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三版摘录.docx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三版摘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三版摘录.docx(1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三版摘录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三版)摘录
前言
本册内容主要以《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三版)为准,根据监理部所监房建工程实际情况,摘录其中相关内容,包括浅基础工程、砖砌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加工与安装、现浇混凝土工程、屋面工程、地面工程、地下防水工程、门窗工程、抹灰饰面工程、涂饰工程及室外工程,共计12章内容作以整理,以便能更好地指导现场监理工作,提高事前控制成效,有效降低工程返工和材耗。
泾河工业园北区监理部
二0一0年四月
一、浅基础工程
1、基槽(坑)开挖
序号
质量通病
产生原因
预防措施
1
轴线错位,开挖尺寸偏小。
1、测量放线错误,造成轴线错位;2、土方边坡坡度太陡,开挖线尺寸太小;
1、施工前,根据平面控制桩和水准点建立与三施工相适应的测量控制网,作为施工测量的基本依据,定期复测和检查,确保其正确;2、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在主要轴线部位设置控制桩或标志板;3、开挖前选用合适的边坡坡度,并计算确定最小开挖线尺寸;4、开挖中,经常测量、校核平面位置、长宽尺寸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2
基槽(坑)坡顶土面出现裂缝或局部下沉;边坡土方滑坡、坍塌。
1、边坡坡度值选用不当坡度过陡;2、地表水没有采取截流和排除措施,导致土中含水率升高,抗剪强度降低;3、地下水位以下土方施工时未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施工方法;4、边坡顶部附近堆放大量土方或材料、设备,或坡顶附近有振动设备作用;5、开挖顺序和方法选用不当;6、长期暴露,日晒、雨淋或外力作用造成坍塌。
1、基槽(坑)开挖、基础施工、土方回填等连续进行,施工中防止地面水流入槽、坑内以防边坡塌方;同时做好地面排水设施避免边坡附近土方内积水而造成边坡塌方;2、挖方边坡不放坡作成直立壁并不加支撑时,要求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槽地面标高,挖土深度符合相关要求;3、选用合适的边坡坡度;4、软土地区开挖时,事前必须做好地面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工作,地下水位降低至基底以下0.5-1.0m后方可开挖;5、建筑物场地需设置坑壁支撑时,支撑必须牢固可靠,确保安全施工;6、基坑边坡顶上侧堆放的土方、材料、机械等必须确保与基坑边缘的安全距离,保证边坡或直立壁的稳定。
土质良好时堆放距离基坑边缘0.8m以上,堆高不高于1.5m;7、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自上而下、分层分段进行,禁止采用先挖坡脚的方法;当接近地下水位时,先完成标高最低处的挖方,以便在该处集中排水。
3
基槽(坑)底标高不符合设计规定值,造成浅基础埋置深度不足或超挖;基底持力层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被人工扰动造成持力层承载能力降低;
1、测量放线错误造成基底标高不足或过深;2、地质勘察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虽已开挖至设计深度,但土质仍不符合设计要求;3、选用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不当,造成超挖。
1、发现控制桩或标志板有被碰撞和移动迹象时,应复查校正,防止标高出现过大误差;2、防止超挖;采用机械开挖时,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一层土用人工清理,其厚度根据施工机械确定;3、挖至基底标高后,应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检查基底土质是否符合要求,并作出隐蔽工程记录。
4
基槽(坑)开挖后,地基持力层被水浸泡
1、雨水、地面水流入;2、直接爱地下水位以下挖土;3、降低地下水位的设施出现故障或失效。
