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浅谈讲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6450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文化浅谈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词文化浅谈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词文化浅谈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词文化浅谈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词文化浅谈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文化浅谈讲稿.docx

《诗词文化浅谈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文化浅谈讲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文化浅谈讲稿.docx

诗词文化浅谈讲稿

诗词文化浅谈讲稿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诗歌结构之严整、规则之精细、韵律之优美是外来诗歌、和近现代诗歌无法媲美的,所以我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概括本节的内容。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发端于上古,发育于夏商周三代,拓展于汉,蔓延于魏晋,繁荣于唐、宋,衰落于元、明清。

上古时期的诗歌(夏以前),大多不可考。

二言诗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诗体,汉赵晔著《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所载《弹歌》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二言诗。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它呈现出古代诗歌的雏形,特别是显示出了草创期诗歌的韵律感(竹、竹、土、肉,基本上韵都押上了)。

断竹——砍伐竹子;续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逐肉---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同时这首诗叙事完整,也颇有后代写诗“起承转合”四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的雏形。

继二言诗之后出现的是三言诗,《易经》中多有记载了一些三言诗的卦辞歌谣。

二言诗、三言诗都只是一种过渡性诗体,是中国古代诗体的萌芽时期,它为四言诗《诗经》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周时期,由于文人的参与,古代诗体建立起了基本的句式和韵式,押韵的四言诗成为诗歌的最早诗体。

四言诗的形成,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光辉一页,标志着原始诗时代的结束,古典诗时代的开端。

作为四言诗的开山鼻祖—《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共305篇,相传为孔子删定整理而成。

《风》来自于民间采诗,都是民间乐歌;《雅》多为贵族文人所献诗歌,反映祈丰年、颂祖德等内容;《颂》均为宗庙祭祀之歌,也都是官方所作。

诗经三百多是吟咏性情的诗歌,出自心灵深处,也易于打动人心。

孔子也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距今两千多年了,其艺术价值仍未过时。

举个例子:

《诗经》取名:

婉清(“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

《郑风·野有蔓草》)

静姝(“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

雅南(“以雅以南,以龠(yuè)不僭”。

《谷风之什·鼓钟》)

清漪(“河水清且涟猗”。

《魏风·伐檀》)

纯熙(“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周颂·酌》)

嘉卉(“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谷风之什·四月》)

维桢(“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文王之什·思齐》)

秉文(“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周颂·清庙》)

德纯(“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周颂·维天之命》)

下面从《诗经》其中的两个篇章来品味《诗经》的魅力: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他物,再言己思,本身也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同时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男女相思相念,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完美契合,景中含情、情中蕴景,是情景交融这种艺术手法最生动的刻画。

全诗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感情真挚无比。

由“逑”字联想到的趣闻:

高俅原是苏东坡身边的一个小史(书童)(载于南宋王明清《挥麈(zhǔ)三录》)。

苏东坡被贬谪中山的时候,将他介绍给驸马都尉王诜(shēn)。

王诜是高俅发迹非常重要的一环,正是因为待在王诜的身边,被他指使去给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送东西,这才因为球技被赵佶看上,留在了赵佶身边。

1天,王诜和赵佶一起等待上朝,赵佶头发被风吹乱了,忘了带篦子刀,就问王诜借篦子刀修理鬓角。

王诜的篦子刀很漂亮,赵佶很喜欢。

刚好王诜有两把一样的,第二天就让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

高俅到时,喜好踢足球的端王正在踢球。

端王虽然爱踢球,但只是业余水平。

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自然不屑一顾。

端王注意到了高俅的神情,就邀高俅一起踢。

这一踢,让端王大为欣赏。

于是派人给王诜传话:

“谢谢你送的篦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

”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

值王在园中蹴踘,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

“汝亦解此技邪?

”俅曰:

“能之。

”漫令对蹴。

遂惬王之意,大喜,呼隶辈云:

“可往传语都尉,既谢蓖刀之况,并所送人皆辍留矣。

”由是日见亲信。

逾月,王登宝位。

上俊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援以祈恩,上云:

“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

”《挥麈后录》

也是运气,高俅被端王留在身边不久,宋哲宗就去世了。

赵佶即位宋徽宗之后,对潜邸旧臣进行封赏。

高俅这么一个没什么底子的人,最后竟然也因为此登上了官场。

当然出于国家规则,高俅没有功名傍身,不是三科进士,自然不可能做文臣。

而当时“重文轻武”,武将方面颇多宽限,高俅因此成了一名武将,最后加官至殿帅府太尉,与蔡京等“六贼”专权用事,为时人所恨。

三千粉黛,八百烟娇

宋徽宗赵佶一生生性轻浮,除了爱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钏鼎

书画、神仙道教外,还好女色如命,后来更是终日沉湎其中,放浪形骸,不能自拔。

徽宗的后宫中妃嫔如云,数量惊人,“三千粉黛,八百烟娇”。

但是与这些妃子朝夕相拥,再绮丽的景致眼熟了也不再新奇。

一日,他闲得无聊,在一个团扇上提笔写了“选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十四个字,忽然文思枯竭,让一位太学生续下一句。

