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249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docx

《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docx

届七上第六单元答案

2009届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纲

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论语》六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2、《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历来都认为是南朝宋的文学家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3、《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宇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就古代散文创作而言的,不是指诗歌创作。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

为仲永的经历遭遇感到惋惜。

4、《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

“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5、《诗五首》:

A贺知章(659一744),唐代诗人。

越州永兴(属今浙江萧山)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最为有名的是《回乡偶书》。

偶:

偶然,随意。

B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

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

为晚唐杰出诗人。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著有《李义山诗集》。

寄北,意思是寄给北方的友人。

C郑谷:

(约为848—约900)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淮上,即扬州。

D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和武后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在诗文创作上,王勃有自己的明确主张。

他反对“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以“绮错婉媚为本”的诗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

有《王子安集》。

杜少府,作者的朋友。

之,往。

蜀州,地名,即今四川。

E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

酬,酬答。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

4、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用在疑问句中,“在否”可译为“在不在”。

5、宁可以急相弃邪邪通耶,“吗”,表示疑问。

6、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一种东西粘贴在另一种东西上。

7、火伴皆惊忙火通伙,同伴。

8、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拉。

三、一词多义

1、之:

①学而时习之(它,代学过的知识)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他,代孔文子)

③下车引之(他,代元方)     ④歆辄难之(这件事,代别人要搭船的事)

⑤华、王之优劣(助词,的)     ⑥忽啼求之(代书具)

⑦邑人奇之(他,代方仲永)     ⑧余闻之也久(代这件事)

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助词,凑足音节)

⑩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 的)

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往动词)

2、而

①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

③温故而知新(表顺接)       ④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接)

⑤敏而好学(表顺接)        ⑥默而识之(表修饰)

⑦学而不厌(表顺接)        ⑧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接)

⑨相委而去(表转接)         

3、其

①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代仲永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代仲永)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的,代仲永写的诗)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代仲永)

⑤父利其然也(这,代“或以钱币丐之)

4、以

①可以为师也(凭借)        ②是以谓之“文”也(因为)

③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凭借)   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用)

⑤或以钱币丐之(用)        ⑥何以谓之“文”也(凭借)

5、为

①可以为师也(成为)        ②何为不可(即“为何”为什么)

③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因为)    ④并自为其名(题写)

6、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在其中)

②父异焉(代仲永五岁写的诗)    ③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代仲永的情况)

7、于

①于舅家见之(在)         ②何有于我哉(表对象,可译为“对于”)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在)

8、是

①是以谓之:

“文”也(这样,代前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表判断)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

9、闻

①不闻机杼声(听到)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动作名)

③余闻之也久(听说)

10、从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听从)   ②从先人还家(跟随)

11、见

①归来见天子(拜见)        ②于舅家见之(见到,看见)

12、识

①未尝识书具(认识)        ②默而识之(通“志”,记住)

13、自

①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还自扬州(从)

14、与

①借旁近与之(给)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和、跟)

15、帖

①昨夜见军帖(军中的文告)     ②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16、世

①世隶耕(世代)          ②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人)

17舍

①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    ②太丘舍去(放弃、不再等待)

18、市

①愿为市鞍马(买,名作动)     ②东市买骏马(集市)

19、难

①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灾难)   ②歆辄难之(对……感到为难)

四、古今异义

①学而不厌   古义:

满足     今义:

憎恶

②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纷纷     今义:

略微

③卷卷有爷名  古义:

指父亲    今义:

祖父或年长男子的称呼

④泯然众人矣  古义:

普通人    今义:

许多人,多数人

⑤可以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表示可能、能够、许可

⑥去后乃至古义:

离开今义:

常用于“到……去”

⑦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

只,副词今义:

常作转折连词

⑧出郭相扶将古义:

外城今义:

仅作姓氏

⑨双兔傍地走古义:

跑今义:

行走

⑽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此今义:

判断动词

⑾或以钱币丐之古义:

代词,有人今义:

或许

⑿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文采和道理今义:

指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⒀宁可以急相弃邪古义:

能因为今义:

能愿动词

五、重点实词

⑴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⑵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⑶诲人不倦(诱导,教导)        ⑷门外戏(玩耍)

⑸君与家君期日中(您、我父亲、正午)  ⑹世隶耕(附属,隶属)

⑺借旁近与之(附近,这里指邻舍)    ⑻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符合)

⑼伤仲永(为……感到惋惜)       ⑽泯然众人矣(消失的样子)

⑾惟闻女叹息(只)           ⑿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这里表示多数,不是确数)             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

⒁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       ⒂木兰不用尚书郎(不当,不做)

⒃出郭相扶将(外城)          ⒄却话巴山夜雨时(再,还)

六、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意动认为……羞耻以……为羞耻

②温故而知新形作名旧知识新知识

③歆辄难之形作动对……感到为难

④即书诗四句名作动写

⑤父异焉意动对……感到惊奇

⑥邑人奇之意动对……感到惊奇

⑦宾客其父意动以……作为宾客

⑧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认为……有利

⑨不能称前时之闻动作名名声

⑩愿为市鞍马名作动买

⑾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⑿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

七、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

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聪明并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底、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⒌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人约定同行,丢下别人自己却离开走了。

⒍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他,元方走入家门头也不回。

⒎幸尚宽,何为不可?

