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8364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期末考试

(3)圈出右边的3只小动物。

四、看图写算式。

(10分)

6个

15个

(1)

(2)

 

(3)(4)

 

五、解决问题小能手。

(共22分)

(只)

小猫吃了8条,还剩几条鱼?

(条)

又游来9只,一共有多少只?

1、(6分)

 

2、原来有多少只青蛙?

(4分)

跳走了6只。

(只)

2019年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

2019-2020年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

2019-2020年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期末考试

(3)圈出右边的3只小动物。

四、看图写算式。

(10分)

(1)

(2)

 

(3)(4)

 

五、解决问题小能手。

(共22分)

1、(6分)

 

2、原来有多少只青蛙?

(4分)

第1小题:

13、20、17第2小题:

(7、9、10、11、13、15、16)(19、17、16、14)

(5、11、13)第3小题:

18;17和19第4小题:

2、20

第5小题:

14、16第6小题:

13、14、15

二、我是小小神算手。

(共22分,第1小题前两排每题1分;第三排每题2分。

第2小题每题1分)

第1小题:

17、4、11、4、10、10、17、8、16、9、8、5第2小题:

9、6、8、11、12、4

三、我能按要求做一做。

(共26分。

第1、4小题每空2分;其余小题每空1分)

第1小题:

①圈玉米②圈花

第2小题:

8+5=13,5+8=13,13-5=8,13-8=5第3小题:

>、>、<、<、=、>

第4小题:

13只第5小题:

2、5、6、4第6小题:

⑴8、⑵6、4、2、5 ⑶略

四、看图写算式。

(共10分,第1、2小题每题2分,第3、4小题每题3分)

⑴7+5=12或5+7=12⑵15-6=9⑶13-3-5=5或13-5-3=5⑷7-5+4=6或7+4-5=6

五、解决问题小能手。

(共22分,第1小题每个算式3分;第2、3小题每个算式4分)

第1题:

3+9=12,15-8=7

第2题:

6+7=13

第3题:

①7+5=12(元)②11+8=19(元)③19-10=9(元)

附送:

2019年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单元反思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

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在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

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

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

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比一比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

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思想。

本节课我认认真真的设计教案,仔仔细细制作教具。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

 

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师范性地提出了比较谁比谁多、哪个人高、哪个长等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活动。

一种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

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另一种是观察花蜜那,作出判断,画面中有些物体的长短、轻重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

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要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辈子会学;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

 

这节课学生们发言都很积极,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基本都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有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我下课对其进行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后,发现他们也能够掌握方法了。

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主要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单元时,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

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

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

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

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

比如5-2=?

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突出生活性。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进行找“生活中的数”和“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的练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习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1、借助“说”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

比如5-2=?

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借助“比较”帮助学生运用简便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既然计算能力要有这样的要求,那么口算作为计算的基础,无疑也必须有这样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是借助“比较”来帮助学生运用简便算。

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主要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

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

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

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一直以为10以内的加减法,对孩子们来说,根本不用怎么教。

平时的教学,无非是让孩子们认识加减法算式,让他们从形象直观的学具抽象出具体的算式而已。

    在一课又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我错了。

这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10以内的加减法,注定不能轻视它。

且事实上,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低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

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都安排在数的组成之后,要求使学生真正明白加减法的算理。

以8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如:

8可以分成2和6,2和6组成8。

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

2和6组成8也就是把2和6合起来,即2+6=8。

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8可以分成2和6,所以从总数8里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6,去掉6就剩另一部分2。

即8-2=6,8-6=2。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很注重让学生回忆数的组成,按规律背诵学生总能很快且很熟练的讲出各数的组成。

但在口算练习中,却总会发现这里错一道,那里错几道。

可见还没有真正熟练的掌握。

今天去网上搜了搜有没有加强口算加减法训练的对策,发现了以下几点,摘录如下:

1、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

如:

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

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2、制作口算卡片进行练习,例如:

2+6=8,开始把结果也写上,让学生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读。

之后把结果去掉变为2+6=,让学生读出完整算式,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脑中“=”后边是8已印在脑中,所以能很快说出完整算式。

最后让生看卡片上算式快速说得数。

这样循序渐进,照顾到了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使全体学生的口算能力都得以提高。

3、除了用卡片让学生视算,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听算,听算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这点是平时所欠缺的,需要加强锻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第三单元《分一分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分一分》是西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组织让学生四人一组,把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1、创设情境,精心营造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逛超市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分类。

这样把学生带入熟悉的环境中,一下子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快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中。

在动手操作环节中,我又让学生来扮演超市售货员,进行商品的分类,使学生充分融入了角色提高了兴趣,走进了生活。

2、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在教学中怎样进行更有效值得探讨。

我认为:

首先,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

而良好情绪的感受又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现规律。

例如:

在操作活动开始前老师说:

“你们想当一回售货员吗?

”接着对学生即将开展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评价目标。

先看一看,再想一想,最后摆一摆,老师要把摆得又快又好又的小组货柜进行展示。

总之,学生在学习中参与意识越强,合作意识越浓,越能发挥他们的潜能,越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认识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六个环节,学生都在玩和游戏中学习,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感知物体的特征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形状吗?

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本单元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对于刚入学一个月的孩子,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还是第一次,又是对这些物体,特别是球,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课堂上过于兴奋,教师在纪律的调控上有些失控,课前估计有些不足,使课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

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

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

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

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有让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如同学数水果数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

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

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第五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进行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速度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本单元的最后,教材安排了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上好这节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导入环节中,我不是简单地拿出书上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而是充分让学生在口算复习和体验杂乱的算式中,自己整理出20以内的加法表。

学生经历了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复习整理的方法。

我认为复习与整理,并不是冷饭重炒,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训练,搞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是记忆性的战术,而不是思考的战术,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思考能力降低。

而是让学生在自主疏理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提高,有所拓展,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整理复习课是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根据所学的算术让学生自主整理成20以内进位加法表,再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再引导学生按序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比如先按竖行找规律,再按横行找规律,然后从全表找规律。

在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既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又能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真正做到“温习得新知,探索求发展”。

第六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一、动手操作,丰富感知

人们是用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的。

学生在接受前人科学地总结的知识时,也要充分地利用感觉器官,通过直观形象感知学习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我都十分注意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

让他们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二、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三、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四、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

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学期的末尾,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理解、掌握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知识,在组织总复习时,我是这样考虑的: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

  如在复习图形认识与分类时,可以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学了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这样,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就需要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复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除了适当地安排一些算式的计算练习外,也设计了一些小游戏的活动,像“找朋友”“开火车”等活动,都是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3、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以往的复习课,基本上以单调的训练为主,在设计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形式,以游戏贯穿全课,把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综合的活动中。

如站队时的前后位置,上车前的分类、口算等,学生一边玩,一边回顾,一边应用,增强了趣味性。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操作,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认识也会随之提高。

4、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前教育、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学习理解的差异。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如在复习计算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

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而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

这种课堂分层次的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