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308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docx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docx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1的学科,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1。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份和元素,增进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寻觅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要斟酌的重要问题。

  1、教学目标中要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依照惯例,语文教学目标中要包括:

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德育和情感目标3个重要的组成部份。

其中德育目标就是当前思政目标的重要组成部份。

由于思政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组成部份。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类“德育目标”的成为方式换成思政教育目标进行表述,使得语文教学工作适应情势发展的需求和语文教学本身完善的需求。

  2、时期背景分析应当成为语文教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切入点。

语文教学中的时期背景分析包括事件产生的时期背景分析和作者生存的生存的时期背景分析两种情况。

对历史时期背景的分析中,可以有效地融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时也能够通过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分析来有效的展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越性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时期对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3、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抒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不管何种文学载体,都是为了在特定的时期背景下抒发作者的观点、看法和思想情感,否则就学会成为无病呻吟,文学作品就没有了灵魂。

作者所要抒发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观点是语文教学所要明确的重要任务之1,也是在体会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的进程中,增进学生思想素质进步升华的进程,因此,由他人到自己、由古思今、正向和负向情感的转换即可以有效的发挥语文教学思政教育的重点要作用。

  4、教学任务推动进程中的独立完成与有效协作是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教学进程是1个学生独立完成与协作推动的进程。

教育的功能发挥终究要通过学生自主的、主观积极的行动来完成。

因此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成为语文教学中必经进程。

学生独立学习的进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思想和心理品质;一样在合作学习的进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与能力,成为思政教育的1个重要载体和有效切入点。

  5、对事件发展进程分析和对事物的分析说明成为贯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1就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事件发展进程的描写分析和对事物的分析说明等都可以从正面或反面加强学生的辩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放之4海而皆准的真谛。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对实践发展进程和事物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语文教学中的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正向思想和心理品质的重要切入点。

语文作品中的重要特点在于情感的抒发。

读者充分体验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是语文教学是不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进程中总是平平淡淡,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所要抒发的感情。

没有情感体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得不到预期的升华和震颤,自然不会到达预期的目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要从学生本身学习、教师讲授、表演、互动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作品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真实体验,使其感遭到应有的震颤作用,成为培养学生正向思想和心理品质的重要切入点和载体。

  7、教学中的动作、语言、人物形象分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人物描述分析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要组成部份。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形象、思惟的描述深入地反应人物的思想观点、心理品质等。

这类描述其实质在于抒发作者的思惟、价值观和阶级立场,其终究的意图在于抒发作者的正向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观点,增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立场、观点的成长和成熟,因此成为语文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1个重要切入点和载体。

  8、学生浏览中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自主浏览是语文教学中的1个重要环节。

学生浏览的进程中就可以够深入的体验到人物的情感、场景的氛围,从而产生本身的观念和看法,成为影响学生思想观念、阶级立场、心理品质成长的1个重要进程,也正好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动学生去自主的深入的浏览相干文学作品,体验文学作品所转达出来的正向情感和思想品质,教师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和加强巩固,实现步步递进,增强体验的效果。

就可以够充分实现语文教学的思政功能。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1的学科,其中重要的价值之1就在于增进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心理品质的成长。

这也是人文学科的普适性价值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寻觅适当的无处不在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切入点,增进语文教学进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在平常生活中对事物方向、数量、取舍等情况会有选择性的决定,其决定的终究结果取决于每个人所做的选择,任何这样的情况都可以看成是博弈。

所有博弈都具有3个基本要素:

(1)局中人,

(2)策略,(3)报酬。

博弈可以是合作的,在这类情况下,局中人能够达成协议;博弈也能够是非合作的,在这类情况下,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

  面对中学语文和政治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在时间硬束缚的条件下,局中人(教学主管方及教师、学生)必定会在这两科教学课时的设置、教学时间的长短、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有所博弈并进而做出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获得不同的报酬(教学效果)。

但在通太高考这逐一致结果的指引下,局中人(教师和学生)对政治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权衡决策属于合作博弈的范畴。

  1、从2006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看语文教学的缺失

  在200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卷陕西考区的阅卷进程中,许多高质量的语文试卷使人叹为观止,但不可躲避的另外一个事实是:

在中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的教学进程中,语文教学已遭到了思想政治的很大冲击。

以2006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现代文浏览和作文试题为例(原题见200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卷):

