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572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docx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docx

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

人生价值的含义;理想的含义;理想的类型;人类探求社会理想的历程。

理解: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中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在人生价

值实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讲索取不讲贡献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反对拜

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崇高理想的指导和推动作

用;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联系与区别。

运用:

用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原理,谈谈自己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设想;根据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原理,结合个人的切身体验,分析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的主要条件;联系现实,谈谈自

己准备如何把实现个人理想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2.能力方面

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理

论常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从具体事实和材料中概括出一般的理论观点的抽象思维能

力;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辩证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开动脑筋的独立思考能力。

3.觉悟方面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反对“人性自私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5、贡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

6、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7、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8、理想与实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私不是人的本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如何看待精神贡献

4、人生价值与金钱的关系

5、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

课时安排

共8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边学习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分属于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

是价值观的,本课书要学习和探讨的则是关于人生观的,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是彼此分立、

毫不相干的呢?

请大家阅读教材本课书的前言这一段,并翻阅一下本课的节题和框题。

(学生阅读,回答)

通过粗略地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本课书的主题侧重人生观,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实现人生的值是需要

条件的;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相联系的,这几部分知识的有机联系,便构成了我们将

要学习的这课书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年报这张知识结构图表:

(出示投影片)

(教学建议:

由于“人性自私论”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是本部分知识学习的主要

障碍,建议教师组织一节讨论课,围绕“人性自私论”讨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然后再进

行总结、讲解)

第一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板书)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

上节课,我们就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理有

据,我认为可贵之处有①注意了运用已学过的哲学理论,比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齐心合力进行合作,为本组的观点寻找有力的论据。

下面我们对讨论的情况进行一下总结。

L、“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板书)

(l)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板书)

设问:

所谓本质,应该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具有的,而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

那么,对人类社会来说,自私观念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吗?

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这种社会存在决定

了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有私有观念。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8页的最后一段小宇材料,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设问:

那么,原始人那种一切从群体出发、一切为了氏族是否是“公”的思想呢?

也不是,当时的人们既不知道什么叫私,也不知道什么叫公,只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下来。

正如教材所引拉法格的一段话所说:

“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跑进人们脑筋却不那么容易。

当人们开始思想时,恰恰相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切应当归大家。

当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

私有观念。

而且将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以后,自私观念

也会消失。

既然自私的产生、消失并不是同人类社会的产生、消失相一致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

更不能说它是人的本质。

(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板书)

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动物和人类都有的属性,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因此不能混同。

动物遇到危险时,只会本能地反抗或逃遁。

人遇到危险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当

情况特殊时,人可以把利让给别人,把害留给自己。

大家非常熟悉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邱少

云,假如单纯的是趋利避害的话,受本能的驱使,那本能该告诉他,扑灭身边的火焰,而且

初时只须吹灰之力,但他为什么一动不动任火将其烧死呢?

后来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一

个人真会在生死关头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选择这种痛苦的死亡吗?

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出“一个人会留下最后一份食物给别人吃吗?

”“会把剩下的最后一口

水给别人喝吗?

”我想对同学们说,会的,就因为他是人,所以他可以做到。

邱少云是接受过党多年教育的志愿军战士,所以,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役

的胜利,他可以制约自己的本能。

1998之夏抗洪抢险中,当浊浪排空、惊涛击岸的时候,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江总书记谓为“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有多少子弟兵为了他人的生命让出了自己的救生衣;有多少洪区百姓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眼看着洪水淹没了自家的一方土地、一片家园。

(教学建议:

教师可选抗洪抢险的录像片断放给学生看;也可事先安排学生讲一、两个典型的事例)

所以,有人说,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就越能自觉地运用社会属性控制和调节人的自然属

性。

对照他们的行为,再把动物本能的“自保性”说成人的本质,用以证明“人性自私”,很显然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

在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人人都有个人利益”,所以“人人都是自私的”。

“雷锋再无私、高尚,他也拿了国家发给的衣服,领了国家发给的津贴,所以,英雄人物也像普通人一样有自私的一面”。

这种观点的错误还在于:

(3)它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9页第2自然段,看一看什么是个人利益。

(学生看书后回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利益是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有的,所以,确实人人都

有个人利益。

而且,人也只有有个人利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关键的问题是个人利益不等于

自私。

自私的本质是损人利己,如果是争取合理的、正当的个人利益,没有损人,就不能算自

私,非但如此,还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我们国家的很多法律就是维护人的正当个人利益的。

请学生举例来分析和说明。

(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板书)

设问:

假如自私是人的本质的话,那么,就应该是人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所有人、

所有人的所有举动,该都是出自自私,都是在私欲的驱使之下的,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民族都涌现过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

物。

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心甘情愿地为之做出贡献,甚至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也在

所不辞。

我们敬仰的周恩来总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爱戴,就是因为他有着大公无私的、高尚的品德。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联合国决定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

当时,有的成员国代表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讲了这样三句话: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个夫人?

