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7163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docx

《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docx

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教学教材

 

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

xxx道路路基、基层施工方案

 

xxxx集团

 

一、编制依据

1.《业主提供的电子版地形图》(1:

2000)

2.《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5.《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6.《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7.《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8.《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9.国标《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

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1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1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1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15.《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04-2007)

16.《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二、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xx地质公园一期建设项目公园主园路一期工程

建设范围:

xx地质公园一期建设项目主园路工程位于xx市xx区xx矿山地质公园内,是一条首尾相接的环形公园园区主路,全长5727.763m,是xx地质公园的主要交通道路,建成后将对xx地质公园开发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2.1、平面设计

2.1.1平面设计原则

1.道路平面位置考虑园区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2.严格执行《公园设计规范》。

3.平面布设尽量利用旧路。

2.1.2平面设计内容

xx地质公园一期建设项目主园路工程起终点首尾相接,起终点坐标为:

X=547555.617,Y=492876.338。

路线在K0+000~K1+150沿旧路由北向南布设,在K1+150~K1+425、K1+550~K1+650、K3+100~K3+575处沿山坡布设呈半填半挖形式,余下路线全部按照旧路线型设计,道路最终呈环形形状,道路全长5727.763m。

2.2纵断面设计

2.2.1一般设计原则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道路等级、沿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以及规划竖向设计,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基本要求是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断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为: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加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弃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2.2.2具体设计内容

道路标高结合现有道路情况进行设计。

本道路最大纵坡10%,最小纵坡0.3%,本设计对填挖方进行严格控制。

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

313.437m,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

500m。

道路全长范围内共54个变坡点。

2.2.3平纵组合设计

(1).平纵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及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平面、纵断面线形应均衡,路面排水应畅通。

(2).线形组合应在视觉上能自然的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3).应避免平面、纵断面、横断面极限值的相互组合设计。

(4).平纵线形应相互对应,技术指标均衡连续,以及与之相邻路段的各技术指标的均衡、连续。

(5).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它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2.3横断面设计

2.3.1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设计在规划红线宽度内进行。

横断面形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按照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内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证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畅通,具体为:

0.5m(土路肩)+3.5m(机动车道)+2.5m(慢跑道)+0.5m(土路肩),总宽度7m。

2.3.2各断面设计理由

1、挖方段在边沟外侧设置1.0米宽碎落台。

2、路面横坡:

机动车道与慢跑道设置1.5%的单向横坡。

3、土路肩横坡:

2.5%

4、缘石:

路面外侧缘石采用下卧式15cm×15cm×99cm花岗岩缘石。

三、施工部署

3.1、进度目标

3.2、质量目标

符合施工质量验收相关规范,确保一次性验收合格。

3.3环境与安全目标

(1)责任事故伤亡率为零,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并有效有运行; 

(2)控制、预防环境污染对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音、扬尘进行有组织控制确保达标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严格遵循“ISO-24001环境管理标准”对本工程进行管理,争创鞍山市环境保护达标工地。

 

3.4总体施工安排

根据施工现场情况,拟以园区南侧150米道路作为试验段,根据试验段施工结果指导园区道路整体施工。

 

大面积施工时,根据现场情况分施工段施工,为减少土方运输,施工作业时应相邻施工段连续施工。

四、施工准备

4.1施工技术准备

4.1.1、施工进度控制实施 

(1)确定工程进度控制目标,编制施工作业计划; 

(2)认真落实施工资源供应计划,严格控制工程进度目标; 

(3)协调各施工部门之间关系,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4)收集工程进度控制信息,做好工程进度跟踪监控工作。

 

4.1.2、施工质量控制实施 

(1)确定施工质量控制目标,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体系; 

(2)跟踪监控施工质量,分析施工质量变化状况。

 4.1.3、复核施工图纸 

4.1.4、编制实施性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 

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施工图纸、图纸会审记录以及适用于本工程的各种施工规范,结合现场实际条件和同类工程项目的施工经验,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制完善的实施性施工方案,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同时将工程施工概况、施工方案、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技术措施等及时向有关施工人员进行详细技术交底,以便工程能顺利进行。

