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7790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docx

《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docx

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

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

河南大用(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文君

(二○一○年七月二十日修改稿)

[开场白]

各位领导、专家,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好!

今天能够有机会与大家在这里相聚,共同探讨和交流有关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和发展的问题,使我倍感荣幸。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河南大用(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向为我们提供这次机会的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的领导表示真诚的感谢!

今天,我想在这里跟大家交流的课题是《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及发展问题解析》,因水平所限,难免有错误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正文]

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解决广大民众的温饱问题,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历来是共和国领导人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一系列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被纳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范畴中,强力推行解决,以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农牧肉食品行业作为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重要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也就水涨船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

199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攀升至世界第一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为世界肉类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

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1979年,中国的农牧肉食品产量为1000万吨,到2009年增长至760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220万吨。

从全球的需求量来看,1985年全球对农牧肉食品的需求量为1.5亿吨,1995年为2亿吨,2005年为2.5亿吨,预计2015年全球农牧肉食品的需求量将超过3亿吨,相当于每年增加500万吨。

数字告诉我们,中国乃至世界的农牧肉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趋势呈现出渐进式增长态势。

为了满足中国乃至世界对于农牧肉食品消费不断增长的需求,保障农牧肉食品的健康生产和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为从业者,必须潜心研究农牧肉食品的生产消费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延续行业发展的前景趋势,切实搞好农牧肉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这也是当代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农牧肉食品行业发展的重大任务。

一、中国农牧肉食品生产消费及行业发展现状

从农牧肉食品的生产和消费状况来看,这个行业的的发展壮大是与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息息相关的。

(一)国家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成为农牧肉食品生产消费的直接动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广大民众的温饱问题大致经历了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的前后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粮食等农产品普遍短缺,消费需求凭票供应,人们基本处于半饥饿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也逐步由短缺向相对过剩转变。

尽管如此,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产品消费,特别是肉类食品的消费还是呈现两极分化的形态,约占人口30%的城市人口是农牧肉食品的消费主力,约占人口70%的农村人口还是属于中低收入的人群,对于农牧肉食品的消费能力有限。

2002年后,随着国家制造业发展壮大,GDP快速增长,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配套政策,千方百计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从而逐渐进入了一个由农业大国向新型工业化国家转变的发展时期。

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用工荒,农民工工资连年上涨,农村劳动力真正告别了低价值时代,劳动力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并进入了刘易斯拐点区,这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共性。

例如: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动力价格在1995年—2002年之间基本没涨,而在2002年以后节节攀升。

同时,国家相继实施了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农牧肉食品的消费人口比例也不断上升,有些由原来的肉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

根据我国农村农民普遍的生活习惯,农民手头宽裕以后,首先要干两件事:

一是盖房添置固定资产,二是改善生活。

原来3个月、半年吃一次肉,现在可能一个星期吃一次肉。

现在去到农村,大家可以随处可见,每个村都有卖肉的货点,招待亲戚朋友、办理红白喜事,随时都可以买到肉。

尽管如此,目前城市肉食品占食品比例相对较高,缺口最大的还是广大农民,他们肉食品消费比例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相应水平。

20%的中高层收入人群肉类消费增长潜力已经很小,剩余的80%人群中的20%是收入很低的,吃不起肉,中间的60%是肉类消费的主流对象,这些人在这个阶段主流消费需求大,增长潜力巨大,人口总量相当于欧洲和美国的人口总和。

(二)消费观念悄然改变着农牧肉食品的消费种类比例。

在对农牧肉食品的消费过程中,牛羊肉消费比例较小,目前猪肉仍然占第一位,但鸡肉上升速度超过了猪肉。

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巴西等,也是在这个时候鸡肉的生产和消费开始发力,猪肉占比持续下降。

现在发达国家鸡肉消费占比已经超过了56%,因为猪肉的高热量,加上高脂肪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及种族宗教的限制,使得猪肉消费比例下降。

中国在农牧肉食品的消费方面还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1980年前出生的中国人有个“猪肉情节”,而且传统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节奏,使这部分人至今还保持了这种“猪肉情节”,他们经历过短缺经济,吃不上肉,而猪肉是当时最解馋的肉食品。