有哪个国家的总理在国外银行没有一分钱私人存款?

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

?

”反对的人无言以对,下半旗的决定因此而顺利通过。

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中也有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

同学们都喜

欢看《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但我想讲的却是有关泰坦尼克的真实历史。

1912年,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沉人冰海,这次海难死亡者多达1503名,仅704人获救。

幸存者约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城举行一次集会,以纪念这次事件。

每次聚会,都打开了他们的记忆闸门。

最令人感动的是史密斯夫人的一段回忆:

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救生艇,因为超载,

我不能上了,出于母爱,我喊了一声“让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没有妈妈!

”闻听此言,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号,并把我推上了小艇。

刹那工夫,船便沉没了,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留下。

里德帕恩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一人独活,紧紧地抱着丈夫不放,万分无奈中,

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来,她已坐在小艇中。

此后,她一直没有再婚,以报答亡夫的深

情。

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他们可以为了亲人,为了不相识的母亲,献出自己的生命。

其实,即使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有着无私的举动,可能还达不

到“大公”的程度,但也不是“自私”二宇全部能概括得了的。

生活、学习在社会主义的人们,应当比前人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绝不能以“人都

是自私的”错误观念来推卸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自私不是人的本质,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呢?

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像同学们讨论过程中一样,历史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教材第66页第l自然段的小字:

(教师和学生一起看书)

这些说法,都没有正确地揭示出人的本质属性,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

基本观点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6页至68页第3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片)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层次不同

较低层次

较高层次

产生条件不同

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

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二者统一于人之中,是客观存在的。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性就没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

思考题:

①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能举例说明吗?

②人的自然属性对人来说有什么意义?

③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能举例说明吗?

④为什么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⑤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学生看书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回答上述问题)

从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请同学们看投影片:

(出示投影片)

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基本观点时,要注意:

①这里讲的人的本质,指的是人类的本质,不是某个人的本质;

②这里讲的人的本质,是与动物相比较而言的本质;

③本质属性不等于唯一属性,人类还有其它属性。

巩固新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人的社会

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观点。

请同学们围绕讨论中问题,以我们学习过的人的本质属性有关观点为指导,课下完成一

篇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涉及到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从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关系中去认识人的本质;二是引出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我们知道,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类的进化则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生产着人,人也生产着社会,这就涉及到个人活动和

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0页第3自然段的小字材料。

(学生看书)

教材举了两个典型事例,用以说明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个是为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平凡贡献的外国大发明家;一个是为社会进步做出平凡贡献的中国普通水电维修工。

你还能再举出其它一些类别的人物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学生举例)

(注意:

教师在学生举例时,要引导①带有时代色彩,例如抗洪英雄、改革先驱……②从正、反两方面分别举例,或者是不同人物的两面作用;或者是同一人物不同行为产生的两面作用,为下面分析问题作铺垫。

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人物名字作副板书写在黑板上,为后面分析问题用)

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板书)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板书)

(运用学生刚才所举实例,来说明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主要让学生进行分析)

由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代人物;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总会或深或浅、或曲或直地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迹,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个人活动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一样的。

从性质上看,有促进、推动与阻碍、破坏之分,界限就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程度上看,有大小之分,在于人的素质的差异。

下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自己所举事例,它从性质上看,应属于哪一类呢?

从作用大小上看,又应该如何进行评价呢?

(学生分析)

(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板书)

第一,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板书)

这里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也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精神条件。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所有的大学都不招生了,当时的高中毕业生可以选择上大学深造吗?

“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学招生了,但不是通过考试录取,而是“推荐”,他们可以有不经“推荐”选择考试录取的途径上大学吗?

同样,今天,所有的大学都要经过高考招生录取,你们要想上大学深造,有不经高考就上大学的选择吗?