4.2人员准备

1、项目管理人员准备 

根据施工要求,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项目管理机构,项目经理负责生产组织、指挥、协调工作。

 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职责分明,各司其责,按制度办事。

 

2、施工队伍准备 

开工前,确定施工班组,根据施工现场进度,陆续完成全部所需人员的进场。

4.3材料准备

4.3.1路基填料

本工程路基填料要求采用碎石土、砾石土以及渗水性较好的石渣填筑,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

路基填料应符合下表规定。

项目分类

(路面以下深度)

填料最小强度CBR

(%)

最大粒径

(cm)

上路床(0~30cm)

5.0

10

下路床(30~80cm)

3.0

10

上路堤(80~150cm)

3.0

15

下路堤(>150cm)

2.0

15

零填及挖方

路基

(0~30cm)

5.0

10

(30~80cm)

3.0

10

 

4.3.2路面材料

1、面层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通过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

路面结构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中粒式沥青砼AC-16F

100

90-100

76-92

60-80

34-62

20-48

13-36

9-26

7-18

5-14

4-8

(1)沥青:

采用90#石油沥青,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

技术指标

90#石油沥青

针入度25℃,100g,5s(0.1mm)

80~100

针入度指数PI

-1.8~1.0

延度15℃(cm)

≥100

软化点TR&B(℃)

≥43

60℃动力粘度(Pa·s)

≤160

闪点(COC)(℃)

≥245

溶解度(三氯乙稀)(%)

≥99.5

离析,软化点差(℃)

≤2.5

弹性恢复25℃(%)

≥60

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后残留物

质量损失(%)

±0.8

针入度比25℃(%)

≥54

残留延度(15℃)

≥20

 

编号

项目

要求

1

石料压碎值(%)

≤26

2

洛杉机磨耗损失(%)

≤28

3

视密度(t/m3)

≥2.6

4

吸水率(%)

≤2.0

5

针片状颗粒含量(%)

≤15

6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1

 

7

软石含量(%)

≤3

(2)粗集料

用于沥青混凝土的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须符合下表要求:

 

(3)细集料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编号

项目

要求

1

表观密度(t/m3)

≥2.5

2

含泥量(小于0.075的含量)(%)

≤3

3

砂当量(%)

≥60

4

坚固性(>0.3mm部分)(%)

≥12

5

亚甲蓝值(g/Kg)

≤25

6

棱角性(流动时间)(s)

≥30

(4)矿粉

采用石灰石加工制成,应干燥、洁净、无团粒,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编号

项目

要求

1

视密度(t/m3)

≥2.5

2

含水量(%)

≤1.0

3

粒度范围<0.6mm(%)

100

4

粒度范围<0.15mm(%)

90~100

5

粒度范围<0.075mm(%)

75~100

6

塑性指数(%)

<4

7

亲水系数

<1

 

(5)沥青混合料要求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技术标准应满足下表:

试验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击实次数(双面)

75

试件尺寸

mm

φ101.6mm×63.5mm

空隙率VV

%

3~5

稳定度MS

KN

≥7.5

流值FL

mm

2~4

沥青饱和度

%

55~70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次/mm)

≥800

≥2400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

≥80

≥85

冻融试验的残留强度比

%

≥75

≥80

(6)其它要求

在半刚性基层顶面上浇洒透层油,应采用慢裂快凝阴离子乳化沥青,用量为1.0L/m3,再撒布石屑后用轻型钢轮压路机稳压,在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前将多余集料扫除。

透层油用乳化沥青,其质量要求见下表:

检测

项目

恩格拉度25℃

1.18mm筛上筛余量(%)

1630C蒸发残余量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

贮存稳定性(%)

残留分含量(%)

针入度25℃(0.1mm)

延度(15℃)

溶解度

(%)

