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082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docx

《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docx

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分析研究进展

关于家蚕人工饲料和营养添食的研究进展

摘要:

21世纪将是一个生物学世纪,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的养蚕业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蚕业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蚕丝的应用也越发广泛本文第一部分较为全面地综述了最近几十年国内外关于蚕丝蛋白的组成、结构、性能的研究。

介绍了蚕丝的理化性质,介绍了蚕丝在化妆品生产,营养和医学方面的应用。

第二部分综述了桑蚕人工饲料育的历史和研究近况以及生产应用情况。

强调了我国与日本相比,我国桑蚕人工饲料无论在研究方面还是实用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今后应从降低成本、提高饲料效率、清净育、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是有很大意义的。

另外重点介绍了近年国内关于影响家蚕摄食和生长的人工饲料理化因素的研究。

第三部分概述了在家蚕人工饲料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过的一些添食试验。

总结了近来随着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及家蚕营养学研究的进展,对营养添食的种类、添食方法、增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所进行的一系列探讨。

受家蚕人工饲料和畜禽饲料研究的启发,在单项营养物质添食的基础上,以复合型营养、多效能为主要特色的蚕用添食剂的开发研究也进行了许多研究,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

蚕丝蛋白,理化性质,家蚕人工饲料,家蚕营养添食

1蚕丝蛋白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能

从基础科学的角度看,高分子化学今后的主要研究目标应该是阐明生命科学中的高分子化学基础或者说高分子化学模拟,如酶的模拟,生物膜的模拟等。

生物大分子是目前高分子领域中很活跃而且富有挑战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1]。

蚕丝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天然蛋白质之一,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纤维,主要应用于纺织品中。

近来它还应用于生物技术、医药、精细化工等诸多方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已有好几本专著进行总结[2]。

蚕丝具有纯度高,来源广等一系列优点。

尤其我国是丝的生产大国,家蚕生丝产量已占世界一半,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无论从基础科学还是从应用科学来看都是很有意义.

1.1茧丝是由丝素蛋白(Fibroin)和丝胶(Sericin)两部分组成,丝胶包在丝素蛋白的外部,约占重量的25%,蚕丝中还有5%左右的杂质[3],丝素蛋白是蚕丝中主要的组成部分,约占重量的70%[4]。

丝素蛋白以反平行折叠链构象为基础,形成直径大约为10nm的微纤维,无数微纤维密切结合组成直径大约为1m的细纤维,大约100根细纤维沿长轴排列构成直径大约为10

m~18

m的单纤维,即蚕丝蛋白纤维[5]。

1.2丝素蛋白的聚集态结构被认为由结晶态和无定形态两大部分组成,结晶度在50%~60%左右,曾有人提出了一种嵌段分子模型[6]。

丝素蛋白分子的构象可分为二类,即SilkⅠ和SilkⅡ结构,SilkⅠ结构包括无规线团(randomcoil)和α-螺旋,SilkⅡ结构呈反平行β-折叠[7]。

丝素蛋白由于具有多孔性及较高的吸水回潮率,因此透气性好、光滑柔软、手感好、穿着舒适。

从40年代起,人们发现其从175℃开始逐步失重,颜色由白变黄,至280℃完全变黑[8]。

丝素蛋白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的使用性能,但在紫外光照射下,氨基酸组成发生裂解,白度明显下降,力学性能和热性能也大幅度下降,而且丝素蛋白又难于染色和易于褪色等[9]。

长期以来,蚕丝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纺织工业上,最近几年对它的不断研究、开发,它的应用范围已涵盖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10],如应用于手术后的缝合线、涂料、化妆品、药物的缓慢释放、分离膜及生物活性物的固定化和生物传感器的制作等[11]。

2桑蚕人工饲料育的历史和研究近况以及生产应用情况

既然蚕丝有如此中大的作用,如何通过研究不同营养条件下家蚕丝腺的发育提高丝蛋白的产量,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问题。

对产丝器官丝腺发育和基因表达的研究对于增加产丝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蚕是典型的单食性昆虫,以桑叶作为唯一的食料[12],在缺桑的时候或地方,虽也有人用拓叶,蒲公英,葛昔等饲养,即使能生长发育,但饲养的效果,远不及桑叶[13]。

为什么千百年来,有不少人曾进行过改变桑蚕食性的尝试,而终于失败呢?

