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7859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

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青苔(tāi)目眦(zì)沼泽(zhǎo)叱咤风云(zhà)

B.拊心(fǔ)满载(zài)譬如(bì)妖童媛女(yuàn)

C.船舷(xián)说服(shuō)横亘(gèn)不可估量(liáng)

D.猗郁(yī)垝垣(guǐ)绯红(fěi)敷衍塞责(s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笙箫噩梦砥砺陨身不恤

B.嘻游峥嵘婆娑坚忍不拔

C.磐石渺茫斑斓叱咤风云

D.萧索桀傲喋血义愤填膺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进入售楼大厅,仿佛置身于金碧辉煌的王宫,绚丽多彩的壁纸和精致耀眼的水晶灯使得整个售楼处蓬荜生辉。

B.“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学生们端坐成一排,齐声朗诵《弟子规》,稚嫩的童音不绝如缕。

C.入选“世界百位最具影响力航运界人士”的马士基集团总裁安德森和首席执行官柯林,用他们革命性的计划重铸了行业内最大的企业,令集装箱航运业改头换面。

D.昨日,“12·1”爆炸案犯罪嫌疑人王海剑落网,受伤群众得知这个消息,纷纷拍手称快,感谢警方惩恶除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命名为“大芬丽莎”的巨型蒙娜丽莎装饰作品的创作者是出于深圳著名油画工厂的999名画工之手。

B.近日中国红基会发起“春雨行动”,倡议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捐赠急需的水、粮食、善款等生活物资。

C.廉租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D.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楚辞》西汉刘向辑,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

《古诗十九首》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的历史。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敬爱母语

艾诗彝

母语,只这两个字就让我们产生敬意与温情,指向我们精神血脉的深隐和细微之处。

语文,归根到底,是我们在母语中生长、成长的永恒家园。

这门课或许以后不会再上,但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离开母语,离开“语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深情地依恋着“语文”,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语文”的学习。

因为,那儿本来就是一个生气灌注、万象纷呈、情思飘荡的世界。

用我们在母亲的腹中就已经倾听过的话语,构筑我们的生命之塔,这需要攀登,更需要骋目驰想,才能欣赏无边的风光。

因而,对语言、文学的敏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无论是古典文学的“炼字”“炼句”的精微“推敲”,还是现当代文学的“咬文嚼字”,都是把语言当作心灵的器官、感觉的机体,用一种近乎虔敬的态度,来传达生存的状态和精神的活动。

我们在学习“语文”时,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所有关于“语文”的知识,都放置到全身心的感觉、感悟、感情、感想……之中,总之,是要把自己“感”到文学作品之中,让自己与文学的世界息息相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感”动中进入“语文”世界。

从感性的激发,在“语文”中自然就可以进入到理性的深思和凝练。

注重思索,本身就是情感深挚的一种体现。

敬爱母语,要求我们把一切生活中的感受,都能够用语言的形式来描摹和概括,更要求我们进入更高的层次,用深入的思考来凝练人生乃至宇宙的智慧。

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这样的要求,应当说并非高不可攀。

须知,若是今后不专门学习汉语言文学,现在可能就是在学校学习语文的终点站了。

因而,无论是读、说,还是写,都要求我们具有思考的意识,在语文中养成思维的习惯和思维的乐趣。

这样,语文就成了一种智慧的形式。

在高考中,以上两个方面都以试题的形式相当充分地体现出来。

对语言的敏感、运用语言体现智慧,是“语文”未曾明确但是却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语文高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多与此相关。

应当说,高考作文对这两方面,有更为具体的要求。

语言感觉,决定了表达的层次和水平,展卷方始,就可以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力。

有文学魅力,乃至情韵生动的文字,可以很快“抓”住读者;相反,贫乏而低劣的文字,则凭其“气息”就令人意沮。

至于思维的能力,则是内在的精神力量的显现,是“内功”。

有诸内而形诸外,以深情、深思来打动人,是“语文”素养的最好体现。

敬爱母语,我们将获得整个世界。

6.下列关于“母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语,是两个让我们从精神上产生敬意和温情的字眼。

