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396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8 大小:2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8页
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8页
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8页
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8页
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docx

《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docx(2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docx

修河景区旅游规划报告

第一章 旅游开发基础条件分析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修河是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本次修河旅游区总体规划范围是:

修水县境内从双井村到抱子石电站总长26公里的修河及两岸2-5公里不等的范围,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修河旅游区规划分三期进行建设:

近期:

2006~2010年;

中期:

2011~2015年;

远期:

2016~2020年。

(三)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2003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2003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5.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0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2001年;

7.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

10.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87年;

11.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旅游管理条例》,2003年;

12.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2003年;

13.修水县,《修水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

14.《修水县公路建设规划》2004

15.《修水县环境保护“十五”规划》

16.《修水县林业发展保护规划》

二、自然条件分析

修水县属江南丘陵地貌,在江西省地貌区划中,为赣西北中低山丘陵区。

县境内四周群山环绕,向中部依次低山起伏,丘陵广布,修河及其一级支流两岸发育河谷阶地。

地势周围高、中间低,西北幕阜山脉和东南九岭山脉呈抱合之势,使腹地构成向东北开口的盆地。

全县最高点在县境东部的山门峡,海拔1716.5米;最低点在东北修河出境处港口,海拔75米。

修水县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受地貌形态影响,形成复杂多变、差异的垂直山地气候。

常年日照偏少,云雾偏多。

温差悬珠。

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匀。

霜期较短,区域差异显著。

有较丰富的水能资源,但灾害频繁,尤以旱涝灾害为主。

修河是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发源于修水县黄龙山,自西向东流贯全境,东出武宁,经永修汇赣江注入鄱阳湖,全长354公里,境内上游惯称渣津水,渣津以下为修河,境内干流河长134公里。

发源于修水县境内四周山地和铜鼓县的10条主要支流,蜿蜒曲折,汇注修河,总长586公里。

支流间溪、河密布,纵横如网,呈树枝状,形成完整的水系。

修河在本县境内总流域面积4227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4%。

因地貌形态多姿,气候条件优越,野生植物种类繁多。

据初步统计,有种子植物近2000种,低等植物藻类、菌类、苔藓类、蕨类也广泛存在。

植物群落方面,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竹林、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等主要群落。

水生植物群主要分布在河滩、水域中。

修水县野生动物繁多,仅脊椎动物近200种,现存哺乳动物29种,鸟类42种,爬行类29种,两栖类20种,鱼类70余种。

修水县自然资源丰富,有泰清、汤桥的温泉资源,钨、瓷土与陶土等矿产资源,板栗、锥栗、猕猴桃等食用植物资源以及41种药用植物资源,鲢、鲤、草鱼等食用动物资源,等等。

三、历史沿革与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修水县境内即有人类在此生活。

商封艾侯国,春秋为艾邑,先后属吴、越、楚国管辖。

汉建艾县,隋代并入建昌县,唐代为武宁县,德宗贞元年间析武宁县西八乡置分宁县,唐、宋两朝均为上望等级的泱泱大县。

元代升为宁州;清嘉庆六年(1801年)改名义宁州。

宣统二年划出县南一部分另设铜鼓厅,民国元年(1912年)称义宁县,3年改名修水县,现属九江市管辖。

修水县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为江西省幅员最广之县,人口80万,辖36个乡镇,共350个行政村。

历史文化:

修水县是一个古老县份和著名苏区,也是吴楚文化的结合点,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甚多。

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结束的全县文物普查中,收集流散文物750件,全县有古文化遗址116处,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8处,商周遗址甚多,尤以上奉山背跑马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最著名,1978年被命名为山背文化。

名人文化(进士文化):

修水县向称“文章奥府”,宋代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开办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延引四方学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黄庭坚等曾就学于此。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曾开办书院,后称濂溪书院。