1、基坑周围设置排水沟或挡水堤防止地面水流入;挖土放坡时坡顶和坡脚至排水沟一般保持0.5-1.0m的安全距离;2、潜水层内开挖时,根据水位高度、潜水层厚度和涌水量在潜水层标高最低点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3、地下水位以下开挖时,在开挖标高坡脚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并使开挖面、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始终保持一定差值,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至少0.5m。
2、局部地基处理和基础垫层
序号
质量通病
产生原因
预防措施
1
基底松土或被扰动土层未清理;局部加深处未形成台阶状;基底位置的土井和坑穴等未做适当处理;
1、地质勘察深度和精度不足;2、发现不良土质、软弱层、土井等不做处理;3、基底土质未经有关方共同验收。
1、基坑在做垫层或基础前必须验槽;2、当松土坑较深且大于槽宽或1.5m时,将松土坑挖至槽底土质相同标高,做1:
2踏步与两端相连,每步高不大于500mm,长度不小于1m;如深度较大,用灰土或砂石分层回填夯到槽、坑底标高,也可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并振捣密实;3、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等软硬不均部位时,根据建筑对不均匀沉降的要求予以处理,并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
2
松土坑等开挖后回填的灰土、砂、砂石的干质量密度或贯入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1、回填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灰土拌合不均匀;2、回填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导致无法压实甚至不夯压;3、施工时对回填材料的含水率控制不当。
1、垫层材料符合以下要求:
砂石基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素土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也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灰土体积配合比宜为2:
8或3:
7;2、灰土施工时适当控制含水量;3、灰土的铺设厚度根据不同施工方法选用,各层厚度应预先在基槽侧壁设定标志;每层灰土的夯实便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密度在现场试验确定;4、砂和砂石地基的捣实,不同条件选用振实、夯实或压实等方法;施工时分层进行,在下层密实度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
3
灰土早期浸水,灰土打完后,不久遭雨淋或被水浸泡
1、浅基础各分项工程没有连续施工,无防雨措施;2、地下水位有以下做灰土时,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不当;
1、灰土地基打完后,及时修建基础和回填基坑,或做临时遮盖,防止日晒雨淋;2、地下水位以下的基坑内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措施;夯实后的灰土,在3d内不得受水浸泡。
4
碎砖、石灰和砂质量低劣;三合土配合比不当,拌合不均匀;
1、碎砖未经专门破碎加工;2、未按规定的质量要求采购材料;生石灰未经充分熟化;
1、石灰用未粉化的块灰,临时加水化开或淋成石灰膏使用;砂或泥砂中不得有草根、贝壳等有机杂物;碎砖用废旧断砖加工成粒径为20-60mm的碎砖,不得夹有杂物;2、碎砖三合土的配合比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采用1:
2:
4或1:
3:
6(消石灰:
砂或泥砂:
碎砖)
5
碎砖垫层松软不密实;垫层表面未做专门处理不平整
1、拌合不均匀或浆水离析;2、垫层未分层铺筑,夯压不密实;3、垫层完成不久遭受雨水冲淋;4、垫层表面未按施工规范的规定再次整平夯实。
1、铺设前先验槽,清除松散土、积水、污泥并夯压两遍;2、铺设前在基槽壁分层标出样桩,并预拌好灰浆;碎砖与灰浆拌合均匀后再铺设,分层厚度第一层220mm,其余各层200mm,每层分别夯实至150mm;垫层厚度小于300mm时,可一次铺设并夯实;3、夯打应密实,表面平整;如发现三合土太干,应补浇灰浆,并随浇随打;4、垫层至设计标高的最后一遍夯打时,宜浇浓灰浆;5、夯打完成的碎砖三合土,如因雨水冲淋或积水破坏表层灰浆时,可在排除积水后重新浇浆夯打坚实。
