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364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涡阳一中2018级高二年级开学第一考质量检测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蓝藻、大肠杆菌、小球藻和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蓝藻和小球藻因有叶绿体而能进行光合作用

B.蓝藻、大肠杆菌和小球藻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C.区分艾滋病病毒、蓝藻、酵母菌和小球藻的依据是否有核膜

D.上述五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均是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后代。

 

2、蓝藻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小球藻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A错误; 

B、蓝藻、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B正确; 

C、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区分艾滋病病毒和蓝藻、酵母菌、小球藻的依据是否有细胞结构,而区分蓝藻、酵母菌和小球藻的依据是否有核膜,C错误; 

D、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B。

2.下图表示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其作用,a,b,c,d代表小分子物质,A、B、C代表大分子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A是淀粉和纤维素,在动物细胞内与其具有相似功能的物质是糖原

B.物质a,b,c分别为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糖

C.物质d进入细胞时不需要消耗ATP,也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若构成两个大分子物质B的小分子物质b的种类和数量相同,则这两个大分子物质B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是淀粉,a是葡萄糖;B是蛋白质,b是氨基酸,C是DNA,c是脱氧核苷酸,d是性激素。

【详解】A、物质A的组成元素是C、H、O,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多糖,因此A是淀粉,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能储存能量,A错误;

B、根据试题分析可知,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c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物质d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所以d是性激素,性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C正确;

D、物质B是蛋白质,其多样性是由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决定的,故若构成两个大分子物质B的小分子物质b的种类和数量相同,则这两个大分子物质B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撕取洋葱外表皮分别放置在一定浓度的甲(蔗糖)、乙(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能用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B.10min时,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实验初始时

C.用一定浓度的甘油溶液代替乙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D.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差异是因甲、乙溶液浓度不同导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A细胞失水量增加,细胞发生质壁分离;B细胞先失水量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若外界溶液的浓度增大,导致浓度差变大,所以单位时间内,失水程度大,复原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

【详解】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如成熟的叶肉细胞,A错误;10min时乙所示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原因是吸收了细胞外液的溶质,此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初始值,此时甲细胞均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乙细胞没有处于质壁分离状态,B错误;甘油能渗透扩散进出细胞,用一定浓度的甘油溶液代替乙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C正确;在6~10min内,两种曲线的失水程度不同,有可能是由于浓度差不同引起,但整体曲线趋势不同,是因为溶液不同,甲可能是蔗糖溶液,乙可能是一定浓度的硝酸钾,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失水程度越高,但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则取决于质壁分离后的细胞的生活状态,即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4.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关于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ATP可水解为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

B.ATP的元素组成有C、H、O、N、P

C.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会储存大量ATP供运动消耗

D.在有氧条件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可以形成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键,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释放其中的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需要;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依靠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细胞对ATP的大量需求;合成ATP需要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所以ATP可水解为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A正确;

B、ATP的元素组成有C、H、0、N、P五种元素,B正确; 

C、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依靠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细胞对ATP的大量需求,C错误;

D、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故在缺氧条件下和有氧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鼠吸入18O2,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

B.给水稻提供14CO2,其叶肉细胞中可检测到14C6H12O6

C.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培养根尖,细胞中可检测到3H标记的RNA

D.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5S标记的半胱氨酸,可在分泌蛋白中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用35S标记半胱氨酸,可探究分泌性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与分泌途径。

2、用14CO2探究光合作用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

14CO2→14C3→(14CH2O)。

3、利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揭示呼吸作用的机理,例如,用18O标记的氧气(18O2),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即18O→H218O。

【详解】A、小白鼠吸入18O2,18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因此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A正确;

B、给水稻提供14CO2,14C在水稻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

14CO2→14C3→14C6H12O6,故叶肉细胞中可检测到14C6H12O6,B正确;

C、胸腺嘧啶是DNA中特有的碱基,所以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培养根尖,细胞中可检测到3H标记的DNA,C错误;

D、半胱氨酸可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所以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5S标记的半胱氨酸,可在分泌蛋白中检测到放射性,D正确。

故选C。

6.某同学为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设置了如图装置两组。

甲组中A处放置一定质量的马铃薯块茎(厌氧呼吸产物为乳酸),B中装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乙组中A处放置等量的马铃薯块茎,B中装有等量的蒸馏水。

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不考虑气体水溶性、温度等因素对液滴移动的影响,设底物为葡萄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铃薯块茎需氧呼吸的产物有H2O、CO2和酒精