原来桑蚕的取食行为,是在野生时代的系统发育中,逐步演化而来的[14]。

由于这种食性,在自然淘汰和生存竞争中,因对物种的保存有利,成为一种遗传性而固定下来[15];又因几千年来,人类发现蚕丝的经济价值以后,就用桑叶饲养,这种单吃桑叶的生活习性,更加巩固[16]。

因之,现在我们所饲养的桑蚕,它的消化器官的构造和机能,以至新陈代谢的特点等,也完全同这种单食桑叶的食性相适应。

例如蚕的咀嚼式的口器,适于咬食桑叶,消化管的容量和生理活动,适于消化大量而粗硬的叶子,消化液的性质和所含的消化酶类,都与桑叶的性质和成分相适应[17]。

既然如此桑蚕的食性是相当稳固,不容易以人为的方法,使其动摇的。

如果蚕的取食,只是为了满足它的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那么世界上有很多植物,营养成分不低于桑叶,为什么蚕只爱吃桑叶,对于其他植物,宁愿在旁边饿死也不吃?

因此有人推想桑叶中必然有某些物质,能引起蚕的取食;至于其他植物,可能是没有这些刺激物或是含量太低,不能引起取食反应;也可能有些植物含有避忌物,使它厌恶。

此后,昆虫学家们更深入研究,从生理学方面探索食物刺激的作用,取得进一步的认识。

依照Schconhoven(1967)的说明,这种白花蝶的口器,有感化细胞,对刺激物能作出反应。

他们发现这种蝶的每一个下颚,有两个感化细胞,只要芥子油的糖苷,达到十万分之一至一百万分之一克分子浓度,就能引起反应[18]。

到五十年代,日本研究桑蚕为什么会找到桑叶,认为由于它的每一个下愕,有一条专门接受食物刺激的感觉毛,对选择食物,起重要作用。

而桑叶所以能吸引蚕的就食,是由于叶中含有某种挥发性的物质,如己烯醇,己烯醛之类,在一定的距离内,能吸引蚕的爬近。

如切除蚕的下颚,可使吃其他植物,是由于它失去了鉴别食物的能力[19]。

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人工饲料研究的进展,对桑蚕的食桑秘密和感觉神经的特殊机能,就更加了解。

2.2日本石川氏等的电生理学的研究,认为桑蚕的食性,是由桑叶中某些营养成分的刺激性引起。

蚕的下颚各有八个接受刺激的感化细胞,其中有三个对糖类,一个对盐类和酸类,一个对水分起反应,对蔗糖的反应最为敏感,一万分之一克分子浓度的蔗糖液,就能引起反应。

如按桑叶中各种糖类的不同浓度,配合成混合液,也同样为蚕的感化细胞所接受。

脉冲波基本上与桑叶的浸出液所引起的刺激相同。

这说明有大量来源于桑叶的营养物质的感觉信息,被桑蚕所获得[20]。

石川氏等后来又在八个感化细胞中,发现有一个对桑叶以外的植物叶子,抗拒作用,而认为食性的表现,主要在于嗜食作用和食拒作用之间的比例而调节[21]。

在七十年代初期,滨村氏用一个7x35公分的盆子,一端放浸过新鲜桑叶冷酒精抽提液的滤纸,另一端放经过抽提的桑叶残渣,中间放置一些五龄蚕儿。

加盖后约三十分钟,蚕都爬到滤纸的一边,但不咬食,可知抽提物只起吸引作用。

又如把残渣放在蚕体的下面,是会被咬食的,可知残渣虽能引起蚕的咬食,但没有吸引力。

又如把浸过桑叶残渣的甲醇抽提液的琼脂,放在蚕体下面,蚕也起劲地咬,但不吞下;只当混入一些桑叶残渣时,蚕就连续地吞咽。

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桑蚕的食性,支配于下述的三个因子。

第一是引诱因子,桑叶中含有属于类萜的物质,如柠檬醛、萜烯乙醋等(也就是前述的酒精抽提物),这些挥发性物质的分子,散布于空气中,当蚕的感化细胞受到刺激时,蚕便会跟着气味的方向,找寻桑叶。

第二是咬食因子,在桑叶中含有谷固醇、黄酮类等,有美味能刺激蚕的咬食。

这些物质有脂溶性的,也有水溶性的,因此不仅存在于酒精抽提液,也存在于桑叶残渣中。

第三是吞咽因子,吞咽的效果一般是用排粪的粒数来检查的。

从人工饲料的实验表明,当除去纤维素粉之时,排粪很少,而吞咽因子主要是桑叶中的纤维素,有了它的存在,才能引起连续吞下[22]。

2.3桑蚕的人工饲料,在国外已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史。

初步解决了冬期保种的缺桑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桑蚕不吃桑叶也能完成一个世代的生长发育,满足了人们多年以来的期待。