  1、现代文浏览选取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阳光的香味》,文中描写了作者在1个南方小镇与1位曾上过大学但却在发现了“阳光的香味”以后选择回故乡务农的农夫的交谈。

在对城市的浮华与农村的自然、阳光下花儿的壮美与夜来香、昙花的阴香的对照描述后,告知人们应当选择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试题第17题要求写出本文的主旨,试卷中有相当部份的考生断章取义,未能全视于散文的整体优美而做出了以下几种情势的答卷:

  

(1)、通过大学生回家当农夫的选择,说明作者警示现在的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大学生要勇于回农村工作,特别在西部大开发中贡献自己的气力。

  

(2)、通过对农夫在打谷场晒谷的丰收景象的描述,说明国家在解决“3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已获得了巨大的成绩。

  (3)、本文通过对城市和农村环境的对照描述,揭露了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目前的重要问题,关注环境已经是迫在眉睫,告诫人们在生活生产中要注意可延续发展,以免对环境的进1步污染和破坏。

  2、作文为材料作文,文体不限。

材料为1篇寓言故事,大意为:

1只乌鸦看见1只老鹰俯冲抓获了1只小羊,随后因羡慕而练习,结果在自认为练习成功以后在对1只绵羊的俯冲中,却被羊毛缠住了爪子而被农夫抓获,农夫说:

这是1只忘记自己是甚么的鸟。

小孩抚摸着乌鸦的羽毛说:

它也很可爱呀!

  许多考生在作文写作中突出了以下主题:

  

(1)、1切从实际动身,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3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发扬“8荣8耻”精神,我们就可以认清自我。

  (3)、告陈水扁的1封信: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1部份,陈水扁要认清自我,不要自取灭亡。

  于作文试卷中,不可否认会看到许多闪光的文字,但使人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试卷与政治有着太为紧密的联系,在阅作文试卷的进程中,大量的篇幅仿佛让人感觉不到这是作文试卷而应当是政治方面的论述。

  通过对以上两题的扼要述评,仿佛能够看出:

在中学语文教学和政治教学的博弈中,教师和学生在对待政治的势头仿佛强过了语文,从而使学生在语文答题当选择了以政治语言为重成为1种占优策略。

  这是政治教学的可喜,还是语文教学的可悲?

  2、语文退为次优的成因

  在政治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博弈中,其博弈结果使学生在语文试题的答卷当选择了以政治语言为主流语言而使文学语言退居于次优的位置,这里应当有以下几种缘由:

  1、长时间僵化的教学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心中都留下了1个几近不可动摇的定论:

思想政治必须要背。

所以,在此状态下,政治教师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课成绩,以“背”为宝贝,乃至学生将该属于语文的背诵时间让步于政治,致使学生在“背”中将政治语言发展成为自己的主流语言。

  2、由于国家发展及媒体本身的需要,各种主流媒体及非主流媒体对国内外时事、党政政策的宣扬成为逐日必不可缺的部份,随着新闻的贴近生活,新闻媒体的主流语言也日趋渗透到了学生的语言中。

  3、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知识载体日新月异,作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中学生,容易轻松接受的电影、电视、网络、MP3、MP4等视听媒介深入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学生对名著名篇进行视觉欣赏的时间及可能性,造成学生文学语言缺失的很重要的1个缘由。

  可以看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与政治教学的博弈中,中学生选择政治性思惟和政治性语言为主流语言为占优策略,而使文学思惟及文学语言退居于次优位置,主要缘由其实不是由于博弈进程中博弈方将思想政治提高到1个较强势的位置致使,而是由于不管在课堂内外,政治日趋贴近生活而使语文教学退居于很弱势的位置。

结果致使虽然语文试题的命题人未必要考生“紧跟情势”或联系政治,但长时间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上薄弱的语文教学,使许多考生在语文科考试中,也1看考题就往思想政治方面靠拢。

在主流话语的制约下,绝大多数考生表现了认识上的贫乏、拘束与被动,不能不以泛泛之论敷衍或从读过听过的类似题材中套袭成文。

  因此,语文教学效果退居政治教学效果以后,势必是如此博弈的结局。

虽然最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不断改革,从中可看出命题人员未必不想提倡个性、激起创造,但由于考生在学习进程中的上述缺点,这类美好的欲望居然很难实现,以致面对本该使人线人1新、思入泉涌的考题,考生却不知写甚么好!