徐、祝等大姓亦办有书院,培养众多人材。

自唐宋至清代,本县共有进士201人,举人317名,仅宋代即有进士160名。

北宋一朝,双井村出进士48名,被称为“进士第一村”。

历代有丞相2名,尚书16名,正一品官员3名,从一品1名,正二品5名,从二品4名;知名文学艺术家21名。

宋代名臣徐禧,布衣腾达,胸蟠甲兵,殉节永乐城,有“宋殒长城”之叹。

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徐禧子徐俯,官至参知政事,又是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名句流传至今。

南宋政治家、军事家、四川按抚置制使余玠,治蜀10年,屡挫蒙军,励精图治,功勋卓著。

明代周季麟、周季凤兄弟,均官至左都御史,史称“双凤”。

清代万承风,为宣宗侍读朝廷重臣。

近代以来,更是名人迭出。

桃里陈氏一门,有4人名载《辞海》,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支持维新变法,向光绪帝推荐维新人才,在湘办新学、兴新政,为全国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从事变法者。

其子陈三立,为同光体诗派领袖,清末民国初诗坛泰斗。

三立长子陈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

三子陈寅恪,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师,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古琴大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查阜西,曾参与组织著名的“两航起义”。

著名中医徐瀛芳,民国期间,是全国中医委员会七委员之一,被医学界誉为“中医科学化先锋”。

当代著名作家胡旷,所著《潘虎》等文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文艺性革命斗争回忆录的代表作。

此外,还有著名科学家陈封怀,著名书法家黄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蜚秋等。

古代和近代共留下各类专著272部1198卷,这些都成为修水人民的骄傲。

在众多的名人中,古代以黄庭坚最为突出,近现代则以陈宝箴为首的陈门五杰最具代表,他们成为修水名人文化中的最亮点。

军事文化(红色文化):

修水是江西西北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汉代以来,屡有重大兵事发生。

明、清时期,多次高悬过李自成、石达开、李秀成等王师义旗。

修水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192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边区组织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在修水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起义部队下设四个团,其中第一、四团驻扎修水,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

1927年9月9日,震撼世界的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

起义部队在修水举起义旗,后随毛泽东同志踏上前往井冈山的道路。

1931年9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及省苏维埃政府在修水上衫成立,使修水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著名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整个大革命时期,为革命献身的修水人有7万余人,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10336名,修水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革命烈士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

土物文化:

修水自然条件优良,特产丰富,其中茶叶与蚕桑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产。

茶文化:

赣西北地处山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为天然宜茶区域。

产茶以宁州红茶(简称宁红)为主,产地含修水、武宁、铜鼓3县,称宁红区。

其中修水红茶产量占宁红区的80%。

后唐年间,本县就产制茶叶。

后唐清泰二年(935)毛文锡《茶谱》载:

“洪州双井白芽,制作极精。

”至两宋,宁茶蜚声国内。

北宋黄庶、黄山谷父子将家乡精制的双井茶推赏于京师,一时名动京华。

欧阳修《归田录》誉为“草茶第一”。

蚕桑文化:

修水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宋代张商英《黄龙崇恩禅院记》载,分宁“桑阴阴而被野”。

清代有“绢出义宁州”之誉,征村素有蚕乡之称,民间流传着“三斤毛铁半斤钢,打把锄头去栽桑,一条田塍栽三转,三条田塍栽九行”的歌谣。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义宁州产丝6250斤,居全省之首。

中医文化:

修水中医源远流长,名医迭出,据同治《义宁州志·方技》记载,以医术著名于京都、省垣或乡里的有43人。

清末及民国时期,行医方式多属私人挂牌设寓、坐堂,或兼营中药,或兼甸其它,尔昭其子,师传其徒,中医得以发展、光大,其时修水县人所著医书达20余部之多,载入《江西医林人物录》的名医有48人。

民间流传“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的说法。

至解放初,本县共有大小药店200余家,药工300余人,主要分布在义宁镇、山口、马坳、渣津、三都,县城规模大的有“黄源生”、“裕生复”、“仁记”、“张福记”、“源太和”等药店。

饮食文化:

在饮食文化方面,修水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在饮茶、茶点方面:

修水人喜欢饮茶,遇客先敬一碗茶。

修水茶区别于外地茶的特点是以佐料下茶,故称喝茶为“吃茶”。

喝茶待客极讲礼仪,客人吃茶也有一定规矩。

每逢红白喜事,主人都设茶房,请几位妇女专门准备茶水,不时给亲朋好友敬茶,此活称“司茶”。

旧时,民间青年男女还有以“送茶”相亲的习俗。

逢年过节与喜庆日,民间多以自制果品随茶待客。

在地方风味方面:

修水县传统菜肴、小吃品类多,地方风味浓。

芝麻豆粉糍粑、枫树坳豆腐丝、渣津豆豉.、酱干等,最突出的是饣肖子、腊肉、艾米果,为地方风味之上乘。

客家文化:

据《义宁州志》载:

康熙初年,义宁州(包括今修水、铜鼓两县)遭水旱等灾害,民不聊生,死丧和背井离乡者甚众,人口锐减,田地大片荒芜。

为了恢复生产,当时的知州班衣锦奉旨向广东、福建、赣南等处招民垦荒,上述各地客家人,热烈响应,迁来人数逐年增多,达数万。

他们在山上搭棚居住,开山垦地,生活极为清苦。

通过耕种,大批荒芜田上土质渐肥,产量倍增,家境逐渐好转,在修河沿河居住,制造船只,对于促进当时水运起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修水的客家文化,不仅有一般客家文化所具有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勤劳勇敢的精神以及对修水农业生产和水运中起到的独特的作用。

特别是客家人陈氏五杰,更为修水的客家文化增添了光彩。

祠堂文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祠堂的繁荣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繁荣。

修水历史上名人辈出,祠堂文化极为丰富,目前正在着手恢复八贤祠等,恢复和挖掘各祠堂内的名人文化资源、建筑特色资源以及民风、民俗资源等。

四、社会经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修水县朝着争当九江率先崛起的排头兵,提前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五强的奋斗目标,结合实际不断完善“353”战略,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较大成就,现已形成茶桑、药材、水电、林果、矿产等五大支柱产业。

2004年修水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9843万元,比去年增长15%,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第一产业完成91011万元,增长6.05%,第二产业完成91590万元,增长25.31%,第三产业完成107242万元,增长15.15%,三种产业结构比为31.4:

31.6:

37.0。

2004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零售额97886万元,比上年增长13.95%。

全县完成财政收入22660万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360万元,比上年增长22.7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96元,比上年增长6%,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在岗职工)14951人,比上年减少1.79%,年工资总额14795万元,比上年下降1.56%。

目前修水正在着力推进“四创”工程,即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山水园林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县,这必将有力地改善和提升修水县的整体形象,构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修水有实力从江西省走向全国。

同时,修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调整产业结构的“1116”工程,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工程的发展思路,蚕、药、羊、茶将成为修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突出了修水物产资源的特色,为修水发展成为三省九县边贸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

五、旅游业发展现状

修水旅游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独立的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工作由文化广播旅游局兼管。

从近年的旅游接待及收入分析,2002年总接待人数约3.1万人次,直接或间接收入约60万元;2003年总接待人数约3.3万人次,直接或间接收入约65万元;2004年总接待人数约3.6万人次,直接或间接收入约80万元,旅游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修水除了一些名人纪念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等以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区(点),旅游资源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目前约有东电、南山、宁红、山谷、政府招待所等11家宾馆与招待所,1010个床位,主要以满足当地居民及一般公务客人的需要为主,没有涉外和星级旅游饭店;修水县城内的餐饮以社会餐馆为主,商业网点和娱乐场所虽然相对较多,但也是以地方消费为主,档次较低。

第二章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一、生态度假旅游发展态势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以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为主要吸引物,为游客提供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了解文化的旅游经历,并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模式。

相对于传统旅游产品而言,新兴的生态旅游产品具有下列显著的特征。

(1)在回归自然的氛围中,以生态环境教育与自然知识普及为主要内容,是一种新生、自然、异质性的高品质旅游活动。

(2)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追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体现。

