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 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054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 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 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 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 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 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 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docx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 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 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 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docx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本前置学习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笔记

学段一 文本前置学习

第4课

(1)《论语》十二章

一、诵读理解,疏通文意

1.

解释加点词语

理解性默写

(1)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逸),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1)君子“好学”的标准有三条:

一是在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即“敏于事而慎于言”;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即“就有道而正焉”。

(2)子曰:

“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2)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

(3)子曰:

“朝闻道(道理,真理,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可矣。

”(《里仁》)

(3)“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子曰:

“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4)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

“见贤思齐(向……看齐,与……一样)焉(代词,他),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

(5)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本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

“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

(6)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强),任(担子,担当的东西)重而道远。

仁以为(把……作为)己任(责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

”(《泰伯》)

(7)这段话包含三个因果关系: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任重”是因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道远”是因为“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停下来),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下)一篑,进(前进),吾往(前进)也。

”(《子罕》)

(8)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吾往也”。

(9)子曰:

“知(同“智”,智慧)者不惑(疑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9)孔子从智慧、仁义、勇敢三个角度阐述君子之道的句子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约束自我)复礼(恢复用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称许)仁焉。

为仁由(靠)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条目,细则)。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资质愚钝),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

”(《颜渊》)

(10)孔子认为“仁”就是“克己复礼”,达到“仁”的境界要“为仁由己”,具体的操作方法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1)子贡问曰:

“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实践)之者乎?

”子曰:

“其(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恕(推己及人)’乎!

己所不欲,勿施(施加)于人。

”(《卫灵公》)

(11)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子曰: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那)《诗》?

《诗》可以兴(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之事(侍奉)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12)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二、语言梳理与探究

2.请查阅相关工具书,仿照例图的格式,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字拟写一则“字条”。

(1)道  

(2)彬  (3)就  (4)事

喻:

构造

形声字。

本义

喻同“谕”。

告知的意思。

演变

①本义为“告知”:

使使喻齐王及诸侯。

②引申指“开导”:

今略举大端,以喻吏民。

③又引申指“明白,了解”:

不能喻之于怀。

④再引申为“打比方”:

王好战,请以战喻。

⑤又用作姓。

注意:

今“了解”“比喻”用作“喻”,上告诉下用“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例图参考《汉字源流字典》,《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兼具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功能的通用字典。

拟写“字条”必须查阅工具书,联系所学,拓展新知。

具体略。

3.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克己复礼”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

有人认为,“克”是“约束”的意思,也就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有人认为,“克”是“能够”的意思,也就是能够按照自我意愿行事,又合于礼。

你赞同哪一个观点?

从《〈论语〉十二章》或其他章节中任选几则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关于“克己复礼”的论争持续至今日,能通过阅读《论语》形成自己的判断即可。

表示“约束”的证据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

表示“能够”的证据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

三、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4.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图的空白内容。

答案 ①论“仁” ②论“道” ③论修己与待人

四、辨析概念,深入理解

5.理解“好学”概念

(1)请结合《〈论语〉十二章》,说说“好学”的标准或条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坚定学习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②学习(工作)中应是多做少说。

③遇到机会,时常向道德高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2)孔子认为“好学”之“学”学什么?

请结合第十二章谈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认为,“学”主要是学《诗经》经典。

不学诗,无以言。

学习《诗经》,可以培养自己的联想与观察能力,可以锻炼自己的合群性,不仅可以学到自然知识,还可以用在与父母、国君的相处上。

总之,要“学”的内容很广泛。

6.理解“仁”概念

(1)什么是“仁”?

孔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

请解释“克己复礼”的内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践行礼仪,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前者为内,后者为外;前者为知,后者为行。

总之,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2)下面的句子都带有“仁”字,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释“仁”的。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③仁者不忧。

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①句是说“仁”与“礼”“乐”的关系。

“仁”是“礼”“乐”的根本要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②句是说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沉重责任。

士人应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践行它。

第③句是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的标准,“不忧”是其重要指标。

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何为仁的时候,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

第④句讲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

强调践行的主动性和内在性。

7.理解“道”概念

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

哪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就有道而正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个“道”是道理、真理。

第二个“道”是路。

第三个“道”是道德,侧重指品德、学问。

第一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

因为这句话是孔子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誓言。

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8.理解“君子”概念

“君子”是《论语》中十分重要的词语,同时,作为中华民族道德评价的标准,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君子”在春秋早期是一个地位词,主要指各级贵族。

到了孔子心中,就变成了道德修养高尚的代名词。

请结合《〈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内容,谈谈如何成为君子或者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①重义轻利。

②见贤思齐。

③文质彬彬。

④推己及人。

⑤勇于担当。

⑥追求真理。

⑦敏慎好学。

⑧克己复礼。

五、体味语言,赏析表达

9.《论语》语言精微、凝练、隽永,又不乏生动,请结合这一特点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朝闻道,夕死可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包含了闻道的欣悦、殉道的宁静与平和,用语寻常却极其隽永。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彬彬”形容两者配合得十分适当,既不偏胜于文,也不偏胜于质,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叠字的使用,很有形象感。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譬如”一词表明堆土成山用了比喻,说明功亏一篑的深刻道理,只出现喻体,未出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

10.《〈论语〉十二章》在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

②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

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③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

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附:

助读资源

1.《论语》成“经”

