧热价: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6、呼吸商:

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7、代谢当量:

运动时的耗氧量与安静时耗氧量的比值

8、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

三大能源系统在马拉松运动中是怎样功能的?

(大题)

第六章

1、肾单位:

肾脏基本的技能和结构单位。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囊包裹着肾小球)肾小管

2、有效过滤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3、肾糖阈:

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4、运动性蛋白尿: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

第七章第八章

1、内分泌系统:

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信息传递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3、前庭功能稳定性: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味觉感受器)

4、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的引起同一块肌肉收缩。

(感受器是肌梭)

5、状态反射:

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其发展:

一:

泛化过程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无稳定,出现泛化现象。

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

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

二:

分化过程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主见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

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但动力定型尚不巩固,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会重新出现。

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更趋准确。

三:

巩固过程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准确。

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以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地去控制而能完成动作。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

应用篇第九章

1、运动技能:

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例如:

跳投动作)

2、摄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混淆或利用的氧量。

3、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要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综合上两个)

4、运动后过量氧耗:

将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

5、最大摄氧量:

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量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6、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什么是有氧能力?

+他们的关系和意义(一道大题)

7、个体乳酸阈:

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8、无氧功率:

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第十一章

1、身体素质:

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2、力量训练原则?

(大题)

3、最大重复次数:

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客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4、反应速度:

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5、反应时:

从感受器官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没有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需要的时间

6、位移速度:

是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7、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影响因素)?

(大题)(与前面有联系)

有氧耐力:

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8、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影响因素)?

(大题)

无氧耐力:

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第十二章

1、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个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我们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2、极点: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3、第二次呼吸:

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技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4、真稳定工作状态:

吸气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5、第一拐点:

标志进入工作状态(动员阶段)结束,稳定工作状态开始的第一拐点

第二拐点:

标志稳定工作状态结束,人体整体工作效率明显下降,疲劳开始的第二拐点

6、运动性疲劳:

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7、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大题)

8、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用一两句话阐述)(大题)注:

有些大题和这道题一样理解

9:

超量恢复:

运动时消耗的能将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快肌

慢肌

形态特征

直径

收缩蛋白

肌浆网

发达

不发达

毛细血管

丰富

不丰富

生理学特征

收缩速度

肌肉力量

疲劳

容易

不易

代谢特征

线粒体

小、少

大、多

线粒体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