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
《学年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精编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过程
学习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叙述的顺序,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重点感受“我”和小狮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一、初读感知,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1.课前,师生可以分别查阅和搜集有关狮子习性、分布情况等知识,课上师生交流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启发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3.在讨论小狮子的生长过程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抓住小狮子成长过程中的典型事例,通过这些事例了解小狮子的特点,如,小狮子洗澡时,跟“我”开玩笑,表现了它的顽皮、淘气;小狮子为了保护我,与犀牛搏斗并把它赶走,表现了它的勇敢;小狮子换牙时的听话,表现了它的温顺可爱;小狮子半夜闯进驴群抓伤驴子,表现了小狮子的野性,但面对“我”的“教训”又表现出了乖巧。
二、细读品味词句,体会和谐感情。
“我”对小狮子的关爱以及“我”把它送回大自然这两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重点句段,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自学、小组讨论、师生评议等方式进行,体会“我”与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1.学生边自读课文,边划出表达“我”和爱尔莎之间深厚感情的词句。
读书之前,可将思考题出示给学生:
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表达了“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勾划出重点词句,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书所得,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结合重点语句共同评议。
下列提示仅供参考。
①“它一刻也不离开我,晚上……把我舔醒。
”从“一刻也不离开”“一起睡”“舔”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小狮子和“我”已经有了感情,我也接受了它对我的感情。
②“它看见我蹲在河边,就故意……十分高兴地和我开玩笑。
”“故意扑腾”“扑倒”等词语,写出了小狮子的顽皮,从“高兴”“开玩笑”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我”对小狮子的喜欢,说明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感情。
③“我大声呼喊……爱尔莎一口气把它赶出很远很远。
”这句话中的“跑来”“勇敢”“搏斗”“赶出”等词语表现了爱尔莎的勇敢,从这句话的描述中,也流露出了“我”对小狮子的感激之情。
④小狮子换牙一个自然段中“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吮吸”等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狮子的温顺可爱,小狮子在“我”的心目中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爱,“我”对它的喜欢暗含在文字之中。
⑤“我又高兴又难过地接待它,并把它又送回了大自然。
”“我”高兴是因为又看到了朝夕相处的爱尔莎,感到亲切和喜悦;看到它几次饿着肚子回来,很心疼,内心有一中说不出的滋味,所以“我”感到难过。
这种矛盾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
⑥“我自己也忘了我是个人、爱尔莎是只狮子。
”这句话较直接地表达了“我”对爱尔莎的情感投入,“我”和爱尔莎已经到了不分“彼此”、“忘我”的地步,“我”和爱尔莎俨然是亲密的朋友了。
⑦“最后分别的时候……直到我们互相看不见为止。
”这段话中的“莫大的痛苦”“搂住”“吻”“蹭”“恋恋不舍”“一次又一次”等词语表达了“我”和小狮子之间难以割舍、相互依恋的深厚感情,至此,感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4.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相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学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书,读出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开头要读出小狮子对“我”的依恋之情,语气舒缓,中间感情渐浓,语速适当加快,表现出小狮子的活泼调皮、勇敢无畏、温顺乖巧等等,最后要读出依依不舍的情感。
三、积累与扩展。
1.引导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后的词语,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感情。
2.积累“抚摸、吮吸、恋恋不舍”等词语。
3.搜集、交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事例。
四、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比较多,汉字的笔画也较多,要注意指导书写。
“配”的左边不是“西”,而是“酉”,“乳”的右边是“乚”,不要多一笔,“萄”要读轻声。
《我们家的猫》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的猫是学生比较熟知的小动物,它小巧可爱。
文章中的语言朴实,描写细致、生动,内容浅显易懂,又充满生活情趣,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猫的古怪性格特点和淘气的特性。
学习本文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可爱,也要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在教学本文时应该抓住两个要点:
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因此教学本课我采取“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细读课文,品词析句;积累词句,课后拓展”的教学思路。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生交流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可让学生简要描述猫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也可引导学生把老舍的有关情况,展示给同学们;还可以由教师直接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
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文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正确。
接着,引导学生带着类似“课文中的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样宽泛的问题,继续读书。
然后,采取师生议答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读文后的“第一感觉”,要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表达。
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再读课文,针对猫的习性特点,如,老实、贪玩、尽职、胆小、勇猛、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可爱、淘气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认真品读;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学生以其中一个或几个特点为例,联系句段,交流读书感受;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通过反复读句子,品词语等方式,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从而领会、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喜爱之情。
以下例句仅供参考。
1.“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去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儿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
这段文字写出了猫贪玩的特性。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描写出了它玩的“决心之大”,“出去一天一夜”说明它玩的时间之长。
可让学生边读边想:
会有哪些人呼唤它?
