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294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docx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docx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

老师点题:

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伪科学的泛滥、高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1-1、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反映了人类最新的认识成果。

1-2、什么叫自然辩证法?

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

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1-3、什么叫自然辩证法?

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

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1-4、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答:

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局限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吸取了它关于自然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坚持了唯物论,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

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等),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机械论、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

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补充的部分)

1-5、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

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1-6、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

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

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

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

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

(1)自然观:

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2)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辩证综合方法论。

(3)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1-8.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答: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

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

(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

(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

(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

(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1-9.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

(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

A、自然观:

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C、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1-10.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

二者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的不同:

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

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

二者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11.进化和退化的关系是什么?

答:

区别:

进化使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增多,适应环境能力增强、系统结构优化。

退化是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过程。

在系统退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减少,适应环境能力减少,系统结构恶化。

联系:

进化和退化是系统演化过程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它们相互包含(即进化中包含有退化,退化中包含有进化)、同时并生(即一个系统进化以另一个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消耗为基础)、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进化和退化和相互转化)。

1-12、系统自然观产生的两个原因

答:

一方面,自然科学需要新自然观,这是自然观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系统自然观的产生要以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工具的产生与成熟为条件。

系统自然观主要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系统自然观的产生;系统的性质;系统的演变。

1-13、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

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干,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确定这,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阐述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具体内容在课本P47)。

1-14、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总体。

它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形式。

1-15、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动态性  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

4)层次性  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16.系统的基本规定?

①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

②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叫做系统的结构

③系统的功能受要素、结构的影响

④环境对系统产生作用,但不属于系统的组成部分

1-17.层次结构及其特点?

答:

层次结构:

指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逐级构成的机构关系。

这种关系中,参与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层系统,构成后的称作高层系统。

基本特点:

(1)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构成性关系,低层系统必须是高层系统的够曾部分,高层系统须以低层系统作为存在基础。

同结构内部的分层排布现象不是层次结构。

(2)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由于此关系的存在才导致了纵向层次间质的差异。

随每一新物质层次的形成,总会有新物质和新功能的出现,只有通过相干性关系,它们才能结合起来构成高一级的系统。

1-18.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

答: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

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地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

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1-19、古代的自然观

古代自然观基于对比大宇宙与小宇宙,形成万物有灵论的神秘观念。

这种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第一,万物皆有生命。

这种观点带有神秘性,具有宗教意味;第二,事物运动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内部。

事物是“自己”运动的。

1-20、近代自然观

近代自然观是基于作为上帝创造物的自然界与为人工制品的各类机械的比较,形成机械的自然观,把自然看成一部机械的“钟表”。

这种观念的基本特点:

第一,事物由基本的机械元件组成,合成事物可以还原为基本部件,复杂运动可以还原为简单的机械运动。

第二,物质世界的根本动因是外在的,宇宙的初始动因是外在于宇宙的神秘力量——“第一推动”。

1-21、现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是基于自然演变与社会兴亡交替的对比形成历史性的自然观,把自然界视为与人类社会具有相同演变机制的世界,形成辩证的发展观念,既所谓“自然是历史的,历史是自然的”。

这一观点的基本特点:

第一,万物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并且处于演变发展之中;第二,事物本质上是“自己运动”,其演变过程是自组织,内在信息自我生成,而非超自然力量的“注入”

1-22、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的对象与灵魂相分离,机械自然观的对象是人的实践过程中最简单的机械操作部分相关的自然过程。

机械运动简单且易于言表,而且是人们最易于认识和实现的物质过程。

所以,是最容易走向实证理论的领域。

1-23、生态自然观核心思想:

一是生态系统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二是坚持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

一方面:

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其中的特征信息是生命体共有的。

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公共信息才是生态系统的本质所在。

人的特有性质不能成为生态系统的特征信息。

任何生命物种不能把其个性强加于其它生命体之上。

另一方面:

认识主体本身参与生态过程。

这种整体性与现代物理学的情况相似。

整体性表现在主客体关系的客体化上。

相对论力学中的信号是测量中建立起来的主客关系,同时也是认识对象的一部分。

而且,这种传播关系以及认识活动,也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特征信息要求。

生态自然观的特色,就是包含了价值观的内容,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自然哲学中是没有的。

价值观是对人与社会行为目标的要求。

由于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社会在内,价值观又是认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知识形态,所以,在生态自然观中,这种要求不可缺少

1-24、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1)、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体,是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掩体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就是各个互相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一的一张生命大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来维持的。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的。