于1960年日本的福田和伊藤二人,差不多同时分别开始研究,各人提出了自己的配方和制法。

此前有关蚕的食性和营养知识,还十分幼稚,因此方法也是简单的。

例如福田的方法,用干桑叶粉加入大豆粉、糖、蒸馏水,用淀粉使之凝固成为糕状,并加入一些防腐剂和维生素,放入培养皿中使凝成薄片,以适应蚕的咬食。

第一次的成绩,养蚕110头,只有36头结茧,24头化蛹,全龄经过45天,一个茧的茧层重只有86毫克,并能产下少量的卵。

初步结果只说明不用新鲜桑叶,也能使桑蚕生长发育,但饲养成绩不好。

后来经过许多人的继续研究,不断改进配方和饲育法,几年之后,饲育成绩逐步提高,大约到了1965年,在配方方面已大为改善,需要人工饲料颇多,为便于科研单位的使用,日本市上已有由工厂生产的罐头人工饲料出售[23]。

在人工饲料初步成功之后,引起蚕业界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在蚕丝业日趋衰落的日本,对利用人工饲料,发展机械化养蚕,亦即所谓养蚕工厂化,寄予很大的希望,因而人工饲料的研究,曾一度进入高潮。

到1975年的人工饲料的配方已接近于定型化,研究也基本上结束,此后要继续进行探索的是围绕人工饲料实用化的其他问题,例如1976年日本的蚕丝科研计划,包括:

育成适合于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怎样在制种方面使用人工饲料,以给饵机为中心的机械化饲育;人工饲料育的蚕病对策;制丝加工技术如何配合;人工饲料育的收益性和经营管理的对策等问题[24]。

2.4桑蚕人工饲料作为一门新技术,它已不容置疑地得到社会的肯定。

在研究方面,今后人工饲料育的发展方向,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2.4.1降低成本,提高饲料效率目前对桑或人工饲料的消化率约为30%,小蚕人工饲料的饲料费要占总经费的50~60%,桑生产费约占茧产值的50%。

如能降低人工饲料成本同时提高饲料效率,就能使蚕茧生产费用显著下降。

通过品种改良,茧层量提高了0.2~0.5克,这主要是食下量的增加,并非饲料效率提高。

畜收业1977年与1950年相比,饲料效率提高了一倍。

因此培育适应人工饲料的蚕品种,还应重视提高育成蚕品种的消化率。

2.4.2清净育人工饲料育所需环境为23~30℃,相对湿度80一85%,人工饲料富含营养物质及水分,在此环境中极易腐败。

饲料中添加防腐剂及抗生素是有效的,但防腐剂量增加对蚕的生理有影响,故必须实行清净育,导入的空气要用防菌过滤器。

2.4.3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目前只有小蚕期使用人工饲料。

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实用化,在原种计划生产和防止微粒子病等方面是有很大意义的。

近年来,人工饲料的组成巳显著改善,从技术角度讲,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是可能的[25]。

2.5我国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于1964年前后,在蓖麻蚕的研究上,也进行过人工饲料的配制,他们用蓖麻叶加入洋菜或石花菜,添加微量的青霉素,配合糖和其他养料,制成牙膏状的人工饲料,也能使蓖麻蚕结茧产卵。

与日本相比,我国桑蚕人工饲料无论在研究方面还是实用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在我国人工饲料尚处于起步阶段。

人工饲料研究作为科技储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必须加快研究速度,缩小与日本的差距。

已故蚕业界著名教授陆星垣曾预言:

“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将成为我国蚕业发展的方向”。

这是对我国蚕业今后发展趋势的高瞻远瞩。

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浙江江苏等主要蚕区情况更是如此。

要进一步发展蚕茧生产,按“先种桑,后养蚕”这种传统生产方式,势必与粮、棉等作物争地况且这种发展方式最后要受到土地的限制,人工饲料能够克服这些缺点。

尽管人工饲料费用要比桑叶育高,但小蚕(l~3龄)饲料仅占全龄的5%左右,且小蚕人工饲料育能有效地防病、包括防止氟化物等废气中毒、省力等桑叶育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实行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是完全可能的[26]。