会采取哪些方式呼唤它?
猫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那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好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
理解这段文字,要抓住“屏息凝视、一连、非……不可”等词语,体会它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的态度。
“屏息凝视”就是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着。
由此可以看出猫等待老鼠时的专心和耐心,从“非……不可”能想象出猫的决心。
3.“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过来让你给它抓痒……踩印几朵小梅花。
”
“蹭、伸、跳”既展现了猫高兴的心情,又描述了它“温柔可亲”的样子。
猫在稿纸上踩出几个“脚印”,作者不但不生气,还把“脚印”比作“小梅花”,其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4.“一根鸡毛,一个线团儿,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撞疼了也不哭。
”
作者把猫人格化,刻画了它的天真幼稚、无拘无束、淘气可爱的特点。
在作者心中,这只猫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爱、顽皮、贪玩,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之中。
5.“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怎么会跟它生气呢?
”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可简介作者“爱花”的生活情趣。
可是花草被猫折腾得“枝折花落”,他却没有因此而伤心落泪,相反,却认为这时的猫是“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尤其最后一个反问句式,更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满月的猫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积累词句,课后拓展。
1.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积累“无忧无虑、温柔可爱、尽职尽责、一声不吭”等词语,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喜爱猫的感情。
3.拓展延伸。
让学生在课下细心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运用本课的表达方法,练习写一篇小练笔。
四、学习生字词语。
本课有7个生字,其中有3个生字是半包围结构,有4个是左右结构,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这些生字多数为形声字,因此,还可以采用替换偏旁的方法,掌握它们。
《树上的鞋》教学分析及设计
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没有丰富的想象,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
然而却真实地写出了儿时那种即想即做、天真质朴的特点。
把雏鸟送回鸟妈妈身边,在“我”的眼里是自然的、平凡的。
儿童心中的这种自然和平凡,才是最珍贵的。
课文按“我”的“经历”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我捉完蟋蟀累了,脱了鞋在一棵大槐树下休息。
第二部分(2—3自然段):
我在睡梦中被惊醒,发现一只雏鸟藏在了鞋子里。
第三部分(4—7自然段):
我发现雏鸟望着妈妈叫,就托起它爬上树,想把它送回鸟窝,可是失败了。
第四部分(8—9自然段):
我发现雏鸟把我的鞋子当成了家,就把它装进鞋子放在树上。
第五部分(9—13自然段):
我观察着鸟妈妈照顾雏鸟的情况,直到它们依偎在一起,我才放心了。
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应在学生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议论课文内容的形式进行教学。
2.议论课文内容时,把握住以下内容要点:
①我发现雏鸟藏进鞋子,看到树上的鸟在叫,明白它是从树上掉下来的。
②我发现雏鸟望着树上的鸟妈妈叫,就托起它爬上树。
③我发现鸟窝很高,爬不上去只好放弃。
④我发现雏鸟把我的鞋子当成了它的家,就把雏鸟装进鞋子,并把鞋子放到树杈上。
⑤我发现鸟妈妈不敢靠近鞋子,就走到远处观察。
⑥我看到鸟妈妈和雏鸟依偎在一起,才放心了。
二、细读课文,交流评议。
1.在深入评议课文前,应提出恰当的思考题,以有利于议论中展开话题。
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下面的思考题中选取一个进行教学。
①一只鞋子为什么会跑到树杈上呢?