鸡肉消费的对象重点是生活节奏比较快、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群。

因为鸡肉方便操作,调制方便,热量低,冷热吃着都可口,而且生产成本低,价格便宜,没有宗教限制。

将来鸡肉消费的主力是工薪阶层,包括工人、写字楼群体、航空业人员等,主要群体为80后出生的人群。

(三)生产方式尚待根本性转变。

在农牧肉食品的生产过程中,现代的农民,特别是80、90后新生代农民,没有了种地情节。

他们开始重新估量自己作为劳动力的价值。

农民的这种价值思维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带来了农产品的生产模式的变化。

现代的农民要去衡量种一亩地、养一头猪,跟去外边打工挣钱的多少。

在农民新的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农牧肉食品经历了多年小群体生产、盲目分散而科技投入又低的阶段。

这个时候农产品生产瓶颈是标准化程度低,农民素质低,原始积累少。

标准化没有实现就无法实现专业化,也无法实现科技投入和效益最大化,所以生产成本高,盲目性大,产品质量和安全无法保障,最终必然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跟风现象。

为了抵御风险,鸡、猪等肉食品的生产需要由原来一家一户的散户饲养模式,转向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养殖。

这种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将是大部分农民逐步转变成职业化、产业化工人,实现社会不同分工。

综上所述,根据中国肉类协会开展的针对“十二五”期间中国肉类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肉类行业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达3696家,比2005年的2466家增加了12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127.9%,年均增长31.9%;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62.7%,年均增长40.7%,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第二,肉制品加工比重上升。

2008年肉类制品产量比2005年增加180万吨,增长20.2%;2009年肉类制品产量达1120万吨,比2008年增长4.7%,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14.7%,已经提前达到并超过“十一五”的规划目标。

第三,肉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得到加强。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肉类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国家规定的肉类行业生产检测项目达174项,肉类行业的强势企业及部分中型肉类企事业都已通过ISO9000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呈上升趋势。

第四,产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资产投资布局大体上分为三大梯度:

以鲁、豫、川、辽、吉、苏、皖、蒙、黑、冀等10个主要畜禽产区为第一梯度,形成资产量为1741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77%;以闽、京、鄂、湘、粤、浙、沪、晋、渝、津为第二梯度,资产量为412.3亿元,占资产总量的18%;以赣、陕、桂、云、新、甘、贵、青、宁、藏、琼为第三梯度,资产量为102.7亿元,占资产量的5%。

第五,企业技术进步加快。

通过实施国家重点支撑项目及高科技研究发展的863计划,肉类行业在屠宰加工质量安全溯源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大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得到应用,为农牧肉食品行业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农牧肉食品行业的市场属性和市场运行规律

市场经济满足了无数的人类社会需求,每一种人类社会需求都会在经受市场考验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行业,并形成独特的市场属性和市场运行规律。

农牧肉食品行业也正是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市场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属性和运行规律。

(一)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钢性的。

农牧肉食品的生产过程受季节、种群、时间等的条件限制。

季节的影响、个体种群的优化及生长时间等,都会制约农牧产品的生产。

而且农牧产品的生产,根本区别于工业品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工业品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随机增加产量,只要工人肯加班,就会提高产量,而农产品生产过程启动慢、惯性大、难刹车,只要过了季节,就不能增加产量,其生产计划是不可更改的。

比如小麦,一年只能种一季;养猪必须先有母猪,有了母猪还要经过怀孕四个月再饲养六个月才能出栏,这就是农产品的季节性。

现在广东一头15公斤的小猪,出厂价900元,其饲料超不过300元。

但是这么高的价钱,很多人却赚不到钱,因为猪的生产是有周期性的,需要一个准备阶段。

(二)农牧肉食品的消费也是钢性的。

每人每天对农牧肉食品的消费是有一定限量的,价格波动、市场手段对消费量的增加作用很小。

也就是说吃起肉的人的数量,不会因为价格过高而大幅减少;吃不起肉的人,也不会因为价格出现回落而大量消费。

(三)农牧肉食品有保质期,而且要求必要的储存条件。

过期则减值,甚至失去使用价值,不能像蓄水池一样长期储存和调整。

比如猪肉,无论再便宜,任何人也不可能一下子购买十年的量,自己也不可能去建冷库;你想多吃些,没有那么大的胃口。

如果进入市场,它还有货架保质期。

(四)农牧肉食品的品牌特性。

初级农产品如粮食、肉类、蔬菜等,差异化很小,同质化较高,消费者无法识别,所以品牌对产品的影响力很小。

只有少数的消费者会追求品牌,进超市等场所购买农牧产品,所以农牧肉类产品品牌对价格的拉升影响力很小。

同时,农牧肉类产品的功能属性是以填饱肚子和提供营养为前提的,而现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处于一个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阶段,对高档营养的追求欲望还比较小,这也决定了农牧肉产品很难做成品牌。