那人特别会揣摩赵佶的心思,就续了句“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

”甜酸爽口的杨梅当然会解御厨八珍之腻。

赵佶的人间女色“一点酸”就是名满京师的青楼歌伎李师师。

北宋末年,京城汴梁出了个倾国倾城的名妓李师师,姿色出众,气质高雅,能歌善舞,且有大家闺秀之风。

她虽然不幸沦落风尘,却很是洁身自爱,一般的酒色之徒,虽然一掷千金,也难见其一面。

对于她看不上的男人,不论出何天价,她也概不接见。

但是对于一些才高八斗的文人墨客、侠义之士,她却柔情一片。

有记载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

“香钿宝珥。

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

蜀彩衣长胜未起。

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

问东风何似。

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

正是残英和月坠。

寄此情千里。

当时著名的大宋才子秦观有缘和她相好,还给她写下了《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一词: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sī)。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年时:

宋时方言,犹“当年”或“那时”。

酒红滋:

酒后脸上泛起红晕。

露华:

秋夜露珠。

凉飔(sī):

凉风。

偎(wēi):

挨贴。

参(cēn)差(cī):

本指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指错过。

萦(yíng)丝:

如丝萦绕,形容纠缠难解。

嗟(jiē)咨:

慨叹,叹息。

画楼:

雕饰华丽的楼房。

宋徽宗与李师师的故事多见于野史小说。

据传,宋徽宗对李师师的美名早就有所耳闻,一日便穿了文人的衣服,乘着小轿找到李师师处,自称殿试秀才赵乙,求见李师师,终于目睹了李师师的芳容:

鬓鸦凝翠,鬟凤涵青,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

之后便与之相好。

专门从宫中向东挖二三里的地道,直通镇安坊(李师师所在青楼)。

据说,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也与名妓李师师相好。

有一次,周邦彦估计皇上不在师师那里,就偷偷地来找师师。

忽听得皇上从地道里来了,周邦彦大惊,不知所措。

那李师师马上让周邦彦藏起来,周邦彦躲在床下。

皇上见到师师,寒暄了一番,早有使女拿了温水包来,放在锦缎子被里温着,师师又往兽形的香炉里添了些香料,屋里顿时香气缭绕。

这时皇上拿出一个江南新进的橙子,让李师师品尝。

那李师师是一代名妓,即便是吃橙子,也是很讲究的。

她特意取来一把并州产的小刀,又薄又亮,把橙子切开;又往碗里撒了一点吴地产的雪白的精盐,用凉开水冲化了,把切好的橙子放在盐水里蘸着吃。

他们又弹了一会儿笙,说了一些私房话,夜就已经很深了。

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诗经》之后便是楚辞了。

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从楚国民歌中吸取营养,熔铸己作,创造了楚辞。

他的代表作中有《离骚》一篇,故后人称楚辞为“骚”。

屈原的作品和后人效法楚辞的作品,统称为“骚体”。

其特点有四:

一、每句字数可长可短;二、每首诗句数不受限制;三、用韵不严格;四、多数诗的句中、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字。

楚辞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形式,使诗体得到解放,促进了诗体演变。

楚辞体,就创新来说,最明显的是句式加长,并且长短错杂。

楚辞的直接影响是使汉朝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体—赋。

汉赋中的骚体赋直接受屈原影响。

同时楚辞中的对偶句大量应用也对五、七言诗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

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

“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屈原的远祖是颛顼高阳氏。

据《史记·楚世家》说,高阳氏六代孙名季连,是楚的创业始祖。

周成王时,季连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传至熊通(一作达),就是楚武王。

其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孙就以屈为氏,所以屈是楚国姓的分支。

自春秋以来,屈姓历世都担任楚国的显要职位,担任高级官职莫敖(楚国官职名)的有屈重、屈完、屈荡、屈到、屈建、屈生等,多半是父子相传。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

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

“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

楚国在悼王时,已有吴起变法的先例。

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希望变旧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

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

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之后被先后两次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人物评价: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也称“骚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 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

楚辞虽然由屈原首创,但其作者并不是只有屈原一人,在西汉初刘向编的《楚辞》一书中,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

下面来谈谈宋玉。

宋玉,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艺文志》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笛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十余篇,其中只有《九辩》一篇可以确定为宋玉之作,其余颇多怀疑,真假难辨。

宋玉是楚辞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屈原的直接继承者,后世多“屈宋”并称。

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是吾师。

《登徒子好色赋》:

楚国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坏话,说宋玉贪恋女色。

宋玉回答如下。

宋玉说:

“容貌俊美,这是上天所生;善于言词辨说,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至于贪爱女色,下臣则绝无此事。

”楚王说:

“你不贪爱女色确有道理可讲吗?

