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220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docx

《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docx

残疾人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章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

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几个特定人群,如妊娠期妇女、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儿童、老年人及残疾人的口腔疾病患病特点,主要的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

 

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不同的生命时期,处于不同生命时期的人,其口腔和牙都会处于一个特殊的状态,从年幼到年长,无论正常人或残疾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全身和口腔健康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口腔的健康状况和患病特点不同,自我口腔保健能力和对口腔保健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口腔保健须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及特定的口腔状况制定出的口腔保健计划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第一节妊娠期妇女的口腔保健

 

妊娠期是妇女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时期。

妊娠期的口腔保健有着双重的意义,即不仅关系到孕妇自身的健康,还与胎儿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

妊娠期口腔疾病产生的疼痛和不适,轻者会影响孕妇进食,导致营养失调,重者口腔炎症会扩散全身波及胎儿,引起早产或难产,甚至导致胎儿畸形。

妊娠期妇女的口腔保健应把重点放在一级预防上,尤其强调孕前的口腔健康检查和妊娠期间的口腔健康维护。

妊娠期妇女口腔保健的目的是:

①使孕妇了解有关妊娠期口腔疾病的危害及预防的基本知识;②使孕妇了解儿童的牙与口腔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③使孕妇了解营养与胎儿牙生长发育的关系及重要性。

一、妊娠期妇女主要的口腔问题

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③使孕妇了解营养与胎儿牙生长发育的关系。

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口腔环境、饮食习惯及口腔卫生行为方面的改变,妊娠期妇女患口腔疾病的风险相应增高。

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患龋病与牙龈炎的机率均增加。

妊娠期妇女易发生的口腔问题主要有:

1.龋病妊娠期易发生龋病主要与口腔卫生状况不良有关。

造成妊娠期口腔卫生不良的原因有:

①妊娠性呕吐使唾液的pH值下降,釉质脱矿,增加了龋病的易感性;②妊娠期摄取饮食的次数和数量增加,易造成口腔卫生不良;③妊娠期体质下降,活动减少,生活不便而易放松口腔卫生的维护;④妊娠早期与后期,由于存在早产和流产的危险,给口腔疾病的治疗带来不便,使口腔疾病加重。

因此,妊娠期妇女是龋病的高风险人群。

2.妊娠期龈炎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孕妇患有牙周病可导致婴儿早产或出生时低体重。

妊娠过程本身不是引起牙龈炎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孕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下降,内分泌的改变,导致牙龈毛细血管扩张、瘀血、炎症细胞和液体的渗出,牙龈组织对口腔细菌的敏感性增加,加重了原有的牙龈炎症,一般最先于妊娠的第2个月出现并在后3个月达到高峰。

此外,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引起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加上口腔内原有的局部刺激存在,如牙石、软垢、残根、残冠等,一些妊娠期妇女容易在妊娠期间发生妊娠期龈炎,某些部位的牙龈还可出现瘤样增生,表现为牙龈呈蘑菇样外形,基底成蒂状,触之较易出血,称为妊娠性牙龈瘤。

妊娠期龈炎不是所有的孕妇都发生,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没有局部刺激因素的存在,一般不引起牙龈的炎症。

二、妊娠期妇女口腔保健的内容

(一)妊娠前

育龄妇女在计划怀孕前应主动接受口腔健康检查。

检查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内的疾病或隐患,确保口腔处于健康状态,避免在怀孕期间发生口腔急症,给治疗带来不便。

(二)妊娠期

1.提供口腔健康知识妊娠期妇女对卫生知识更加关注、更感兴趣,乐于接受有关的健康信息。

此期不仅要接受自身的口腔健康教育与指导,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还应接受有关胎儿口腔及牙发育、婴幼儿口腔保健知识的学习。

如学习正确的婴幼儿喂养方式和哺乳姿势,掌握清洁婴幼儿口腔与牙的方法与体位,了解乳牙的生长发育、萌出时间、萌出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婴幼儿早期龋的危害等。

常用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法有:

社区讲座、图书阅览、社区医生面对面的健康咨询、播放口腔宣传片、免费发放孕期口腔健康知识手册等。

2.注重口腔健康维护孕妇应认真进行每日的口腔清洁维护,方法包括

采用机械性和化学性菌斑控制方法。

如每次进食后的漱口,早晚有效的刷牙,使用牙线清除邻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

要重点做好妊娠期龈炎的防治,除认真刷牙外,必要时可配合使用有抗菌作用的漱口水,以保持口腔环境的清洁。

3.注意膳食营养平衡妊娠期的营养对未来儿童口腔及牙的健康影响很大。

根据胎儿的生长发育,一般将妊娠期划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3个月。

①妊娠初期(1~3个月):

约在胚胎的第6周,20颗乳牙开始生长发育,形成乳牙胚基质,因此妊娠初期应当摄取足够的优质蛋白质,钙、磷和维生素D等,以保证乳牙的正常发育和矿化。

②妊娠中期(4~6个月):

第一恒磨牙牙胚在胚胎第4个月开始形成,且这一时期大部分乳牙处于硬组织矿化中,必须充分保证钙、磷无机物及与钙代谢有关的维生素A、D的摄取,以确保牙的正常矿化。

③妊娠后期(7~9个月):

包括围产期(自孕期28周至出生后1周),乳牙继续发育矿化,也有部分恒牙胚形成,应继续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必需营养物质。

4.避免不良刺激,慎重用药妊娠期妇女最好不用或少用药物,用药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许多药物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畸形。

妊娠12周内是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

孕妇用药的原则是,能用一种药物就避免联合用药,能用疗效肯定的药物就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是否有不良影响的新药,应严格限制用药时间和药物剂量。

妊娠初期,应防止风疹之类的病毒感染,不使用镇静、安眠类药物,防止可能造成的唇裂或腭裂等畸形的发生。

妊娠期嗜好烟酒将增加胎儿畸形危险。

同时,应减少咖啡因的摄入量。

5.口腔就诊时机在怀孕早期和晚期接受复杂口腔治疗,会因为紧张和疼痛增加胎儿流产或早产的风险。

妊娠期前3个月,口腔治疗一般仅限于处理急症,避免X线照射;妊娠4~6个月是治疗口腔疾病的适宜时期,这个阶段母体处于较稳定的时期,若有未处理或正在治疗中的口腔疾病,应抓紧时间进行治疗,但也应注意在保护措施下拍照X线片,不要直接照射盆腔和腹部;妊娠期后3个月则应尽可能避免口腔治疗,如果发现有口腔疾病,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不可接受拔牙及长时间复杂的根管治疗等创伤性治疗,以免引起早产。

急症需治疗时,应选择不含肾上腺素等收缩血管的药物进行局部麻醉。

第二节婴儿期的口腔保健

婴儿是指小儿出生后4周到1岁的阶段,是乳牙继续矿化,陆续萌出的阶段。

同时,恒牙胚正处于形成和矿化时期。

一、婴儿期常见的口腔问题

1.鹅口疮又名“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口炎。

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多见,尤其是出生1周以后的早产儿。

2.出生牙俗称“马牙”指从出生到生后30天萌出的牙。

二、婴儿期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

母婴之间变形链球菌的传播主要发生于婴儿乳牙萌出阶段。

因此,清除牙菌斑应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开始。

1.保持口腔清洁包括牙面和口腔软组织。

①牙萌出前:

应建立每日为婴儿清洁口腔的习惯,在哺乳后或晚上睡前由母亲或保育员用手指缠上清洁纱布或用乳胶指套擦洗牙龈和腭部,清除粘附的食物残渣,按摩牙床,并使婴儿逐渐适应每日的口腔护理。

牙萌出时,可使用硅胶制成的牙齿训练器,清洁消毒后让婴儿放在口中咀嚼,锻炼颌骨和牙床。

②牙萌出后:

婴儿6个月左右第一颗乳牙萌出时,用手指缠上纱布或使用指套牙刷,蘸清水轻轻擦(刷)洗牙面,清除食物残渣及牙菌斑。

2.避免致龋菌早期定植致龋微生物(变形链球菌)由母亲传播到婴幼儿口腔中的平均年龄是19到31个月之间,医学上称为“感染窗口期”。

研究证明,婴儿口腔内的菌落与父母口腔内的菌落相似。

口腔中的唾液是细菌传播的载体,父母可通过亲吻、用自己的筷子喂孩子、把食物嚼碎喂孩子、把食物放到自己口中试温度等方式把口腔中的致龋菌传播给婴儿。

变形链球菌在口腔中定植、生长、繁殖越早,儿童将来患龋的危险性就越大。

3.预防早期儿童龋(Earlychildhoodcaries,ECC)早期婴幼儿龋是发生在婴幼儿期的与饮食密切相关的多因素作用下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婴儿期常用奶瓶盛含糖的牛奶、果汁等喂养,尤其人工喂养睡前含奶瓶习惯,长期可导致上前牙龋坏。