2.6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家蚕的人工饲料全龄育问题一直无法攻克。

近几年国内开始了另一种思路的增产饲喂研究。

这就是关于家蚕营养添食的研究。

桑叶碳水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纤维素和果胶,但蚕体不能利用它们。

蚕体能够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有还原糖(葡萄搪、果糖和麦芽糖等)、蔗塘、淀粉和糊精。

蚕体对淀粉和糊精的消化吸收率因蚕品种而不同,一般为16一65%。

其原因为消化液中淀粉酶活性强弱不同。

平田氏等认为,由于蚕体能高效率地利用桑叶中的可溶性糖类,因此即使消化液中淀粉酶活性高的蚕品种,多糖的利用也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生产上有许多缺少消化液淀粉酶的蚕品种,它们仍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

因此,桑叶中可溶性糖类对蚕体的营养价值较大,了解蚕体对桑叶中可溶性糖类的吸收利用效率,在理论上和生产上均有一定的意义[27]。

2.6.1伊藤(1961)认为,在营养物质的添食试验中,由于桑叶中存在着相同营养效果的物质,而且桑叶中的这些物质在数量上已经满足了蚕体的营养要求,这时添食物质的营养价值即使很高,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桑叶中的蔗塘含量达4%左右,蚕体在五龄期间对桑叶蔗糖的消化吸收率仅为63.52%(雌蚕)和51.03%(雄蚕),说明桑叶中的蔗糖在数量上能够满足蚕体的需要,而且桑叶中的许多其他糖类有与蔗糖相同的营养效果,这时再添食蔗糖,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即使在桑园严重光照不足的条件下,蔗糖的含量也只减少16.6%。

无论在光照叶还是遮荫叶上再添食蔗糖,都不能增加蚕体对蔗搪的消化吸收量,反而降低了消化吸收率。

蚕体对桑叶碳水化合物要求的满足是桑叶中各种糖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桑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满足蚕体对碳水化合物的要求。

伊藤(1962)还认为,饲料中搪和蛋白质含量的比例严重影响蚕体的生长发育,两者存在着最适比例。

即饲料中搪和蛋自质在数量上相互处于最适比例的情况下,饲料效果最好蚕体生长发育最佳,增加饲料中糖或蛋白质的数量,打破这种平衡,蚕的生长发有就变差。

因此认为,桑叶是蚕最好的饲料,蚕体内的生理构造已经完全适应桑叶的化学组成,桑叶中糖和蛋白质的含量比一定是最适合蚕体的生理要求[28]。

这时添食蔗搪,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反而不利,从这一观点出发,添食蔗糖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Ito(1960)和Niimura(1964)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饲料和高温处理过的滤纸中添加蔗糖能刺激幼虫的摄食[29]。

2.6.2吕顺霖试验的结果表明,除良卵率和蚕卵孵化率以外,蚕茧和蚕种产质量的各项指标在光照叶和遮荫叶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的水平,说明日照不足也严重影响蚕体的生长发育,从而使蚕茧和蚕种的产质量下降,但这种不良的影响不能用添食蔗搪来弥补。

现代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不单是糖和淀粉,同时还合成大量的其他物质。

矢泽和山下应用14CO2示踪法研究桑树的光合作用,给与14CO2后的桑叶中,5秒钟14C大部分被同化为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和三磷酸甘油酸,前面三种氨基酸都可以用来合成桑叶蛋白质。

所以日照不足的桑叶中减少的不单是糖类,还有许多其他物质,以致全面影响幼虫的营养,使蚕茧和蚕种的产质量下降,因此添食蔗糖并不能消除和减轻桑园日照不足所造成的损失。

2.6.3在1997年刘明辉等的实验结果可得。

中日系品种在全叶添食时,区组内及区组间全茧量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添食蛋白质或蛋白质加葡萄糖均不能导致全茧量增加。

添食蛋白质或蛋白质加葡萄糖均不能导致全茧量增加;添食蛋白质或蛋白质加葡萄糖都不能导致茧层率的提高。

刘明辉等在报告中建议添食时虽然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了,而且有的品种食下量和消化量也增加了,但全茧量和茧层率并未增加,说明所吸收的蛋白质不能转化为蚕丝蛋白,要想提高蚕茧产量,单纯地添食蛋白质无济于事,关键应以提高叶丝转化率着手[30]。

2.6.4在吴载德,徐俊良等的报告中,我们看到该课题组通过应用正交设计试验、方差分析和Duncan怡多重比较,对于叶质、蚕品种以及几种添食物与叶丝转化率的关系归纳如下,