有道理讲就留下来,没有理由可说便离去。

”宋玉于是辩解道:

“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女子之美丽者,又没有谁能超过我那家乡的美女,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还得数我邻居东家那位小姐。

东家那位小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处。

她那眉毛有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有如一连串小贝,甜美地一笑,足可以使阳城和下蔡一带的人们为之迷惑和倾倒。

这样一位姿色绝伦的美女,趴在墙上窥视我三年,而我至今仍未答应和她交往。

登徒子却不是这样,他的妻子蓬头垢面,耳朵挛缩,嘴唇外翻而牙齿参差不齐,弯腰驼背,走路一瘸一拐,又患有疥疾和痔疮。

这样一位丑陋的妇女,登徒子却非常喜爱她,并且生有五个孩子。

请大王明察,究竟谁是好色之徒呢?

汉代是古代诗体由四言向五言过渡的代,汉代除了出现赋、乐府诗体,汉未还建立起定型诗体,即出现了五言、七言古体诗,是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每种诗体都有兴盛、衰落的发展轨迹,诗体之间的替代并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完全取代,而是在相互融合、竞争中逐渐占有优势,成为主流诗体,但是旧的诗体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甚至作为后世的主流诗体的补充形式永久地存在着。

如赋在汉代是主流诗体,在东汉末年五言诗出现后并未完全消失,甚至在唐代还出现了律赋。

赋体演变的时代较长,始于战国秦汉,延于唐宋。

屈原时代,诗赋不分,荀子《赋篇》和宋玉《风赋》后,赋才独立成体,《风赋》是诗文的结合。

其形式上杂用四言体、骚体和散文句子,可看成四言体、骚体的副产物。

赋的对偶句式不仅直接影响到了格律诗的构成,而且讲究对仗,使用对偶句、排比句的诗风一直影响到以后的汉诗,如词、曲,甚至是现代汉诗重要的修辞手法。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

西汉大辞赋家。

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美人赋》。

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他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

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这些并非其所好,因而有不遇知音之叹。

景帝不好辞赋,待梁孝王刘武来朝时,司马相如才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

后来他因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

轶事典故:

文君夜奔、当垆卖酒司马相如为景帝时武骑常侍,因不得志,称病辞职,回到家乡四川临邛(qióng)。

有一次,他赴临邛大富豪卓王孙家宴饮。

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

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司马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因司马相如亦早闻卓文君芳名。

司马相如、卓文君倾心相恋,当夜即携手私奔。

司马相如一贫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孙怒其败坏门风而不分给她一文钱。

两人只好变卖所有东西后回到临邛开了家小酒铺。

每日,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

后来,卓王孙心疼女儿,又为他俩的真情所感动,就送了百万银钱和百名仆人给他们。

《西京杂记》上记载:

司马相如得势后,准备娶茂陵的一个女子为妾,卓文君得知就写了一首《白头吟》给他,表达自己的哀怨之情,相如因此打消了娶妾的念头。

《美人赋》:

《美人赋》与登徒子好色赋内容有相似的地方。

梁王问相如说:

“您贪恋女色么?

”相如说:

“我不贪恋女色。

”梁王说:

“您不贪恋女色,同孔子墨子相比如何?

”相如说:

“古代回避女人的人中,孔丘听说齐国赠送美女到鲁国就跑得远远的,墨翟望见商代曾淫乐的朝歌城就倒车回头,这好比防火躲到水里,避水淹跑到山上,是没有见到能引起欲望的,凭什么说不喜爱女人呢?

哪像我,年轻时在西部地区生活,一个人独住,房屋宽大,没有人和我玩乐。

我东边隔壁有个女子,美发如云,双眉如蛾,牙齿洁白,颜面丰盈,浓装艳抹,容光焕发。

经常高高翘首向西顾盼,想留我一起住宿;爬上墙望我,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弃而不回应。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

汉代除了有汉赋之外还存在另一种著名的文学形式——乐府诗。

秦时设有乐府和太乐两机构,太乐掌祭祀雅乐,归奉常管辖;乐府管民间俗乐,权属少府。

汉承袭秦制,以乐府为音乐机关。

乐府除负责组织文人制作歌诗,采集各地民谣加工制作成供朝廷宴飨、朝会、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所用的音乐外,还通过“采风观政”、“观风俗、知薄厚”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情绪,修正统治政策的得失。