3、基础施工
序号
质量通病
产生原因
预防措施
1
基础位置、尺寸偏差大:
基础轴线或中心线偏离设计位置;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等平面尺寸误差过大;
1、测量放线错误;2、控制基础尺寸和标高的标志板出现移动变形;3、砖砌基础等大放脚进行收分砌筑时,其收分线控制不准,造成基础顶面轴线偏位;4、横墙基础的轴线不是由标志板或控制桩测定,而是由山墙一端排尺控制;5、毛石基础选用石料不当,砌筑尺寸控制不准,混凝土基础模板尺寸偏差过大等。
1、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标志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它作业时碰撞发生移动;2、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方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3、为防止砌筑基础大放脚收分不均匀而造成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砌筑基础直墙部分;4、按施工流水分段砌筑的基础应在分段处设置标志板;5、基础施工前先用钢尺校核放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长度、宽度b的尺寸(m)
L(或b)≤30
30<L(或b)≤60
60<L(或b)≤90
L(或b)>90
允许偏差(mm)
±5
±10
±15
±20
6、选用尺寸合适的毛石砌筑基础的各步台阶,尤其是最下一层毛石,以确保基础尺寸准确。
2
基础标高偏差过大
1、砖基础下部的基层标高偏差大,因而在砌筑砖基础时对标高不易控制;2、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察觉所砌砖层与皮数杆的标高差;3、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薄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停歇时间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4、毛石基础选用了尺寸不合适的块石,又未做加工;5、砌基础不设皮数杆;
1、基础施工前校核标志板(龙门板)标高,发现偏差及时修正;2、砌体施工时设置皮数杆,根据设计要求、块材规格和灰缝厚度在皮数杆上标明皮数及竖向构造的变化部位;3、基础垫层施工时,准确控制其顶面标高,偏差在允许范围内;4、砌筑基础前,普查基层标高,局部凹洼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5、加强对基层标高的控制,砌筑基础前将基土垫平;6、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0mm×20mm方木或钢筋制作,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皮数杆在基础外侧时,陪以水准尺进行校对水平;7、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取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3
毛石基础根部不实,第一层毛石未坐实、挤紧;
1、不按规定验槽,或对局部不良地基处理不当;2、未铺砂浆即将毛石浮搁在地基上;3、毛石尺寸过小,未将大面朝下;
1、基础砌筑前认真验槽,发现地基不良会同有关部门处理,并办理隐检记录;2、第一皮砌体应选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砌前应坐浆,并将石块大面向下;3、砌筑时毛石平铺卧砌,毛石场面与基础长度方向垂直(即顶砌),互相交叉紧密排好;接着灌入2/5较稀的砂浆,然后用小石块将毛石之间的缝隙填实,用手锤敲打密实,再将其余空隙灌满砂浆。
4
石砌基础组砌形式不良,毛石基础不分皮砌筑,同皮内的石块内外部搭砌,上下皮石块不错缝,台阶形基础错台处不搭砌;
1、毛石规格不符合要求;2、砌筑方法错误,如竖向不分层,或在同一层内先将两边纵向排成两行,中间再用碎石填塞的砌筑方法等;3、施工中不按规范和规程要求严格检查,任凭工人按各自习惯操作;
1、毛石基础的第一皮及转角处、交接处和洞口处,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大面朝下,放平放稳;2、毛石基础分皮卧砌,各皮石块间应利用自然形状经敲打休整使能与先砌石块基本吻合,搭砌紧密;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得采用外面侧立石块中间填心的砌筑方法;3、毛石基础各皮必须设置拉结石,拉结石分布均匀、相互错开,一般间距为2m;4、阶梯形毛石基础,上级阶梯的石块应至少压砌下级阶梯的1/2,相邻阶梯的毛石应相互错缝搭砌;5、毛石与毛石之间不得直接接触,应留20-35mm的灰缝;灰缝≤30mm时可用砂浆填满,灰缝>30mm时,应选用小石块加砂浆填塞密实,不得使用成堆的碎石填塞;