(3)一般多选取受人类环境影响相对较小,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生态系统稳定的区域作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地。

(4)它与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同作为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和谐共处,最大限度调动当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使之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

(5)参与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开发、经营的人员均具备良好生态意识,同时,游客及当地居民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

(6)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其对游客数量进行全面、有序的控制。

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世界上以年均10%—30%的速度发展(世界旅游业年均发展速度为4%),年产值达2000亿美元以上,它被普遍看作可能是传统大众旅游升级换代的最佳替代产品,代表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生态度假旅游是社会进步和旅游产业走向成熟的产物。

随着各国经济的增长,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日的延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陶冶生活情趣等方面转变,是现代旅游的新价值取向。

因此,以生态度假、康体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

有资料显示,在欧洲和北美,旅游客源输出的70%以上是度假休闲。

据美国专家预测,到2030年,旅游业将成为全世界80%以上人员的生活必需,可见生态度假旅游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中国近年在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中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据不完全统计,年均接待生态游客为2500万人次左右,生态旅游年收入达5.2亿元,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新兴的生态旅游虽然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就我国国情并结合实践效果而言,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全面地大范围地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的条件。

由于生态旅游基本都选取生态环境相对优良的地带作为产品开发区,而旅游产开发与经营,伴随着游客的活动,必然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并极易引起当地环境的退化现象。

因此,我国目前更应该提倡的是理念形态的生态旅游,即旅游业的生态化发展与管理,在旅游者中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在旅游企业中实施生态化运营,提供绿色产品、倡导绿色生产、实现绿色增长,在行业管理中加强旅游业的生态化管理,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旅游概念作为一项原则,广泛适用于一切旅游活动中。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双休日”制及节假日的推行,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寻常百姓关心的话题。

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是人类共同的天性,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的一种迫切要求。

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作与生活节奏都明显加快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利用闲暇时间从工作的劳累与紧张中解脱出来,放松精神、陶冶情趣、锻炼身体、调节生活。

因此,他们大多希望到气候宜人、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的地方去康复自己的身心,希望休闲地能提供多样化、大众化的娱乐、休闲和康体项目。

显然,如同修河规划区这样的风景优美的山水小城具有发展生态度假旅游的良好条件,是休闲度假者的首选。

二、江西生态度假旅游发展特点

生态旅游是江西生态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有利于发挥江西生态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能促进江西旅游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旅游业的超常可持续发展。

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对于加速江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劳动力转移,加快资金积累,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均具有深远意义。

具体分析江西发展生态度假旅游具有以下6个方面的特点。

(一)有利的区位条件

江西地处我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联系密切,具有极好的地理区位条件,历来被称为“东南沿海的后花园”。

浅内陆省份的江西不但是中国长江经济带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处于我国东部向西部经济开发重心转移的必经要道上,占有明显的地利优势。

(二)良好的生态基础

江西地势南高北低,周高中低,最北部浩淼的长江把江西基本封闭,是我国少见的省级封闭式自然地理单元,江西境内山、江、湖紧密关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水陆生态系统。

加之江西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良好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分布非常有利于生物多样化的发育。

地质年代中,离现今最近的第四纪冰川对江西的覆盖不完整,留下不少生物物种孤岛,使江西成为亚洲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之一,这更为扩大了江西生物多样性的优势。

江西全省现已有44个自然保护区、50个森林公园,32个风景名胜区,其总面积占省国土面积的4%,此外还多种形式建成自然保护小区上千处,共中仅婺源县就有188处之多。

全省森林植被率现已达55.24%,位居全国第二位,甚称江南绿洲。

良好的生物资源为江西发展生态度假旅游提供了深厚的物质保障。

(三)特色的生态文化

封闭式的地理单元影响并孕育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赣文化单元。

赣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家族中的一枝奇葩,其中佼佼者如客家文化、青铜文化、瓷器文化、傩文化、革命史迹文化、渔文化、茶文化等保存相对较好的文化资源,均是开发文化生态旅游中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