1d

5d

性能

指标

1-6

≯0.1

≮50

50-300

≮40

≮97.5

≮2/3

≯1

≯5

 

2、基层

水泥稳定砂砾组成范围,见下表

 

筛孔尺寸(mm)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通过率

(%)

100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0-3

3、垫层

用做垫层的石渣可由项目所在地的矿山地区直接获取铁矿石加工而成,垫层材料的最大粒径应小于5.3cm。

4.4施工机具准备

五、施工方法

5.1工艺流程

 

5.2具体施工方法

5.2.1基础施工

1、基底处理 

开挖完成后,应对基底土方进行检查分情况进行处理:

 

(1)如基底土方遇软土底层或土基土质较差时,应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土方进行换填或进行其它处治。

换填前应通知监理、设计及业主,对换填厚度及换填范围或相应处治技术措施进行确认。

 

(2)如基底土方符合规范要求或对不良土层处理完成后,用人工配合推土机进行整形,并碾压成活。

成活后,表面应平整、坚实,平整度和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根据规范要求,本工程路床底压实度应>90%。

 

基底处理完成后,通知监理对基底宽度、标高及压实度等进行验收。

 

2、测量放线 

按直线段每15~20米一个控制桩,曲线段按5米~10米设臵一个控制桩放出路床中线、边线。

并通知监理进行验收。

 

 3、拌合 

由于施工场地限制及减少运输,利用开挖好的路基作为拌合场地,利用挖机进行拌合。

由于施工现场不易于存放,一次拌合量应根据施工需求进行拌合,随拌随用。

一次拌合量的确定:

  

4、摊铺 

根据设计要求,沟槽回填土须分层碾压密实,每层厚度不≤25cm,本工程40~80cm路床分两层铺设。

每层铺设厚度为20cm。

 

碎石土拌合好后,根据测量位置和标高,将拌合料人工配合推土机进行摊铺,摊铺的碎石级配分布均匀一致,无明显颗粒分离现象,严禁用四齿耙拉平料堆,造成粗细料局部集中。

 

填料推铺平整应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平地机终平,控制层面无显著的局部凹凸,填筑层面应做成向两侧2%的横向排水坡。

在初平过程中,应配备人工对超粒径骨料进行挑除及对推土机无法碾压的表面或死角进行找平。

终平过程中,人工挂线找平,以细石料找平坑槽。

5、碾压 

碾压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均匀一致”的操作程序进行碾压,碾压应自路基边缘向中央进行,压路机轮外缘距路基边应保持安全距离。

区段交接处应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m,沿线路纵向行与行间压实重叠不小于40cm。

碾压速度控制在3-4Km/h,碾压遍数应按压实度要求,经现场试验确定。

第一遍和最后一遍为静压,其余为振动碾压。

碾压除结构物边上可采用横向碾压外,均应纵向碾压。

对路肩两侧边角压路机不易压到的地方,可采用小型压路机或夯实机及人工夯压。

压实度应达到要求,且表面应无显著轮迹、翻浆、起皮、波浪等现象。

 

施工中还要注意路拱的形成,排水畅通,以利于雨天排水。

碾压成型后,如遇雨淋,无论验收与否,雨后必须重压。

 

6、检测、验收 

碾压完成后,及时进行压实度检测。

检测合格后,上报监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上层路基铺设。

5.2.2基层施工

5.5.1工艺流程

 

5.5.2具体施工方法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级配砂砾底基层用12t以上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18cm。

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

因此,本工程中级配砂砾底基层分两层施工。

1、准备下承层

在准备施工路段,下层路基表面应应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路拱,宽度、高程、平整度、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

并应通过监理验收。

2、施工放样

在下层路基上恢复中线、边线并用石灰洒出坡脚线,每册坡脚线应比设计宽出50cm。

直线段每15~20m设一桩,曲线段每5~10米设一桩,边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石灰土层边缘的设计高。

