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检测试题.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检测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检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检测试题
(期中复习,含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家眷(juàn)踊(yǒng)跃踱(dù)步脸颊(xiá)
B.耳畔(pàn)欺侮(wǔ)蓬(péng)勃战栗(lì)
C.亢(kǎng)奋闲逛(guàng)旌(jīn)旗逻辑(jí)
D.絮(xù)叨行(xíng)辈归省(shěng)挑衅(xì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2分)
A.回驳松懈过隐懒惰
B.宽慰元霄大抵嘱咐
C.斡旋褪色朦胧躁热
D.慨叹糜子蓦然撺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B.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C.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大雪,情不自禁地沉醉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
D.从靶场回来的路上,大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打靶比赛的情况
4.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2分)
①端午节,是人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人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②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
④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①②⑤④③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⑤③D.②③④⑤①
5.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
”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D.《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6.默写古诗。
(6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2)式微式微,胡不归?
______________,故为乎中露?
(《诗经·式微》)
(3)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子衿》)
(4)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3分)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
(4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国籍)___________,以主人公_____________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后来在____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
挨饿的滋味
徐国平
儿子一家三口昨天从省城回来。
见到了宝贝孙子小宝,王升自是喜上眉梢。
一大早,老伴起来忙活半天,包好水饺。
吃饭时,小宝用筷子连夹几个水饺,都是咬上一口,就扔在盘子里,撅着小嘴说肉馅不好吃,最后赌气将饺子扔在地上。
王升当时脑子一懵,随口吼了一嗓门:
给我捡起来!
顿时,小宝吓得放声大哭起来。
儿媳慌忙抱起小宝,面色一沉,有些不满地瞥了一眼王升后,扭身进了里屋。
儿子一旁就埋怨王升,不就一个饺子,何必跟个孩子一般见识。
王升也知道自己的这把火有些大,便气呼呼地指责起儿子,就一个饺子这么简单吗?
儿子没再反驳,一抬屁股也进了里屋。
桌子上就剩俩人。
老伴就点着王升的脑壳,责骂他越老越糊涂,说,现在哪家的孩子不都是这样,生在福囤里,要星星不给月亮。
平日白天想夜里盼,可小宝来了,你又发哪门子驴脾气。
老伴叨叨起来就没完没了。
王升听烦了,筷子一扔,抬起屁股闷声不吭地走出了家门。
其实,也无啥去处,他又沿着村外那条小河不停地走了下去。
也不知走出多远,直到太阳从河岸边的柳树梢爬到日当空,终感到有些疲惫,这才止住脚步,找了一块岩石坐下。
坐了片刻,他脑子忽悠一下,又想到那一天。
那一天尽管已变得很遥远,可对他来说恍如眼前。
那一天,他才七岁。
当时正闹饥荒。
一早起来,他身子发飘,肚子咕咕直叫。
他跑到锅台前,揭开锅盖,见空空露着锅底。
母亲又没做早饭。
他勒紧裤带,仰着细长的脖颈,瞪大两只眼睛,死死盯着那个被父亲高悬在屋梁上的篮子。
篮子里盛着干粮。
家中一般不吃早饭,到中午饭的时候,才能分到一块红薯面饼子。
母亲又出去挖野菜去了。
他望了望屋里,弟弟和妹妹都没在,就大着胆子,搬来两个木凳爬上去,跷着脚伸长手,摇摇晃晃从篮子里,摸到一块饼子。
来不及细嚼慢咽,就将那饼子哽噎着塞进肚子。
篮子里的饼子母亲都有数,他没敢再吃第二块,怕中午母亲察觉。
尽管如此,他还是感到无比的胆怯,就一个人挎着柳筐溜出村子。
他沿着村西那条河岸,也不知走出了多远。
只到邻近中午的时候,又饥又渴,俯身将脖子探到河里,张嘴噗噜噗噜尽情地喝了满肚子凉爽的河水。
河两岸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
能吃的那些植物,早已被饿疯的人们扫荡一空。
总算熬到天黑。
他悄悄躲在家门口一旁的柴垛旁,依旧不敢回家。
母亲大着嗓门走到街口,一遍遍唤着他小名,并威胁说,再不回家,就没饭吃了。
他终忍不住饥肠辘辘,像只偷食的小老鼠,出溜一下钻进屋内,端起自己那碗热腾腾的稀饭。
父亲却一把夺下他手中的饭碗,叱责道,早上你是不是偷食了一块饼子。
他吓得放声大哭。
还好,母亲走进来,劝止正要发火的父亲,说,算了,挨饿的滋味不好受。
母亲的这句话,都过去多少年了,一直还回响在他耳边。
想到这里,王升不由得长叹了一声。
翌日一早,老伴还是包的饺子,不过把肉馅改成了蘑菇馅和蔬菜馅。
小宝吃了两个,又撅起嘴巴,筷子一扔,说吃饱了。
王升看在眼里,默不作声,手中筷子舞得飞快,三两下拨拉完身边小碗中的饺子。
王升抹抹嘴,拉起小宝的手说,走,爷爷陪你出去买好吃的。
爷孙俩这一出门,直到日落,也没见回来。
儿子儿媳还有老伴焦急万分,一边报警,一边四处寻找。
很快,警察在一处河边的小路,发现王升正背着小宝步履蹒跚地走着。
小宝一见爸妈,顿时像蒙受了天大的委屈,哭着扑到妈妈的怀里,撒着娇说,爷爷带我到河边,讲了一天吃野菜的故事,快把我饿死了。
王升的儿子一边心疼地看着小宝,一边责怨王升,闹得哪一出啊。
小宝回到家,摸起早上吃剩的饺子,就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王升站在旁边,嘿嘿地傻笑着。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4年第11期)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写了哪几件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有些词句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①来不及细嚼慢咽,就将那饼子哽噎着塞进肚子。
(“塞”换成“吃”好不好?
为什么?
)
②河两岸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
能吃的那些植物,早已被饿疯的人们扫荡一空。