比如服装,如果衣服只是为了御寒和遮羞的话,就没有品牌可言;再比如手表,如果手表只是为了计时,也没有品牌可言。

所以,农牧肉食品想做成品牌,甚至是名牌产品,客观存在很大难度。

同样一件衣服,打一个国外的品牌与打一个中国的品牌,价格就能差几倍,但是肉类食品不可能这样。

比如双汇的冷鲜肉,一直在宣传是中国第一品牌,在超市中双汇冷鲜肉价格高两元钱,消费者能接受,再高了就不一定能接受了。

但是,高出的这两元钱生产者要付出配送费用、冷链建设、场地租金等成本。

另外,品牌肉和不是品牌的肉没有表象差异,消费者尝不到也化验不到,没有能力区分是不是无公害。

(五)农牧肉食品的市场运行规律。

农牧肉食品的价格形成,因为受到其生产过程、消费过程的双钢性影响,加上保质期和产品属性的制约,很难做到品牌拉动价格。

而且成本对价格的传导影响力很小,初级农产品市场价格跟成本有关系,但是弹性系数很小,传导力很差。

在市场中,销量与价格成正比,而不是与营销手段、销售人员力量和品牌好坏重度相关,这就和买粮食一样,不需要销售员。

这个行业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容易出现在化肥、农药、饲料最贵的时候,老百姓看到别人赚钱了就一哄而起,买最贵的猪苗,最贵的鸡苗,最后卖最便宜的畜产品。

所以,农牧产品行业就呈现出了波浪式市场运行轨迹。

规模越小越是弱者,也就容易倒闭,从而导致农牧产品短缺,产品价格猛增。

于是,农牧产品行业在市场运行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律:

即产品成本低的时候,卖价反而高,产品成本高的时候,卖价反而更低。

每次高成本低卖价中,散户和小企业关门;在市场机遇到来的时候,正是大户和强势农牧企业完成积累和利润大幅增加、规模不断扩张的时候,这也是一条促进农牧产品行业整合的市场规律。

三、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的关键节点控制

农牧肉食品行业只所以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属性和运行规律,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强化,使这个行业在做大过程中做强,形成应有的产业规模,以满足行业的功能属性和市场需求,是与这个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节点的控制密切相关的。

(一)必须做到成本领先。

农牧产品生产的成本控制,是从事农牧行业生产企业的生命线。

所有的农牧产品包括鸡肉产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产品的生产过程、价格规律等,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就必须做到成本领先,只有产品成本低,才可以笑到最后,这是农牧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农牧肉食品的食品安全。

食品企业生产的实践告诉我们,在食品行业中,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容忍度是零。

不管是何等规模的食品企业,只要出现了食品安全危机,企业越大,关门越快。

如果说成本是决定企业能不能笑到最后,能不能做大的法宝,那么,食品安全则是关系到企业能不能在这个行业中存在下去的底线。

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越大,对食品安全危机抵抗力越差,这也是一条食品行业的市场规律。

例如:

南京冠生园“陈馅”事件,百年老店轰然倒下;阜阳劣质奶粉事件,13名婴儿夭折,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三聚氰胺事件,全国29.4万婴幼儿患泌尿结石,一个驰名品牌宣告破产等。

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相对来讲小品牌、小企业的食品安全成本低,灵活性强。

如果一个小企业的品牌出了问题,可以很容易再换个品牌,甚至于今天换个牌子,明天再换个牌子,可以较容易规避市场风险。

这一点是规模型食品企业所不具备的,正所谓船大难调头。

(三)必须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之路。

农牧产品行业要想实现成本领先,长期升值,必须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之路,但是中国现在养殖业最大的难题是很难实现标准化。

标准化实现不了,专业化也很难实现;专业化实现不了,也很难实现技术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没有实现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企业无法做大,如果强行做大,就形成越大越死的局面。

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没有一个完整健康的产业链,健康的产业链是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的利益基础。