B.母语,是我们生长、成长中的永远也不可能离开的永恒家园。

C.母语,是我们赖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载体。

D.母语,指向我们精神血脉的深隐和细微之处;敬爱母语,我们将获得整个世界。

7.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如同心灵的器官、感觉的机体,传达着人们的精神活动。

B.学习“语文”,既要注重学习知识,又要注重在“感”动中进入“语文”世界。

C.在高考作文中,考生的语言感觉和思维能力同样重要。

D.语言感觉和思维能力决定了表达的层次和水平,是“内功”。

8.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生活中感受的描摹和概括,是感性的、较低层次的,而用深入的思考凝练人生乃至宇宙的智慧,则是理性的、高层次的。

B.高中阶段,有可能就是我们在学校学习语文的终点站。

C.只有具有思考的意识,并养成思维的习惯和乐趣,才能让语文成为一种智慧的形式。

D.高考语文实际上只考查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对语言的敏感、运用语言体现智慧。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刘珙字共父。

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

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

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

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

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

“再缴则累张公。

”珙曰:

“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

珙奏曰:

“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

“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

”揭榜谕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

珙乃遣兵,戒曰:

“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

”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

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

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

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

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

疾革,草遗奏言:

“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

”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

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

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

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选自《宋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言者逐之风:

传闻

B.存中命乃寝寝:

停止

C.声言兵且至且:

将要

D.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具:

准备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

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首恶,让其余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

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

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

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有关教材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3分)

译文: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2分)

译文: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译文: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不超过6处)(3分)

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2分)

答:

(2)请分析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

(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每小题1分)

(1)怅寥廓,,?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卫风·氓》)

(3),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4),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7)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8),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个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雾中的村庄

苏作成

①我一直觉得,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这种状态下的村庄。

②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

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

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

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

从而,我就确定了这边起了浓雾。

③走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

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

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回到了母亲子宫的那种感觉。

我是在梦中吗?

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

几声虫鸣和移动的影子似的鸟啼,显然也无力撑开这种来得奇异的浓雾。

一棵树挂了些枯叶,面对压抑,脱去了生动,只留下梦一样的剪影。

④我知道,如果不是城里的汽车声穿透了村庄,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

然而,整个城外的村庄,乃至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孤独的我。

附近的田野,只有几畦白菜,在尽力地往我的目光和感知中伸出它们的存在,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仿佛领了上级的潜伏命令,一种粉红的米粒大小的花,成了它们警惕的耳朵。

在野草的附近,一些开着黄花的菜,全身披挂从深夜走来的露水,也安静着,计划着。

一种植物已枯掉了叶子和身子,却依然开出一种像细丝棉似的花球,带着寒冬的眼泪,为丢失的时光伤感。

就在左边附近,一个台阶举起的小小寺庙,淡成了一帧历史照片,也在静听尘世的声响。

紧挨着它的一棵棕榈树,执拗地让干渴的绿色在暗色中坚守。

在东边的雾中突然有了一枚银币闪动,就像某个官吏蛮横的眼神,那是太阳,瞬息它又被雾推开和融化了。

雾不让我看到太阳的挣扎,我也不愿意听到太阳挣扎的声音。

⑤我很快喜欢了这雾。

雾淹没了城市,淹没了村庄,淹没了我,淹没了无数的思绪、野心和贪婪。

雾真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

这个世界,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

脚下的一段道路,近旁一些忘记了季节仍然开着花的无名野草,不远处一些菜园,一些废墟,一个寺庙,几个被季节抹黑的菜棚的木架,两三个农家院子的轮廓,还有几个交流的人的声音,几声顽皮孩童的哭叫,几个脚步的声响和孤独的我的躯壳和思考。

⑥那一个白纸的圆在村庄的一处又闪了一下。

我疑心它是另一个世界不怀好意的使者,它更像是我所在世界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漏洞。

我开始喜欢的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力量来堵塞这个漏洞?