  3、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教学应当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性张扬的进程,语文教学特别如此。

个性的张扬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的是真实而不是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讲,应允许语文教学缺憾的存在。

  课堂教学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照亮学生求知的阳光,不是让学生带着口袋来,装着答案走,而是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在生成中到达自我个性的张扬的进程。

这就要请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备课,不应是对教参的简单取舍,而应是用心灵去解读文本,用情感去传递思想,在教师个性张扬的主导中培养学生张扬的个性。

  语文教师要重视本身的情感影响,构成正确的教学观念;要厚实自我的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豪情作用;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使其具有感染力;学会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使情感教学更加丰富。

  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出指点性要求,教育学生要正确并公道使用和利用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知识载体,加大学生对名著名篇的浏览及背诵量,提高学生主流语言为文学语言的能力,也要引导学生区分科目的不同,避免在语文中对政治语言的频繁使用。

  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可以更科学地增进人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育的进程一定是思想教育的进程,思想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固有之义;语文教育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离开思想教育,语文教育就难以实行;语文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思想教育是水乳融合、浑然天成的教育妙境。

语文教育中思想感情教育与表现情势教育之间应当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并列关系。

  1、思想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固有之义

  长时间以来,人们总习惯于将语言文字看做情势,将思想感情视为内容。

比如,刘国正先生在《努力提高中学生的读写能力》中写道:

“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情势的统1体”;“如果离开遣辞造句布局谋篇的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反之,如果离开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的遣辞造句布局谋篇好在哪里就说不清楚”。

长时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施东向先生的《义理、考据和辞章》,则把“语言、章法和风格等方面”归结为与“文章的内容”相对举的”文章的情势”,认为“1个作者力求掌握丰富的辞汇和多样的句法和章法,目的是为了应用自若,能够把内容转达得准确而生动,把内容准确地表达出”。

这类认识习惯的构成基础是语言在认识论层面的实用价值――为思惟提供“手段”,是用来认识世界、交换思想的工具。

  但是,人们在语言教学和应用中发现,光有“文从字顺”的能力其实不1定就可以写得精彩、说得出色。

要写得精彩、说得出色,还得具有“真知灼见”。

许多人之所以写不出、说不出,主要其实不是由于缺少“文从字顺”的能力,而是由于缺少“真知灼见”,无内容可写、可说。

更何况浏览、凝听的也主要是其“真知灼见”而非其是不是“文从字顺”;更何况表现情势终究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

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从应心的角度把语言及其活动视为人的本能、人的生命的需要,为人们的发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而,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必须重视人文性的呼声日益高涨。

作为对“工具论”的批评与反拨,“人文论”应运而生。

由此,也就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之争。

  笔者以为,从现代哲学的维度来考量,语文在本质上是1种介质,是思想内容与其表现情势水乳融合的结晶。

不管哪一种语文,都是语音与语义,或字形与字音、字义的结合体,都是既有情势,又有内容的。

情势因内容而成心义;内容因情势而得以存在。

离开了情势,语文就无从表现;离开了内容,语文就沦为行尸走肉。

既如此,对语文这个“硬币”而言,表现情势与思想内容就是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面”:

语文就不但是表现情势,而且是思想内容。

既如此,将语言文字视作与“思想内容”相对的“情势”,以“语言情势”(“语文情势”)与“思想内容”对举,也就有失偏颇。

语文教育也就必定包括思想内容的熏陶和表现情势的学习这两个相并列的要素,思想教育也就不再是“外加给语文教育的包袱”。

既如此,“工具性”、“人文性”之争,也就成了无谓之争。

  汉语文是世界上最具思想文化内涵的语文。

汉语繁多的同音现象,产生出“连年有鱼(余)”、“外甥给舅舅打灯笼――照舅(旧)”、以答案“贾岛(假倒)”扣谜面“佳人半醉索人扶”而构成“梨花格”谜目等等丰富的“谐音取义”的独特文化。

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使字义与字形联系密切,成为世界上最具思想内涵的文字。

汉语文作品更以其丰富、深入、鲜活的思想性而独具魅力。

《急就篇》《千字文》《3字经》这样最简单、最基础的启蒙读物,都包括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将开蒙识字与认识自然、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1起。

诸子百家、历代诗文,更是思想道德的载体。

读《老子》,可以理解贵“柔”守“雌”、“无为而治”,晓得谦退不争、以退为进。

读《论语》可以认识“仁”与“礼”,理解“以仁释理”、“和而不同”,掌控“中庸”原则。

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谁不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地所感染?

