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9004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优秀教学设计

一、课前解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桥》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

山洪暴发,村民们慌不择路“逃”向木桥,与老支书如山般的“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了村民们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了先机。

第二次冲突,是老支书下令“过窄桥,党员排在后边”,从而引发其他党员认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与老支书“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原则产生冲突,老支书果决的一句话“可以退党”立即化解矛盾,为大家排队过桥维持了秩序。

第三次冲突将情节推向高潮,写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再次因党性原则,“揪”出了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

第四次则是在木桥摇摇欲毁时,老支书与小伙子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

而老支书与小伙子的人物关系直至结尾老太太的祭奠才交代清楚,让人顿悟∶最大的冲突并不是危险面前,自己如何抉择生与死,而是当亲人和群众的生命摆在面前时,党性的天平向谁倾斜。

老支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将党性和人性的光辉融合成一座永恒的“生命桥”。

二、教学目标

1. 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找出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通过老支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课题导入:

同学们,提起桥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桥随处可见。

一座桥能连接两岸,一座桥能跨越天堑,一座桥甚至能带来生存的希望。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以“桥”为题的小说,一起来看看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在这座“桥”上又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

桥)

2.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

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要求会写的字。

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二)检测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师: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师:

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

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

老妇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老汉是一个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人。

设计意图:

在新课导入中通过描述事件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课文,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紧跟课堂节奏,把握小说内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本文发生的环境是怎样的?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根据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板书:

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从默读课文开始,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再到要求思考课文中故事发生环境,人物及主要情节,涵盖了小说三要素,有助于学生初步的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大意,有助于锻炼学生文字的总结概括能力。

该环节通过自主学习和有效讨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师生交流:

哪处让你最害怕?

请带着感情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点评:

如“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洪水如此凶猛,你应怎么读?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预设:

人们慌乱,害怕。

从文中的“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地/跌跌撞撞”等词中可以体会。

设计意图:

交流句子带给学生害怕的感受,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洪水中人们的心情,从而体会老党支部书的伟大,对于理解人物有重要作用。

并且让学生自己站起来,面向全班发表看法和内心的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桥》这篇小说,感知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体会到了文中村支书这一人物形象散发的光辉品质,并且能够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给文章分段,同学们做的很棒,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预设:

环境、人物、情节。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有效的总结了本节课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记忆。

并且通过《桥》这一课文拓展延伸了小说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好的掌握此类文章。

五、板书设计

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

作业设计

思考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在书上圈画并标注出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前文

1.听写字词

2.请同学复述《桥》讲了一件什么故事,文中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

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和儿子却在山洪中牺牲的故事。

文中的老汉临危不惧,是个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人,是党和人民的光荣。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预设: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写出了山洪爆发时不可阻挡的气势。

师:

“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

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预设: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把洪水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肆虐凶猛的特点。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5)这些句子怎样表现了洪水的凶猛

三、通过对比,感受人物

1.村民反应

师:

面对如此凶猛的的洪水,村民们是怎样的反应?

预设: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预设:

由于拥挤木桥倒塌,一部分人无法通过,人随村庄被洪水淹没。

2.老支书反应

师:

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呢?

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预设:

(1)先让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师:

你能找出其中关于老支书人物描写的句子吗?

(预设即幻灯片)

师:

在老支书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

“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

村民──党员──老汉。

3.体会精神

师:

通过面对山洪时村民和老汉的反应对比,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感受到老汉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四、人物描写,体会精神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4.总结

(1)神态描写

师:

同学们观察这一处人物描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

这一处属于神态描写,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老汉面对山洪时的镇定自若。

(2)语言描写

师: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

(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预设: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师:

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预设: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找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

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

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小结:

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预设:

老汉沙哑的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面!

”说明了老汉心系村民,舍己为人。

(3)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神态和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动作)

预设1: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

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预设2: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预设3: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4)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

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

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

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

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人物精神

师:

我们了解了山洪的猛烈,并且看到了在洪水面前村民的惊慌无助和老汉的选择,现在你认为老支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

老汉——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五、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师:

我们已经找出了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请同学们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预设: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彰显了老支书的人物形象。

六、探究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写法

师:

读到小说最后,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文中的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

师:

这样的写法照应了开头,起到了设置悬念的戏剧式效果,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文章读到最后,你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什么新的理解?

预设:

老支书不仅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并且在危险面前不徇私情,坚持原则。

(板书:

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师总结:

没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

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

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每个选择,所表现出的大爱令我们感动,他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烁着耀眼的人性光辉。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

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

预设:

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七、板书设计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