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划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420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地质划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水文地质划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水文地质划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水文地质划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水文地质划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划分.docx

《水文地质划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划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文地质划分.docx

水文地质划分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

二0一0年九月

 

编制单位: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

编制人员:

刘金平刘光华陈满来汪振志储旭明方汉超

伍宏启陈登宝

 

报告审核:

洪友寿刘金平刘光华陈满来汪振志

 

1前言

1.1主要目的和任务

1.1.1主要目的

1.1.2主要任务

1.2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1.3工作概况及质量评述

2矿井概述

2.1矿井所在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

2.1.1交通位置

2.1.2矿井分布范围及坐标

2.1.3与四邻关系

2.2开采煤层与开采方式、储量

2.2.1开采历史及现状

2.2.2资源储量

2.2.3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2.4矿井开采方案

2.3自然地理等情况

2.3.1地形地貌

2.3.2水系

2.3.3气象

2.3.4地震

3地质条件

3.1.1区域地质概况

3.1.2矿区地层

3.1.3矿区构造

4区域概况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4.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4.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4.2.1地表水

4.2.2地下水

4.2.3构造控制水性

4.3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4.4矿井涌水量

5矿井充水性与防治水工作

5.1矿井充水源和充水通道分析

5.1.1矿井充水水源

5.1.2矿井充水水源分析

5.2井田及周边老空区分布及积水情况

5.3矿井涌、突水情况

5.4采掘破坏影响及充水趋势

5.5防治水技术手段工程设施及实际效果状况

5.5.1矿井防治水措施

5.5.2井下防治水安全设施

6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6.1水害对矿井开采影响程度评价

6.1.1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

6.1.2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

6.1.3矿井涌水量

6.1.4突水量

6.1.5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

6.2防治水工作易难程度

7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7.2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1、石门黄煤矿井上下对照图

2、石门黄煤矿水文地质图

3、石门黄煤矿矿井充水性图

4、石门黄煤矿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5、石门黄煤矿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6、矿井涌水量曲线图

1前言

《煤矿防治水规定》于2009年8月17日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通过,自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二章第一节第十二条“矿井应当对本单位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研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确定本单位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规定,所有矿井都应当进行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以此来指导和制定本矿的防治水措施和规划。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目的就是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水文地质类型,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水措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保证煤矿正常安全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

为了使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标准化和科学化,需要进行矿井水文地质分类。

具体分类条件有下列六项:

1)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的性质及其补给条件,以钻孔抽水试验或井下放水试验的单位涌水量;

凡被凿井、开拓掘进直接破坏或受回采放顶冒落、断层导水等间接影响的所有含水层,不论是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还是岩溶含水层,均视为整体,分别标明岩性结构,列出抽、放水试验中获得的单位涌水量,以此作为分析基础。

2)矿井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

老空水一般分布在老矿山的浅部,老空水以静储量为主,其储量与采空区分布范围有关。

老空水为多年积水,水循环条件差,水中含有大量H2S气体,并多为酸性水,有较强的腐蚀性。

老空突水一般水势迅猛,对矿井或相邻矿井造成极大威胁。

3)矿井涌水量

矿井涌水量大小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反映,划分的类型中针对性最强的数字指标,以年平均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联合表示,单位为m3/h。

4)突水量

煤矿突水过程主要决定于矿井水文地质及采掘现场条件。

一般突水事故可归纳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突水量小于矿井最大排水能力,地下水形成稳定的降落漏斗,迫使矿井长期大量排水;另一种是突水水量超过矿井的最大排水能力,造成整个矿井或局部采区淹没。

突水发生后,水量的估算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根据现场具体条件,迅速而准确地对矿井突水水量做出估算,是矿井防治水工作布置和抢险救灾措施制定的重要科学依据。

5)开采受水害的影响程度

这是一项直观的划分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井,不存在水害威胁影响。

经常突水影响生产,有时还淹井的矿,水文地质就比较复杂,而极易淹井的矿,相对而论,水文地质就极为复杂。

6)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涌水量大,受水害威胁,矿井水文地质复杂或极复杂,防治水工作就困难或比较困难。

因此,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作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条件之一。

根据贵池区经信委下发的“贵经信字[2010]93号”《关于做好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通知》文件规定“为贯彻落实《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28号令)”文件精神,及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拟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认真做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

石门黄煤矿于2010年7月开始全面收集各种基础资料。

通过整理和分析,修改完善了有关图纸。

在收集各种资料的基础上,于2010年9月完成了《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报告。

1.1主要目的和任务

1.1.1主要目的

本报告依据石门黄煤矿矿井现状,矿井主要充水因素为煤系地层中的裂隙水,矿井涌水量小。

矿井采掘中及时对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等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石门黄煤矿水文地质类型,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水措施,确保石门黄煤矿安全生产。