(试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我选第________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写道:
“想到这里,王升不由得长叹了一声。
”请结合语境,揣摩王升为什么“不由得长叹了一声”。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结尾“王升站在旁边,嘿嘿地傻笑着”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
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
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
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
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
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
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
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
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
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
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
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
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络。
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
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
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
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
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
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
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
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
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
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
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
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
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
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
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有改动)
13.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
(每空须有“庙会”二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不超过15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许允妇①是阮卫尉女,德如②妹,奇丑。
交礼③竟,允无复入理④,家人深以为忧。
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
“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
妇云:
“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
“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⑤当有意,卿宜察之。
”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
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⑥停之。
许因谓曰:
“妇有四德,卿有其几?
”妇曰:
“新妇所乏唯容尔。
然士⑦有百行,君有几?
”许云:
“皆备。
”妇曰:
“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妇:
妻子。
②德如:
阮侃,字德如,晋代医家。
③交礼:
婚礼。
④无复入理:
没有进入新房的打算。
⑤故:
本来,自然。
⑥裾(jū):
衣襟或袍袖。
⑦士:
男子。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会允有客至(适逢,正赶上) B.桓果语许云(对……说)
C.便捉裾停之(停止) D.遂相敬重(于是,就)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1)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妇曰:
“新妇所乏唯容尔。
然士有百行,君有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说说文中许允和许允妇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19.温暖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温暖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温暖是游子远行前母亲的叮咛,温暖是车上给老人让座的爱心,温暖是雨天老师送学生回家的那把伞,温暖是孩子对病重母亲的照顾……温暖是相互的,只要你送给别人温暖,别人也会送你温暖。
请你以“温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要求:
(1)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B2.D3.B4.A5.A
6.
(1)君子好逑
(2)微君之故 (3)青青子衿 (4)波撼岳阳城 (5)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S7.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突出了舞姿的壮美与变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挚爱与赞美之情。
(3分。
大意对即可)
解析:
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每一个舞姿”又构成间隔反复,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舞姿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热爱之情。
8.(示例)大哥哥,故宫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故宫的文明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干有损文明的事啊,您不要再刻画了,好吗?