应提倡母乳喂养,定时哺乳,避免随意哺乳。

4.关注颌面部生长发育注意喂养姿势,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应采取正确的喂养姿势。

喂奶经常偏于一侧,则该侧面部受压,唇、颊活动受限,长期可导致面部双侧发育不对称。

人工喂养时,奶瓶不能紧压下颌,亦不能将奶瓶过高抬起,致下颌过分前伸,造成下颌前突畸形。

5.首次口腔检查儿童的第一次口腔检查应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后6个月内,请医生帮助判断儿童乳牙萌出情况并评估其患龋病的风险,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卫生指导并建立婴儿的口腔健康档案。

第三节幼儿期的口腔保健

儿童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

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幼儿期颌面部生长发育迅速,经历了乳牙萌出期和乳牙列完成期。

完整健康的乳牙列能够发挥正常的咀嚼功能,保障恒牙和颌面部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

同时,完整的乳牙列有利于儿童的准确发音和维持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

婴幼儿口腔健康是一生健康的基石。

在生命早期如何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是父母的责任。

应帮助父母充分认识到婴幼儿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一、幼儿期主要的口腔问题

1.乳牙龋乳牙龋自幼儿期就可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者可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影响恒牙的发育和萌出。

2.乳牙错zaozi001畸形儿童吮指、吐舌、咬下唇、口呼吸等不良习惯,易造成上颌前突、牙弓狭窄、开zaozi001等错zaozi001畸形。

3.乳牙外伤多发生于1.5~2.5岁的幼儿。

幼儿期是发生乳牙外伤的高峰年龄阶段。

前牙多见,一般是由跌倒引起,牙出现松动、折断和脱落。

二、幼儿期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

1.养成良好口腔清洁习惯儿童在2岁以后趋向于自己刷牙,喜欢模仿,但这时儿童手的灵活性比较差,仅靠儿童自己是不能彻底地清除牙菌斑的。

父母应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牙刷,最好是刷头小、刷毛软、刷毛末端经过磨圆的儿童阶段牙刷,早晚帮助儿童刷牙,使儿童逐渐习惯和适应口腔清洁过程。

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这点对儿童日后口腔健康行为的建立很重要。

儿童刷牙时可使用牙膏,但一定要控制牙膏的用量,每次用“豌豆”大小的量,以减少儿童吞咽牙膏的量。

目前不建议3岁以下的儿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3岁及3岁以上儿童使用儿童含氟牙膏刷牙。

在儿童牙排列紧密,牙邻面有食物嵌塞时,建议使用牙线,并由家长帮助儿童清除嵌塞的食物残渣。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消化吸收能力差,供给的食物应碎、软、细、烂、新鲜、清洁,并在饮食中适当地增加一些粗糙的、富有纤维质的食物,目的在于使牙面能得到较好的磨擦,起到促进牙面清洁的作用。

要注意培养和建立儿童良好的咀嚼习惯,切忌食物在口腔中长时间滞留不吞咽。

尽量不在睡前吃糖和甜点心,进食后应立即漱口。

1岁以上应停止使用奶瓶喂养,避免夜间哺乳,餐间零食最好选择低致龋性的食物。

就龋病的危险性来说,致龋性食物总的摄入量远没有每日摄入的次数以及食物在口腔中存留的时间带来的危险性大。

3.适量补充氟化物由于人乳或牛奶中仅含极微量的氟,因此住在低氟地区和龋易感性高的儿童应适量补充氟。

局部使用氟化物的方法主要有含氟涂料。

全身用氟可使用氟片和氟滴剂。

4.定期检查和治疗乳牙龋儿童1岁以后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常规的口腔检查。

检查有无龋齿、牙龈及口腔软组织健康状况、牙列和咬合情况以及牙发育情况等,并建立幼儿口腔健康档案。

对患有早期龋的儿童应尽早进行充填治疗。

在儿童口腔健康检查时,口腔医生还应对家长提供适当的口腔保健咨询服务,讲解并示范如何进行口腔及牙的清洁和护理。

定期口腔检查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幼儿能逐渐熟悉和适应牙科环境,与医护人员近距离的接触沟通,避免和减少日后牙科就诊时的恐惧心理。

