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宝典.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693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8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基础知识宝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教育基础知识宝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教育基础知识宝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教育基础知识宝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教育基础知识宝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基础知识宝典.docx

《教育基础知识宝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基础知识宝典.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基础知识宝典.docx

教育基础知识宝典

▲■★

第一部分教育学

 

◇教育:

广义的教育:

是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

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P.S: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媒介:

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P.S:

1.从内容上说,教育媒介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2.从形式上说,教育媒介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三要素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育的基本规律:

1.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2.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起源学说:

1.生物起源说:

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说:

前苏联教育家,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P.S:

1.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均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2.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教育的形态:

1.以教育的形式化程度分:

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

2.以教育的正规程度分:

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非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关于教育发展的历史:

1.古代中国:

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重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一个里程碑。

2.古代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其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前者强调和谐发展,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后者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军人。

4.中世纪的西欧:

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P.S:

1.教育民主化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

2.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是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

3.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教育学:

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P.S: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

P.S:

1.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

2.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3.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孔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首创私学,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过程机会均等,注重学习与思考的结合,主张“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起点机会均等,最早使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学记》:

春秋战国时期,收入《礼记》,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思想有:

1.“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3.“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苏格拉底法【问答法】:

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做到“自知其无知”;

第二步是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是助产术,也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昆体良: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探讨,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培根:

英国,“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的鼻祖,《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主张神学教育目的论,提出“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主张把教育建立在感觉活动基础上,提出班级授课制及“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卢梭:

法国,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爱弥儿》,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

◆康德:

德国,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特拉普:

德国,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研究》,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裴斯泰洛奇:

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第一人,认为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

◆洛克:

英国,《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赫尔巴特:

德国,《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

◆杜威:

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儿童中心”,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从做中学”的方法,开创“现代教育派”,是现代教育学派代言人。

◆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认为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应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

◆文化教育学:

也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它与实验教育学和赫尔巴特式的教育学相对立,主张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认为教育研究应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强调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格。

◆批判教育学: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主张“启蒙”,“批判”,解放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

前苏联,《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主张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赞科夫:

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倡导“重视理论知识在认识中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巴班斯基:

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认为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是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

◆沙塔洛夫:

前苏联,创立“纲要信号法”,核心是“纲要信号”,直观性很强,是教学辅助的根据。

◆朗格朗:

法国,《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

◆布卢姆:

美国,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提出掌握学习理论,要求学生掌握80%-90%的测验项目才能学习下一单元,认为只要给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对学校里的科目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P.S:

1.学派代表:

传统学派的赫尔巴特,现代学派的杜威。

2.传统学派的三中心:

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3.现代学派的三中心:

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P.S:

1.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论。

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3.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4.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认为教学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关于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1.王国维:

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多方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较早提出美育应列为学校的正式科目的见解。

2.蔡元培:

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强调“五育”并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

3.陈鹤琴:

主张“活教育论”,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念,“活教育”的课程,即儿童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活动,“活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4.陶行知:

主张“生活教育论”,其三大基石,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P.S:

1.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方针:

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的指导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P.S: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

2.社会本位论:

荀子、赫尔巴特、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

P.S:

1.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是教育无目的论。

2.斯宾塞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是生活本位论。

◆培养目标: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

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P.S: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五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P.S:

1.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学校美育实施的注意方面:

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

P.S:

1.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2.智育:

是指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五育的相互关系:

1.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的教育;

3.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4.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4.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P.S:

1.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

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2.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本质、根本】、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未来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P.S:

1.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2.素质教育三个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发挥学生主动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实施: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2.建立素质教育运行和保障机制;

3.转变学生观;

4.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P.S:

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创新教育:

是指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与传统教育相比,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

2.与应试教育相比,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3.与现存教育相比,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教育;

4.与素质教育相比,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

◇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

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

普遍性、综合性、革命性。

◆教育功能:

是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即“教育干什么”的问题。

◆教育功能的分类:

1.以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

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2.以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3.以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分:

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个体功能的表现:

发展功能、谋生功能、享用功能。

P.S:

教育的固有功能就是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无用论:

柏拉图、高尔顿。

◇教育万能论:

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创始人】、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霍尔、威尔逊;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

P.S:

1.内发论: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P.S:

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是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

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发展的可能性;

2.环境:

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教育: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

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P.S: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学校教育:

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点:

职能的专门性、作用的主导性、组织的严密性、内容的全面性、活动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原因。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国民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

P.S:

1.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2.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P.S:

1.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2.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一般认为,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主张都是非制度化教育的核心思想。

◆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P.S:

1.学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2.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欧洲】、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壬寅学制:

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癸卯学制:

1904年,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反映“中体西用”的思想。

◆壬戌学制:

1922年,也称新学制,以美国六三三学制为蓝本,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个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学校:

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学校的性质:

1.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2.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3.学校具有民族性;

4.学校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学校专门性的体现:

专门的教育职能、专门的教育人员、专门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专门的评价方式、专门的经费支持。

◆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P.S:

1.学校文化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是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3.学校文化的内容:

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核心】、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的特点: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学校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校风:

是指学校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校园文化:

是指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P.S:

1.校园文化的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2.校园文化的时代特征:

批判性、突变性、超越性。

3.校园文化的教育特征:

教育性、示范性、可塑性。

4.校园文化的校园特征:

独立性、多元性、弥散性。

P.S:

校园文化的内容: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核心】、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的基本要素:

校园文化理想、校园文化主体、校园文化行为和手段、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

2.社会功能:

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辐射功能;

3.管理功能:

凝聚功能、激励功能。

◆教师:

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P.S: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1.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职业;

2.教师的形成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3.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

4.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队;

5.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综合起来看比较高。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P.S: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角色构成:

1.“学生的楷模”、“传道者”角色【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7.“心理调节者”角色【“心理保健者”角色、“心理健康维护者”角色】;

8.“学生心灵的培育者”角色【“学习的指导者”角色】。

◆教师教学管理的类型:

1.强硬专断型:

学生易激怒,不愿合作,而且可能背后伤人,教师一旦离开教室,学习就明显松垮;

2.放任自流型:

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该生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3.民主管理型:

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和别人尤其是教师一起工作,学生工作的质和量都很高,相互鼓励,而且独自承担某些责任。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核心特征】;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创造性和复杂性;

2.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

4.主体性和示范性【最大特点】;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P.S:

1.创造性的表现: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复杂性的表现: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示范性:

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格、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教育机智: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P.S:

1.教育机智的三个关键词:

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

2.教育机智的四个词语概括: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提高教育机智的方法:

1.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

2.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

3.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包括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P.S:

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教师威信的结构:

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P.S:

教师的人格威信是影响教师威信的最重要的本质因素。

◇建立和维护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基本条件】;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必需的心理品质】;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要影响】;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形成初步威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鼓励者、促进者】。

◇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核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

遵纪守法义务、维护权益义务、思想教育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核心】、尊重学生义务、提高水平义务。

P.S:

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队协作、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