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559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docx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docx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2有答案

单元检测

(二)

(时间:

10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__①__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__②__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屏弃功利性__③__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__④__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__⑤__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__⑥__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A

其实这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

可能

就是

D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解析】 本题从选用词语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解答本题要抓住主要信息“高考志愿、热门专业、学以致用”,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①处用“这”来指代上一句话,用“其实”进行引转。

此处用“这其实”“其实这”“实际上”都是可以的。

“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是……不是……”为并列关系,②处不需填内容,当然填“而”也不影响这种关系。

③处需要一个客观表达“屏弃功利性”作用的词“能”或“会”。

至此答案已确定为B,后面可以来验证:

④处依旧承接③句客观表达的语气,选“认为”,⑤处解释原因,⑥处和后文的“也”照应。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46722015】

①中央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今年亦不例外,该文件聚焦“三农”问题,为“三农”的发展庖丁解牛。

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转基因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

③在一些西方消费者的概念里,“中国制造”仍意味着质量低劣。

但美国的一些媒体近日指出,“中国制造”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产业已变得高度专业化。

④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们大多都摒弃了过去在主席台上大讲特讲的习惯,而是深入到群众中去座谈,让群众洗耳恭听。

⑤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文学家勒·克莱齐奥先生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做客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娓娓而谈“文学与人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D.③④⑥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庖丁解牛: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不做“作具体分析”解。

②一概而论:

不加区别地用一个标准来看待。

后常用此比喻对问题不做具体分析,笼统地看成一个样子。

使用正确。

③同日而语:

放在同一时间谈论。

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强调差别大。

使用正确。

④洗耳恭听:

指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一般用作敬辞。

而此句中说“让群众洗耳恭听”,显然谦敬失当。

⑤曾几何时:

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常被误解为“很久以前”或“不知何时”的意思。

此处使用正确。

⑥娓娓而谈:

指人说话时连续不断、生动地谈论,不能带宾语。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安徽沿江城市群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布局的大格局已经拉开,正在掀起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高潮,江淮人民正在描绘美好的蓝图。

B.面对在政治真空所造成的乱象纷呈局面下,伊拉克各个联盟派别已经认识到,伊拉克需要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美国撤军后的安全保障。

C.我国研发队伍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日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扎实迈进。

D.在日方协调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海啸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近4平方公里的重灾区域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圆满完成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解析】 A项,主语“设施建设和大格局”中的“大格局”与后面的谓语“掀起高潮”搭配不当;B项,“面对”与“在……下”杂糅;C项,语序不当,把“日益”移到“成为”前面。

【答案】 D

4.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

46722016】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意思是说戏曲演员们借助表演揭露人性,借前人旧事来展现今朝面貌。

“假笑啼”对应昆曲演员们的表演。

②“关节”“绘声绘影”“连环”体现了评书说书人的高超技巧和评书章节回合的特点。

③“白雪阳春”“雅曲”“高山流水”符合古琴的特点。

④“傀儡”“舞台”“机关”符合木偶戏的特点。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18分)

遇 见

[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娜

①地铁猛地停住了。

②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

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

她回过头,要感谢及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

③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

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什么,就回家了。

④每天都是如此。

⑤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

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度。

⑥今晚有些不同往常。

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

暖湿的夜晚,久居花园的夜莺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

⑦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

他写信,她回信。

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

她等待着,可是再也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

⑧他妈妈如此解释:

“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

⑨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⑩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

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

她依然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

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⑪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

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变得更加孤独。

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

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⑫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

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

她走到台阶上,呼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

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

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而使人不安。

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

她吃着早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⑬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

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

她贪婪地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

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究未能成家。

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门。

⑭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

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

她觉得男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

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

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门旁的长椅上——腿软了。

⑮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

“不租。

”但随即补充了一句:

“谁让你们来的?

”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道:

“就你们俩吗?

有孩子吗?

”感受到了她的敌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礼貌地回答:

“有个儿子,才一岁半。

还有我父亲——他是个残疾人。

”“残疾人。

他怎么了?

”年轻人有些激动地说:

“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

医生不敢动手术。

”“那你母亲在哪?

”“去世很久了。

⑯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

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雷,炸断了脚骨。

风不停地撩弄纷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

她不适合生育,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

”“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

”“没有。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他经常住院。

听说父亲有过未婚妻,父亲非常爱她。

她以前住在这一带。

”她艰难地忍住想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几乎哽咽着问道:

“你爷爷奶奶还好吗?

”年轻男子无奈地苦笑了一下:

“如果他们还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找个临时住所了。

⑰她的心里对眼前这个孤苦伶仃的年轻男子陡然生出些许柔情。

她故意不看他,严肃地说:

“我可以把厢房租给你们,就在花园另一头,过去看看合不合适。

”年轻男子显然没料到会有这样的转机,甚至因为终于找到住处而高兴得脸色微红:

“谢谢您!

不然我们还要继续奔波。

我们这就把父亲和儿子叫过来。

⑱这时她才发现,离大门十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她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了。

她大声招呼他们:

“喂,别站在那儿了。

过来看看房子吧。

”他们走过来了,老人一瘸一拐地领着小孩。

⑲小孩仰脸看着她,伸出手,奶声奶气地喊道:

“奶奶,奶奶……”我还没当过母亲,就直接成了奶奶——她如此想着,抓住了孩子的手。

她抬起头,透过满眼的泪水,看到了很久以前抛弃她的人。

⑳谁是她孤独的源泉?

谁让她铭记一生,爱恋一生?

