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624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docx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docx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

 

 2002.11

【复习目标】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讲解】

总体要求: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

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着就是积累。

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都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

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4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

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再说转化。

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实词

虽然最新《教学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

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

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这是由于词义演变的缘故。

2.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

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了。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如“莫”和“暮”:

“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

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另作专题复习)

4.偏义复词。

举例。

5.词类活用。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

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

(另作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巩固训练】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的古今异义

1.按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拜拜为上卿(《廉蔺列传》()

3.比比至南郡(《赤壁之战》()

4.鄙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5.辟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6.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7.参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8.池池非不深也(《孟子》)()

9.次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

10.存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1.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2.第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13.董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涉江》)()

14.都中有都柱(《张衡传》)()

15.伐此五霸之伐也(《信》)()

16.泛大命将泛(《论积贮疏》)()

17.放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谭嗣同》)()

18.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19.管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崤》)()

20.害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

21.会会宾客大宴(《口技》)(       )

22.藉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赤壁之战》)(      )  

23.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24.景 承天景命(《谏太宗十思疏》)(        )

25.戾 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

26.廉 其行廉(《屈原列传》)(       ) 

27.令 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       )

28.略 秦进兵略地(《荆轲刺秦王》)(       )

29.冒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

30.逆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

31.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屈》)(       )

  再迁为太史令(《张》)(       )

32.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

33.穷 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

34.渠 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

35.如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

36.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

37.速 始速祸焉(《六国论》)(       )

38.特 特示故人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

39.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

40.向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

41.谢多谢后世人(《孔》(     )

42.寻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

43.坐 何坐?

坐盗(《宴子使楚》)(       )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

44.严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        )

45.再 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

46.走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

47.奏 项如奉璧奏秦王(《廉》)(       )

48.卒 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

49.正妙尽璇机之正(《张衡传》)(     )

50.章黑质而白章(《捕》)(     )

51.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52.初一初一交战(《赤》)(      )

53.地方地方数千里(《赤》)(     )

54.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55.风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56.故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

57.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

58.具体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

59.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       )

60.慷慨 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传》)(    )

61.可怜可怜体无比(《孔》)(     )

62.结束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63.经纶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

64.其次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狱中杂记》)()

65.其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宴子使楚》)()

66.首领令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67.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

68.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

69.因为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

70.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

(二)一词多义

1.乘

(1)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

(2)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

(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

(5)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崤之战》)(   )

(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2.除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信陵君窃符救赵》)(   )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   )

3.从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

(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   )

(4)樊哙从良坐(《鸿》)(    )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

4.辞

(1)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   )

(3)蹇叔曰: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

(《崤》)(   )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    )

(5)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  )

(6)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    )

5.道

(1)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    )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

(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 )

(5)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

(6)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赤》)(  )

6.发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荆》)(  )

(2)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

(《赤》)()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4)使人发书至赵王(《廉》)(  )

(5)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

(《促织》)( )

(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 )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 )

(8)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赤》)(  )

7.奉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荆》)(  )

(2)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  )

(3)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  )

(4)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赤》)(  )

(5)何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

(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  )

(7)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

8.举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  )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

(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  )

(7)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察今》)(  )

(8)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   )

9.见

(1)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往纳谏》)(  )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  )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

(5)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       )

(6)图穷而匕首见(《荆》)(         )

10.信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  ) 

(2)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        )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        )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       )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       )

(6)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孔》)(   )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

(三)通假字和古今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廉》)(    )

2.召有司案图(《廉》)(    )

3.张良处,要项伯(《鸿》)(    )

4.堕军实而长寇仇(《崤之战》)(    )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孟子》)(   )

6.被明月兮珮宝璐(《涉江》)(    )

7.颁白者不负担于道路矣(《孟子》)(    )

8.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

9.技盖至此乎?

(《庖》)(   )

10.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五》)(  )

11.甚矣,女之不惠。

(《愚公移山》)(   )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

1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   )

1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 )

16.“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    )

1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

1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    )

19.文王之辟风雨也(《崤之战》)(   )

20.五万兵难卒合(《赤》)(    )

21.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

2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  )

23.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      )

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25.图穷而匕首见(《荆》)(      )

26.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

27.天下云集,赢粮而景丛。

(《过秦论》)(     )

28.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      )

29.汝识之乎?

(《石》)(  )

3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  )

(3)范增数目项王(《鸿》)(  )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  )

(6)遂墨以葬文公(《崤》)(  )

(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  )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

(10)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  )

(1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  )

(1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

2.动词的活用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

(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  )

(3)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 )

(4)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崤》)(  )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

(6)文嬴请三帅(《崤》)(  )

3.形容词的活用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  )

(3)斫其正,养其旁条。

(《病梅馆记》)(  )

(4)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 )

(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谋攻》)(  )

(6)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  )

(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荆》)(  )

(二)文言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

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

《大纲》规定要掌握15个虚词(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子与则者之),2002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20个虚词。

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

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

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

【文言虚词巩固训练】

1.之

代词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

(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

(4)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屈(《廉》)(  )

助词

(1)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  )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3)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

(4)顷之,烟炎张天。

(《赤》)(  )

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  )

2.其

代词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  )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3)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张》)(  )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石》)(  )

(5)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

副词

(1)其皆出于此乎?

(《师》)(  )

(2)其孰能讥之乎?

(《游》)(  )

(3)公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  )

3.者助词

(1)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

(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  )

(3)二者不可得兼(《孟子》)(  )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  )

4.所

代词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  )

(2)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  )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  )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

(2)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

5.以

介词

(1)余船以次俱进(《赤》)(  )

(2)以资政殿学士行(《指》)(  )

(3)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墨子》)(  )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  )

(5)以钟磬置水中(《石》)(  )

连词

(1)拔剑切而啖之(《鸿》)(  )

(2)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辞》)(  )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

(4)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  )

动词

(1)皆以美于徐公(《邹》)(  )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

6.于介词

(1)积于今六十岁矣(《捕》)(  )

(2)得复见将军于此(《鸿》)(  )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  )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7)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  )

7.为

介词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  )

(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  )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孟子》)(  )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  )

(5)视为止,行为迟(《庖》)(   )

语气词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  )

动词

(1)窃为大王不取也(《鸿》)(  )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

(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战国策》)(  )

8.而

连词

(1)蟹二跪而二螯(《劝学》)(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  )

(3)图穷而匕首见(《荆》)(  )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

(5)吾尝终日而思矣(《劝》)(  )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  )

代词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2)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  )

动词

(1)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9.连词

(1)无苗时采,则实而沉(《采草药》)(  )

(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4)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  )

(5)木受绳则直,金就厉则利(《劝》)(  )

副词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10.因

副词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

(2)因利乘变,宰割天下(《过秦论》)(  )

(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立过吏势(《论贵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