念过文天祥的《正气歌》,谁不为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赤诚的爱国精神所激动?

  2、语文教育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

  从语文功能的实现上看,交际是语文的1大社会功能。

交际的进程是接收或输出思想的进程。

说写输出的时候,总要先下1番炼“意”的工夫,总是意在笔(口)先,肯定了主旨以后再寻觅表现情势;听读接收的时候,总是“披文以入情”,透过表现情势来探求其思想内容。

而不管接收与输出,都强调“文质相称”――思想内容与表现情势在1定语境中的完善统1。

所以,实行语文交际,不能没有思想。

脱离思想,就没法实现语文交际功能,语文交际教育也就名不副实。

只有重视思想的打磨,使之日益科学、深入、新颖,才是真实的语文交际教育,才能学好语文交际,才能在人才辈出的交际场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所以,语文教育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

  从语文教育实践来看,思想道德因素对语文学习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学生的语文水平与其思想水平成正比。

只有具有健康的思想情感,足够的道德辨识能力,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含义,才能深入认识陶潜的高洁、杜甫的赤诚、苏轼的旷达、方孝孺的骨气。

只凭“文从字顺”的技能,缺少深入思想、丰富情感的熏陶,没有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不作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是难以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的。

作文能力弱,常常是由于其缺少锤炼、丰富、深化思想的机会;作文能力强,常常得益于浏览课外“杂书”,思想丰富、思惟开阔。

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实践表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决不能只凭知识讲透,训练扎实,而必须伴之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

  从母语素养的提升来看,现代语文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养不但包括知识、技能,而且触及习惯、情感、价值观等态度因素。

母语素养的提升必定包括思想意识范畴的教育。

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所以能大获全胜,是由于他见解高明,道理正大;张昭等东吴文臣谋士所以张口结舌败下阵来,其实不是他们的语文工夫比不上诸葛亮,而是由于他们见解平庸,道失理亏。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知识、技能固然重要,思想情感等态度因素也很关键。

光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熟练的语文技能而缺少深入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就难以很好地展开包括交际在内的语文活动,就不能称之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所以,立足于素养培养高度的语文教育,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

脱离思想教育的语文教育,充其量只能是知识的传授予技能的训练。

  3、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思想教育是水乳融合,浑然天成的教育妙境

  进行思想教育忌讳强行灌输,枯燥说教,而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的影响与实践的作用,努力营建有益于思想变化的环境,积极展开有益于思想变化的实践。

就学生而言,学校课堂就是影响他们的重要环境因素,学习生活就是他们从事的主要实践活动。

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实行熏陶、濡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语文独立设科始于1904年的“癸卯学制”。

此前的语文教育都是与哲学、历史、政治、社会、自然、科技教育融会在1起的。

这类包括了语文在内的综合形态的教育,其目的乃在于立人,使学习者能够“易天下”。

因此,高度重视“人伦”,10分强调道德精神,充满了思想教化的色采。

这类思想教育不是孤立的、排挤的,而是渗透、隐含在语文等其他教育当中的。

所以,我国自古以来的思想教育就是与语文教育融为1体的。

从先秦到明清,我国语文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思想教育;从孔孟到程朱,经书诗文历来都是他们“传道”的工具。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通过语文教育提升思想素养,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遗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实践早已充分证明,语文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径。

  将语文独立设科的现代教育虽然说分成许多课程来分别教学不同的内容,专门开设了思想教育课程,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语文教育中不再合适进行思想教育。

事实上,这类分工是相对的。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除主要由某1门课程教学的特殊教育内容以外,还有由各门课程共同教学的1般教育内容。

思想教育的特殊性使之成为思想教育课程的特殊教育内容。

思想教育的丰富性、复杂性、艰巨性,又使它成为各门课程共同承当的1般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实行思想教育的优势。

语文及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包括诸多文学作品在内的语文教材具有比其他教材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更强烈的思想性、情感性;语文比其他课程更具情义性、感染力、震动力:

因此,语文课堂为学生思想的积极变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习语文的实践进程就成了其思想产生积极变化的进程。

这样,语文课程也就比思想课程以外的数理化天地生等其他课程更加适合于进行思想教育而成为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