物质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维持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有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这五条都是从客观描述对象的角度来叙述的。

没有直接反映主体的作用。

后四条可以做为第一条的注释。

1-25、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闭路循环规律:

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物质运动)、能量流(物质循环产生的能量)、信息流(各生命成分间的信息传递),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反馈调控规律:

调控即调节与控制,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改变自身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作用)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环境对生物生存发展的制约作用);反馈是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回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控制效果的回报)。

反馈调控层次性:

同种生物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自我净化。

反馈调控目的性: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反馈调控复杂性:

多层次性大调控能力;一定区域和具体系统单元的有限能力性对人类自身反馈调控的启示:

进一步说明了生物内在价值存在的合理性;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

系统和谐规律:

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

总结:

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示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

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1-26、生态危机及其表现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由于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条件基础的破坏,引发的生命系统与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不和谐。

机械、物理和化学等非生命的人工变革活动,是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第二类生态问题是人工自然直接导致生命体之间的不和谐。

第二类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工生命的产生。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土地荒漠化:

沙化、盐碱化等去生命变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

生化污染为主;矿物资源储量减少;大量生物物种减少和新的危险生物出现;人口过度膨胀:

造成人与其它物种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以及人与支持系统的不平衡;间接表现:

某些被认为是自然灾害的现象,可能是人为的结果,即生态危机的表现之一。

1-28、人与自然和谐

答: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

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其中:

“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三个层面:

a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

“合真”的增益作用;“向善”的消费功能;“达美”的直观效应;b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和谐:

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融洽;c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要素比例协调性;物能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1-29、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答:

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

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30、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1-31、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2-1、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可能出辨析题)

  答: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2-2、科学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2-3、科学观

“科学观”研究科学的本质、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科学认识的程序、科学知识的结构、科学理论及其评价、科学的发展规律和价值。

2-4、科学的基本特点:

1)客观真理性:

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的科学知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与客观事实一致。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坚持物质世界自身来揭示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越自然、神秘的东西。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本身应当具备原则上能够被事实验证的属性。

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3)系统性:

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科学知识理论的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科学以逻辑基本规则规范命题关系,用范畴定义对象的基本属性,并以此(例如公理系统中的公理集合)构成理论的本质或特征信息。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超越个体的,科学共同体内普遍接受的知识。

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2-5、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1)逻辑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接受了经验确定标准,以逻辑语言分析改造传统思辩性哲学为己任,拒斥形而上学,提出经验证实标准,即凡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便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提出:

任何理论或命题,凡在逻辑上可证伪的(可反驳的),便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便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2)相对主义学派,操作主义者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意义标准:

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科学问题和每一个科学命题对应于一组操作,凡可操作的,包括仪器的和智力的操作,就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反之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逻辑实用主义者奎因将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化,认为科学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和工具,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科学理论只有有用无用之分,没有真假好坏之别。

3)库恩的标准(相对主义):

库恩认为分界标准是相对的,随着历史的演变、科学共同体的不同,有不同的标准。

标准只是科学共同体具有的“意见一致。

标准更主要地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决定,而不逻辑。

2-6.科学性认识的特征是什么?

(1)真理性。

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

(2)深刻性。

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3)实证性。

认识成果要能为实验所证明,理论体系要经得起实验,观察验证。

(4)系统性。

科学性认识要整体反映揭示研究对象。

它是完整的理论整体。

2-7.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答:

(1)科学认识的主体:

它是一些活动的承担者和进行者。

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人

(2)科学认识的客体:

科学认识的对象,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与科学认识主体发生关系的哪部分自然对象,是否能成为科学认识的客体取决于自然对象是否时入人的认识范围,它不是既定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

(3)科学认识的中介。

指科学认识中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最主要的是工具,仪器,和语言符号

2-8.科学发展的形式有哪几种?

答:

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A科学概念:

表达同类事物属性的认识形式,是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是全部理论体系的支撑点。

科学定律:

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在逻辑表达上是全称性判断,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种关系。

B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

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⑴科学性,在任何假说不是主观猜测,而是以科学事实和理论为基础。

⑵假定性,真伪性不能立即判定。

科学理论:

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既有如下特征:

⑴真理性:

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

⑵普适性:

揭示、说明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

⑶系统性。

2-9.科学方法的分类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分类:

(1)专门化的分类方法,应用范围小,一些特殊的分类方法:

(2)较为普遍的方法。

同一领域不同学科可应用的方法:

(3)平常的研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