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202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ocx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ocx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

项目技术要求说明书

1、项目名称

四川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

分为三个子项:

子项一:

四川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

子项二:

四川盆地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子项三:

四川盆地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目标评价研究

2、研究任务和目标

立足四川盆地震旦系-侏罗系基本成藏地质条件研究,重点分析、评价中石化探区的成藏条件与邻区的差异,总结不同区带、不同类型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明确不同区带增储领域及勘探方向,优选勘探区带及目标。

3、重点研究内容

(1)子项一:

①关键构造变革期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研究

基于四川盆地震旦纪以来主要构造事件及期次(划分到早中晚期)划分对比方案,明确四川盆地加里东(重点为桐湾运动)、海西(重点为东吴运动)、印支、燕山、喜山期主要构造变革期构造格局。

编制海相领域主要构造变革期的古构造图或古地质图,明确古隆起(带)分布范围,分析对沉积、储层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重建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三叠世-白垩纪构造演化、原形盆地及后期改造特征,编制陆相领域主要构造变革期的古构造图(川西地区细化到印支早、中、晚期,燕山早、中、晚期),划分形变单元;分析周缘山系、古隆起带对沉积充填、构造样式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编制分区带的构造演化剖面图。

②主要层段顶面构造图编制或修编

利用建立的速度场,采用相应的变速成图方法进行构造编图,查清区域构造格局及各局部构造衔接关系。

海相层段顶面构造图:

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奥陶系、下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陆相层段顶面构造图:

须家河组、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上侏罗统。

③不同构造形变层断裂系统研究

基于构造分析和构造演化研究,划分构造形变层,分层编制断裂系统图。

(2)子项二

①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建立研究区露头、探井地层划分对比表,利用不少于6条层序地层格架基干剖面(若干辅助剖面),系统建立研究区层系层序地层格架,尤其是上三叠统盆地内划分对比方案。

修编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海相层系岩相古地理图,主要包括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奥陶系、下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修编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陆相层系岩相古地理图。

主要包括上三叠统各段(组)、侏罗系各组。

分不同区带,按不同级次(重点层系、重点区带-三级层序;目标区块-四级层序、微相)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

②沉积环境研究

海相层系重点分析沉积环境对礁滩相储层的发育和准同生白云化储层的控制。

陆相层系重点分析不同沉积体系的物源方向及时空变迁规律。

③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研究

分析海相层系不同类型的储层岩性、物性、岩相、成岩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深化储层形成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

A、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的岩溶缝洞性储层,如震旦系灯影组、二叠系茅口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

B、与白云岩化密切相关的储层,如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C、与台缘相带密切相关的礁、滩相储层,如二叠系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三叠统马鞍塘组。

通过陆相层系裂缝发育、分布规律以及储层致密化史研究,深化与“相”、“缝”等多重因素控制的优质致密砂岩储层形成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如须家河组、侏罗系致密砂岩储层。

(3)子项三

①烃源条件研究

修编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主要烃源岩层系厚度图、有机质丰度图等源岩系列图件,通过热演化研究,厘定主要生烃灶的时空变迁。

②成藏组合或成藏体系划分

通过气源对比研究,结合成藏因素空间配置关系和五史分析,分划分成藏组合或成藏体系类型。

③油气成藏模式、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点上,通过典型气藏解剖(包括成藏背景、气藏的类型、油气水特征、油气源对比、生储盖条件、生烃过程、运移条件、油气充注时间与期次、圈闭条件、保存与改造条件及其配置关系、成藏机理等),对典型油气藏的成藏过程进行动态恢复。

重点解剖:

威远震旦系气藏、高石梯震旦系-二叠系气藏(重点解剖高石1井);龙岗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磨溪嘉陵江组气藏;中坝雷口坡组气藏;安岳、广安须家河组气藏;松华-白马侏罗系气藏。

带上,对重点富集区带的成藏要素和成藏地质作用进行深入分析;面上,对不同成藏组合或成藏体系的成藏环境、成藏机理、成藏过程、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进行差异性对比研究,分析和总结各探区不同类型气藏成藏环境差异、成藏机理、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

④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

结合前人研究,分析天然气成藏与烃源岩、沉积相、储层、构造演化、古构造、圈闭类型等的关系,归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目标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

⑤区带评价及勘探目标优选

A、有利保存单元(区带)

编制重点层段盖层分布图、开展盖层封盖能力、断层封堵性研究,建立盖层-断层的联合封盖保存条件的评价标准,划分保存单元。

B、有利勘探区带评价

对研究区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压力成因及演化历史进行研究,分析地层压力因素对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作用。