3、计算材料用量

根据各施工段底基层的宽度、厚度及预定的干密度,计算各段需要的集料数量。

根据料场集料的含水量以及所用运料车辆的吨位,计算每车材料的堆放距离。

4、运输与摊铺

(1)集料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

(2)同一料场供料的路段内,由远到近将集料按计算的距离卸置于下承层上。

卸料距离应严格掌握,避免料不够或过多

(3)料堆每隔一定距离应留一缺口。

(4)通过试验段确定集料的松铺系数,并确定松铺厚度。

(5)用平地机或其他合适的机具将料均匀地摊铺在预定的宽度上,表面应力求平整,并有规定的路拱。

应同时摊铺路肩用料。

(6)检查松铺材料层的厚度是否符合预计要求,必要时,应进行减料或补料工作。

(7)摊铺过程中如发现粗、细骨料集中或离析现象时,应及时翻拌均匀。

(8)用平地机进行整平和整形。

5、碾压

(1)碾压前应洒水,洒水量应使全部砂砾湿润,且不导致其层下翻浆。

(2)碾压过程中应保持砂砾湿润。

(3)碾压时应采用12t以上压路机进行,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

碾压时,后轮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

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

初始碾速宜为25~30m/min,砂砾初步稳定后,碾速宜控制在40m/min,碾压一直进行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砂石表面平整、坚实,无松散和粗、细集料集中等现象。

(4)上层铺筑前,不得开放交通。

6、横缝的处理

两作业段的衔接处,应搭接拌和。

第一段拌和后,留5~8m不进行碾压,第二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与第二段一起拌和整平后进行碾压。

7、纵缝的处理

应避免纵向接缝。

在必须分两幅铺筑时,纵缝应搭接拌和。

前一幅全宽碾压密实,在后一幅拌和时,应将相邻的前幅边部约30cm搭接拌和,整平后一起碾压密实。

六、质量保证措施

6.1保证措施总则

(1)开工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工序报验制。

并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技术教育与培训。

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详尽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

施工中,前一分项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严禁进行后一项工程施工。

建立岗位责任制,强抓个人职责,明确分工,定岗定责。

(2)完善工地试验室,全面检查仪器设备,保证有效使用,确保试验和检测的准确性。

抓好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经常对原材料进行试验,严把材料关,对不合材料坚决不准进场。

(3)控制混合料含水量:

前后场双向检测,出料时检测,碾压前检测,保证碾压时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的±2%。

(4)高程控制:

采用中平测量法,从一水准点测设,闭合至另一水准点

6.2土方开挖保证措施

(1)挖土时应自上向下分层开挖,严禁掏洞开挖。

作业中断或作业后,开挖面应做成稳定边坡。

(2)机械开挖作业时,必须避开建(构)筑物、管线,在距管道边1m范围内应采用人工开挖;在距直埋缆线2m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开挖,且宜在管理单位监护下进行。

(3)严禁挖掘机等机械在电力架空线路下作业。

需在其一侧作业时,垂直及水平安全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

(4)弃土、暂存土均不得妨碍各类地下管线等构筑物的正常使用与维护,且避开建筑物、围墙、架空线等。

严禁占压、损坏、掩埋各种检查井、消火栓等设施。

七、雨季施工

雨季采取划小施工段落,增加平行施工工作面。

保证路面排水系统畅通。

注意天气预报,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情况。

如遇暴雨即将来临,抓紧时间,将已铺好的作业段抢先进行初步碾压。

雨季施工时应采取集中工力、设备,分段流水、快速施工,不宜全线展开。

雨中、雨后及时检查工程主体及现场环境,发现雨患、水毁必须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路基土方应避开主汛期施工,易翻浆与低洼积水地段宜避开雨期施工,路基因雨产生翻浆时,应及时进行逐段处理,不应全线开挖。

挖方地段每日停止作业前应将开挖面整平,保持基面排水与边坡稳定。

雨后摊铺时,应先对路基状况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摊铺,搅拌厂应对原材料及半成品采取防雨淋措施,并按计划向现场供料。