(船里)恰好还宽敞,为什么不同意?

⒏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先前之所以犹疑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⒐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⒑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⒒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大人)这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⒓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

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⒕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奔赴万里赶赴战场,飞越一个个关塞、一座座山峰。

⒖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了许多功勋,颁发了许多奖赏。

⒘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哪能分辨出哪是雄哪是雌。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

八、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论语》六则,回答下列问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1)。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怨恨何以:

凭什么识:

记住

诲:

教导说:

愉快厌:

满足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

wǎng殆:

dài

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不耻下问: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底、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羞耻。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走,在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

5、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等。

(2)关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等。

(3)关于孔子自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用课文原句回答: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这些个成语。

答: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善而从等。

(二)阅读《期行》,回答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概括故事发生的起因。

2、、解释下列词语

(1)舍放弃

(2)戏玩耍(3)委丢下、抛弃(4)引拉(5)顾回头看

3、、翻译:

友人惭,下车引之。

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5、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

答:

友人与人相约却迟到,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又用“非人哉”来骂陈太丘,这些都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6、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

答:

聪明伶俐,思维敏捷。

7、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

你说呢?

答:

略。

9、文中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言之有理即可。

10、“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

多年来,你可能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

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

为什么?

答:

略。

(三)阅读《乘船》,回答下列问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歆辄难之B、默而识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友人惭,下车引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俱乘船避难(一起,都)②幸尚宽(幸而,恰巧)

③纳其自托(接纳,接受)④遂携拯如初(救助)

3、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辄:

zhé携:

xié

4、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

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

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

答:

“幸尚宽”;“贼追之”。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_。

6、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答:

_王朗做事只看眼前;华歆做事考虑周密,守信用_。

7、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_。

8、请写出两句以上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松下幸之助

“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

”——爱默生

(四)阅读《伤仲永》,回答下列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借 旁近|与 之,即|书 诗四 句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就:

完成,这里是写好。

②称:

相当,符合

3、翻译下列句子。

(1)余闻之也久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2)从先人还家我跟父亲一起回家。

4、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

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

第一问:

对仲永的才能感到惊奇;第二问:

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5、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答:

第一问:

“伤”是悲伤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第二问:

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仲永被邑人捧杀,终“泯然众人”

6、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请用原文回答。

答:

第一阶段: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

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

泯然众人矣

7、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

请用1—2句话写出来。

答: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8、“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加点词能删去吗?

为什么?

不能,“忽”表现索要书具出人意料,“即”“立”表明作诗时间短、速度快。

这三个词都突出了仲永非凡的天资。

9、文章先写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泯然众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的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令人惋惜、警醒,并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阅读《木兰诗》,回答下列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对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标示无误的一句是(B)

A、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安能/辨我是/雄雌。

2、 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1)旦辞爷娘去( 早晨)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只)  

(3)军书十二卷(数量多,不是确数)(4)出郭相扶将( 外城)  

3、指出下列个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②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借代)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夸张)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对偶)

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顶真)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偶)

⑦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反问)

4、试将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五部分。

请用四字归纳各部分大意,并指出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

这样安排的好处?

代父出征、征途思亲、十年征战、获奖辞赏、归家团聚

其中征途思亲、十年征战略写,其余详写。

详写的这些内容可以突出木兰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爱国也爱亲人的品质,与人物形象相符。

5、“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句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该句紧承前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一句,表现了木兰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繁忙

6、将下列各句填完整,品味这些叠词的节奏美和表达效果。

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B、(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品味:

这些叠词使诗句具有节奏美,加强了声音的质感,体现了民歌质朴的风格。

7、写木兰从军后的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争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归纳主旨:

这首诗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

淳朴的美德。

9、请你就“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展开想象,谈谈其中蕴含了哪些内容。

(6分) 略                                                                                           

                                      

                                                

(六)《诗五首》

1、默写这五首诗(用正楷或行楷)

①、回乡偶书②、夜雨寄北

略略

③、淮上与友人别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略略

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这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写的是诗人刚到故乡是的一个生活场景。

表达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②写的是诗人对友人(或妻子)归期的问询和回答

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③写的是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

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④写的是诗人送友是壮别的情景。

通过对离别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⑤写的是诗人20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3、名句赏析

①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诗形象、凝练,饱含深情而又富有哲理,诗中没有黯然伤神的感情基调,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对仗工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