⑦我感到我的躯体开始变热。

我返身朝东边看了一下,那圆的白纸,在雾中已然光亮起来了。

很快,越发亮起来的太阳光线,让城市这一面的雾开始后退,那雾竟然闪出一种好看的蓝光。

有一座楼房的几排窗口,光鲜地露出了脸。

我知道城市很急切地想将雾中的村庄纳入它的视野和地盘。

鞭炮声、车子的喇叭声、街道的嗡嗡声,成了城市的帮手。

我明白我很快又会被城市逮住,成为一个城市人。

河边的一棵树,挺立着,似乎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

然而村庄仍然懒在雾中,没有完全起身,我知道村庄的心事,我也同情村庄的心事。

⑧不久,城市露出了贴近村庄的更多的建筑,在散开了的雾中,清瘦着,精神着。

⑨有了几个农民在田野走动,一个还扬起了锄头,然而我明白,他再怎么努力往下挖,也无法再将那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挖一锄,挖两锄,挖三锄,乃至挖一千锄,也只是枉然。

⑩然而,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

(《散文百家》2012年第9期,有删改)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雾中的村庄的认识:

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

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并与结尾相呼应。

B.第③段中,作者写雾中的村庄,通过村庄中的狗尾草、虫鸣和鸟啼等在浓雾中给人的感觉,体现了乡村环境的恍若梦境的特点。

C.第④段画线语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太阳和雾的斗争,表明了作者对太阳的敌视,对真实世界的躲避的心态。

D.第⑦段画线句子中,树、村庄和作者的态度不一样,树在坚守自己的底线,村庄却已然向现实妥协,而作者是一个旁观者。

E.第⑨段运用细节描写,雾渐渐散去,农民开始在田野劳动,写农民挖地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表达了作者对渐渐远去的村庄的灵魂的思考。

17.文章不仅写了雾、村庄,还写了城市,这样写有何作用?

(4分)

18.第⑤段画线部分描写了雾中的村庄的景象,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6分)

19.文章最后一句话“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有何深意与作用?

试作探究。

(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每小题4分)

20.参照示例,用一句话点评下列文学名著。

(选择两部进行点评即可)(4分)

示例1:

《红楼梦》——封建文化的百科全书。

示例2:

《诗经》——先民的歌唱。

示例3:

《史记》——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历史的长城。

(1)《论语》——

(2)《大卫·科波菲尔》——

(3)《家》——

(4)《巴黎圣母院》——

21.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的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写出在下列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

(4分)

示例:

比赛夺得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甚至还可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4分)

2013年9月1日,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新学年“开学第一课”节目如期举行。

湖北省罗田县“90后”女教师方荣在节目中亮相,她也是唯一在2013“开学第一课”中亮相的乡村教师。

今年23岁的方荣是个标准的“90后”,幼时因家境贫寒,她就读于罗田县希望小学,读书期间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资助。

从此小小的梦想在心中生根:

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教师,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2009年,方荣从麻城师范学校毕业,如愿地回到母校罗田县希望小学任教。

5年来,方荣一直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肩负数学、英语、音乐及美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周还要到8公里之外的松子关、翁家垸两个教学点送教半天,风雨无阻。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方荣采取“培优”和“扶困”相结合的教学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成绩优异,教学效果突出,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

假如方荣老师在2014年年初获得了某项荣誉,请你为她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文采,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4分)

六、写作(60分)

23.请以“因为有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800字以上,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2014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二中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 tāi→táiB bì→pì  D fěi→fēi)

2.答案:

C.(A.殒身不恤B.嬉游D.桀骜)

3.D(

4.D(A句式杂糅,删掉“出于”和“之手”,也可删掉“的创作者”。

B不合逻辑,“善款”不属于生活物资。

C成分残缺,在“不足”后加“问题”。

5.D(《左传》不是纪传体,是编年体。

6.B夸大。

“语文,是我们在母语中生长、成长的永恒家园。

7.CA项偷换,两喻体的本体是“语言”,非“敏感”。

B项逻辑错误,原文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D项张冠李戴,思维能力才是内功。

8.D绝对。

“各种问题,大多与此相关”。

9.A风,通“讽”,暗示。

(高一学生可用排除法做)

10.B排除②说其文笔感奋人心,⑤说其破湖北茶盗,⑥说其善纳人言。

11.D是刘珙年已逾五十。

12.①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的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

