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969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docx

《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docx

攀枝花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

攀枝花2007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热点专题

专题一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攀枝花七中  高三政治备课组

1.背景材料

“三农”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06年,我省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但我省“三农”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发展现代农业,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我省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教材分析(涉及考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2)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5)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6)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7)经济效益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9)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0)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2)财政支出及其作用;

(13)我国税收的作用

(14)银行作用

(15)市场交易原则

(16)消费的反作用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7)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与作用

(18)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9)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0)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2)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23)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2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2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6)内因和外因

(27)量变和质变

(28)事物发展的趋势

(29)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30)真理、科学理论

(31)创造性思维

(3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33)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3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5)人生价值

(3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7)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38)我国的国家职能

(39)人民代表

(40)对人民负责原则与依法治国原则

(4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42)公民的监督权

(43)坚持党的领导

(44)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45)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46)人民政协基本职能

(47)国际竞争的实质

3.命题角度分析

(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经济意义

①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③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④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要性、重要性(为什么)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独立自主。

②只有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使农民富裕.从而保持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长期稳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①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②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

④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3)从经济学上分析怎样发展现代农业

(1)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2)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3)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要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培养新型农民

(4)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5)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6)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7)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可参阅《2007中央一号文》)

(4)经济常识:

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①居民消费从根本上说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需考虑家庭收入、人口数量、物价水平三因素)

②必须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

③采取多种惠农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学生的“两免一补”、种粮补贴等)

④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向政府提建议)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③增加农业投入

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⑤增加财政对农村公共消费支出,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文化、卫生、教育)

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6)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①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统一。

②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资源的配置灵敏、高效。

发展现代农业,搞好新农村建设要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面向市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③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需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税收、财政等支持农业和农村。

加强农村的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现代农业。

(7)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①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

②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

③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

④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⑤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培养新型农民等。

(8)运用经济常识,谈谈对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认识。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②促进在国际竞争中独立自主的地位,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为什么)

③为此,要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之路;应用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转变农业生产的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组织生产。

(怎么办)

(9)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必要性、重要性(为什么)

①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进一步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要求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②能否保护好我国有限的耕地,既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③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非法乱占耕地的行为极大地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制止乱占耕地、侵犯农民利益现象的蔓延。

(10)如何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投入保障?

①加大财政、信贷的投入(涉及财政、税收、银行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②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入

③加大社会力量和农民对“三农”的投入

(11)如何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①确保粮食安全

②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③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④做大做强劳务产业。

实施劳务品牌战略,提升“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服务机制,完善劳务合同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工资兑付、工伤赔偿等切身权益;完善农民工医疗救助、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农民工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涉及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社会保障制度等内容)

(12)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①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②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

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竞争。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13)工业反哺农业的意义:

 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②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③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④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⑤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它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哲学意义

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政治学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②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14)从唯物论角度,说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党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正是从实际出发的体现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新农村目标的提出,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相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党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相统一的结果。

(15)发展现代农业,如何做到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

(16)简要说明工业反哺农业的哲学依据:

①体现了普遍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的观点。

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③量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质变的道理。

④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17)运用哲学观点说明“工业反哺农业”是对“农业支持工业”的升华转化

①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变,是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②矛盾着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过去“农业支持工业”到今天“工业反哺农业’’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8)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怎样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的实质、原因、状态、趋势等)

(19)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怎样发展现代农业?

(20)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道理,谈谈我们应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正视客观条件,做到从农村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坚持生产实践第一的观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④要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⑤要引导和加强农民群众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推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21)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履行其职责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要求,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三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

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2)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23)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如何履行自己的经济职能?

(24)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机关如何做到对人民负责?

(25)在新农村建设中,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有何作为?

(26)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①为什么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②怎样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基层政权建设;三是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4.专题训练

山东平度市同和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据此回答1~3题。

1.当初的同和镇,农业经济一统天下,通过推进工业化,现在已初步形成了电子、暖通设备、汽车配件、木器制造四大产业群。

同和镇的发展

①改变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②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③是跳出农业来解决农业问题   ④把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私营经济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同和镇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体现了

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同和人认为“经济富仅是眼前富,素质富才是根本富”,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此成立了村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普及领导小组,在村里开办了计算机运用操作、计划生育、WTO知识等各类培训,聘请山东大学教授来讲授技术,鼓励村民参加农函大、农广校的学习。

这表明

A.村委会积极履行文化职能

B.村党支部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C.村民有履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D.村党支部、村委会重视村民素质的提高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

从各国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小农社会的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都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问题。

据此回答4-5题

4.这段话说明

①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矛盾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普遍性④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5.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政府必须

①公正司法,提高办事的质量和效率②依法行政,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③制定法律,使政府服务有法可依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运用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完成6-7题。

6.领导干部之所以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人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因为

A.意识能够反作于客观事物

B.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

C.只有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7.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这是因为

A.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整体和部分的地位是可以转化的

200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强调,建设新农村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建设新农村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

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客观规律妨碍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建设新农村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这是因为

A.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0.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这是因为

A.主观因素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

B.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人们积累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利于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11.中央提出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现在已经惠及3600万农村学生。

为做好这项工作,中央政府会投入更多的财力。

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

这表明

①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③我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的自由④国家积极履行文化职能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12.国务院决定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8年覆盖全体农民。

这是国家在建立和完善

A.商业保险制度 B.社会救济制度C.社会保障制度D.社会福利制度

13.材料一:

对A市农村部分情况调查数据统计公布

进城务工人员中高中学历以上

参加种类社会保险

收看央视农村频道

农产品加工率

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

明白绿色食品和白色垃圾之意

占总人口的比例

30%

10%

5.5

3%

10%

20%

材料二:

2004年、2005年国务院不断减免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从2000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已达1835亿元,2005、2006年财政用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资金、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减免资金大量增加。

⑴材料一反映了A市农民哪些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什么?

⑵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4.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中有一点就是要提高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提高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

15.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地位,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人认为“加大支农力度就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这一观点你如何评价?

16.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

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17.无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是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新农村,无外乎高楼、水泥路、花园、小别墅。

农民基本上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自己心中的新农村。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农民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新农村”的现象。

 

参考答案:

1—5BADBB   5-10CBADC  11—12BC

13.⑴从材料一表中可以看出:

A市农民意识、社会保险意识、产业化经营意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为: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有阻碍作用。

提高农民的上述意识,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2)①国家实施经济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运用财政和税收手段,加大对农业、农民、农村的调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②国家实施文化职能,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素质、社会保险意识、产业化经营意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教育,转变其观念,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

③国家实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14.①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文化产品,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

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和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物质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做到二者协调发展

④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等政策,为促进和提高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提供政策扶持。

15.①增加对农业的投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之一。

②但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③所以上述观点是片面的。

16.参考答案:

①单纯的市场经济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