1.1.2主要任务

本项目完成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石门黄煤矿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进行评述;

2、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

3、分析矿井充水因素、井田及周边老空区分布状况;

4、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易难程度进行评价;

5、对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进行划分提出防治水工作建议。

1.2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石门黄煤矿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境内,距池州市南23Km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31/北纬30047/。

矿区水文地质情况及含水层地下水类型:

从以往勘查资料得知:

1、孔隙水类型:

主要发育在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地层中。

1)大隆组:

硅质页岩和硅质灰岩交替出现,岩性致密、坚硬,裂隙大多被方解石充填,较稳定,局部有含水弱的裂隙含水层。

2)龙潭组:

厚约70m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薄煤层。

含水层为砂岩裂隙水,属弱含水层。

3)孤峰组:

为硅质灰岩和硅质岩互层,致密,水平层理发育。

厚100~120m,该组地层自身含水甚少,属弱含水层。

2、水文地质

1)矿区地表水

矿区无大的水体、河流,只有零星分布的几条山间间歇性小溪。

小溪、泉源均受大气降水控制,正常情况少水或干涸。

2)小煤窑和生产井的水文地质情况

小煤窑:

矿区无其它正在开采或已关闭的小煤窑。

生产矿井水文地质情况:

建矿至今,在开拓过程中从未发生过突水现象,一般是滴水和淋水。

石门黄煤矿在建井和开采过程中做了大量地质工作,基本查清了井田地质构造,矿区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查清了煤系地层厚度,含煤层数,煤层厚度及煤层稳定程度等。

以上成果较系统地阐述了报告编制区的地质与水文地质环境条件及矿山工程建设概况,为本报告编制工作提出了基础资料,基本能满足石门黄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的编制要求。

1.3工作概况及质量评述

石门黄煤矿于2010年7月开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工作,本次报告编制工作经多次修改,至2010年9月底结束。

报告编制工作在矿山建设项目初步分析的现场实地观测的基础上,首先全面搜集和研究了报告编制区内的基础地质、矿床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相关资料,开展了矿山水文地质条件调查,调查了矿区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表积水区、气象、水文、植被等。

调查了解矿区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在系统分析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矿井充水因素,涌水量构成,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等水文地质条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石门黄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水措施,确保石门黄煤矿安全生产。

 

2矿井概述

2.1矿井所在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

2.1.1交通位置

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位于池州市南23Km,梅村镇西北6.5Km,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31/53∥北纬30047/47∥

矿区有水泥公路通往桃坡,与贵(池)—梅(村)公路连接,交通十分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2-1)

图2-1交通位置图

2.1.2矿井分布范围及坐标

石门黄煤矿矿区地层为二迭系龙潭组,含煤4层,自上而下为1、2、3、4煤。

主要可采煤层为1、3煤,上限为+250m,下限至+100m,根据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C340000************2045),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为:

1、X:

3370200Y:

39551625

2、X:

3369880Y:

39551585

3、X:

3369750Y:

39550880

4、X:

3369975Y:

39550585

2.1.3与四邻关系

石门黄煤矿矿区内有已关闭的二工区矿井,位于矿区东翼(F1断层以东),主井为为平硐,回风井斜井,开采深度为+250m。

根据石门黄煤矿6万吨/年矿井设计,矿区东翼F1断层以东由于F1断层造成煤层走向不连续,且二工区开采破坏,无实际开采价值,经实地勘测,二工区老空水水量有限,均由平硐流出,老空区内无积水存在。

矿井在开采中按开采设计留足50m断层防隔水煤柱,老空水对矿井现开采块断不存在威胁。

石门黄煤矿矿区外无其它正在开采或已关闭的矿井。

详见图2-2

图2-2石门黄煤矿与周边矿井关系图

2.2开采煤层与开采方式、储量

2.2.1开采历史及现状

石门黄煤矿是股份制矿山企业。

矿井始建于1991年7月,原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

2005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3.0万吨/年。

2008年,经省经委批准,矿井进行年生产能力6.0万吨/年技术改造,2009年11月矿井技改工程竣工,并经省经委验收。

2.2.2资源储量

2006年8月由安徽省煤炭资源储量动态检测中心对矿区范围内煤炭资源储量进行了动态检测并提交了地质检测报告,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以皖矿储备字[2006]83号文出具了《关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2006年矿产资源储量地质检测年度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根据评审结果,矿井保有资源储量55.1万吨。