5.预防乳牙外伤家长及保育人员应加强对儿童活动时的监护,防止意外跌倒造成的乳牙外伤。

由于乳牙牙根较粗短,骨组织较疏松,一般外伤后不易发生牙根折断,常表现为牙松动、疼痛,有时从牙龈沟溢血。

如乳牙嵌入牙槽窝内,需通过拍摄X线片,观察乳牙根尖的恒牙胚发育,再视情况决定处理办法。

第四节学龄儿童的口腔保健

学龄儿童包括学龄前(3~6岁)、学龄期(6~12岁)和青少年期(12~18岁)。

学龄儿童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牙颌系统的快速生长期,经历了乳牙列、混合牙列和年轻恒牙列三个牙列阶段。

学龄儿童是口腔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期,也是接受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培养终生口腔卫生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做好学龄儿童的口腔保健,会对一生的口腔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学龄儿童口腔疾病患病特点

1.乳牙龋3~6岁学龄前期和6~8岁学龄期(小学阶段)是儿童乳牙患龋的高峰期。

该阶段乳恒牙开始替换,牙弓不断生长发育,出现牙间隙,易造成食物嵌塞,引发邻面龋。

乳磨牙大面积龋坏还会影响咀嚼和食物营养的摄入,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严重龋坏导致的乳牙缺失,可影响继承恒牙的萌出,出现早萌、迟萌或异位萌出,造成错zaozi001畸形。

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儿童龋病患病率为66%。

2.乳牙错zaozi001畸形3岁以上儿童如果长期有吮指、吐舌、咬下唇、口呼吸等不良习惯,容易造成上颌前突、牙弓狭窄、牙列拥挤和开zaozi001。

乳牙期及替牙期的局部障碍,同样是造成错zaozi001畸形的常见因素。

主要表现为:

①乳牙早失:

因龋病等原因乳牙过早缺失,导致咀嚼功能下降,颌骨由于长期得不到足够咀嚼力的生理刺激而造成发育不足,导致恒牙错位萌出;②乳牙滞留:

乳牙滞留占据了恒牙的萌出位置,导致恒牙错位萌出或埋伏阻生。

3.第一恒磨牙龋坏第一恒磨牙,又称“六龄齿”,是儿童6岁左右萌出的恒磨牙。

因其萌出较早,尚未发育成熟,牙体硬组织较薄,矿化程度低,溶解度高,渗透性强,加之zaozi001面的窝沟较深,食物残渣及牙菌斑不易清洁,极易发生龋病。

有调查显示,全国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zaozi001面窝沟龋的患龋率高达65%。

如果因龋坏造成第一恒磨牙早失,长期可使邻牙移位,咬合关系异常,形成错zaozi001畸形。

4.牙外伤学龄期儿童由于运动量增大,牙外伤的发生率增加。

7~9岁学龄儿童是牙外伤的高峰期,以前牙为主。

主要原因为运动中的跌倒和撞击所致。

外伤后主要表现为牙震荡、牙脱位和牙折。

5.牙龈炎中学时期的青少年易发生青春期牙龈炎。

其原因与生长发育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加之身体发育所需进食量及进食次数的增加,学习任务繁重等因素而忽视了口腔卫生。

主要表现为前牙牙龈充血水肿、发红、刷牙或咬食物时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等,常可见牙面菌斑堆积。

二、学龄儿童口腔保健的内容和方法

1.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3~6岁儿童,由于年纪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儿童无法自主完成口腔清洁。

口腔医生应指导父母学会如何帮助儿童刷牙,选用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牙刷。

此时口腔保健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父母在家庭中应起到示范作用,最好与儿童一起做到早晚刷牙、餐后漱口。