2.6.4.1叶质是影响叶丝转化率的最重要因素。

无论春期、早秋或中秋期,凡6龄吃嫩叶者,发育经过快、用桑量少、产茧量及全茧量均高,故叶丝转化率也突出地高于老叶和中叶,达到极显著和显著差异程度。

投喂中叶的蚕中,除春期因5龄发生轻度蚕病而使结茧率、产茧量等下降而使叶丝转化率略低于老叶外,其它均是投喂老叶的蚕儿发育最差,叶丝转化率最低。

2.6.4.2蚕品种对提高叶丝转化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故认为要提高叶丝转化率,选用好养高产的蚕品种和加强防病措施是重要的。

2.6.4.3通过添食,增加蚕体必需营养来提高叶丝转化率,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但其效果然因添食物种类、剂量和添食时期而有显著差异。

春期加0.7%和1.4%尿素对清水区均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肯定了尿素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摸清最有利的添食浓度,早秋以0.5%、0.7%、1%三个位级的浓度进行比较,虽因浓度很接近,位级间差异未达显著程度,但效果还是肯定的,无论产茧量、叶丝转化率均是0.6较高。

维生素B6添食,无论每克桑叶添加60微克或100微克,对提高叶丝转化率均有效果,尤以的微克效果最好,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试验认为,维生素C、赖氨酸、磷酸氢二钾添食等,对提高叶丝转化率均无显著效果,浓度过大甚至有相反的作用。

认为尿素和维生素B。

是较理想的添食物。

2.6.4.3比较了春、早秋、中秋各期,各试验号不同组合对叶丝转化率的关系。

理想组合中嫩叶是基本条件。

通过试验,肯定了叶质、蚕品种、尿素和维生素B6对提高叶丝转化率的作用,指出了提高叶丝转化率首要因素是叶质,应努力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打好物质基础;其次是选用好养高产、叶丝转化率高的蚕品种;关于营养添食,从嫩叶效果特好和添食尿素以及维生素B。

有显著效果分析,主要应增加5龄饲料中作为造丝基本原料的含氮化合物,而维生素B[31]。

2.6.5李秀艳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添食15N尿素后6~7日调查的结果,尿素区食下率为62.63%,比清水对照区(60.67%)提高1.96%。

以上结果表明,尿素添食能促进蚕儿的食欲,增加食下量,提高食下率。

尿素的增加,并不妨碍蚕正常的消化吸收率。

相反,尿素区消化量在添食后2、4日(即5龄第3、5日)为50.5克、消化率为36.6%,比清水对照消化量35克,消化率28.34%,分别提高15.5克、8.26%。

添食后5日(即5龄第6日),尿素区消化量为24.5克、消化率为32.9%,比清水对照消化量(23.05克)提高1.45克,消化率(31.8%)提高1.1%。

添食后6、7日(即6龄第7~8日),15N一尿素区消化量为19克,消化率为17.04%,比清水对照消化量(14.5克)提高4.5克,消化率(13.40%)提高3.64%。

总之,5龄蚕自添食尿素后到上山前,食下量与消化量总的调查结果表明,尿素区食下率比清水区高4%,消化率比清水区高5.16%试验运用了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用15N标记的尿素进行叶面添食养蚕,对桑叶、蚕体组织、丝腺及蚕蛹、茧壳等进行了质谱分析[32]。

2.6.6此外陈子元,吴载德等示踪法证明:

5龄中期叶面添食尿素(0.5%),之所以能提高产茧量及茧丝量,是由于尿素中的氮被桑叶吸收,被蚕食下后借转氨酶的作用,使非蛋白态的氮化物转变成蛋白态氮,并参与丝物质的合成,因而提高了产丝能力。

在5龄期适量添食尿素,可提高蚕体内脉酶的活性,增加蚕体内氨基的生成,并通过转氨酶的作用,生成造体和造丝所必需的氨基酸,起到改善叶质与提高叶丝转化率的效应。

按0.5%尿素浓度在五龄期每天添食一次情况下,添加的尿素氮有25~33%被蚕体吸收并保留在蚕体内,其中大部分转移到丝腺中,并在以后吐丝结茧过程中不再转移,吐丝以后还保留在丝中,说明这部分尿素氮已转化为丝素成分。