通过生、储、盖、圈闭等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分不同勘探层系评价勘探区带。

C、勘探方向与重点目标

根据油气成藏条件、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制定不同层系油气富集规律评价原则,明确主要增储领域和勘探方向,优选有利勘探区带和重点目标。

4、提交成果

(1)研究成果报告及相关测试分析数据

(2)主要成果图件

子项一:

①盆地范围主要层段顶面构造图,1:

50万

海相层段顶面构造图:

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奥陶系、下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陆相层段顶面构造图:

须家河组、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上侏罗统。

②四川盆地加里东期(重点为桐湾运动)、海西期(重点为东吴运动)、二叠纪沉积前、晚三叠世沉积前古地质图,1:

50万。

出露地层单元划分到段。

③须家河组主要储集段在晚三叠世末期、中侏罗世末期、晚白垩世末期古构造图,1:

50万。

子项二:

①不少于6条层序地层格架基干对比地震地质综合剖面。

钻井对比基干剖面分海相、陆相层系编制。

横向比例尺1:

50万,纵向比例尺1:

5000。

②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海相层系岩相古地理图,岩溶发育古地貌图,1:

50万

重点层系:

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奥陶系、下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马鞍塘组。

分不同区带,按不同级次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

③修编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陆相层系沉积图,1:

50万

重点层系:

上三叠统各段、侏罗系各组。

子项三:

①修编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主要烃源岩厚度图、有机质丰度图等源岩系列图件,1:

50万

②区带评价图,1:

50万

分重点勘探层系进行区带评价编图。

5、研究期限及进度要求

研究期限为两年,起止时间:

2012年1月-2013年12月。

进度要求:

2012年12月,完成构造图编制、层序格架对比、典型气藏解剖。

2013年6月,完成古构造分析;岩相古地理图、古地质图编制或修编;储层特征对比;成藏体系划分。

2013年10月,完成油气富集规律归纳总结,重点勘探层系区带评价。

2013年12月,完成主要增储领域和勘探方向,优选有利勘探区带和重点目标。

全面完成项目研究内容和图件编制。

《川西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沉积、储层与成藏》

项目技术要求说明书

拟分为三个子项开展研究。

子项一:

川西拗陷陆相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子项二:

川西拗陷陆相储层综合评价

子项三:

川西拗陷陆相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

子项一

1、项目名称

川西拗陷陆相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2、研究任务和目标

(1)研究任务

1)建立川西拗陷中段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2)以组或段为单元编制川西拗陷沉积相图及相关基础图件,以砂组为单元编制川西探区各砂组沉积微相图,揭示川西探区陆相沉积充填过程及沉积物质的聚集与分布规律,明确物源、沉积体系,建立沉积地质模型,开展层序格架中的沉积微相、砂体结构及成因类型研究,探讨沉积、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规律及相关的储集砂体形成效应,揭示不同区带、不同时期储集砂体时空分布的特征、规律性与差异性;

3)确定主要砂组的有利沉积相带。

(2)研究目标

1)建立川西地区陆相二元体系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和主要钻井地层划分对比表;

2)明确川西须家河组、侏罗系沉积物源和沉积演化特征,建立沉积模式;

3)指出各砂组的有利沉积相带;

4)在成都地区工作不得少于20月.人,参加西南油气分公司2012~2013年井位论证工作,提交井位不得少于6口。

3、重点研究内容

(1)高分辨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压性盆地二元体系域结构理论,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和地震剖面的层序界面识别和类型划分,建立川西拗陷中浅层层序地层格架和主要钻井砂组划分对比表。

(2)沉积相综合研究

系统观察和研究侏罗系露头剖面和典型取芯井中各组、段的沉积环境标志和测井、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川西拗陷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物源、充填过程及分段差异性,建立不同构造—沉积单元的沉积相模式,划分沉积体系;

在单井相和剖面相研究基础上,结合储层预测,以组或段为单元编制川西拗陷沉积相图及相关基础图件,以砂组为单元编制川西探区沉积相微图及相关基础图件;

探讨不同体系域发育模式及其对储层砂体展布的影响;

开展层序格架中储集砂体的成因类型研究,揭示不同时期储集砂体时空分布的特征、规律性与差异性。

(3)地震储层预测

以砂组为单元,进行沿层振幅提取、反演、等时切片、波形分类、可视化等,预测砂体展布特征

(4)有利相带评价

在主要砂组不同成因砂体物性特征研究基础上,开展有利相带评价,优选有利钻探目标。

4、提交成果

(1)文字报告

成果报告包括阶段报告、交流报告、井位论证报告等均以中石化报告归档格式执行。

(2)基础数据

以电子形式提交沉积微相基础数据统计表。

(3)主要成果图件不得少于下列图件:

川西地区沉积相研究实际材料图1/20万

川西地区陆相地层层序格架图6~8张纵1/1000,横1/20万

单井相图不得少于40张1/1000

沉积微相剖面图得少于5张纵1/1000,横1/20万

川西地区陆相组或段砂地比等值线图1/50万

川西地区陆相组或段砂岩厚度图1/50万

川西地区陆相组或段古流向图1/50万

川西地区陆相组或段沉积图1/50万

川西探区陆相各砂组砂地比等值线图1/20万

川西探区陆相各砂组砂岩厚度图1/20万

川西探区陆相主要砂组古流向图1/20万

川西探区各砂组沉积微相图1/20万

川西探区陆相各砂组有利相带分布图1/20万

5、研究期限及进度要求

起止时间:

2012.1~2013.12。

具体要求如下:

(1)2012.5,完成课题设计和样品采集设计;

(2)2012.09,基本完成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送,建立沉积识别标志;

(3)2012.11,完成全区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4)2013.3,完成川西地区沉积相图编制,提供井位不得少于2口;

(5)2013.6,完成地震储层预测、川西探区各砂组沉积微相图编制,提供井位不得少于2口;

(6)2013.9,完成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提供井位不得少于2口;

(7)2013.12,完成成果报告编写,提交验收。

子项二

1、项目名称

川西拗陷陆相储层综合评价

2、研究任务和目标

(1)研究任务

1)通过研究盆地流体动力、流体演化特征,分析大尺度成岩作用的动力学和地球化学环境,确立有利成岩作用区带,揭示不同构造区带成岩作用环境演化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2)研究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孔隙特征,认识孔隙演化规律;

3)在成岩作用特征研究基础上,建立不同区带层序格架中储层成岩作用序列与演化模式;

4)分析成岩作用的成因机理,特别是保持性和加强性成岩作用的成因机理,预测有利成岩作用带,编制主要储层段成岩相图;

5)认识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优质储层预测地质模型;

6)建立致密砂岩储层综合评价标准,编制川西探区陆相主要储层组合评价图。

(2)研究目标

1)明确主要储层段储层致密化史

2)明确主要储层段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控因、预测地质及其分布规律;

3)建立致密砂岩储层综合评价流程与方法;

4)在成都地区工作不得少于20月.人,参加西南油气分公司2012~2013年井位论证工作,提交井位不得少于6口。

3、重点研究内容

(1)成岩作用类型、特征研究

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新的资料和手段,深入、系统开展不同组段的成岩作用特征研究,研究不同区带、不同层段的成岩作用类型。

(2)成岩作用阶段划分及成岩序列研究

综合分析川西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各储层段砂岩的各项指标,根据压实作用、粒间自生矿物的充填作用和自生矿物对颗粒的交代及溶解作用等各种成岩作用特征,参考泥岩中粘土矿物演化特征和泥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等因素,对川西地区砂岩进行成岩阶段划分。

建立不同区带储层发育段的成岩作用序列,总结孔隙演化规律。

(3)储层岩石学特征系统描述

系统建立川西地区不同区带上三叠统、侏罗系矿物成分、胶结物、杂基、粒度、分选等岩石学特征剖面。

(4)储层储集性研究

分区带、层段总结储层的储集性特征,分析储层物性发育特征。

(5)成岩作用对储层储集性影响

在上述成岩作用、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成岩作用对储层储集性的影响,明确有利成岩作用类型;分析成岩作用过程中的储集空间演化特征。

分析不同区带成岩作用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6)有利成岩相带预测

分析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成岩成因机制,指出控制因素;寻找有利成岩相的地质预测指标,厘定成岩相类型划分原则,以组或段为单元编制川西探区成岩相分布图。

(7)储层综合评价

1)储层评价标准建立

根据不同区带、不同层段储层的储集性特征和含气性特征,建立与之匹配的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2)相对优质储层发育成因分析

从岩石类型、成分、结构构造、成岩作用、沉积相带、古今构造位置等方面入手,分析有利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相对优质储层预测地质模型。

3)储层评价

根据储层评价标准、相对优质储层发育成因分析,结合储层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研究成果,对重点层段储层进行预测评价。

4、提交成果

(1)文字报告

成果报告包括阶段报告、交流报告、井位论证报告等均以中石化报告归档格式执行。

(2)基础数据

以电子形式提交储层基础数据统计表。

(3)主要成果图件不得少于下列图件:

川西探区陆相储层研究实际材料图1/20万

重点探区主要储层段储层综合柱状图不得少于5张1/200

川西探区主要储层段成岩相图不得少于6张1/20万

川西探区主要储层段储层综合评价图不得少于6张1/20万

5、研究期限及进度要求

起止时间:

2012.1~2013.12。

具体要求如下:

(1)2012.5,完成课题设计和样品采集设计;

(2)2012.9,完成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

(3)2012.12,完成须家河组主要储层成岩作用和致密化史研究,提供井位不得少于2口;

(4)2013.3,完成侏罗系主要储层成岩作用和致密化史研究,提供井位不得少于2口;

(5)2013.6,建立致密砂岩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6)2013.9,完成主要储层段储层综合评价,提供井位不得少于2口;

(7)2013.12,完成成果报告编写,提交验收。

 

子项三

1、项目名称

川西拗陷陆相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

2、研究任务和目标

(1)研究任务

1)阐明已发现的主要气藏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已发现的天然气藏的成因类型和运聚机制。

2)阐明研究区天然气运聚地质条件和主控因素,研究主控因素的分布发育特征并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源灶、储层、盖层、古隆起、断裂和流体势等。

3)划分流体动力场,研究各流体动力场主控因素时空配置关系及其控油气作用,阐明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建立天然气分布发育模式。

4)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条件,建立新模式,按照叠覆型致密砂气区成藏地质理论“源、相、位”三元控藏特点,形成富集区带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有利勘探区带,指明勘探方向。

(2)研究目标

1)弄清各成藏体系或成藏组合成藏机理,建立动态成藏模式;

2)深化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地质理论;

3)明确主要增储领域和勘探方向,优选目标2~3个;

4)在成都地区工作不得少于20月.人,参加西南油气分公司2012~2013年井位论证工作,提交井位不得少于6口。

3、重点研究内容

(1)气藏静态地质特征描述

在前期气藏描述基础上,结合新资料、新信息和开展必要的补充,深化对圈闭特征、储层特征、盖层特征、流体性质与分布特征、气藏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2)气源对比研究

结合成藏条件研究成果,对主要气藏进行气源对比研究,分析油气运移方式和各源岩对气藏的贡献,划分成藏体系或成藏组合。

(3)气藏成藏机理与成藏动力学研究

确定烃源岩内的排烃方向和范围;

研究烃源岩排烃机理;

油气藏流体场、温度、压力场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或控制作用;

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成因研究及模拟;

油气运移的方向、优势通道的确定及形成机理;

油气充注机理与充注程度分析;

成藏期后的保存条件及复杂气水关系成因研究。

④川西拗陷中浅层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

点上,开展典型油气藏解剖(包括成藏背景、气藏的类型、油气水特征、油气源对比、生储盖条件、生烃过程、运移条件、油气充注时间与期次、圈闭条件、保存与改造条件及其配置关系、成藏机理等),进行成藏过程动态恢复;带上对重点富集区带的富集规律进行深入分析;面上对不同成藏组合的成藏环境、成藏机理、成藏过程、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进行差异性对比,全面深入系统地提升川西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地质理论。

4、提交成果

(1)文字报告

成果报告包括阶段报告、交流报告、井位论证报告等均以中石化报告归档格式执行。

(2)基础数据

各类测试分析数据和统计数据册一套(电子)。

(3)主要成果图件不得少于下列图件:

实际材料图1/20万

主要构造变革期全区地层剥蚀厚度图(>2张)1/20万

川西地区各成藏体系油气运移体系划分图1/20万

川西地区各成藏体系油气保存单元评价图1/20万

川西地区各成藏体系主要成藏期古构造图1/20万

川西地区各成藏体系主要成藏期油气运聚平面图1/20万

川西地区陆相主要储层段压力平面分布图1/20万

典型气藏剖面图

不同类型气藏的动态成藏模式图

川西地区陆相主要目的层有利勘探区带预测与评价图1/20万

5、研究期限及进度要求

起止时间:

2012.1~2013.12。

具体要求如下:

(1)2012.5,完成课题设计和样品采集设计;

(2)2012.9,基本完成样品采送和须家河组气藏静态地质特征描述;

(3)2012.12,完成侏罗系气藏静态地质特征描述;

(4)2013.3,完成气源对比研究;

(5)2013.06,完成典型气藏解剖与成藏机理研究;

(6)2013.9,完成天然气富集区带预测与综合评价,提供井位不得少于2口;