5
混凝土基础外观缺陷:
基础中心线错位;基础平面尺寸、台阶形基础台阶宽和高的尺寸偏差过大;带形基础上口宽度不准,基础顶面的边线不直,下口陷入混凝土内,拆模后上段混凝土有缺损,侧面有蜂窝、麻面,底部支模不牢;杯形基础的杯口模板位移,芯模上浮或不易拆除;
1、测量放线错误,安装模板时挂线或拉线不准,造成垂直度偏差大,或模板上口不在同一直线上;2、模板上口仅用铁丝拉紧,且松紧不一,上口不钉木带或不加顶撑,浇混凝土时侧压力使模板下口向外推移,上口内倾,造成上口宽度不一;3、模板未撑牢,基础上部浇筑砼从模板下口挤出后未及时清理等造成侧模下部陷入混凝土内;4、模板支撑直接撑在基坑土面上,土体松动变形,导致模板尺寸、形状偏差;5、杯形基础上段模板支撑方法不当,杯芯模底部密闭,浇筑混凝土时杯芯模上浮;6、模板两侧的混凝土不同时浇筑,造成模板侧压力差太大发生偏移;7、浇筑混凝土时,操作脚手板搁置在基础上部模板上,造成模板下沉;
1、确认测量放线标记和数据正确无误后,以此为据安装模板,模板安装中要准确的挂线和拉线,保证模板垂直度和上口平直;2、模板及支撑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的支点应坚实可靠;3、上段模板应支撑在预先横插圆钢或预制混凝土垫块上,也可用临时木支撑将上部侧模支撑牢靠,保持标高、尺寸准确;4、发现混凝土由上段模板下翻上来时,及时铲除、抹平,防止模板下口被卡住;5、模板支撑在土上时,下面应垫木板,以扩大支撑面,模板长向接口处应加拼条,板面平整连接牢固;6、杯基芯模板应刨光直拼,表面涂隔离剂,底部钻几个小孔以利排气(水);7、浇筑混凝土时,两侧或四周应均匀小料并振捣,脚手板不得搁在模板上;
6
砖基础防潮层失效: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的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经常超时,使室内粉刷层剥落;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年久后砖墙表皮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卫生和结构承载力;
1、施工中砂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层砂浆使用,或在砌筑砂浆中随意改变防潮砂浆配合比等;2、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部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抹压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度达不到要求,或出现裂缝;3、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失效;
1、防潮层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施工时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缝;2、防潮层下面三层砖要求满铺满挤,横、竖方向灰缝砂浆都要饱满,240mm墙防潮层下的顶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3、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放心土回填后进行,避免填土时对防潮层的损坏;4、如设计对防潮层做法未作具体要求,宜采用20mm厚1:
2.5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做法;5、60mm厚混凝土圈梁的防潮层施工,应注意混凝土石子级配和砂石含泥量,圈梁面层应加强抹压,也可采取撒干水泥压光处理,养护方法同水泥砂浆防潮层;6、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7、防潮层应按隐蔽工程进行验收;
4、基槽(坑)回填土
序号
质量通病
产生原因
预防措施
1
填土土质不良、密实度差:
基槽(坑)填土出现明显沉陷和不均匀沉陷,造成室内地坪开裂、室外散水坡开裂、空鼓、下沉;
1、基槽(坑)积水、淤泥、松土、杂物未清理干净;2、基槽(坑)边的松土流入槽(坑)内,未清理和夯实;3、回填土料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4、回天夯实方法不当;常见的有不分层回天或分层厚度太大,压实机械和方法选用不当,用手夯实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有的甚至采用错误的水泡法;