产业链成熟的标志是成功、合理、专业化程度高,利益分配健康,风险共担。

产业链上每个实体都感觉到自己是赢家,利益分配机制健全顺畅,大家形成合力和合理的分工,把每段都做好。

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发达国家,他们形成了合理的分工,有良好的价值利益纽带。

中国在这方面所有的链接环节很脆弱,导致现在无论养鸡、养猪都形不成产业集聚,各自为政,食品安全无法保证,成本无法控制。

于是,如果猪多了,那么杀猪的去挤压养猪的利益;猪少了养猪的去挤压杀猪的利益。

在国外,衡量一个产业的健康程度就是看产业集聚的程度。

他们排名在前三位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行业份额的40%至50%,这样可以形成统一的市场标准、统一的竞争生态环境。

中国现在前五家也达不到这个市场份额,所以这个行业很不成熟。

(四)必须保障硬件投入。

要标准化,必须需要一定的规模化硬件投入。

走标准化、专业化之路,必须要建设专业化的设施和装备,投资必须要有保证。

目前,在农牧业硬件投入上,中国的有钱人不懂,懂得的人又没有钱,导致生产环节的投融资上满足不了现实需求,所以无法建设规模化的硬件设备和现代化的工厂。

四、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存在和需要防范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牧肉食品行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媲美,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在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同时还有现实生产过程中存在和需要防范问题的原因。

中国肉类协会在其“十二五”战略研究报告中,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风险评估和控制关键节点问题。

现在养殖企业贷款评估,银行是按小农生产去对待的。

这是单纯的狭义的农业,比如单纯养猪、养鸡效益是很低的,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经营才能抵抗风险和实现持续发展。

只要有人类存在,肉食品行业就是朝阳产业,除非人类不吃肉了。

其实,农牧产品行业的风险关键在于每个企业产业链是否健康。

所以,银行在信贷风险的控制上,要去研究产业链的竞争力。

贷款的养殖户如果不赚钱,从事这个行业的贷款风险就是百分之百的。

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节点,银行在进行贷款的风险评估时,一定要评估产业链的健康问题。

(二)农牧产品行业的产业健康问题。

产业的健康程度,就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完整性,以及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和产业的聚集度对标准、对市场的影响力。

其健康程度标志,就是前五位的企业要占到市场份额的50%以上。

如果达到了这个标准,说明这个产业的市场就是健康的。

所以,作为银行的工作重心,必须扶持这个行业中数一数二数三的企业,而且从产业链上扶持,风险点也从产业链上评估,而不是从某一个环节上评估。

(三)规模化养殖比重较小,影响肉类市场稳定的问题。

2009年肉类生产总量7649万吨,与规划目标肉类总产量8400万吨差距较大。

我国人口总量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人们对肉类的商品需求正在加速上升,而由于农业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农村土地利用率下降、农村散养户加速退出养殖业、规模化养殖面临诸多制约等多方面的原因,肉类供应能力稳步提高的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占生产总量不足40%,而农户散养的生产量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很不稳定。

(四)工厂化屠宰加工比重较低,影响肉食品安全的问题。

2009年我国有21000多家定点屠宰厂(场),其中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仅占总数的9.9%,全国大约90%的屠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手工或半机械屠宰的落后状态。

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度,自营比重较小,不能对肉食品质量安全承担完全的法律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屠宰企业很难有效地保障肉食品质量安全。

(五)肉食品加工增值能力较弱,影响结构调整的问题。

在手工或半机械化屠宰与代宰经营占较大比重的情况下,由于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投入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冷链化流通发展缓慢等原因,导致肉食品结构调整困难。

肉类产品形态单一、同质化的问题突出,与城乡居民肉食品消费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结构不适应。

(六)国内肉食品供需变化大,影响对外出口的问题。

据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肉类产品出口总量60.7万吨,肉类产品进口总量137.9万吨,进口总量大于出口总量逆差77.2万吨。

肉类进口连续三年大于出口,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情况。

五、中国农牧肉食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判断

中国农牧肉食品行业,经过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在国民经济,特别是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并最终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牧肉食品消费市场。

人口众多是我们最大的国情。

13亿人口的肉食品消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肉类市场。

由此推理,中国肉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国内肉食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农牧肉食品具有成本价格优势。

因为活体农牧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我国的肉食品生产成本和价格相应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据专家测算,我国主要肉类的生产价格除禽肉外,均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猪、牛、羊价格分别低57%、84%和54%。