(3分、意思通顺即可)
解析:
劝说时一是要有“大哥哥”“同志”之类的称呼;二是语言要得体,力争以理服人;三是表达的观点要明确,那就是明确告诉小伙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四是要提出希望,希望这位小伙子立刻停止不道德行为。
9.①孙子小宝吃饺子把饺子扔在地上被爷爷王升训斥,闹得一家人不开心。
②王升回忆自己七岁那年挨饿的情形。
③王升因孙子不吃饺子馅带他到河边饿了一天,傍晚孙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了早上吃剩的饺子。
7.示例一:
①不好。
“吃”有一个咀嚼的过程,能品尝到食物的滋味。
“塞”是不经过咀嚼直接吞进肚里,这里用“塞”更能形象地写出王升当时非常饿的状态,且与“细嚼慢咽”相照应。
而“吃”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示例二:
②“光秃秃”写出了河两岸没有任何植物,“扫荡一空”的意思是把东西全部抢走,一点都没剩下,极写当时人们极其贫困,没有粮食可吃,饥饿到不能忍受。
“光秃秃”和“扫荡一空”前后相照应。
8.长叹当年生活的不容易;长叹当年父母对王升的教育;长叹现今生活的幸福;长叹如今孩子不知道饿的滋味;长叹如今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意思符合,写出两点即可) 9.从孩子的委屈痛哭,从子女对王升的责怨与王升独在一边的“傻笑”,暗示三代之间沟通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王升的体验教育虽煞费苦心,但确实很难让新时代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小宝有他当年一样真切的理解。
而子女的一味苛责,也没有理解老人的用心良苦,可见,在沟通和理解中,进行契合时代意义的教育尤为重要,美德传统的传承也需与时俱进。
王升“嘿嘿地傻笑”多少也蕴含了他的一种无奈之情。
10.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每空1分,共3分)解析:
本题考查厘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文章的①到③段,介绍了乡间庙会;④到⑧段,写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第⑨段写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作答时,注意题干中“每空须有‘庙会’二字”的要求。
11.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
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3分)解析:
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从里面挑选生动的词语加以分析即可,如可以抓住“摇晃”“悦耳的吆喝声”等,结合所写的画面和人物加以分析。
12.主要内容:
走亲家、做买卖、看戏。
(每点1分,共3分)
(示例)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
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每点1分,共2分)解析:
第一问,从文章第③段,我们可以看出“走亲家”和“做买卖”是庙会的两个重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再结合文章第⑦段中“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可以看出“看戏”也是庙会重要的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第二问,结合文章第⑨段中“无名的哀伤”“幽幽地”“无尽地盘桓”“几千年”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多少年来,农民的生活没有改变,固守着传统的形式而感到悲哀,从全文内容也看得出作者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
13.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每空1分,共3分)解析:
本题考查厘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文章的①到③段,介绍了乡间庙会;④到⑧段,写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第⑨段写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作答时,注意题干中“每空须有‘庙会’二字”的要求。
14.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
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3分)解析:
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从里面挑选生动的词语加以分析即可,如可以抓住“摇晃”“悦耳的吆喝声”等,结合所写的画面和人物加以分析。
15.主要内容:
走亲家、做买卖、看戏。
(每点1分,共3分)
(示例)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
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每点1分,共2分)解析:
第一问,从文章第③段,我们可以看出“走亲家”和“做买卖”是庙会的两个重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再结合文章第⑦段中“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可以看出“看戏”也是庙会重要的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第二问,结合文章第⑨段中“无名的哀伤”“幽幽地”“无尽地盘桓”“几千年”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多少年来,农民的生活没有改变,固守着传统的形式而感到悲哀,从全文内容也看得出作者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
16.C(解析:
C项“停”应为“使……停下”。
)
17.
(1)新娘料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进入新房的打算,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
(2)新娘说:
“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
然而男子(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
”
18.不能以貌取人,要看重人的德行(或:
知错能改);要自尊自重,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许允的妻子是阮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无比丑陋。
(举行)婚礼后,许允没有进入新房的打算,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
(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新娘叫丫环去看客人(是谁),(丫环)回来后回答说:
“是桓公子。
”(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
新娘说:
“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到新房)来。
”桓范果然对许允说:
“阮家把(相貌)丑陋的女儿嫁给你,自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
”许允于是来到新房内,见到新娘后,就立即往外走。
新娘料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进入新房的打算,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
许允因此对(她)说:
“妇人须具备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你有其中几样?
”新娘说:
“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
然而男子(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
”许允说:
“(我)全都具备。
”新娘说:
“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
”许允面有愧色,终于(夫妻)相互恭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