有条件时,家长应每日帮助儿童认真、彻底地刷牙一次(最好是晚上)。

6岁以上学龄儿童应在家长的督促下每天早晚刷牙。

2.及时治疗乳牙龋乳牙的龋坏会给儿童的局部和全身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局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咀嚼功能的下降和邻牙的倾斜移位,继承恒牙的异位萌出;全身影响主要为当乳牙龋严重时,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如急性牙髓炎发展成急性蜂窝组织炎,造成急性败血症;慢性根尖周炎形成感染病灶,引起全身免疫性疾病,如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病及蛛网膜炎等。

完整健康的乳牙列能够发挥正常的咀嚼功能,可保障恒牙和颌面部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利于儿童的准确发音,引导恒牙的正常萌出。

乳牙龋早期治疗时间短、儿童痛苦小、治疗效果好。

3.认真保护好第一恒磨牙恒牙是人一生中的主要咀嚼器官,应终生保持牙列的完整和健康。

尤其是第一恒磨牙在牙颌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上下zaozi001关系的主要支柱,并承担最大的咀嚼功能。

由于第一恒磨牙解剖生理结构特点,在萌出后2~4年非常容易发生龋坏,是儿童恒牙列中发生龋坏和因龋丧失最多的一颗牙。

许多家长对6岁左右第一恒磨牙的萌出缺乏应有常识、关注不够,甚至不知道已经萌出,未能采取积极主动的保健措施,而使第一恒磨牙龋病高发,并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龋坏如不及时治疗则会进一步发展成牙髓炎、根尖炎,甚至因龋丧失。

因此,在小学时期应特别关注第一恒磨牙的健康,在完全萌出后的6个月内进行窝沟封闭是保护它的最佳方法。

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中西部儿童口腔综合干预项目,对7~9岁儿童的第一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是预防第一恒磨牙窝沟龋的有效方法。

4.戒除口腔不良习惯3岁以上的儿童仍有吮指、咬下唇、吐舌、口呼吸、偏侧咀嚼等不良习惯,如果不能通过劝导方法戒除,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矫治帮助其尽早戒除。

对有龋病儿童应及早治疗,避免单侧咀嚼。

对有口呼吸习惯的儿童应检查其上呼吸道是否通畅,治疗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鼻甲肥厚等,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纠正口呼吸。

5.积极防治错zaozi001畸形前牙反zaozi001和开zaozi001的原因多由不良喂养方式和吮指等不良习惯造成,也可因多颗乳磨牙过早缺失,迫使儿童用前牙咀嚼,下颌逐渐前伸移位造成。

针对原因预防,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咀嚼习惯,积极治疗乳牙龋,恢复咀嚼功能,防止因咀嚼功能下降,颌骨发育不充分导致错zaozi001畸形;其次应破除口腔不良习惯,防止因吮指、咬唇、口呼吸、夜磨牙等造成错zaozi001畸形;同时还应提高家长对错zaozi001畸形的认识,在儿童12岁左右乳牙完全替换为恒牙后进行矫正。

6.积极治疗牙龈炎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牙龈炎的方法是有效刷牙,清除牙菌斑。

如出现刷牙出血,可选择有抑菌抗炎作用的牙膏,切忌不能因为刷牙出血而停止刷牙。

对于邻面的牙菌斑应在刷牙前或刷牙后配合使用牙线。

如果经常刷牙出血并已形成牙石者,要及时请专业医生进行洁治。

7.预防牙外伤学龄儿童在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时易发生牙外伤,受伤后出现牙龈出血,牙折断、松动、移位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如果整个牙脱落时,要用凉开水或自来水冲洗掉牙表面的污物,不要刷、刮牙根部,将冲洗干净的牙放回到牙槽窝中,或将牙泡在新鲜的冷牛奶、生理盐水或含在口腔内舌下,迅速到医院就诊。

牙离开口腔的时间越短,再植成功的机率越大,最好在30分钟内接受治疗。

对于牙外伤的防护,提倡儿童在运动时使用保护牙托。

保护牙托佩戴在牙上、在脸部和头部受到击打时可起到保护牙的作用,通常用硅胶等高分子材料制成。

三、幼儿园和学校的口腔保健

(一)幼儿园口腔保健

学龄前期(3~6岁)儿童大部分是在幼儿园。

幼儿园担负着儿童保健、教育两项任务。

幼儿园口腔保健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做好幼教老师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使他们掌握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乳牙的生长发育、龋病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方法、正确的刷牙方法等;②做好儿童口腔保健工作,幼儿园儿童集中,适宜开展群体预防保健,幼教老师应与专业口腔医生配合,组织儿童定期(最好每半年一次)进行口腔检查,并接受专业人员实施的局部用氟防龋措施;③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饮食习惯,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与餐后漱口方法,少吃零食、甜食,睡前不吃零食;④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沟通、共同关注和促进儿童的口腔健康。

