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141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中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0分。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于()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A.1798B.1879

C.1789D.1897

2.()是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A.实验法B.测验法

C.调查法D.观察法

3.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D.常数值

5.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A.暗适应B.明适应

C.不适应D.知觉适应

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记忆分为编码、()、提取。

A.识记B.回忆

C.储存D.再认

7.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

A.7±2B.5±2

C.8±2D.9±2

8.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由此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

这是思维的()。

A.概括性B.间接性

C.合理性D.整体性

9.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直觉思维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D.发散思维

10.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

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

11.()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一切天赋力量的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

A.英国教育家洛克B.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C.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D.美国教育家杜威

12.把教育看作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现代思想家是()。

A.德国的根舍因B.德国的雅斯贝尔斯C.美国的布鲁纳

D.前苏联的赞可夫

13.学生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上该教师所教的课程。

这是()。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效应

14.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

A.个案法B.实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

15.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已出现抽象思维,这种现象在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中属于()。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二、各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学习迁移

2.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应激

4.信度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舒尔曼(Shulman,1987)认为专家教师应具有哪些专门知识?

2.简述人格结构所包含的成分及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3.简述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与举措。

4.简述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l0分。

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现在学校凸显出来的优生不尖、差生更糟、中间滞留一大截的不良现象严重困扰教育教学,已引起诸多人士的密切关注。

问题:

请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并针对此类问题如何进行指导?

2.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考焦虑的学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王某

是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的一名男生,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情绪不好,每天在家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睡眠不好,饭量减少,每天萎靡不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效率低下,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升反降,因此他变得脾气暴躁,有时在家里无故摔东西,甚至无故不去上学。

问题:

试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名学生的高考焦虑症状进行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1879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B[解析]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3.C[解析]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B[解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5.B[解析]人从亮处进到暗处,起初看不清物体,经过一段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恢复了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

反之,从暗处进到强光下,起初感到耀眼光亮,不能视物,须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称为明适应。

6.C[解析]记忆的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又可分为:

编码、储存和提取。

7.A[解析]人类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5或9个组块,即7±2个组块。

8.B[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题干中的“地面都湿了,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是借助知识经验对客观现实进行的间接认识,属于思维的间接性。

9.B[解析]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

10.B[解析]爬山法:

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逆向工作法:

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11.C[解析]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要求所有人得到必要的教育,应依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

12.B[解析]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13.C[解析]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学生因喜欢该教师进而喜欢他所教的课程,是一种典型的晕轮效应。

14.D[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题中所述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

15.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认知发展的第4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在具体运算阶段之后,从大约12岁开始,持续到成年时期。

表现为获得抽象思维能力和从可得到的信息得出结论。

二、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

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的某种影响。

2.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创设一个培养学生学习风格和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教学环境,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教学环境;教学以自我认识的概念而不是以教材的概念为基础,教师扮演促进者的角色。

3.应激:

是指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它具有偶发性和紧张性的特点。

4.信度:

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所教的学科知识;

(2)教学方法和理论,适用于不同学科的一般教学策略(诸如课堂管理的原理、有效教学、评价等);(3)课程材料以及适用于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程序;(4)教特定学科所需的知识:

教某些学生和特定概念的特殊方式,例如以最佳方法对能力差的学生解释什么是负数;(5)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6)学生学习的环境—同伴、小组、班级、学校以及社区;(7)教学的目标和目的。

2.[参考答案]

(1)人格结构包括:

①知一情一意系统;②心理状态系统;③人格动力系统;④心理特征系统;⑤自我调控系统。

(2)关系:

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参考答案]

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是三原性的,即主导作用的师源性、主体作用的生源性、双向作用的师生性。

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举措是:

(1)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

决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技术、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它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

(3)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

(4)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

4.[参考答案]

(1)信度。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测验测量什么?