(四)可持续的发展后劲

历史上江西长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改革开放20年来这种总体格局尚无根本改观,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70%以上。

传统型农、林经济虽然拖了江西经济的后腿,使江西成为了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辩证地分析,在今日中国各地社会经济中明显存在着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环境退化的现实,江西目前的经济落后表象后面是保住了一个青山绿水的环境,长远来看,它不但为江西发展生态度假旅游提供了前提,而且为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强有力的品牌支撑

江西地近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京九铁路与浙赣铁路在南昌相交汇,使南昌成为连结京、沪、粤中国三大旅游客源地的汇合点,应当肯定江西发展生态度假旅游具有良好的远景客源市场。

江西是国人公认的旅游资源大省,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等闻名遐迩,是江西的骄傲,也为传统观光旅游与生态度假旅游的结合升级换代提供了前提,其中尤其是井冈山“红花”与“绿叶”相映成辉,7000公顷的次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是引人入胜的风光,近年井冈山主动向生态旅游产品转向,已建成花卉、果业9大生态旅游观光基地,并拥有生态旅游观光专业村19个,稍加雕琢,即可成优秀的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此外被人们誉为“江南最后的香格里拉”的婺源县、东江之源三百山、南昌梅岭、九岭山、武功山、柘林湖等均为良好的生态旅游选择区。

(六)政府的高度重视

江西现在拥有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旅游业的社会环境。

省委、省政府近期依据省情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确立江西在21世纪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道路,具体将生态旅游与有机食品工业、生态农业作为新世纪三大生态支柱产业,并从政策、资金、管理、人才等多方面予以扶持。

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产业,地位获得空前提高,全省上下涌动着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热情,旅游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此之机,扬长避短,逐次发展生态旅游,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可谓正当其时。

三、修河流域在江西旅游中的地位与作用

生态度假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的发展要受到资源、环境质量的影响,更要受到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受到人们消费水平与消费理念的影响,受到原有产业基础的影响。

修水县地处九江,是三省九县中心城市,区位条件优势,与主要中心城市,如南昌均在3小时交通圈内,是短期度假的理想之地。

因此,不论是从江西省旅游经济发展角度分析,还是从满足人们的需求角度分析,以及从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角度分析,修水具备了发展生态度假旅游的时机与基础。

从修水县旅游资源特色及区位条件分析,修水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对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以下明显作用:

(一)丰富江西旅游产品内容

江西目前有山(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等名山资源)、湖(鄱阳湖、仙女湖、柘林湖)的知名品牌资源,而以河流峡谷风光见长的资源尚没有开发。

修河是鄱阳湖五大水系中水质最好、风光最秀美的河流峡谷资源,正可以互补对“河”品牌开发中的不足,构建江西省的“四山三湖一河”的旅游拳头产品结构,达到错位发展的目的,丰富江西的旅游产品。

(二)增加休闲度假空间

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不断增加,度假空间也要不断增加,江西省目前虽然已有很多著名的旅游胜地,但由于这些知名胜地资源等级高,如庐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等,旅游发展规模与开发强度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江西省若仅靠几个知名品牌旅游地,会增加知名品牌的环境压力与资源保护压力,因此,需要增加度假空间,以分流环境压力较大的旅游区的游客,促进对遗产资源的保护。

(三)增加特色休闲度假的类型

修河规划区与目前江西省已有的旅游区在生态环境背景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它是一种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相结合、自然山水景观与乡村、小城人家相结合的休闲度假地,山、水、滩有机结合,小城文化、乡土文化、郊区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充分体现了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差异性,构成本规划区独具特色的生态度假环境。

这种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不仅能够使休闲者获得自然享受,同时又能获得小城文化的感受和体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是修水生态度假旅游独特的魅力所在,也为江西生态度假旅游的发展扩展了新的领域。

(四)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沿海城市群众的休闲后花园和森林绿色银行总体发展战略相符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积极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始终保持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永续利用。

同时,江西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中兴特色产业”的新路,推进江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