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019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docx

《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docx

一数教材回头看概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回头看

油田第五小学常丽霞

教材使用中的收获:

教材中的主题在选材上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的素材,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事例来学习数学,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念。

教材内容体现新课标精神,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的理念。

使不同学生在不同程度都有了不同发展。

教材使用中的困惑:

教材中的知识点太碎,不利用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必要的麻烦,有没有必要?

书上的例题太简单而没有相配套的习题,给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辅导带来了不便。

对学校的建议:

1、建议学校补充购买教学用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每个班备置多媒体设施。

2、多关心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一些有关给教师减压的方法学习与交流;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给教师减负,让教师能轻松“上阵”!

 

第一单元:

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数的组成,读、写10以内各数,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认识“=”、“>”“<”,并比较10以内各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是理解1--10各数含义,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难点是写0---10各数。

二、教学方法及得失:

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

1、在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由具体实物逐步符号化的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在数字的书写方面一开始采用的是田字格本的练习,多数学生书写整齐、美观。

在脱离开田字格本以后,对学生的书写没有在做进一步的练习和要求,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书写走样,对今后学生书写的美观程度有一定的影响,看来在演草本上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培养学生对一幅图形能进行有序的观察。

无论是在数数的练习还是在看图列式中,特别是在统计中,培养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对学生作业的正确性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可见,从学生一入学就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事情的方法。

3、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知道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4、初步经历用1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的不足:

学生的数字书写不够规范;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认为会做题就是学会了数学。

三、给同伴的建议:

1、选取以儿童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为素材。

通过“科技小组活动”、“老鹰捉小鸡”、“拔河比赛”、“快乐的课堂”四个学生感兴趣的综合信息图组成“情境串”,让学生在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知识,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师的鼓励特别重要,因此,教师要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助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教学方法及得失:

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中的不足:

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不足,对分类方法掌握不够好;会分类但是不会表达。

三、给同伴的建议:

1、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

在学习分类时,除了按给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外,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让学生初步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2、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得到充分的体验。

多让学生借助学具和身边的物品练习分类和比较。

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10以内数的加减法,0的加法,10以内数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方法及得失:

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

1、结合具体情况,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法试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的不足:

1、教会学生用三句话来正确叙述一幅图的意思,即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让一个入学不久的小学生分清条件和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我进行了反复的强调,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问题反映在列式计算中就成了条件问题混为一谈,实在让老师头疼。

2、加法和减法的安排有分有合。

针对学生出现的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加减法的意义不理解,特别是减法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特意进行了加减法的穿插练习,在我看来,加减混合安排的意图,便于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让孩子们在实际学习中不断体会,从而运用。

有时,一幅情境图可以提出加减两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加减法关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给同伴的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算法多样化。

组织好各种口算活动,以激好学生口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第四单元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说出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准确辨认和区别。

二、教学方法及得失:

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培养用数学阳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思。

3、本单元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

通过小朋友的对话,提出了“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这一问题,引入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教学中的不足: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名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混淆,特别是圆形和球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三、给同伴的建议:

1、通过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几何形体。

2、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11—20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口算。

教学重点是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和数位“十位”;正确地数,读,写11—20各数,掌握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正确地口算十加几,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十,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同一个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数值;掌握11—20各数的读,写;正确的,迅速的口算十加几,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

二、教学方法及得失:

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

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

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加几,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十,

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的不足:

学生对数位顺序认识不够好,不能把数与计数器对应起来;对数的组成与分解掌握不够好。

三、给同伴的建议: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

借用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1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深刻体会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第六单元有趣的游戏

---------图形与位置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是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分辨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是能结合生活实践正确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方法及得失:

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3、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和辨认从不同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中的不足:

学生对左、右分辨不够好,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给同伴的建议:

1、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图形为载体,以生活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为学习活动的主题。

通过师生一齐看图,让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身边物体的位置和顺序。

2、在教学中注重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经历在现实中描述与交流物体间的位置与顺序。

例如:

“你相邻的同学是谁”“教室里有什么”“指一指”。

为了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

拍手游戏、抹鼻子、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左右的问题,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不要做过多的解释和死板的规定,让孩子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去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20以内数的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

二、教学方法及得失:

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的不足:

学生对口算重视不够;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掌握不够熟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给同伴的建议:

1、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中的各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信息,有利于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

2、教材的编排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留有较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本单元在知识的编排上不再采取传统的小步子的编排方式,而是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放在了两个信息窗中,20以内的退位减法放在了三个信息窗中,通过七个算式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口算的方法。

其余内容全安排在练习题中,由学生自己完成。

3、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教材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又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体系框架。

5、练习题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在加减法的练习题中,多处有意识的把有关的口算题按规律排列,让学生在算出得数的同时,从中体验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与和的变化关系;感受到减数不变,被减数与差的关系,以此渗透函数思想。

第八单元我换牙了

——统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单元的初步统计知识是在前面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编排的。

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统计知识,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非常重要。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切实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为今后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做准备。

二、教学方法及得失:

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图,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中的不足: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能正确对给出的数据进行正确统计。

教师应在这方面对学生给予具体的指导,告诉学生可以用点点、画斜线等标记帮助自己对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

三、给同伴的建议:

1、注重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

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活动程序,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换牙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和欲望,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同时,要重视运用教材前几单元分散渗透的统计经验,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用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分步骤完成统计活动,初步体验统计的大体过程。

2、运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可以先分好小组,做好分工,说明活动的要求,然后组织学生活动。

统计过程中,对学生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和填统计表的具体方法,要先引导学生感受和探索,再针对实际情况给予帮助和指导。

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或做法。

3、单元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时,要关注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的收集信息,会不会用一定的方法整理数据,会不会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能不能与同学友好配合,共同完成统计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