她看着他,认出了他就是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人。

(转载于2015年第2期《读者》)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晚年“她”的生活就像杯中的凉茶一样,没有了温度,“她”对当年的爱情没有了渴望,没有了对后来的奇迹与幸福的期盼,剩下的就只有活着。

B.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这几处景物描写都是衬托“她”因生活的不幸而产生了忧郁的情怀。

C.小说中“她”吃早餐、散步时的心理描写,交代了“她”在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之后,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所以在多年的生活中四处旅行,“她”始终没能成家。

D.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周五和周六两个时间段集中展开,又在高潮中收尾,短小精悍,“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而“他”的形象模糊。

【解析】 B项,“都是衬托……忧郁的情怀”不当;C项,“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是对地铁中遇见的那个男人的回顾,也不是“没能成家”的因由;D项,“‘他’的形象模糊”不准。

【答案】 A

6.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先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 

(1)“她”钟情于爱情,与“他”相恋,虽然“他”与别人结婚,可“她”还是单身,等待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爱情。

(2)“她”意志坚忍,在伤痛中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孤独而又宁静坦然地生活。

(3)“她”是个不幸而又幸福的人,先是失去了自己的心上人,在孤独困惑中承受痛苦的煎熬,而多年以后,又意外地遇见了曾经心爱的人,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

(每点2分)

7.小说的标题是“遇见”,请指出它都包含哪些层面的含意。

(8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题目意蕴的能力。

既要答出“遇见”的表层内涵,又要答出其深层的意蕴。

表层上,主要分析“他”与“她”“遇见”;深层上,要答出两人在“遇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

【答案】 

(1)“遇见”主要是“他”与“她”:

周五在地铁上的“遇见”,周六租房过程中“遇见”;其次是“他”在国外战争中与好心的姑娘的“遇见”。

(2)这“遇见”之中,表达的是作者对忠于爱情的“她”的赞美,也有对“他”能与救了自己却伤残的好心姑娘结婚的赞美,展现了所负起的责任与道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18分)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

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

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

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

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

一个双手粗糙、衣衫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妇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他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

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

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玩具。

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

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

他心想:

“这种玩意儿没有意思。

”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

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

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

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

人们像鬼魂一样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短裤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

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

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了。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

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

一个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铁箍,谁会管呢?

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

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

也许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着,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树林。

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

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

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

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顶。

他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一种难堪的羞愧。

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他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箍,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

②尽情地玩了之后,他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

可是有一天早晨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

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原文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一句中的两个“同样”的表达作用不同。

第一个“同样”突出老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同样”突出小孩滚铁圈的情景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他对像小孩那样尽情玩耍的强烈渴望,为下文做铺垫。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

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勇于追求精神幸福,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温暖亲情的渴望,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文章的结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等。

B项,“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理解有误,小说主要体现了老人渴望幸福生活,并没有体现其对社会制度的痛恨。

C项,表述有误。

老人是一个善良、单纯但又内向、胆小,辛劳一辈子却精神空虚的普通人,他人格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自卑却勇于追求精神幸福。

D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根据原文可知,老人虽然一生充满了艰辛,但并没有感到人生充满了苦难,而是勇于追求精神幸福。

【答案】 A

9.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应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情态来分析。

此题从人物的情态角度命题,让考生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第①句,考生应抓住“呆痴的笑容”来分析,明确该句反映了老人羡慕、高兴、沉醉其中(或者陷入回忆)的内心活动;对于第②句,考生应抓住“轻松愉快的笑容”来分析,明确该句体现了老人愿望实现后的轻松和愉快;对于第③句,考生应抓住“堆”和“宁静的微笑”来分析,明确该句体现了老人内心的极大满足。

【答案】 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反映了他羡慕、高兴、沉醉其中(或者陷入回忆)的内心活动。

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得以实现,因此他感到轻松愉快。

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尽情地玩了一次幸福的孩子才玩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

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10.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

请分别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出分析。

(8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考生在对作品进行解读时,应结合文章主旨、情节以及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

本文所表现的是一个老人渴望幸福、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历程,着重体现的是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本文中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都是围绕“铁圈”展开的,因此,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就要围绕“铁圈”来作答。

另外题干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三个方面去作答,因此考生答题时,切勿答非所问。

【答案】 (示例)①主题思想方面,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

②情节结构方面,铁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看小孩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箍——自玩铁箍。

③人物塑造方面,铁圈是老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动因,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的状态下的老人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并促使他摆脱了胆怯和恐惧,实现了内心的愿望。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____①____。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____②____。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③____,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①                                    

②                                    

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补写题重点考查在具体语境下逻辑推理及表述的能力。

①处上一句“与其”一词,呼应“不如”,讲精读和泛读的区别。

②处上一句“多读不能算是荣誉”,下文对比则写“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③处与上文“少读如果彻底”形成对比,联系前文应是“多读而不求甚解”。

【答案】 ①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②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12.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两句话,请将其改写为比较完整的对偶句,然后对这一对偶句进行简要赏析。

不得改变所给的情境内容。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对偶句:

                                    

(2)赏析: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和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指出如何构成对偶句。

题目提供了语言材料,也提供了一定的情境,且材料来自于课本,表面上看比较容易,实际上却有一定的难度。

原材料前后两句字数并不相等,改写成对偶句时,一定要注意字数对等。

更主要的是,应根据对偶的特点,注意对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要一一相对。

【答案】 (示例)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高歌。

(2)从结构上看,“油蛉”对“蟋蟀”,是名词相对;“低唱”与“高歌”是两个偏正结构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