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417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理解性默写汇总期中范围素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句简明扼要地写出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的场景。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消除弟子顾虑。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两句写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的句子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句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述志。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以师长风范询问弟子,怎么做才能让别人了解你的句子是“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1.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如果有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在《论语》中,孔子就曾经和弟子们谈论过这样的话题。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曰”一句写子路是个急性人,“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了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

子路率尔而对曰。

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子路率尔而对曰”一句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直率。

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面临的困难是“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认为治理这样的国家的效果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体现了子路自信、有抱负、自认为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

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效果。

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把千乘之国并且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得“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称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就能取得“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成效,被孔子批评毫不谦让。

    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目的。

2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子路治国理念的态度是“夫子哂之”。

2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夫子哂之。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哂之”一句传神的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

2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求,尔何如?

”写冉有在孔子点了名之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

2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3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认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效果是“可使足民”。

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的态度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这里也侧面看出他的谦逊。

3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3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阐述自己的志向时自谦的语句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3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赤,尔何如?

”写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了名之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

3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赤谦逊的说愿意多多学习的句子是“非曰能之,愿学焉”。

3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呼应冉有的“非曰能之,愿学焉”两句话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

3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赤在回答中表明自己政治志向的句子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点名曾皙述志的句子是:

“点,尔何如?

4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弹奏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的两句是“鼓瑟希,铿尔”。

4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听到老师的问话,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体现了曾皙回答师长问话时恭敬的态度,可见其温文有礼之态。

4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铿尔”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舍瑟而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4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生在述志时,曾暂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4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暂从容酒脱而又谦恭。

    4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孔子问曾哲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异乎三子者之撰。

    4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晳推脱不愿表达说道: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孔子为了打消曾晳的顾虑回应道: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回答说和其他三个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鼓励每个学生说出各自的志向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5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5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善于点拨引导的句子是: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5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5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晳所描绘的盛世图景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描绘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暮春咏归图”,它的具体内容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士大夫潇洒适意的生活场景,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孔子向往大同之世,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促成以周礼为代表的小康社会的实现。

5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观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体现了孔子追求的大同社会。

5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曾皙向往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仁政、礼乐治国的理想社会。

6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同时也表达了曾皙淡泊宁静的心态的句子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浴乎沂,风乎舞雩”,然后唱着歌回来。

6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浴乎沂,风乎舞雩”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63.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

浴乎沂,风乎舞雩。

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

6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对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追求最为赞赏。

66.前人诗句“舞雩归咏春风香”中的“舞雩归咏”,是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描绘理想生活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化用。

6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三句话,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大同社会美景图。

6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和大伙一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志向是一座指明归宿的灯塔,曾皙就在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欢歌畅行中,向往着政通人和的理想生活

7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7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因到处碰壁,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所以“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对曾皙的述志不但盛赞,而且喟然长叹。

7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曾晳表达的观点的态度是“吾与点也”。

  

7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这几句描写其他弟子都离开了,唯有曾皙留下,因为他想知道老师对每个学生所阐述的志向的看法。

7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在其他三人出去后追问老师道: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孔子解答道: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7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回答曾暂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7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赞同弟子各述其志的句子是: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7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质疑并引出孔子下面的评论的句子是:

“夫子何哂由也?

7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晳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79.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8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子路志向的句子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也引发孔子不同的评价,其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两句交代了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微微一笑的缘由。

82.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并对子路的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8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问孔子为何以“哂”字对待子路,孔子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指出子路轻率急躁、不谦虚的缺点。

84.通过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们看到已到天命之年的子路欲治理的是中等“千乘之国”,但他的态度让孔子不悦,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只有年近不惑的曾皙的言谈得到孔子的称赞。

8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自夸能治“千乘之国”,依据是“为国以礼”,直接原因是“其言不让”。

86.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疑问,指明自己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88.冉有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有有意在鼓励的句子是: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8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冉有:

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9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指出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只不过讲的谦虚一点罢了的句子是: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9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9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9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公西华:

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9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的句子是“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95.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而公西华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因此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的句子是: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齐桓晋文之事》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5.文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用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的两句是: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桂枝香·金陵怀古》理解性默写

1.情以物迁,辞必情发。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交待时令地点天气等信息,为全词打下了凄凉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对仗严谨,点面结合,描写金陵山水静态图景的诗句是: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5.《桂枝香》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6.《桂枝香》一词中,“归帆去棹残阳里”、“酒旗斜矗”两句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7.《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写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8.《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

9.《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的诗句是:

念往昔,繁华竞逐。

10.《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11.《桂枝香·金陵怀古》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相继覆亡的诗句是: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1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

1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

1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 

1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16.《桂枝香》一词中,“但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17.“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

《桂枝香》一词中,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登岳阳楼》理解性默写

1.《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2.《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自叙如此落寞,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对比鲜明,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3.《登岳阳楼》中采用借代手法,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的句子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体现了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7.《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达了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8.《登岳阳楼》中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的句子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9.《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运用象征手法,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又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0.“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11.《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12.《登岳阳楼》中集中抒发了自己老病孤独、身世之悲的句子是: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3.《登岳阳楼》中,诗人更关心的是“戎马关山北”,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凭轩涕泗流”。

14.《登岳阳楼》中,体现前人评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的句子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

1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的句子是: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2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极言湖面之广,写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的诗句是“玉鉴琼田三万顷”。

3.写如玉镜美玉一般的湖面广阔而邈远,上面只有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的句子是:

“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