(7)2013.12,完成成果报告编写,提交验收。

《成都凹陷陆相领域流体作用与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

项目技术要求说明书

1、项目名称

成都凹陷陆相领域流体作用与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

2、研究任务和目标

通过建立成岩—流体—成藏之间的时间与空间配置对应关系,深入研究成都凹陷陆相领域储层致密化过程的流体作用与天然气成藏动力学过程,揭示储层致密化过程中流体作用、天然气充注与成藏之间的成因关系,进而深入揭示成都凹陷陆相领域致密气藏成藏机理,系统阐述天然气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科学预测致密砂岩气藏有利勘探地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川西致密气藏成藏地质理论,指导下一步勘探。

3、重点研究内容

(1)致密储层流体作用与天然气运聚过程

综合应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致密储层多相渗流理论等新理论、新方法与实验,结合超重力(离心机)多项渗流试验模拟、储层致密化和构造演化研究成果,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成都凹陷陆相储层输导体系与流体化学—动力学演化过程、天然气运聚、成藏过程以及流体成因。

①储层致密化过程中流体成因

A、地层水基础资料分析

收集地层水化学分析资料,并补充采集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建立成都凹陷地下水化学数据库,编制地层水化学参数关系图、水化学场平面和剖面图。

B、致密碎屑岩储层渗流机理研究

根据温度、压力和含水饱和度等资料,通过室内渗流机理试验,揭示地层条件下致密储层气水化学—动力学特征、相态转化、渗流机理。

C、结合储层研究成果和渗流机理试验,研究致密储层的天然气驱替机理,以及地下水体赋存状态、类型与组合关系,分析断层、储层不均质性对地下水和天然气渗流过程的影响作用。

②储层致密化过程中天然气充注、运移、驱替、聚集和成藏机理

A、在构造演化和构造—断裂带演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构造单元的断层、裂缝、不整合面与砂体类型的空间组合,划分成都凹陷输导体系类型,研究不同输导体系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输导体系与生烃灶、源岩、盖层的关系。

B、通过测定和分析典型气藏储层流体包裹体(包括包裹体类型、分布特征、均一温度、形成压力、流体包裹体成分)、自生伊利石K-Ar年龄、储层成岩时间及自生矿物生成序列等多种方法或技术,研究储集层天然气充注时间、充注期次、充注强度,油气的再运移与保存封闭条件,分析天然气成藏期次和各主力储层的主要成藏期;气水在致密储层中的混合、驱替、分异过程。

C、通过测定典型气藏自生矿物中各期次流体包裹体的物化性质,恢复各阶段的地层压力、压力梯度、地温梯度;利用盆地模拟研究成果,分析川西坳陷地层流体压力场的形成与演化;然后分析输导体系和生储盖组合对流体动力场特征的影响作用,以及与天然气运移、聚集、漏失(再运移)和气水驱替的演化过程。

D、通过沉积—埋藏史的恢复模拟,压出水头、超压和古流体势的模拟计算,获得压出水水头、超压、压力系数、流体势等的平面、剖面分布图,分析沉积埋藏水在沉积—埋藏时期的流体运移方向和离心流的演化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分析各主要生排烃期水动力与天然气运聚、气水分布的关系。

(2)水体赋存状态、水体类型及其开发过程的化学-动力学响应研究

①通过分析气藏开发与流体压力场演变,研究水体的大小、能量的强弱、与气藏的距离、沟通方式,以及水体的赋存状态、类型。

②结合储层研究成果和渗流机理试验,研究致密储层的天然气驱替机理,以及地下水体赋存状态、类型与组合关系,分析断层、储层不均质性对地下水和天然气渗流过程的影响作用;分析各种地下水体的成因类型及其开发动态效应。

(3)流体演化过程中天然气成藏与富集规律

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构造、储层等成果认识,通过重点解剖,研究构造作用、断层—裂缝系统、储层致密致密化过程、储层不均质性和生储盖组合类型对地下水和气水渗流过程的影响作用,揭示成都凹陷陆相气藏气水赋存状态、类型与组合关系、气水的分布规律及流体作用对气水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

①总结储层致密化过程中流体输导机理、类型及其演化与天然气运聚方式和富集的关系。

②总结致密储层气水关系的流体化学—动力学成因机理与天然气运聚方式和富集的关系。

③总结流体演化过程中天然气成藏动力学过程,建立动态成藏模式。

④总结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富集主控因素与气水分布规律,优选增储领域与目标。

4、提交成果

(1)渗流试验模拟报告;样品原始测试报告及数据库

(2)成果图件:

①地层水化学参数关系图、水化学场平面图和剖面图;

②成都凹陷陆相各主要目的层系气水预测图,至少6张;

③各地史时期地层压力分布图、流体势分布图,成藏动力学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