客观上起到了集中、整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

汉代乐府机构从汉孝帝始设到汉武帝时兴起到汉哀帝时罢去。

而后魏晋也曾重设乐府。

期间乐府整理、制作的音乐、诗歌一直在民间传唱,被成为“歌诗”。

直到汉末,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这种乐“歌诗”的诗体名称。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诗的最高成就,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魏晋风流与魏晋古体诗:

东汉末年建安文坛,居于领袖地位的,是“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左右作为他们羽翼的,有所谓“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

有人用对联概括了三曹的文学成就。

“上联:

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

一歌一赋一诗书”一歌指《短歌行》(曹操)一赋指《洛神赋》(曹植);一诗指《七步诗》(曹植);一书指《与吴质书》(曹丕)。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

在汉末发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军阀混战中,他脱颖而出,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中原广大地区,还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费吟咏,创作了不少篇出色的诗歌。

毛泽东曾经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有怀念曹操的诗句:

“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挥鞭。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对曹操评价: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在曹操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为主,处处流露出其对现实丧乱和民生疾苦的忧患。

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的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的有,《蒿里行》。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抒写年命之悲和幻想长生的游仙诗有,《秋胡行》等。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到昆仑,到蓬莱。

飘遥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天地何长久!

人道居之短。

”反映了诗人“恐年岁之不吾与”这种矛盾复杂的心境。

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桓,曹操之子,曾担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等职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同年,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魏国。

曹丕经常与王粲、刘振、陈琳、徐干、阮瑀、应瑒、杨修等宴饮游乐、吟诗作文。

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与吴质书》《典论》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典论·论文》开篇第一句一针见血的反映了古代文人不好的传统,也被传为至理名言: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曹丕诗现存较少,约40首,著名的有《燕歌行》。

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的内心的怨愤和惆怅。

清人沈德潜曾评价曹丕: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植,字子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操之子,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虽才气逼人,但也生性放荡不羁,在幼年的时候大概是一位“神童”,故“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三国志·魏书》)。

十九岁便能作《铜雀台赋》,所以《世说新语》说是“世目为绣虎”(世人把他看做文采锦绣之虎),《文心雕龙》称之“援牍如口诵”(写作如口语诵读一般简单,形容才思敏捷)。

这样自然得到他父亲的欢心,于是便很想立他为太子。

但后来因性格放荡终竟失了宠。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现存诗90余首,其中五言诗有60余首)。

同时曹植诗赋兼长,最有名的辞赋还属《洛神赋》。

曹植与《洛神赋》:

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黄初三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juàn)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yì)二人。

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juàn)城王(俱见《三国志·陈思王传》)。

这些对决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作品从记述离开京城的行程开始,描写了曹植与侍从们到达洛滨时的情景。

当时“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在一片静谧的气氛中,作者神思恍惚,极目远眺波光潋滟的洛水。

就在他偶尔抬头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

一个环姿艳逸的女神站立在对面的山崖上,于是就有了这篇《洛神赋》。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浪漫主义名篇。

其原名《感鄄(juàn)赋》。

洛神,相传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滨而成为洛水之神。

后人讹传此赋为《感甄赋》,说是感念曹丕的妻子甄皇后,这是不对的。

曹植的诗歌受到后人的推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文人深表同情。

古代不少诗人皆以王佐之才自命,却大都身世沦落,而以诗词名世,他们的命运与曹植相似,所以对曹植多有一种认同感。

所以历代文人对曹植的评价都很高。

南朝谢灵运: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

南朝钟嵘《诗品》: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嗟乎!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fǔfú)。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唐朝房玄龄:

“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

唐朝李白:

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

唐朝杜甫: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清朝王士祯:

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魏晋风流魏晋时期,祸乱迭起,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黑暗、党争最为激烈、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却也是精神史上最自由、最解放、最热情、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在精神追求方面,士人们也满怀大济天下的宏伟理想,积极进取,却在政治混乱、党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中,莫名其妙惨遭杀戳。

在这个具有特殊审美观的时代,人类自身之美与自然万物之美同时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魏晋士人,更沉醉于人物的衣饰、容貌;性情、语言及精神等方面的美,从而形成我国历史上最能发现美、最能追求美、最能崇尚美的一个时代。

正是对美的极致追求,在日常生活领域,人们才善于发现美、追求美,才有潘岳、卫玠等一系列美男出现;在文学领域,文人们创作美,欣常美,才有大量骈词俪句出现;魏晋士人的思想、性格、为人处世及文学创作均受到了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环境影响,在哲学思辨、文学创作、人生境界、审美追求等方面产生了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理念的统一体。

魏晋风流主要变现形式有哪些?

我概括为三点,下面通过三个故事来具体解读。

1、气质上的个性主义“乘兴而至,兴尽而返”(背景:

王徽之(字子猷)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

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

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