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选择、人生实践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它必然要受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也是因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要求。

例如秦始皇,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顺应了实现社会统一的要求;封建社会中,适应农民革命战争的需要,出现了黄巢、李自成、洪秀全……南宋,适应抗金的需要,产生了岳飞;清末,适应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产生了孙中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所以,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是由于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而善于使自己的追求适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符合社会需要而获得成功的。

因此,并非任何个人的主观努力都能有所收获,并非任何个人的奋斗都会有成绩;只有那些个人努力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主观努力才会有结果。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个人活动也需顺应社会的具体条件。

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分析—下,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哪些条件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归纳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认识个人成长的条件,请同学们看投影片:

(出示投影片)

有利条件:

①经济条件: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普遍的提高,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条件: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的不断健全,为青年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③思想文化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精神条件。

④政策和社会风气等条件:

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也在逐步形成。

这都是青年学生成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条件。

不利条件:

①经济上生产力还比较落后;②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设的程度还不高;③思想文化上剥削阶级思想道德残余的影响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存在,党风、民风中的腐败现象等,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阻碍作用。

把这个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和我们的距离拉近,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我们学校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还存在哪些不利条件呢?

(学生讨论、发言)

设问:

分析清楚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加以利用。

那么,面对这些有利与不利条件,应如何正确对待呢?

我想,概括地说,对待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对待不利条件,不能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更要奋发图强,借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变不利为有利。

第二,个人活动还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板书)

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活动都是由人来参与的,但决定社会发展的并不是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社会自身的规律性。

我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人们有着良好的动机和愿望,希望一下子摆脱贫穷和落后,希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跃进”,反而因此而延误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因此,只有人的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从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板书)

提问:

什么是矛盾?

矛盾双方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提问:

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l)二者相互区别(板书)

社会更为根本,更起决定作用。

(2)二者相互依存(板书)

第一,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板书)

讨论:

鲁滨逊的故事能否说明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发展?

(学生讨论、发言)

第二,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板书)

(3)反对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片面观点(板书)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幅漫画,它讽刺了在个人、社会关系上的什么观点:

(出示投影片,学生发言)

根据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4)方法论意义(板书)

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

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

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巩固新课

我们崇敬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

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请用本节课学习的基本观点分析爱因斯坦这段话。

(学生分析、发言,教师归纳)

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下面问题:

在学习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之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设计”与

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道思考题,现在请同学们讲一讲,自我设计和社会需要之间关系是

怎样的?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一是检查学生对此问题思考的情况如何;二是进一步深化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三是引出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

教师归纳: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自我设计是指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职业和奋斗目标等;社会需要是根据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社会成员的发展在总体上提出要求和规划。

联系:

①国家、社会尊重一切从社会利益出发的自我设计。

例如我国大学招生尊重个人志愿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②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相互促进:

自我设计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要服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需要要考虑个人的要求与可能。

离开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是没有意义的;而离开个人的努力,片面强调社会需要的做法也是会落空的。

根据这二者的关系,我们在设计自己未来的蓝图,进行自我设计时①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服从社会的总体要求;②要科学地分析自己,充分估量自身的潜力和实力,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事业的成功。

导入新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人们把“自我”放到“社会”中去设计;同样,依照设计蓝图,对人生工程的实施,也要求不能脱离社会。

只有在社会关系中进行才能实现、才有意义。

因而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主线也贯穿在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人生价值内容之中。

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板书)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板书)

(1)价值(板书)

价值是从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关系引申出来的,当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时,我们就说它是有价值的。

例如,食品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吃的需要;花卉、绘画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文学艺术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因此,单方面是构不成价值的。

那么,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也不可能从人自身得到说明,而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

从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因此人生价值也由两方面构成。

请同学们看书具体由哪两部分构成。

(学生看书,回答)

(板书)

人生价值的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为个人索取打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两方面的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板书)

(l)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板书)

提问: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需要什么?

个人要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什么?

(学生回答:

需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贡献。

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贡献等于索取,社会会是什么状况呢?

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贡献小于索取呢?

社会就会萎缩退化,因此,只有贡献大于索取时,社会才能存在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实,就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包括极其伟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会做出的贡献,都很难抵偿社会给予他的一切。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我们使用火,擦一根火柴是非常轻易的事,但从原始人学会利用火、保存火和钻木取火,再到发明了现代的火柴,这其间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积累则是一笔很难计算的巨大财富。

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从贡献多少去衡量,贡献越多,价值越大,雷锋、焦裕禄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崇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