②刘珙治理过的几个地方,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一起(共同)祭祀他。

③我对于那块倒地的石碑,又感叹那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说出真相的事(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参考译文】

刘珙字共父。

生来就有特殊的禀赋,因祖上庇荫补任承务郎,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

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不到会,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

秦桧死后,刘珙才被召还朝担任吏部员外郎,兼任代理中书舍人。

金人侵犯边界,宋军战败,诏令檄文多出自刘珙之手,语气激昂壮烈,听到的人都流泪。

随从皇上到建康,车驾将要回宫,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都寄期望于他。

等到诏令发出,是派杨存中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录黄(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并议论说不能这样。

皇上发怒,命令再次发下,宰相召见刘珙说:

“再进言就会连累张公。

”刘珙说:

“我是为国家着想,哪里有闲空为张公策划。

”坚持上奏和最初一样,杨存中的任命于是停止。

安南进贡大象,经过的地方发动民夫开道,毁坏房舍,几十个州动荡不安。

刘珙上奏说:

“大象用于郊礼祭祀,不见于经书。

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

”湖北有茶盗几千人入境,守卫的官吏把这事报告朝廷,刘珙说:

“这些人不是拼命的贼寇,对他们宽松他们就会分散各自求生存,对他们逼得紧他们就会聚集反抗至死。

”贴出榜文晓谕他们悔过自新,宣称军队就要来了,命令所属州县准备几千人吃的食物,盗贼果然散去,那些留下来的没有多少人。

刘珙于是发兵,告诫部下说:

“盗贼来了不要急于作战,盗贼退走时不要穷追不舍,那些不肯退走的才予以打击罢了。

”盗贼的士气更加松弛,于是仅一次战斗就击败了他们,全部生擒而归,杀掉为首作恶的几十人,其余的都列入军籍。

淳熙二年,刘珙调任建康知府。

适逢水灾后又是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夏粮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税十六万六千斛。

禁止富豪大户囤积税米不出售,购得商人米三百万斛。

从各衙门借钱共三万,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米,得米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以救济性质卖米,对借米的人也不收取抵押品。

开始于当年九月,结束于第二年四月,全境没有饿死逃亡的人。

进为观文殿学士,生了病,请求退休。

病重时,起草遗奏说:

“陈俊卿忠良实在,可以担负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

”然后又写信与张栻和朱熹诀别,所说的话都是以未能为国家报仇雪耻而遗憾。

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

刘珙在家事亲孝顺,继母卓氏去世的时候,他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

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他喜欢接受直率的意见,做事稍有过错,下属官吏指出来就立即改正。

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13.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

14.

(1)(2分)①远谪异乡;②报国无门;③经年投荒;④历尽劫难;⑤兄弟离别;⑥形单影只。

(答出3点即可)

(2)(4分)①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乌云似墨,瘴气弥漫,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②后一比喻,形象地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

15.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泣涕涟涟(3)青青子衿(4)羁鸟恋旧林(5)齐彭殇为妄作(6)凌万顷之茫然(7)渺沧海之一粟(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6.CDC项“对真实世界的躲避的心态”有误,从全文看,作者希望留住世界的自然与美,雾在文中不是躲避的象征。

D项应是树已然向现实妥协,村庄却坚守自己的底线。

17.①以鞭炮声、汽车声等突出了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形成对比,体现了城市对乡村的宁静氛围的破坏。

②表达作者对乡村(乡村文化)未来的忧虑。

18.①由近及远,层次清晰。

②视听结合,多角度地丰富地体现了雾中村庄的宁静和精致。

③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的感受,烘托了雾中村庄的静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9.要点提示:

①内容上,“雾中村庄的灵魂”就是乡村的自然宁静的趣味,这句话表明作者希望村庄与城市两种文明融合,希望村庄的自然和谐宁静的气氛能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②结构上,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③情感主旨上,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升华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期盼。

20.答案示例:

《论语》——先贤圣哲的智慧之书。

《大卫·科波菲尔》——苦难少年催人奋进的成长史。

《家》——家族的悲剧,社会的缩影。

《巴黎圣母院》——一部述说人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