请读一读棵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运用这思考题议论课文时,学生往往会把原因说得直接而简单,即:
原因是用鞋子给雏鸟做窝,放在树杈上是为了让鸟妈妈安心地照顾它。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话题展不开。
因此,建议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
为什么不直接送到鸟窝里呢?
有哪些原因?
②“我”在睡梦中惊醒,发现鞋窝里有一只雏鸟,“我”是怎么想的?
怎样做的?
后来“我”又发现了什么?
做了什么?
2.在理解课文时,要抓住一些词语进行探究。
如:
“依偎”一词写出了鸟妈妈和雏鸟安详幸福的挨在一起的样子,在议论课文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引导他们想象“依偎”是怎样一种情景。
3.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我”发现雏鸟的处境而自觉自愿地救助它,并没有写想些什么,这反映了“我”儿时的天真、朴实以及爱护鸟类的习性。
我这些特点和品质,教师应在学生议答完内容后,引导学生认识、思考。
注意不要把认识提得过高或过于空洞。
4.关于“以后会发生的事情”,建议给学生以下提示:
①“我”回到家,爸爸妈妈会怎样看待这件事?
②小朋友们知道这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议论?
③别人看到树杈上有一个鞋子,会说些什么?
想些什么呢?
三、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身边的故事。
依据课文内容,启发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述发生在身边的趣事。
教师可先示范,自己讲儿时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由学生自由结组,在小组内活动;再组织学生在讲台前讲给全体同学。
四、学习生字,记忆字形。
“蟋蟀”这两个字笔画比较多,要指导写法,还要强调“悉”的前三笔是“乊”。
“掘”“唧”“喳”都是形声字,要读准它们的字音。
《老人和鸟》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这篇文章营造了童话般的意境,导入时要注意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即确定合适的基调。
比如,教师可以出示“鸟儿落在老人肩上为老人献草莓”的课件和“老人抚摩树干安放鸟窝”的课件(也可以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激发学生情感:
看到此情此景,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
二、充分朗读,体验、交流。
1.本文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适合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欣赏。
因此,初读时可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并采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汇报讨论:
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可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1)老人有爱心,他把小鸟当成朋友。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和“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等语句,初步感受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
(2)小鸟们也爱老人,信赖老人。
可以引导学生把鸟儿们开始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联系起来,初步感受动物的灵性,老人的善良,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美好。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深入读文悟情,可首先在初读时充分朗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以课后第二题“爱心记录”为依托,勾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于文本。
2.反馈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想象画面,真正做到“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章的真味”。
以下语句可作为指导品悟和朗读的重点:
①“老人带着黑狗,叫喊着去阻拦利斧的挥舞,鸟儿们听到老人和那些人在激烈地争吵,听到了黑狗在狂吠。
最后,老人展开了一张布告。
那伙人虽然还在吼叫,但是他们终于发现,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
他们低下了头。
”
树是鸟儿的家,砍树就是毁掉鸟儿的家呀!
老人怎能容忍?
他面对挥舞的利斧,不顾自己年老力单,“叫喊”、“阻拦”、“激烈地争吵”、“展开布告”——以法服人。
老人奋不顾身护树爱鸟,态度坚决,像“一尊山神”,震慑住了偷砍树木的违法分子。
②“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受伤的树干,抚摩着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轻轻地安放在树枝上……”
句中用了两个“轻轻地”、两个“抚摩”,与上文老人激愤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老人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内心对树木,对鸟儿的疼惜。
③“看,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阴里,他那满头白发,多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
”
这句话充满了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在鸟儿们的眼里,老人不再陌生、可疑,他已和森林融在一起,瞧!
那满头白发就像一朵大大的蒲公英。
而且,只要看到这满头白发,就意味着安全,所以,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
④“鸟儿们开始拜访老人的小屋,唧唧喳喳,唧唧喳喳,翻译出来就是:
‘您好!