《论语》全书共20章,首创“语录体”。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一般来说,《诗》《书》《礼》《易》《春秋》称为“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传”,《传记》《孝经》《论语》《孟子》都是“记”,而《尔雅》则为训诂之作。

2.儒家千年史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战国孟子、荀子加以继承发展。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家地位得到飞跃性提升。

两宋程颐、程颢及朱熹倡导理学,将儒家思想概念化、系统化、逻辑化、心性化,合称为“程朱理学”。

明朝严格执行八股取士制,儒家地位得到强化,陆九渊、王阳明将儒学发展成为影响深广的“心学”。

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让儒学焕发了新的生机。

晚清康有为等则重新审视儒家学说,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针对时弊推陈出新,使之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3.名家评点

(1)道所以济民,圣人存身,为行道也。

济民以道,非为济身也。

故云诚令道朝闻于世,虽夕死可也。

伤道不行,且明己忧世不为身也。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引栾肇语

(2)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见义不为,见其过而内自讼,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数处“见”字皆是人所易见者,难处全在下截。

徒责其知之不真,而不责其志之不笃、行之不勇,非圣人当下立言之意也。

——[清]焦袁熹《此木轩四书说》

(3)弘毅以器识言,重远以事功言。

盖必有此器识,而后能建此事功也。

士之义推十合一,通古今而任事者也。

由士而大夫,由大夫而卿相,而君,皆由士推而上之。

——[魏]何晏集注[南朝·梁]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

(4)夫《诗》,温柔敦厚者也。

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

自理道之说起,人各挟其是非以逞其血气。

激浊扬清,本非谬戾,而言不本于性情,则听者厌倦,至于倾轧之不已而忿毒之相寻。

以同为党,即以比为争,甚而假宫闱庙祀储贰之名,动辄千百人哭于朝门,自鸣忠孝,以激其君之怒,害及其身,祸于其国,全戾乎所以事君父之道。

余读《明史》,每叹诗教之亡,莫此为甚。

——[清]焦循《毛诗补疏序》

附:

积累卡片

1.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文胜质则史

古义:

虚饰,浮夸。

今义:

历史。

一日

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

一旦。

今义:

一天。

小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

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2.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士不可以不弘毅

形容词,广、大

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动词,扩大

迩之事父

动词,侍奉

请事斯语矣

动词,实践,从事

敏于事而慎于言

形容词,勤勉

回虽不敏

形容词,灵敏

3.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死而后已

停止

可谓好学也已

同“矣”,表陈述语气

人而不仁

连词,表假设,如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

任重而道远

连词,表递进,而且

其“恕”乎

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大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君子喻于义

介词,对

勿施于人

介词,给

4.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固定句式

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

宾语前置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作“省”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不亦……乎”,“不也……吗”

定语后置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而……者”为语言标志,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之)一言乎”

5.文中成语

(1)食无求饱:

饮食不要求饱。

指饮食有节制,生活要求不高。

(2)居无求安:

居住不要求舒适。

指不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

(3)见贤思齐: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4)文质彬彬: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5)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6)克己复礼: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2)大学之道

一、诵读理解,疏通文意

1.

解释加点词语

理解性默写

(第1段)大学(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之道(根本原则),在明(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志向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四句,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地论述了志向坚定带来的一系列益处,也是达到“至善”境界的过程。

(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使……端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使……真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

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治理得好),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3)《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4)《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5)《大学之道》中,写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理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

(6)《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大学之道》中,写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学问的句子是“物格而后知至”。

(8)《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说明了“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9)《大学之道》中,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修身”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上至国君、下至黎民,无一例外。

二、语言梳理与探究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从中体悟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点。

(1)

(2)

(3)

(4)

规律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真诚/使……真诚 

(2)端正/使……端正

(3)整齐有序/使……整齐有序 (4)美好的/使……彰明

规律特点:

形容词放在主语或名词后面,充当谓语与修饰成分,其后一旦带了宾语(或名词),该词可能活用为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三、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3.《大学之道》围绕“三纲”和“八目”谈儒家成人进修的基本原理。

请根据“三纲”“八目”具体所指,思考其联系,补写下面的结构导图。

答案 ①明明德 ②亲民 ③止于至善 ④格物 ⑤致知 ⑥诚意 ⑦正心 ⑧修身 ⑨齐家 ⑩治国 ⑪平天下

四、“三纲八目”,深入理解

4.结合《大学》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的关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认为,这是“大学之条目也”。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展开的。

“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对应的是“三纲”中的明明德阶段;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对应的是“三纲”中的亲民阶段。

中间的“修身”,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

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5.《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请简要阐释这种关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这种关系强调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修己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的。

附:

助读资源

1.《大学》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一部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2.《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3.名家评点

(1)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明,明之也。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2)须是到至当处而不迁,方是止至善。

故自理之得于心者言则曰“明德”,自理之见于事者言则曰“至善”,求其初则非二物也。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

言明德、新民两事皆当止于此而不可迁也。

总而言之,“至善”是“明德”本然之则,“止至善”又是“明明德”之则,“明明德”又为下两句纲领,“至善”又为上两句标准。

——[元]景星《大学中庸集说启蒙》

附:

积累卡片

1.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知止而后有定

动词,知道

致知在格物

名词,知识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同“智”,见识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动词,了解

居无求安

安逸

静而后能安

性情安和

大学之道

根本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