B.甲组液滴的移动情况可反映马铃薯块茎呼吸产生的CO2量

C.甲、乙两组液滴均可以左移或不移动

D.若甲组液滴左移,乙组液滴不移动,不能确定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及实验装置图:

甲组中B处放一定量NaOH溶液,种子进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液滴移动是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结果,因此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量;乙组实验B处放等量蒸馏水,其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因此液滴移动的距离是产生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的差值。

【详解】A、马铃薯块茎需氧呼吸的产物是H2O、CO2,A错误;B、由于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组液滴移动的量可代表马铃薯块茎呼吸消耗O2的量,B错误;C、甲组液滴可以左移或不移动,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乙组液滴可以不移动,但不会左移,C错误;D、若甲组液滴左移,说马铃薯块茎进行了有氧呼吸,乙组液滴不移动,据此只能确定马铃薯进行了有氧呼吸,但不能确定其是否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不能确定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D正确。

故选:

D。

【点睛】易错点:

甜菜块根、马铃薯块茎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与气体没有关系。

7.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有氧呼吸大于无氧呼吸

B.A点无氧呼吸最强,C点无氧呼吸最弱

C.D点氧气充足,应该将该器官贮存于此条件下

D.图中阴影面积为该器官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必须知道该植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用方程式表示如下:

由上可知,有氧呼吸中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无氧呼吸中只释放CO2而不吸收O2。

观察曲线可知,在O2浓度小于10℅时,O2的吸收量曲线低于CO2的释放量曲线,表明植物既在进行有氧呼吸又在进行无氧呼吸。

AB段总呼吸作用强度降低,有氧呼吸强度升高,说明无氧呼吸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C点时两曲线重合,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则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而无氧呼吸受到了完全的抑制。

B点CO2释放量最低,说明此时细胞呼吸作用强度最低。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CO2总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差值,即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故它可代表无氧呼吸的强度。

【详解】B点二氧化碳释放量最低,说明此时细胞呼吸作用强度最低,并不能判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强度大小,A错误;A点氧气吸收量为0,只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最强,C点只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最弱,B正确;B点呼吸作用强度最低,是器官贮存的条件,C错误;图中阴影面积是该器官总呼吸强度与有氧呼吸强度的差值,即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总量,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差别,以及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储存植物器官的最适条件,再根据题意作答。

8.将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一次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

对此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当CO2浓度约为0.8mol/L时,A、B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B.若A植物在第5min时光照突然降低,C5含量将增加

C.此实验可用于验证A植物比B植物具有更强的固定CO2的能力

D.30min以后,两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都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

两种植物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密闭室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最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由图可知,B植物比A植物更能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

【详解】密闭小室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值代表该植物的净光合量,由于两者的呼吸速率大小不知,因而当CO2浓度约为0.8mmol/L时,A、B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无法比较大小,A错误;光照突然降低,光反应速率下降,C3还原速率减弱,产生的C5减少,C5的消耗不变,所以C5含量将降低,B错误;由密闭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最终浓度可判断B植物比A植物具有更强的固定CO2的能力,C错误;当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再变化时,说明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由图示知,30min以后两种植物所在的密闭小室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保持稳定,说明两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都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用所学知识结合图示信息,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

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测定仪测得了夏季一天中该玻璃罩内CO2的浓度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BC段较AB段CO2增加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细胞呼吸减弱

B.CO2下降从D点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C.FG段CO2下降不明显,是因为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减弱

D.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量最多,光合作用最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BC段较AB段CO2增加减慢,二氧化碳的增加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此时温度较低,A正确;

B、二氧化碳下降从D点开始,D点说明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B错误;

C、FG段二氧化碳下降不明显,是因为光照强度太强,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减弱,C错误;

D、H点二氧化碳浓度最低,说明一天中此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但并不是光合作用最强,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某密闭温室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B、C两点的温度相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经一昼夜后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增加

B.经一昼夜后大棚内O2浓度增加

C.B、C两点时温室大棚中植物有机物的含量分别为最高和最低

D.B、C两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

图中表示密闭温室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图中AB段过程中,植物的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有机物一直在消耗,在B点时,植物的呼吸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在BC段过程中,光合作用强度一直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不断积累,在C点时,植物的呼吸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此时植物有机物含量最高,CD段过程中,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有机物又开始减少。

纵观这个曲线,经过一昼夜后CO2浓度减少了,说明经过一昼夜有机物积累量增加,氧浓度增加。

【详解】经一昼夜后,CO2浓度下降,减少

CO2用于合成有机物,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增加,A正确;经一昼夜后,CO2浓度下降,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大棚内O2浓度增加,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点时大棚内有机物含量最高,B点时有机物含量最低,C错误;B和C两点温度相同,说明呼吸强度相同,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等于该植物所有细胞呼吸强度,因此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叶肉细胞呼吸的速率,D正确。