您好!
’老人呵呵笑着,用饭粒和爱招待他的客人。
”
鸟儿的“拜访”体现出有了信任就有了亲近;老人的“招待”表达了由衷的欢迎。
鸟儿从老人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饭粒”,更能从呵呵的笑中享受到诚挚的“爱”。
⑤“一只大胆的黄色小鸟,衔着一颗草莓停落在老人的肩上。
老人伸手接住了这珍贵的馈赠,接着又是一颗,又是一颗……”
“大胆”是出于信赖,这才是“珍贵馈赠”的内涵。
句末省略号引人遐想:
老人的肩上、头上停落了一只又一只的鸟儿,手上接了一颗又一颗的野果,心里涌起一股又一股幸福的暖流……
⑥课文最后一段。
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让人感受到壮观:
成百上千的鸟儿不约而同汇集在一起,盘旋不去,哀鸣不止,震撼了山林;让人感受到凄美:
花瓣、树叶纷纷飘落,缤纷的色彩在阳光的映照下炫人眼目。
当飘落的花瓣和绿叶掩盖了林中的小屋时,老人也就永远和森林、鸟儿在一起了。
最后一段是老人与鸟儿之间深厚情感的升华,教学时要让学生以反复诵读为基础,畅谈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自己体会到的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3.激发想像,拓展训练。
比如,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言约意丰之处想象、表达: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时间在树叶上写了许多故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再如,根据文中人与鸟儿情感的发展进行创造想象:
有了爱和信赖,森林中的居民日益增多,他们都想认识这位可敬的老人,如果你是林中一只小鸟,你会对新来的伙伴说些什么呢?
四、回读全文,链接生活。
因为文章具有较为浓厚的童话色彩,回读全文时可用“你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特点,另外,还可以顺势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五、积累语言,尝试背诵。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文中精彩语句、段落,并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六、识字与写字
在字音上,注意“脂”字读一声,“馈”字不要读成“贵”。
在字形上,注意运用形近字比较法识记“衔”“译”“炊”。
指导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将“衔”“吼”写得紧凑、美观,提醒学生注意“嵌”是上下结构。
七、词语注释参考:
抚摩:
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树脂:
本课指树干被砍伤后流出的汁液。
馈赠:
赠送(礼品)。
嵌:
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
邀约:
约请。
《自然之道》的教学
一、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1.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课文故事的曲折性,为学生提供了提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练习机会。
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尝试选用以下方法:
①梗概叙述法。
教师可以用“谁能简要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要争取说得清楚、明白。
”作为学生初读的要求,使学生自主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并择要概括。
交流时注意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学生间的相互补充。
②人物关联法。
学生初读后,可要求提炼出课文中的人物,理清故事中人物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人类行为与动物命运的关系。
③词串联缀法。
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听写一些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或能体现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故事情节发展的词语,首先反馈字词掌握情况,其次让学生以词语为依托,联词成句,概括内容。
2.理解课题,即初步了解文章主旨。
可以扣住课题中的“道”字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向导的话,明确“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中事物的规律,为深入读文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时可从三个角度切入,抓住几个主干问题,构成教学的三大板块,对课文反复品味,多重解读。
1.“我”和同伴的行为是怎样的影响了海龟命运?
从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理解时可抓住以下重点词句:
①“我的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
‘你得想想办法呀!
’”
我们的“紧张”与“焦急”是因为并不了解那只幼龟所担任的“侦察”任务,这也是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
。
②“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的不满。
”
向导因为了解海龟的生存规律,表现得非常平静,却被同伴们误解为“冷淡”。
想象大家会怎样表达对向导的“不满”?
③“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
”
人们从嘲鹰口中拯救出一只海龟,但是更多的海龟因得到错误信息而被捕食,这适得其反的后果令人们极为“震惊”。
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大量海龟遭到捕食的惨景,再扣住“天哪!
看我们做了什么!
”一句反复品读,注意两个“!