但从总氮中所占比例看,对产量的贡献不过1%左右,所以尿素添食对蚕茧产量和出丝率的直接作用可以忽略。

还查明了没有吸收的尿素氮有25%左右从蚕粪中排出,30%可能由尿素直接分解后以NH3形式损失,有待进一步查明。

此外,氮素平衡的测定结果尿素添食有促进蚕对桑叶氮的吸收和转化的趋向,值得进一步研究[33]。

2.6.7与尿素相比添食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中对蚕营养价值高,且来源广,价格低廉的蛋白质。

据沈增学(1984)报道,在蛋白质含量较低的秋季中下部桑叶上,用1%~2%的脱脂大豆粉喷叶喂蚕,全茧量和茧层量分别提高1%~4%及7%。

但对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糖含量较低的嫩叶,添食效果不明显。

添食用大豆粉必须要经过脱脂和脱毒处理,否则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拒食物质,会抑制蚕的取食和消化吸收,甚至引起中毒。

2.6.8在动物蛋白中,用皮革厂下脚料经碱性水解制成的蛋白粉,含有蚕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且有相当一部分已转化为多糖和游离氨基酸,有利于蚕的消化吸收。

据王彦文等(1995)试验,在5龄期用该蛋白粉2.5%的浓度添食,可明显地节省桑叶,促进发育,提高茧层率,将其与糖、维生素混合添食,效果更为明显。

本产品来源广,价格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蚕用蛋白源,很有必要开发利用[34]。

3家蚕营养学研究的进展,对营养添食的种类、添食方法的探讨

3.1氨基酸添食:

据格鲁吉亚科技人员试验,用赖氨酸、精氨酸及蛋氨酸按适当比例配合添食,可减少用桑量17.7%,产茧量、产丝量提高5%~13%但仅添食赖氨酸价值不大(徐俊良等,1981)北野(1981)用分解丝胶蛋白得到的含16种氨基酸的混和氨基酸,加水配成含天冬氨酸2~15ppm的水溶液喷洒桑树,10~25天后采叶喂壮蚕,产茧量和茧层量可提高20%左右,并促进桑树生长,该技术获日本发明专利。

蛆制剂中含有17种氨基酸,尤以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含量丰富,很适合丝蛋白合成的需要。

覃明和等(1989)用50-100倍的蛆Nil制剂给蚕添食,可增强蚕的体质,茧层量提高6%~11%,茧丝长增加18~95%。

3.2尿素添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尿素添食试验有大量报道,并在生产上一度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已探明如下几种使用方法。

3.2.1叶面施肥法:

在5龄用叶前7~10天,用0.5%的尿素液喷桑树,可提高桑树的光合能力和桑叶的营养价值,产叶量提高13%以上,5龄用此叶喂蚕,产茧量和茧层量可提高5%左右,在干早季节喷施、或与磷酸二氢钾混合施用,效果更为明显(李秀艳等,1981,1982;黄南英,1985;郭宝聚等,1982).

3.2.2直接添食法:

春蚕期用0.5%、秋蚕期用0.7%的浓度喷叶喂大蚕,一般产茧量、产丝量可提高5%左右,叶丝转化率也有所提高(李秀艳等,1982;徐俊良等,1961,1962;沈景高等,1983;李秀艳等,1983)。

在缺叶时使用或与蜕皮激素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张乃达,1984)。

3.2.3桑贮法添食:

即先将尿素液喷于采来的桑叶上,贮桑U-IL小时后再喂蚕,使用浓度为0.3%左右。

试验证明,本法比直接添食效果更好(虞和伟等,1984)。

很可能尿素被桑叶细胞吸收后,已部分转化为氨基酸,从而提高了利用率。

对添食尿素的增丝机理研究表明,桑叶育的蚕体内存在尿素酶,而且尿酶的活性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MinTaeJin,1980)它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基,再经转氨酶的作用生成氨基酸,从而增加了合成蛋白质的原料用15N尿素添食研究证明,添加的尿素氮有20%以上进人蚕体,最后约有15%~25%转移到茧层中。

这说明尿素氮确能转化为丝物质,但其对增丝的贡献仅0.8%~1%,故尿素增产的直接作用不大,很可能是通过尿素添食,促进了桑叶氮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同时提高了蚕体尿酶的活性,使蚕代谢中产生的尿素利用率提高(徐俊良等,1982;陈传群等,1988;张勤争等,1985;李秀艳等,1983)。

3.3其他含氮物添食:

用一定浓度的氯化按、硝酸钾、高抓酸按等给蚕添食,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