2.2.3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根据《石门黄矿井技术改选造设计》并经省经委批准,矿井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服务年限5.8年。

2.2.4矿井开采方案

1、井筒特征及工程布局

矿井采用“两进一回”,主、副斜井进风,风井(斜井)回风(见图2-3)

图2-3石门黄煤矿开采现状剖面图

井筒特征详见下表

井筒名称

井筒

形式

倾角

(0)

井口标高(m)

井底标高m

断面形状

断面积m2

支护

形式

主井

斜井

280

+273

+180

半园

4.1

锚喷

副井

斜井

340

+288

+180

梯形

3.8

钢支护

风井

斜井

450~360

+292

+200

梯形

3.8

钢支护

2、井筒开拓方式、采煤方法

矿井开拓方式采用“两进一回”主、副斜井进风、风井回风,集中运输石门、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

主提升斜井兼进风,作为矿井生产的一个安全出口,辅助提升斜井兼作另一个进风井,作为另一个安全出口,回风斜井兼作矿井生产的第三个安全出口。

矿井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和二个掘进工作面,分别设置一个采煤队和二个掘进队。

回采工作面布置在+180m水平东一煤采区,一个掘进工作面布置在+200m水平东三煤采区、一个布置在+180m水平西一煤采区。

采用走向短壁后退式采煤法,放炮落煤、自溜槽自动溜煤,运输巷道用人力推车,工作面实行两班采煤,一班准备的作业方式。

因煤层厚度不均,煤层变薄和倾角变陡,无法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针对本矿实际,采用“一梁两柱”的支柱管理顶板,最大控顶距4.5m(6排),最小控顶距2.7m(4排),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2.3自然地理等情况

2.3.1地形地貌

矿区属中低丘陵地貌,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地势西北高,最大标高约+390m;南东稍低,最低标高约+180m。

详见图2-4

图2-4地貌图

2.3.2水系

矿区位于皖南山区,区内无大的水体、水系,仅有季节性小冲沟,雨季有水,枯水期则班干涸。

2.3.3气象

本区属季风副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20C,六、七、八三个月最高,最高气温40.60C,十二、一、二月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11.90C,年平均降雨量1449.6mm,以5~8月份降雨最多。

2.3.4地震

本区未发生过大的地震,区域地震设防裂度为6级。

详见2-5

图2-5安徽省地震动峰加速度区划图

 

3地质条件

3.1地层

3.1.1区域地质概况

本矿区位于皖南山区,地层出露较好,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

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孤峰组(P1g),上统龙潭组(P2I)、大隆组(P2d),三迭系下统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及第四系残积坡积层(Q4)。

3.1.2矿区地层

本区含煤层为二迭系龙潭组,为海陆交相互沉积。

含煤4层,自上而下为1、2、3、4煤主要可采煤层为1、3煤层。

一煤层:

位于含煤段顶部,其顶板为炭质页岩及泥岩,距大隆组底部灰岩石0.5~5m,底板为薄层砂质泥岩,煤层一般厚1.2m左右,煤层结构筒单,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为本矿区主采煤层。

二煤层:

顶板为深灰色泥岩,底板为黑色砂质泥岩,距一煤层5~14m煤层平均厚度0.28m,属极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三煤层:

顶板为黑色炭质页岩,炭质泥岩,底板为黑~灰色泥岩或细砂岩。

距第一层煤20~35m,属较稳定的可采煤层,为本矿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四煤层:

顶底板均为泥岩或砂质页岩。

区内未见可采点,属极不稳定煤层。

3.1.3矿区构造

本区构造置处于潘桥~张溪复式向斜东翼,大龙山次级向斜之南。

区内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为NE600~00,倾向西北,倾角400~470,局部倾角达600。

矿区内仅发育一条倾向斜切断层(F1),位于矿区中部,该断层走向NE450~500,倾向北西,断层断距约20m。

断层斜切煤系地层,造成煤系地层在走向上不连续。

本区构造比较简单,总体构造类型为简单型。

详见图2-6

图2-6地质图

4区域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4.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含水层地下水类型:

从以往勘查资料得知,矿区存在二种地下水类型。

1)孔隙水类型:

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坡积、残积层中的地下水。

第四系分布在山坡低洼地带,厚0~5m,一般厚1~2m坡积层中有少量的泉水出露。

2)裂隙水类型:

主要发育在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地层中。

大隆组:

硅质页岩和硅质灰岩交替出现,岩性致密、坚硬,裂隙大多被方解石充填,较稳定,局部有含水较弱的裂隙含水层。

龙潭组:

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厚约70m。

含水层为砂岩裂隙水,属弱含水层。

孤峰组:

为硅质灰岩和硅质岩互层,致密,水平层理发育。

厚100~120m,该组地层自身含水甚少,属弱含水层。

4.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4.2.1地表水

矿区无大的水体、河流,只有零星分布的几条山间歇性小溪。

小溪、泉源均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水量丰富,旱季少水或干涸。

4.2.2地下水

石门黄煤矿地处皖南山区雨季降水能及时顺坡流出矿区,地表水对矿井涌水量影响不大。

煤系地层均无强含水层,各砂岩裂隙含水层均为弱含水层,且为静储量,水量有限。

矿井实际正常涌水量小于5m3/h,最大涌水量小于10m3/h,今后矿井涌水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4.2.3构造控制水性

石门黄煤矿井下有多条小断层,落差一般在3~5m,巷道通过断层带,一般都有断层泥充填,胶结较好,均无滴水和淋水现象。

矿区内有一条F1断层,由于F1断层以东为已采的二工区,无实际开采价值,经实地勘测,二工区老空水水量有限,均由平硐流出矿井采掘过程中无需过断层,按开采设计留设50m防隔水煤柱,对矿井开采没有威胁。

4.3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石门黄煤矿地表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汛期雨水顺坡流出矿区,地表降水对矿井涌水量影响不大。

矿区内地下水以蒸发及排水为主要排泄方式。

4.4矿井涌水量

目前矿井实际正常涌水量为5m3/h,最大涌水量为10m3/h以下,现矿井水仓容量为242m3,选用型号为80DF30×5固定水泵3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

排水能力满足规程规定和要求。

 

5矿井充水性与防治水工作

5.1矿井充水源和充水通道分析

5.1.1矿井充水水源

1、地表水

石门黄矿区属中低山地貌,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区内最大标高约+390m,最低标高约+180m,汛期雨水能及时顺坡流出矿区。

矿区内井口(主、副井、回风井)最低标高为273m,远高于区内最低标高。

2、老塘水

石门黄煤矿矿区内有已关闭的二工区矿井,位于矿区东翼(F1断层以东),主井为为平硐,回风井斜井,开采深度为+250m。

根据石门黄煤矿6万吨/年矿井设计,矿区东翼F1断层以东由于F1断层造成煤层走向不连续,且二工区开采破坏,无实际开采价值,经实地勘测,二工区老空水水量有限,均由平硐流出,矿井在开采中按开采设计留足50m断层防隔水煤柱,老空水对矿井现开采块断不存在威胁。

石门黄煤矿矿区外无其它正在开采或已关闭的矿井。

3、裂隙水

煤系地层均无强含水层,各砂岩裂隙含水层均为弱含水层,且为静储量,水量有限,在多年生产过程中从未出现过涌水现象。

4、断层水

石门黄煤矿井下有多条小断层,落差一般在3~5m,巷道通过断层带,一般都有断层泥充填,胶结较好,均无滴水和淋水现象。

矿区内有一条F1断层,由于F1断层以东为已采的二工区,无实际开采价值,矿井采掘过程中无需过断层,按开采设计留设50m防隔水煤柱,对矿井开采没有威胁。

5.1.2矿井充水通道分析

1.构造断裂带

本矿井范围内褶曲不发育,矿区内仅以育一条倾向斜切逆断层(F1),该断层走向NE450~500,倾向西北,断层断距约20m。

本区构造比较简单,断层对开采的影响不大。

总体构造类型为简单型。

2、采空区上方冒落带

当采矿形成采空区后,采空区上覆岩层与底板岩层由于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从而产生岩层移动,当采空区面积扩大到一定范围时,岩层移动向地表发展。

采空区顶板在集中应力的作用下,岩层破裂冒落,由于矿区为山体,当冒落带达到上覆地面时,不会造成突水。

3、岩溶陷落柱

陷落柱总的形态一般是上小下大的不规则园锥体,这种地层变动属非构造变动,由于柱状陷落,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陷落柱是矿井充(突)通道,一旦导通强含水层,将酿成重大水害。

