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十篇之3附答案.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十篇之3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十篇之3附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十篇之3附答案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十篇之三
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
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
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
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
树无言,风有语。
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
清人李渔说: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
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呜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
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
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
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
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一城春色一城絮。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
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
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
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
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
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
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
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9.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
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
(2分)
20.文段④划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
”“柳之妙”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分)
2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4分)
(1)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答:
(2)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答:
22.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
(2分)
材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选自《诗经•采薇》。
往:
离开故乡。
思:
语气助词。
)
答:
23.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
(4分)
答:
二、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
①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
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有一天他在干活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呼救,原来,一个男孩陷了进去。
眼看泥沼已淹到胸口,弗莱明立刻跳下去,奋力救起了男孩。
②这时,一位绅士驾着华丽的马车赶了过来,正在焦急地寻找走失的儿子。
得知是弗莱明救了儿子,这位绅士提出要用重金报答,却遭到弗莱明的拒绝。
推让之际,一个农家少年忽然闯入绅士的视线。
“这是你的儿子吗?
”弗莱明点点头。
绅士说:
“既然你救了我的孩子,那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请允许我资助他,让他接受教育。
”弗莱明被绅士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他的提议。
③绅士非常讲信誉,一直资助这位农家少年,并将他送入圣玛利医学院。
毕业后,这位少年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④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20年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医学,挽救了数以亿计病人的生命,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而他的同龄人、被自己父亲救起的那位绅士的儿子,也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⑤二次大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出访非洲时,不幸患了肺炎(在当时肺炎属于绝症),生命垂危。
紧急时刻,亚历山大•弗莱明从英国赶来,用自己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
⑥丘吉尔紧紧握住他的手说:
“谢谢,你们父子给了我两次生命。
”亚历山大•弗莱明微笑着回答:
“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
⑦一次帮助,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没人会料到,一个农夫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的小事,会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助读资料】
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
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
20XX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1953年,丘吉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
“丘吉尔成熟的演说,目的敏捷准确,内容壮观动人。
犹如一股铸造历史环节的力。
……丘吉尔在自由和人性尊重的关键时刻的滔滔不绝的演说,却另有一番动人心魄的魔力。
也许他自己正是以这伟大的演说,建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
”
12.下面的名言警句,有几则也包含了题目中“帮助”的意思,它们是:
()(3分)
A.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B.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C.助人是人格升华的标志。
D.人生有两出悲剧:
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E.施比受更有福。
13.根据示例,概括绅士的优良品质。
(2分)
示例:
农夫:
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绅士:
14.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连贯的话,具体表现绅士寻找走失的儿子时的焦急。
(3分)
答:
15.从布局谋篇上看,如果在第①段结尾加上“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你认为好不好?
为什么?
(3分)
答:
16.第⑥段中“第一次”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3分)
答:
17.阅读全文后,请用“假如……就……”这种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写两句话,表达你对第⑦段中“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的理解。
(4分)
(1)(2分)
(2)(2分)
18.阅读助读资料,完成这张读书卡片。
(2分)
时间
20XX年6月20日
类别
人物介绍
丘吉尔:
摘自[助读资料]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
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
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
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
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
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
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
我懊恼地对妈妈说:
“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
”妈妈说:
“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
”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
“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
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
⑤我挂断了电话。
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
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
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
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
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
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
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
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
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
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
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
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
黄昏了。
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
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
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
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
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
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
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
她说:
“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
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
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
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
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
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
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
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
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
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
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
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
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
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
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2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的变化过程。
(4分)
2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4.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
(1)母亲独自默默地回家;
(2);“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
(1);
(2)。
(6分)
2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26.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
结合全文,从解雇和内容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
(80字左右)(8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7——11题。
(12分)
【甲文】
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
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而我们呢?
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
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行道树》)
【乙文】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
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
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它知道: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
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
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
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
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
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
“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
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
7.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答:
(2)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答:
8.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
(4分)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答: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9.【质疑探究】:
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
(2分)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
为什么?
(2分)
答: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2分)
答:
10.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
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11.【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2分)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
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
因为他说: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
答:
我选第句。
我的理解是
五、阅读《端午的鸭蛋》(节选),完成14-18题。
(15分)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
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4.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5.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2分)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答:
16.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
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
(4分)
答:
17.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文中画线A、B、C三句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任选一处并简要赏析。
(3分)
我选处,简要赏析:
18.材料链接
材料一: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
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
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材料二:
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
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
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1)阅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
(2分)
答:
(2)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
(2分)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大医仁心
周大新
我想,你应该见过年近90拄杖而行的老人。
你在乡村或城市的街头看见他们,可能会投去惊喜或羡慕的一瞥:
嗬,老寿星!
我猜,你可能也见过年近90仍能劳作的老人,他们或在田头薅草,或在家中做饭,你看见后会很意外:
天呐,90岁了还能干活?
多精神的老人!
可我估计,我若是告诉你,有一个近90岁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有时一天还能做3台时,你一定会皱起眉头对这话表示怀疑:
太夸张了吧?
给我讲神话?
我当初和你一样:
不相信!
因为谁都知道,外科医生要能做到术前准确诊断,术中做得精致,术后治疗得当,并不容易,其最佳年龄是36—60岁。
开腹做肝胆手术是大手术,一个近90岁的老人怎么可能还去做这样的手术?
今年2月下旬,我到了上海第二军医大之后,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
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看吴孟超做手术。
我心中想的是:
我一定要看出个真假来!
那一天早饭后,我在一位医生的带领下,到医院手术准备处领取了一套消过毒的隔离服。
随后,走进了手术医生的换衣间。
这时,我看见了吴孟超。
和照片上的他相比,他失去了伟岸和威武,真实的他原来就是一个身材不高、体态偏瘦的普通老人。
我朝他点头致意,他也朝我点头笑笑,他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来意。
我注意他换衣服的动作,不慌不忙,有条不紊。
但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
换好衣服的他向手术室走去,我急忙跟上。
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
两脚迈得很快捷。
进了手术室,他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术专用的眼镜戴上,又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然后走到墙前去查看病人的CT片子。
这片子他已经看过多次,昨天他还亲自去B超室为病人做过B超检查。
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
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20厘米高的木台。
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
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
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
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
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
一股紧张弥漫开来。
他站的是主刀的位置,看来他是真的要亲自为病人做手术。
他双手伸进病人的腹腔进行探摸,他的眼睛并未看触摸部位,好像全凭手的感觉……
他的一只手朝器械护士这儿一伸,一把手术刀已准确地放到了他手中……
有血喷出来,他威严地说了句什么,喷血骤然停了……
他把一块血乎乎的东西放到了托盘里。
陪我的医生低声告诉我:
已切下病人病变的胆。
吴孟超继续探手在病人的腹腔里忙,他的动作纯熟而有把握。
他下命令的样子像极了战场上掩蔽部里的指挥员,简短、清楚、有力。
他的全程表现和全部动作,像极了一个50多岁的外科医生。
一个人一下子显得年轻了几十岁,这真是神了!
又一个病人被推了进来。
吴孟超走近前去,亲切地摸了一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