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

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

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因此,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尽快培养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的大批创造性人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下面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想法:

(1)破除创新神秘论;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4)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做到以上几点也很难奏效。

但只要我们全体教师立足创新教育,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改进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走出一条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路来。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1)优等生:

优点:

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

不足:

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教育: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2)中等生:

分三类:

一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二是甘居中游的学生;三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特点:

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教育:

首先,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对第一类学生,主要解决方法问题;第

二类学生,主要解决动力问题;第三类学生,主要解决非智力因素。

第三,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后进生:

特点:

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

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2.[参考答案]

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其他种类的考试焦虑相比较,高考焦虑有其特殊性,造成学生高考焦虑的主客观原

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因素:

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

②家长的高期望的压力。

③社会舆论及媒体的不当宣传及做法。

(2)主观因素:

高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前途与命运。

面对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高考,学生必然会产生情绪的波动,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学生对高考的重要性的认识、知识准备、以往的经历和体验、人格特征等是高考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3)高考焦虑的辅导策略

高考焦虑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见效。

①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应把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检测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标准,把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还给学生。

②寻求“社会支持”。

寻求家长及社会对学生的支持,为学生的高考减压。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为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不要在高考前制造紧张气氛,给孩子增加精神压力。

此外,社会舆论要遵循教育规律,适当宣传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不要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也不要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宣扬高考状元,更不要过分报道与高考有关的内容,为减轻学生的高考焦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指导学生自我教育。

由于学生个体因素是高考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可以指导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学会对高考焦虑做出积极、主动的应付。

④学会自我放松训练。

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考生目前的状态时,专门的放松训练是非常有效的。

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一松弛渐进放松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

它的放松顺序是:

手臂一头一躯干一腿。

放松还有想象性放松,深呼吸放松等等。

总之,高考焦虑辅导应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指导自我教育,又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寻求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高考焦虑行为,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中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0分。

1.基本的情绪分类可以将情绪分为四种,下列哪一个不是基本的情绪分类?

()

A.快乐B.悲哀c.愤怒D.嫉妒

2.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的心理状况是()。

A.主动的放松B.反应性降低C.注意范围变广D.幻觉减少

3.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赫兹。

A.20~2000B.200~2000C.20~20000D.200~20000

4.最早提出环境决定论的是行为主义创始人()。

A.弗洛伊德B.斯金纳C.华生D.维果茨基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感觉适应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B.20~30C.60~70D.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的需要。

A.归属和爱B.自我实现C.尊重D.生理

9.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10.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A.场依存型占优势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D.内倾型

11.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A.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B.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C.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l00%

D.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2.在()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意识B.白日梦C.自动化的意识D.睡眠

13.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A.知识迁移B.知识运用C.知识提取D.知识巩固

14.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

15.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的演示,属于()。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经验直观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意识

2.演绎推理

3.创造性

4.教师焦虑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2.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3.简要回答发现教学的阶段及其原则。

4.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

请简要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王强是一所中学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人很聪明,但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

现在他自己有点想改变,但学习中情绪起伏不定,时而自我感觉还好,时而又感觉很差。

问题:

请你根据有关理论思考和叙述,应该怎样具体帮助他。

2.某教研员到一所中学去进行教育达标验收工作时,听了一节“培智班”的语文课。

教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师讲课期间总有一位学生未经教师许可就离开座位跑到讲台上领读、表演,甚至跑到教室后面的饮水处去喝水。

事后了解到,这位学生是“培智班”中相对聪明的学生,是同班学生中识字多、发音准、吐字清楚的一位。

该任课教师也对该生的这种行为进行过多次教育。

却无济于事。

问题:

试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并帮助这位任课教师解决这一班级教育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关于情绪的类别,长期以来说法不一。

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Plutchik)提出了八种基本情绪:

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

还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九种类别。

虽然类别很多,但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B[解析]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

催眠诱导是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

3.C[解析]略

4.C[解析]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他最早提出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5.A[解析]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在视觉、肤觉和嗅觉中最为明显。

6.B[解析]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

7.B[解析]前摄干扰是指先前学习的资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干扰是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8.B[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9.D[解析]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

10.A[解析]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是指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11.B[解析]IQ的计算公式为:

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

12.A[解析]只有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里,人才能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13.C[解析]知识学习包括三个阶段:

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14.D[解析]“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15.B[解析]模象直观指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均属模拟性形象。

二、名词解释

1.意识:

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的变化的知觉。

2.演绎推理:

是指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3.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教师焦虑:

指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作出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参考答案]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参考答案]

(1)发现教学经过四个阶段:

①创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③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④根据实际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2)发现教学的四项原则:

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4.[参考答案]

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

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全不同的解释。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我认为奖比罚好,原因如下:

(1)惩罚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奖励传递该怎么做的信息。

(2)必要的惩罚是需要的。

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惩罚是为了维持秩序。

惩罚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

(3)奖与罚应及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