石门黄矿区未发现有陷落柱存在。

4、隔水底板与突水通道

本区含煤地层为龙潭组,下统孤峰组为硅质灰岩和硅质岩互层,致密,水平层理发育。

厚100~120m,该组地层自身含水甚少,煤层底板突水的机率小,矿井开采过程中未见底板突水现象。

5、封闭不良或未封闭钻孔

当钻孔封闭不良或者封闭的不好,钻孔可成为地下水的自由通道,巷道掘进遇到钻孔时会造成大量涌水,因此要对每口已完工的钻孔进行严格的封孔止水。

目前我矿尚无钻探钻孔。

5.2井田及周边老空区分布及积水情况

石门黄煤矿矿区内有已关闭的二工区矿井,位于矿区东翼(F1断层以东),主井为为平硐,回风井斜井,开采深度为+250m。

根据石门黄煤矿6万吨/年矿井设计,矿区东翼F1断层以东由于F1断层造成煤层走向不连续,且二工区开采破坏,无实际开采价值,经实地勘测,二工区老空水水量有限,均由平硐流出,老空区内不存在积水。

矿井在开采中按开采设计留足50m断层防隔水煤柱,老空水对矿井现开采块断不存在威胁。

石门黄煤矿矿区外无其它正在开采或已关闭的矿井。

5.3矿井涌、突水情况

栖霞组和殷坑组为矿区的主要含水层。

然而殷坑组底部钙质页岩、大隆组、孤峰组的硅质页岩透性很小,为相对不透水层。

因此,各含水层对龙潭组没有直接水力联系,自建成投产以来矿井涌水量一直很小。

5.4采掘破坏影响及充水趋势

石门黄煤矿位于皖南山区,地表水对矿井涌水量影响不大。

矿井现开采一、三煤层,由于各含水层对龙潭组没有直接水力联系,井田范围内经多年开采,无涌水记录。

但在今后采掘活动中,要分析可能构成水害威胁的区域,采用钻探查明有水害疑点的作业区域,在确保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直到完全消除水害威胁后,方能组织正常掘进或采煤工作。

5.5防治水技术手段工程设施及实际效果状况

5.5.1矿井防治水措施

1、矿井开拓开采采取的安全保证措施

1)矿井主要开拓工程及层位选择

矿井技改后,采用主、副斜井、石门、分采区开拓。

2010年,主井东开采+180m水平一煤、开拓+200m水平三煤,副井西开拓+180m水平一煤。

矿井通风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全负压抽出式机械通风方式,主要车场、硐室均布置在岩层中。

2)、防水煤(岩)柱

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按照设计规定留设各类防水煤(岩)柱

(1)石门黄煤矿井田仅开采一、三煤层上限为+250m,下限至+100m,矿区共4个拐点坐标圈定。

技术边界线及保护煤柱线均已按规定留设保护煤柱。

(2)采区边界防水煤(岩)柱

本矿井按设计划分采区,采区防水煤柱按规定留设。

(3)断层

本井田范围内主要发育一条倾向斜切逆断层(F1),按设计留设50m断层防水煤(岩)柱。

(4)通水钻孔防水煤(岩)柱

本矿区内无勘探钻孔。

3)采掘工程所采取的防治水措施

在主井底部+180m水平设水仓、泵房和排水设施。

巷道通过断层或前方过含水层时应按规程规定要求采取探放水措施。

4)井下探放水

(1)凡是新开拓的区域和受水害威胁的地区,都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经探水确认无突水危险后方可继续恢复生产。

(2)预计前方有带水压的含水层时,探水孔必须安设套管,孔口套管必须用水泥注浆固孔,而且必须进行耐压试验,耐压试验不小于4MPa,稳定时间不小于30分钟。

(3)矿井必须加强水害的分析,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对受水害威胁地区应编制探放水设计,并采取防止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危害的安全措施。

探水眼的布置和超前距离及采取的措施等,均应在探放水安全措施中明确规定。

(4)探放断层水的探水孔终孔后,孔内有水应进行放水试验。

孔内无水时应选择一个孔进行压水试验,检验断层隔水性能,压力一般略大于断层所承受的静压力。

(5)钻孔施工期间,必须有专职瓦斯检查员随时检查钻孔,钻场瓦斯若达到1%,应立即通知停钻撤人。

(6)打钻出水后,若水量较大,威胁到巷道内人员安全时,要通知巷道内所有人员和受威胁的其他人员一并撤出,并迅速向调度室汇报。

2、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1)矿井应建立健全水害威胁预防处理班子,负责制定水害预防处理计划和措施,并直接进行指挥调度,真正把水患预防处理落到实处。

2)要严格控制开采上限,防止导水裂隙触及地表水体而发生水害事故。

3)加强井下排水设备维修,确保水泵正常排水,水仓要随时清理,确保蓄水容积。

4)井巷施工中发现出水征兆,立即撤出受水害威胁区域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