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884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

《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

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克盉和克罍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青铜器。

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

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

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

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

对克盉、克罍两件历史文物认识不准确的是

A.为西周的分封制提供充分佐证B.说明受封贵族须在都城辅助天子

C.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D.能够印证古代史籍的相关记载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2.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

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C.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

【名师点睛】“推恩令”实行原因:

1、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的严峻形势;

2、吸取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

3、实行“推恩令”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3.《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

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B.天人感应思想C.民本仁政观念D.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为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的理念。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理念

【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经他的改造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高考中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并与其它学派相互争辩;②汉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创新,成为正统思想;③宋代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程朱理学”的思辨化;④明末时期,儒学迎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向经世致用。

4.“吃醋”一词源于《隋唐嘉话》的一个典故:

唐太宗赐给官员任瓌两名宫女,任瓌之妻柳氏坚决拒之,唐太宗遂召柳氏觐见,让宫女端来一杯醋,谎称毒酒,威胁柳氏若不接受皇命就将之赐死,柳氏毫不犹豫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唐太宗也无可奈何。

柳氏这样做主要表明了

A.唐代社会风气开放B.唐太宗开明专制C.唐代社会经济繁荣D.唐市民文化熏染

【答案】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唐代社会风气开放

5.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乾隆中期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占据优势地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以“钱贵银贱”,道光时期,虽然在正当贸易中国仍占据优势,但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所以“银贵钱贱”。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朝对外贸易

6.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依据所学,“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分析选项,“开颅洗脑”是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以应选D。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⑦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7.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

”他提醒学生说:

“我们不要忘记:

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它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

”在这里,胡适强调

A.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答案】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名师点睛】五四运动的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8.有学者认为: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

“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

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答案】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9.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理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

【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10.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

“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

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

”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人平等;材料“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体现了地方自治;材料“全国陆海空军,……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体现了党政军分离,所以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庆政协

11.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

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

北洋政府此举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2、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

C.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全面解读史料的能力,联系已学史实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宗教在维护专制制度方面的作用不很突出,材料中的“教义”不指宗教,而是指儒家思想,由此分析可知C表述有误;B与材料主旨无关;A所述不能说明材料的意思,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

13.历史学者郭蕴静认为:

“历来任何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身的地位,在对外关系方面(无论政治或经济)制定的政策、措施,都带有限制性。

”以下各项说法可为这一观点提供历史依据的是

①明朝推行“海禁”政策②中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③德国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④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考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航海条例》

【名师点睛】古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的概况及原因是需要重点复习的知识。

此外,对同一时期中外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对比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中外商业发展的对比),需要给予关注。

还有古代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也需要在复习中关注。

14.下表摘编自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第三十二章

全国内战爆发以后

第四十一章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九章

发动“大跃进”(上)

A.发动“文化大革命”B.红军长征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D.筹建新中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根据表格中所提示的信息,可以看出只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名师点睛】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该宪法除序言外,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共4章106条。

15.有学者评价某次国际会议:

“新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异国集中面对世界各主要大国,参与讨论解决当时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区冲突,为亚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此评价是基于这次国际会议上

A.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C.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答案】B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蒋介石集团占据。

而到1971年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B.中国综合国力的急剧上升

C.两极格局的逐步解体D.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到“1971年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说明了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打击了两极格局。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名师点睛】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17.1951年,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对杨承宗说:

“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有原子弹。

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

”从此新中国开始思考核技术的开发,这是基于当时

A.经济发展的需要B.美苏冷战的升级

C.朝鲜战争的危局D.赶英超美的狂热

【答案】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朝鲜战争

18.崇奉古代雅典民主的法国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中,未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而怀疑雅典民主的美国建国精英,在独立战争后,却反而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

其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A.雅典民主具有不可复制性B.雅典民主并未影响现代民主

C.雅典民主缺乏法制的约束D.雅典民主有性别和种族歧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雅典民主是现代民主的源头,有重要的意义,因此,B、C两项错误;D项说法与本题材料无关联,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民主是雅典国情的产物,没有普遍性。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具有不可复制性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①人民主权。

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

所有合扶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其他军事、行政机关的人员构成及运转原则,都是这一特征的充分体现。

②轮番而治。

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

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

一个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

在具体运作上,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都用抽签方式决定。

这最能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

19、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了陪审法庭的审判。

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民主自由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答案】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①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20.在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古代中西方思想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这句中国古话,在西方最为相似的观点是

A.“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认识你自己”D.“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更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故A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与材料内容相符,故B项正确;“认识你自己”观点是人是可以被自己认知的,而且也应该认识自己,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思想力,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21.“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

”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A.殖民扩张时代B.文艺复兴时代C.宗教改革时代D.启蒙运动时代

【答案】D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名师点睛】启蒙运动:

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22.刘成等在《英国:

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里说: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以下说法不符合“保守主义的政治”的是

A.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B.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与政权

C.贵族控制议会D.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18世纪……发展的经济同行”,此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经济快速发展,但工业资产阶级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是保守主义政治,故B项正确;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的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故排除AD项;C项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保守主义的政治

23.吴于廑主编的《世界史》说:

“宪法(指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文官政府的权力高于军权以及文官政府控制军事大权的原则。

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其目的是

A.防止出现专制统洽B.避免出现军事独裁

C.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D.分权制衡

【答案】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1787年宪法重要进步意义: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行。

(4)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24.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其从北意大利发展到荷兰,最后到达英国和美国。

其中,从荷兰发展到英国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拓展市场,加快了城市化B.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改革议会,完善了民主政治D.英国进行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后,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原因是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

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

最先在英国产生,英国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从而使英国确立了世界工业中心的地位。

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

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25.“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

下列突出商业诚信的是

A.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B.战国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C.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粮食税D.春秋范蠡“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答案】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诚信

26.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

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

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

作者强调

A.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B.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发展的天性

C.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D.中西方文化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

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

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融合是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引、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属于物质层面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面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面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因此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所以答案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