11.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三位实验员制作洋葱根尖装片的操作如表所示(“+”表示操作,“-”表示未操作),则甲、乙、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看到的细胞重叠

B.乙中染色体着色很浅不清楚

C.丙中虽然细胞着色清楚但看不到染色体

D.制片过程中用手指轻轻按压盖玻片是为了使染色更充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解离:

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

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

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

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

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

(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像为止。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由于甲没有进行解离,所以细胞与细胞没有分离开来而重叠在一起,A正确;由于乙没有进行漂洗,解离液会与染色剂发生反应,导致染色效果不好,所以染色体着色很浅不清楚,B正确;由于丙取材是在根尖5~7mm处,此处已不是分生区,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所以染色质不会变成染色体,但操作过程正确,所以细胞着色清楚但看不到染色体,C正确;为了形成单层细胞,制片过程中将一张载玻片盖在盖玻片上,用手指轻轻按压载玻片是为了使细胞分散开,D错误。

【点睛】熟悉有丝分裂过程取材和制作装片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目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如图1和图2表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处于图1的C→D段

B.图1中D→E段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含量不变

C.图2中a对应图1中的A→B段或E→F段,c对应图1中的E→F段

D.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图2中d所示的情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

图1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之比,其中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图2:

a、c表示染色体:

DNA=1:

1;b表示染色体:

DNA=1:

2;d表示染色体:

DNA=2:

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A、图1中的CD段包括有丝分裂G2期、前期和中期,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A正确;B、图1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含量不变,B正确;C、图2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1中的E→F段,c时期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a时期减少一半,对应图1中的A→B段或E→F段,C错误;D、图2中d表示染色体∶DNA=2∶1,有丝分裂过程中这种情况不存在,D正确。

故选C。

13.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

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小肠上皮细胞

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常见的类型有: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细胞凋亡的意义:

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详解】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D错误。

故选B。

14.在某种牛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是红褐色,aa是红色。

基因型为Aa的个体

中雄牛是红褐色的,而雌牛是红色的。

一头红褐色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小牛的性别及基因型为()

A.雄性或雌性,aaB.雄性,Aa

C.雌性,AaD.雄性,aa或Aa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红褐色母牛的基因型是AA,做为母本会提供一个A配子给子代,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该下牛至少含A-,而AA都是红褐色,当该小牛是雌牛是基因型是Aa,故该小牛是雌牛,基因型是Aa,故选C。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5.紫色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

Pd–-深紫色、Pm–-中紫色、Pl–-浅紫色、Pvl–-很浅紫色(近于白色)。

其显隐性关系是:

Pd>Pm>Pl>Pvl(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

若有浅紫色企鹅(PlPvl)与深紫色企鹅交配,则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可能是()

A.1中紫色︰1浅紫色B.2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

C.1深紫色︰1中紫色D.1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

1很浅紫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d时,子代全为深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m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深紫色∶1中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l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深紫色∶1浅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vl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2深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综上分析,选项A、B、D均不可能出现,只有选项C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6.下列有关人体性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男性的性染色体可能来自其祖母和外祖父

B.性染色体上基因表达产物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X、Y染色体会发生联会行为

D.人体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只含一条X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其中X来自母亲,则可能来自外祖父或外祖母;而Y染色体来自父亲,则应该来自祖父,A错误;

性染色体上基因表达产物不仅仅存在于生殖细胞中,B错误;

X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会发生联会行为,C正确;

人体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也可能含2条X,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17.一个噬菌体DNA的双链均被15N标记,让该噬菌体侵染在14N环境中培养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4代,以下不可能出现的是

A.子代噬菌体中只有14个含14N

B.子代噬菌体中只有2个含15N

C.子代噬菌体中的DNA分子都含有14N

D.子代噬菌体中的蛋白质外壳都不含15N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因为双链DNA含15N,复制后会分到两个子代DNA中,再复制,这两条15N的DNA单链仍然在两个DNA上。

所以无论复制多少次,含最初母链(2条15N的DNA单链)的DNA就2条。

增殖4代,一共产生16个DNA分子,子代噬菌体中含14N的有16个,2个含有15N,只含14N的有14个,子代噬菌体中的蛋白质外壳是以大肠杆菌中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都不含15N。

考点:

本题考查DNA复制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下图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

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①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②③④能证明其他物质等不是遗传物质,所以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