1、回填前清楚沟槽内的积水和有机杂物;当有地下水或滞水时,要采用相应的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2、基础应在现浇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不至因填土而受损伤时方可回填;3、基槽回填顺序应按基底排水方向由高至低分层进行;4、回填土料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5、回填应分层进行,并逐层夯实;每层铺填厚度和压实要求应符合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6、严禁用水泡法回填土方;
2
填土挤压导致基础变形、开裂:
基槽土方回填和夯实时,基础被挤压后出现变形、轴线位移或基础墙体裂缝;
1、独立基础的基坑单侧回填时,填压产生的土压力导致基础倾斜或移位;2、带形基础单侧回填时较大的土压力造成基础墙开裂、变形;3、两侧回填土设计标高相差悬殊,仅在单侧夯填土,受到压力作用;4、在基础墙体一侧临时堆土,堆放材料、设备或行走中型机械造成单侧受力使变形
1、基础两侧用细土同时分层回填夯实,使受力平衡;两侧填土高差控制不超过300mm;2、如遇暖气沟或室内外回填标高相差大,回填土时可在另一侧临时加木支撑顶牢;3、基础墙体施工完,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回填土施工;同时防止在单侧临时大量堆土或材料、设备以及行走中型机械设备;
3
基础完成后地基变成加大:
基础完成后长期不回填,基底岩土性质变坏,导致承载力下降、地基变形加大、上部结构变形、开裂;
1、基槽(坑)因未及时回填遭受地面水、雨水等浸泡,影响地基受力性能;2、基底若为软质岩石,因日晒、雨淋很易风化,承载力大幅下降;
基础完成后,及时回填夯压密实;
二、砖砌体工程
1、砌筑砂浆
序号
质量通病
产生原因
预防措施
1
砂浆强度不稳定:
砂浆强度的波动性较大,匀质性差,其中低强度等级的砂浆特别严重,强度低于设计要求的情况较多;
1、砂浆配料计量不准确;2、水泥混合砂浆中无机掺合料的掺量超过规定用量而降低砂浆强度;3、无机掺合料材质不佳,或确定配合比时所用掺合料与实际施工中所用掺合料不同;4、砂浆搅拌不均匀,人工拌合翻拌次数不够,机械搅拌加料顺序颠倒等;5、水泥砂浆中所加掺加的微沫剂(微沫砂浆)用量不当,超过规定掺合量,或微沫剂质量不佳、变质等;6、砂浆试块的制作、养护方法和强度取值等,未执行规范的统一标准,测定的砂浆强度缺乏代表性;
1、砂浆配合比的确定,结合现场材质情况进行试配,试配时采用重量比;2、建立施工计量器具效验、维修、保管制度,保证计量的准确性;3、严格控制无机掺合料用量,严格计量称重,计量时应以标准稠度(120mm)为准,计量称重误差控制在±5%以内;4、施工中不得随意增加石灰膏、微沫剂的掺量来改善砂浆的和易性;5、严格控制砂浆搅拌加料顺序;6、试块的制作、养护和抗压强度取值,应按《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90)的规定执行;
2
砂浆和易性差,沉底结硬:
砂浆和易性差砌筑时铺浆和挤浆困难影响灰缝砂浆饱满度,砂浆与砖的粘结力减弱;砂浆保水性差容易产生分层、泌水现象;砂浆在灰槽中存放时间过程,沉底结硬,强度降低;
1、低强度的水泥砂浆胶结材料-水泥量少,砂子间摩擦力较大,砂浆和易性较差,砌筑困难;沙粒之间缺乏足够的胶结材料起悬浮支托作用,砂浆容易产生沉淀和出现表面泛水现象;2、水泥混合砂浆中掺入的石灰膏等塑化材料质量差,含有较多灰渣、杂物,或因保存不当发生干燥和污染,起不到改善砂浆和易性的作用;3、砂浆搅拌时间短,拌合不均匀;4、拌好的砂浆存放时间过久,或灰槽中的砂浆长时间不清理砂浆沉底结硬;5、拌制砂浆无计划,规定时间内无法用完,将剩余砂浆捣碎加水拌合后继续使用;
1、低强度等级砂浆应采用水泥混合砂浆,可适当掺微沫剂或水泥用量的5%-10%的粉煤灰,以改善砂浆和易性;2、水泥混合砂浆中的塑化材料应符合实验室试配时的质量要求,现场的石灰膏、粘土膏等应在池中妥善保管,防止暴晒、风干结硬,并经常浇水保持湿润;3、宜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水泥和中砂拌制砂浆,拌制时严格执行施工配合比,保证搅拌时间;4、灰槽中的砂浆使用时,经常翻拌、清底,刮净灰槽内边角处的砂浆,堆于一侧继续使用或与新鲜砂浆混合使用;5、拌制砂浆应有计划,拌制量根据砌筑需求来确定,做到随拌随用、少量储存;6、注意砂浆的使用时间,一般气温条件下,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分别在拌合后3h和4h内用完,气温超过30℃时,必须在2h和3h内用完;