价格优势是我国肉食品产业发展的制胜法宝。

(三)我国农牧肉食品行业开放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

我国外资与中外合资肉食品加工企业已经有数百家,民营加工企业更是遍布全国。

多年来我国肉食品行业在组织形式、产品结构、技术进步和营销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意味着我国肉食品产业已经接受过市场竞争的洗礼,积累了和国际市场对接的经验。

(四)在肉鸡养殖和食品加工方面,更有着其他肉类生产所不具备的发展优势。

第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鸡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健康食品。

相对于牛肉和猪肉等红肉产品,鸡肉是典型的白肉产品,以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含量和低热量为特点,符合健康食品的基本条件,也是具有滋补作用的膳食原料。

另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宗教和民族对消费鸡肉有所禁忌,使得鸡肉拥有相对其他肉类更大的消费群体。

2008年,中国鸡肉产量1265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6.42%,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鸡肉生产国。

1990年至2008年,我国鸡肉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达9.31%,鸡肉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

第二,肉鸡更适合生产方便食品。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消费者对方便食品的需求量快速增加。

鸡肉相对猪肉和牛肉更适合方便食品和快餐业制作工艺的要求和标准,是方便食品和快餐食品的主要肉类原料。

美国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快餐的概念,也通过其独特的烹鸡方式刺激了中国人的鸡肉消费量。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肯德基全年消耗鸡肉近15万吨,加上麦当劳的约5万吨,这两个国外快餐企业全年共消耗鸡肉约20万吨,约占全国白羽肉鸡产肉量的3%~4%。

第三,肉鸡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在农牧业生产成本结构中,占最大比重的是饲料成本。

因此,饲料转化效率越高,越能够节省饲料,降低成本。

在常规生产情况下,肉鸡、猪和牛的饲料转化效率分别是:

1.75:

1,3:

1和7~8:

1。

由此看出,肉鸡的生产效率更高,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更低。

第四,肉鸡更适合进行深加工、增值产品生产。

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是肉鸡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其中大规模的屠宰加工既延长了产业链,也推动了肉鸡增值产品的生产。

目前国内的鸡肉加工企业可以将一只2.5千克的肉鸡精细分割并加工出超过300个品种,这些增值产品,为产业带来了现实的和富有潜力的收益。

(五)河南大用(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从1984年就开始从事肉鸡养殖事业,至今已有26年的奋斗历史,并在26年的不断探索发展中积累了自己的发展优势。

第一,积聚了作为朝阳产业的强大生命力。

农牧肉食品的功能属性决定了肉鸡养殖是一个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用集团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肉鸡养殖的实践经验,经受住了如经济危机、禽流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考验,形成了与大用发展相适应的战略观念、管控架构、企业文化等,积蓄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大规模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在肉食品安全方面,做到了无药残、可追溯。

大用集团农牧食品加工生产体系,由源头的饲料原料、饲料加工、家禽育种繁育开始,延伸到商品肉鸡的工厂化饲养、肉鸡的初级屠宰加工、肉类制品的深加工,直至最终产品的包装、冷链运输,全部由公司自有体系完成,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进而使得最终产品具备了安全的回溯追踪能力。

第三,实现了肉鸡养殖的标准化,大幅度提高了肉鸡养殖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大用集团投巨资建设了标准化养殖厂,养殖过程中的饲料供给、饮水供给以及养殖厂的温度、湿度控制等全部实现自动化,创造了良好的饲养环境,增加了饲养密度,大幅度提高了养殖效率,正在逐步实现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转变。

第四,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可进行价值链整合。

大用集团的肉鸡养殖产业链,涵盖了从种鸡、孵化、养殖、防疫、屠宰加工、冷藏运输以及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使得所有环节都在有效的控制范围内,保证企业生产的所有肉类食品都完全达到了发达国家的食物安全标准,使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第五,稀缺资源储备充分。

土地作为肉鸡养殖的稀缺资源,正在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稀缺和升值。

大用集团未雨绸缪,充分估计了企业发展所需的前瞻性因素,在河南的周口、商丘、濮阳、开封、焦作等地区储备了足够的养殖用地,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低碳生产,用地热解决了生产中技术难题。

如何在养殖过程中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实现“低碳家禽业”理念,始终是困扰肉鸡养殖的一个技术难题。

美国用的是天然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