(二)学校口腔保健

学龄期(6~12岁)和青少年期(12~18岁)是我国中小学生在校读书的年龄阶段。

学校口腔卫生保健是学校公共卫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学生主要通过以学校为基础的口腔保健项目来获得口腔保健的信息,包括对各种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

学校口腔保健的优势在于,学生在校期间相对集中,便于组织和管理,并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可供口腔健康教育项目的实施。

学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应做到:

1.口腔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所接受的普通教育同步学校应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责任,组织和开展一些促进学生口腔健康的活动,使学生在得到口腔健康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口腔健康的观念。

通过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口腔保健的能力,对不正确的口腔行为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为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

2.口腔健康教育应纳入学生的课程教育部(1994年)提出明确要求,在中小学校健康教育教材中增加口腔卫生内容,向学生传授龋病与牙周疾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采取干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龋病防治知识水平,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和技能。

3.口腔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循序渐进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强化教育。

内容包括:

①口腔卫生知识,如口腔与牙的结构和功能、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临床表现及危害等;②口腔保健意识,如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定期检查与早期治疗等;③口腔保健行为,如正确刷牙、漱口方法,如何选择牙刷和牙膏,及早纠正不良习惯(偏侧咀嚼、口呼吸、咬手指、吐舌等);④其他,如窝沟封闭与氟化物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龋病的发生;预防牙周病要一生中不断地清除牙菌斑;定期口腔检查是保持口腔健康的前提;吸烟和饮酒是口腔癌、牙周炎的主要危险因素等。

4.口腔健康教育应设立实习课程如自我观察牙龈颜色与形态、牙菌斑附着部位、刷牙前后牙菌斑清除的效果比较、牙刷的选择,牙线的正确使用方法。

5.口腔健康教育形式应多样化除采用课堂书本知识讲授外,还可通过①文字宣教:

如图书、画册、各种报刊等,范围广泛,效果持久;②电化宣教:

如录像、电影、幻灯等,形象逼真,通俗易懂;③艺术宣教:

如组织歌舞、说唱、戏剧、小品、诗歌、散文、故事、小说等,生动活泼,印象深刻。

此外还可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

学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要注意: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先讲授最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最终达到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从知识、态度和信念到行为上的转变。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应采取诱导和启发的方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中学生自尊心强,喜欢独立思考,爱美心理明显增强,对别人的评价敏感,应从文明与健康的美学角度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以鼓励表扬为主,增强其主动参与的意识,防止粗暴批评使他们失去信心与自身的责任感。

3.重视课程内容与授课人员的统一培训授课内容应科学、准确,能够将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口腔专业机构与口腔保健人员应配合教育部门、学校卫生主管部门对学校保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保证老师拥有不断更新的口腔健康和保健知识。

4.选用适宜有效的口腔预防保健措施应与口腔专业人员配合,结合不同年龄学生患病特点选择适宜的口腔预防措施,如窝沟封闭、氟化物的局部应用、含氟牙膏的使用等。

第五节老年人的口腔保健

1980年联合国确定60岁为人口进入老年阶段的分界线,并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10%以上的国家称为“老年型国家”。

我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

2010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亿,占总人口比例13.26%。

一、老年人常见的口腔问题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伴随器官功能减退、基础代谢降低等,口腔相关的各种组织器官也发生了明显增龄性改变,这些改变使得老年人口腔疾病的发病及预防具有特殊性。

1.牙龈退缩和根面龋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65~74岁老年人患龋率为98.4%,龋均为14.65;根面龋的患病率为63.6%。

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牙间隙增大,易发生水平型食物嵌塞。

牙龈萎缩造成牙根暴露,牙颈部和根面极易发生龋坏并可伴发牙本质敏感。

老年人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自洁作用差,可加重根面龋的进程。

2.牙列缺损和缺失缺失牙是老年人常见的口腔问题。

龋病与牙周病是造成老年人牙缺失的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缺失牙数增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