2、墙、柱、垛
序号
质量通病
产生原因
预防措施
1
砖砌体组砌混乱:
混水墙面组砌方法混乱,出现直缝和“二层皮”,砖柱采用先砌四周后填心的包心砌法,里外皮砖层互不相咬,形成周圈通天缝,降低了砌体强度和整体性;砖规格尺寸误差大,组砌形式不当形成竖缝宽窄不均;
1、操作人员忽视组砌形式,或操作人员缺乏砌筑基本技能,出现多层砖的直缝和“二层皮”现象;2、操作人员思想不重视、缺乏严格检查,三七砖惯于用包心砌法操作;
1、操作者了解砖墙组砌形式,墙体中砖缝搭接不得少于1/4砖长,内外皮砖层最多隔200mm有一层丁砖拉结;烧结普通砖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砌法,多孔砖采用一顺一丁或梅花丁砌法均可;允许使用半砖头,但应分散砌于混水墙中;2、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考核,达不到技能要求的不能上岗操作;3、砖柱组砌方法应根据砖柱断面尺寸和实际使用情况确定,不允许采用包心砌法;4、砌筑砖柱所需的异形尺寸砖,宜采用无锯齿切割,或在砖厂生产;5、砖柱横竖向灰缝的砂浆都必须饱满,每砌完一层,要进行一次竖缝刮浆塞缝;6、墙体组砌形式的选用,可根据受力性能和砖的尺寸误差确定;
2
砖缝砂浆不饱满,砂浆与砖粘结不良:
砌体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低于80%;竖缝出现瞎缝,特别是空心砖墙常出现较多的透明缝;砌筑清水墙铺灰缩口过大甚至超过20mm;干砖上墙;
1、采用低强度等级的砂浆,水泥砂浆和易性差,操作者用大铲或瓦刀铺刮砂浆厚底灰产生空;2、干砖上墙,砂浆早期脱水降低强度,与砖的粘结力下降;3、用铺浆法砌筑,因铺浆过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中的水分被底砖吸收,砖与砂浆粘结不牢;4、为了省去刮缝工序,采用大缩口的铺灰方法,降低砂浆强度,增加勾缝工作量;
1、改善砂浆和易性;2、改进砌筑方法;3、铺浆法砌筑时,严格控制铺浆长度,一般气温下不得超过750mm,施工气温超过30℃时,不得超过500mm;4、严禁干砖上墙,砌筑前1-2d将砖浇湿,使砌筑时烧结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含水率达到10%-15%,灰砂砖和粉煤灰砖的含水率达到8%-12%;5、冬季施工在正温度条件下应将砖面湿润后再砌筑;负温度下施工时应适当增大砂浆的稠度;9度抗震设防地区,严冬无法浇砖情况下,不得砌筑;
3
清水墙面游丁走缝:
出现丁砖竖缝歪斜、宽窄不一,丁不压中;窗台部位与窗间墙部位上下竖缝发生错位、搬家等;
1、砖的尺寸误差较大;2、未考虑窗口位置对砖竖缝的影响;3、里脚砌墙摆砖时,外墙竖缝垂直度未控制好;
1、选取边角整齐、色泽均匀的砖;2、砌墙前进行统一摆底,先对现场砖的尺寸进行实测,确定组砌方法和调整竖缝宽度;3、摆底时,将窗口位置引出,使砖的竖缝尽量与窗口边线相齐,如安排不开,可适当移动窗户位置,移动位置不大于20mm;4、砌筑时,强调丁压中;5、砌筑面积较大时,开始砌筑砌基层时,沿墙角1m处用线坠吊一次竖缝的垂直度,至少保持一步架高度有准确的垂直度;6、沿墙面每隔一定间距,在竖缝处弹墨线,墨线用经纬仪或线坠引测;
4
“螺丝”墙:
砌完一个层高的墙体时,同一砖层的标高差一皮砖的厚度,不能交圈;
砌筑时没有按皮数杆控制砖的层数;每当砌至基础顶面和在预制混凝土楼板上接砌砖墙时,由于标高偏差大,皮数杆往往不能与砖层吻合,需要在砌筑中用灰缝厚度逐步调整;如果砌同一层砖时,误将负偏差标高当做正偏差,砌砖时反而压薄灰缝,在砌至层高赶上皮数杆时,与相邻位置的砖墙正好差一皮砖,形成“螺丝”墙;
1、砌砖前测定所砌部位基面标高误差,通过调整灰缝厚度,调整墙体标高;2、调整同一墙面标高误差时,可采取提(或压)缝的办法,砌筑时灰缝均匀,标高误差分配在一步架的各层砖缝中,逐层调整;3、挂线两端应相互呼应,注意同一条平线所砌砖的层数是否与皮数杆上的砖层数相符;4、当内外墙有高差、砖层数不好对照时,应以窗台为界由上向下倒清砖层数;当砌至一定高度时,可检查与相邻墙体水平线的平行度,及时发现标高误差;5、在墙体一步架砌完前,进行抄平弹半米线,用半米线向上引尺检查标高误差,墙体基面的标高误差应在一步架内调整完毕;
5
清水墙面水平缝不直,墙面凹凸不平:
同一水平缝宽度不一,个别砖层冒线砌筑;水平缝下垂;墙体中部(两步脚手架交接处)凹凸不平
1、砖的两个条面大小不等厚度差约2-3mm,砌筑时大小面不能随意跟线;2、墙体长度超过20m,拉线不紧、挂线产生下垂,跟线砌筑后灰缝下垂;3、搭脚手排木直接压墙,使接砌墙体出现“捞活”(砌脚手板以下部位);拉立线时没有从下步脚手架墙面向上引伸,墙体在两步架交接处出现凹凸不平、水平灰缝不直等现象;4、第一步架墙体出现垂直偏差,接砌第二步时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