施工现场应计划用料,随到随摊铺。

摊铺段不宜过长,并应当日摊铺、当日碾压成活。

为碾压的料层受雨淋后,应进行测试分析,按配合比要求重新搅拌。

八、安全、文明、环境保证措施

8.1安全保证措施

8.1.2施工机械安全措施

人机配合土方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

机械作业时,配合作业人员严禁处在机械作业和走行范围内。

配合人员在机械走行范围内作业时,机械必须停止作业。

大型机械执行司机岗位责任制,持证上岗,专机专人驾驶,认真填写机械履历卡,非机组人员不得擅自操作。

驾驶室要保持整洁,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严禁酒后操作,严禁机械带病运转或超负荷运转。

定期对进场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整改,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

挖土机回转半径以内严禁站人或者进行挖土、清理等任何工作。

挖土时应自上向下分成开挖,严禁掏洞开挖。

作业中断或作业后,开挖面应做成稳定边坡。

机械作业时,必须避开构筑物、管线,在距管道边1m范围内采用人工开挖;在距离直埋缆线2m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开挖。

严禁挖掘机等机械在电力架空线路下作业。

需在其一侧作业时,垂直及水平距离应符合下表要求。

8.1.2挖机安全操作规程

1、发动机起动后,铲斗内、臂杆、履带和机棚上严禁站人。

2、工作位置必须平坦稳固。

工作前履带应制动,轮胎式挖掘机应顶好支腿,车身方向应与挖掘工作面延伸方向一致,操作时进铲不得过深,提斗不得过猛。

3、在高陡的工作面上挖掘有石块的土方时,应将较大的石块和杂物除掉。

如果土体挖成悬空状态而不能自然塌落时,需用人工处理,严禁用铲刀将悬空土方砸下。

4、严禁将铲斗从运土车的驾驶室顶上越过,向运土车辆卸土时,应降低铲斗高度,防止偏载或砸坏车辆,铲斗运转范围内,严禁站人。

8.1.3自卸汽车安全操作规

1、必须由持有证照齐全的驾驶员驾驶,并应遵守交通规则。

2、启动前应进行重点检查:

灯光、喇叭、指示仪表等应齐全完整,燃油、润滑油、冷却水应添加充足,各连接件不得松动,轮胎气压符合要求,确认无误后,方可启动。

3、启动后,应观察各仪表指示值、检查内燃机运转情况、测试转向机构及制动器等性能,确认正常并待水温达到40度以上,制动气压达安全压力以上,方可起步。

起步时,车旁及车下应无障碍物、人员。

4、行驶中,应随时观察各仪表及各运转部位有无异常,如有,应立即停车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行驶。

8.1.4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1线路架设安全措施:

施工现场临时设施与架空线的垂直距离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并不得小于6m。

电缆沿地面敷设时,不得使用老化的电缆线,中间接头必须牢靠绝缘。

过路处要穿管保护。

埋地敷设深度不小于0.6m或敷设在混凝土电缆沟内,并须覆盖硬质保护层内。

电缆线路采用“三相五线”制接线方式。

2接地与接零:

施工现场使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线中,必须采取三相五线制TN-S接零保护系统。

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的零线或第一级漏电保护器电源侧的零线引出;

保护零线应与工作零线必须分开单独敷设,不得作它用,保护零线(即PE线)必须采用绿/黄双色线;

保护零线必须在配电室(或总配电箱)配电线路中间和末端至少三处作重复接地,重复接地线应与保护零线相连接;

保护零线的截面应不小于工作零线的截面,同时必须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其中,架空敷设间距不大于12米时,采用绝缘铜线截面不小于10mm2;与电气设备相连接的保护零线为截面不小于2.5mm2的绝缘多股铜线;

3配置漏电保护器

施工现场的配电箱(配电室)和开关箱至少配置两级漏电保护器;

漏电保护器应选用电流动作型,一般场合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不大于0.1s;潮湿和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