”地使用,读出短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人们顿悟、悔恨的复杂感情。
④“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行。
这时,似乎一切都静止了。
”
加点词语体现了大家难过、悔恨的心情。
表面的平静反应出内心极度的不平静,可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的心里话,体会人们的心情。
2.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抓住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中向导的话,细细体味,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
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3.由体会太平洋绿龟的生存之“道”深入理解“自然之道”。
首先,可以由课文的最后一句质疑:
“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假如没有人类的干预,海龟会安全入海吗?
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①“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欲进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句中“探”字以及“欲进又止”一词生动地描述出幼龟“侦察兵”形象,体现出幼龟出巢的谨慎。
②“成群的幼龟争先恐后地从巢口鱼贯而出”
“争先恐后”写出了幼龟行动迅速;“鱼贯而出”写出了幼龟行动井然有序。
可以想象,如果幼龟得到的出巢信息是正确的,他们将会很快越过沙滩,进入大海。
其次,可将向导的话“自然界就是这样的。
”改为“自然界就是这样:
。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自然之道”。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可以参考选用下面的话题,回到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上,通过语言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①如果幼龟会说话,它会如何谴责人类?
②为了保护加拉巴哥群岛上的幼龟,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请你给岛上游客写一份“旅游须知”。
2.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有关人类行为与动物命运或生态环境的事例,加深认识。
四、识字、写字
注意提醒学生读准下面字音:
巢、踌、躇都是翘舌音,“颓”的韵母是,“鸥”是零声母。
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注意:
“孵”“嘲”字可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穴”字的最后一笔是捺,“餐”字要着重指导写准、写好上半部。
五、词语注释参考:
孵化:
昆虫、鱼类、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在一定的温度和其它条件下变成幼虫或小动物。
踌躇:
犹豫。
突兀:
突然发生,出乎意外。
课文中体现了嘲鹰袭击海龟时非常迅猛。
企图:
图谋,打算(多含贬义)。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表示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颓丧:
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文中指嘲鹰捕食失败时的样子。
鱼贯而出:
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连着出来。
六、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七、相关链接:
1.加拉巴哥岛:
加拉巴哥群岛是孤零零地矗立在太平洋中间的火山岛,岛上除了雨水外几乎完全没有淡水来源,因此大多数岛上没有人烟。
1835年,26岁的达尔文第一次来到了这里,他在岛上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搜集标本。
回到英国后,他又继续生态方面的研究。
1859年,他发表了《物竞天择的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达尔文的著作让加拉巴哥群岛成为生物学爱好者必去的“圣地”。
加拉巴哥群岛是地球上又一片没有被污染的净土。
“加拉巴哥”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乌龟”。
当年初来岛上的西班牙人被岛上体重超过100公斤的象龟吓坏了,于是给岛屿命名为“加拉巴哥”。
岛上从来没有过凶猛的食肉动物,所以任何动物都不怕人。
你可以享受从未体验过的与动物“面面相觑”的快乐(抑或是恐惧)。
今天,加拉巴哥群岛已被联合国教科文基金会列为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
目前来这里的游客数量必须由官方控制,以确保岛上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2.近年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出版了一套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
丛书包括《蓝色诱惑》《生物之链》《解读生命》《军事奇观》《隐秘世界》《生息相关》《呼唤文明》等八个分册,以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认识、感悟、利用为主题,讲述了古今中外六百多个科学进步和技术发明的有趣故事。
2004年7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联合举办了《科学发展观──大自然的警示和启示》大型展览,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
详细资料可浏览相关网站。
《综合学习二》综合资料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我的采蜜集”“我的小笔头”等,使学生到感受动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对动物、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学习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个板块。
“我的采蜜集”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雨给世界万物带来的快乐。
“读读背背”提供了古今诗人赞喻动物某种精神的诗句,以物言志,表达情感。
一方面让学生积累精美诗句,另一方面认识到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
“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则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讨论与写作,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
[教学建议]
一、我的“采蜜集”
“我的采蜜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