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181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文综上学期期中试题

林芝二高2020届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背篼又名背篓,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背在背上运送物品的筐状背具,适合“爬坡上坎”。

“背篼军”指的是城市内大街小巷出现的一群以背篼作为劳动工具的劳动者,群体数量庞大,靠体力赚钱。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背篼军”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新疆北部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大巴山地

2.“背篼军”的出现可以

A.方便城市居民生活B.解决农村增收问题

C.有利于城市治安稳定D.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3.我国某地理研究性小组经过研究得出,“背篼军”正逐步走向消失,下列选项能成为其论据的是

①城市工资水平升高 ②城市服务行业兴起 ③国家户籍管理改革 ④青壮年就业机会增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下图为智能手机的GPS功能显示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手机GPS功能的出现,说明

A.GPS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B.GPS技术可以扩大人们的出行范围

C.随着GPS技术的普及,民用GPS技术发展很快

D.有手机信号就能进行GPS定位导航

5.手机GPS能够实现的功能有

①网络实时监视 ②所处位置获取 ③失窃汽车查找 ④行车路线追踪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雨林被破坏前后对环境的影响对比图,回答下面小题。

6.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的主要原因是

①热量充足②降水充沛③生长季节连续④土壤肥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图中直接反映出的雨林对地表土壤的影响包括

①使土壤免受暴雨冲刷

②使土壤免受烈日暴晒

③使地表水下渗量增大,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④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8.雨林大面积被毁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②生物多样性锐减

③“厄尔尼诺”现象频④流经雨林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变化不大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9.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A.发电B.防洪C.养殖D.梯级开发

10.田纳西河流域目前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先开发的电能为

A.火电B.水电C.核电D.风电

11.下图为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炭电力冶金公司产业链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为

A.煤气、焦煤、电力、水泥B.焦煤、电力、水泥、煤气

C.水泥、焦煤、电力、煤气D.焦煤、电力、煤气、水泥

12.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挽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

诗词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天人合一,顺时而食。

”一家著名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

这表明(  )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传统

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漫长的历史中,每一个节气对应的诗歌都不少,在文人墨客笔下,它们记载着四季变换,书写着农事与民生。

这体现了(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并享用着文化 

②文化深刻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二十四节气是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

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

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曾是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如今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

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

可见(  )

①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 

③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④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7.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认为许多看过的书籍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上,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由此可见,优秀文化(  )

①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决定人的道德修养

③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④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8.“大妈”“土豪”等一些新词在海外媒体或口头交际中成为热点。

截至目前,已有245个汉语借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安家落户”。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  )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②体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表明不同民族文化最终会走向完全融合之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9.汉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当那些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的人们说着流利的汉语时,当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人们在言语之中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喜爱时,人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

汉语,不仅仅属于中国!

这一感叹体现了( 

 )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特点正逐步消失 

③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④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形式。

“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

这说明(  )

①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②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③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文化发展不失根基 

④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1.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指出,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挖掘其时代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要求我们()

①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努力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③认真寻找研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更多见证 

④虚心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央视一档原创型节目《朗读者》一播出就引来好评如潮。

选用一段精美的文字,通过朗读这种平常媒介来展现出文字背后的精彩人生故事,节目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由此可见(  )

①大众传媒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3.“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

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

”上述观点旨在说明(  )

①要吸引外来文化的一切成果 ②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③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特色 ④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4.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

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

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价格革命的影响 B.商业革命的影响  C.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影响

25.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在许多欧洲国家把哥伦布作为英雄进行纪念的时候;在美洲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行为,他们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还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

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受到严重阻碍   B.欧洲文明破坏了美洲文明

C.两种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  D.历史的价值判断有相对性

26.《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写道:

“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这主要是由于(  )

A.价格革命的发生  B.东方商品的输入  C.经济危机的爆发   D.资产阶级的剥削

27.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

“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

”这一描述反映出(  )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28.1921年至1926年,苏俄(苏联)与外国资本共签订135个租让合同,所有承租人的投资额为4800万金卢布;

租给私人和合作社的企业,到1922年底达3874个。

其实质是(  )

A.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D.实行多种所有制经营

29.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

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30.美国吉尔伯在《美国经济史》中写到:

“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二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

毋庸置疑,采

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

”对上述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B.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C.刺激了经济虚假“繁荣”  D.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31.1933?

年4月,罗斯福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1934?

年1月,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美国旨在(  )

A.完善福利体系 B.扩大进出口贸易 C.改变生产关系 D.增强商品竞争力

32.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

此做法(  )

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33.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

A.35美元稳定等价于1盎司黄金

B.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美元与黄金挂钩,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D.美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厚的黄金储备

34.某西方政治家说,欧盟“改变了欧洲的面貌,使欧洲在国际会议桌上发出了政治强音”。

这说明建立欧盟(  )

A.推动了欧洲世界霸主的确立    B.使欧洲政治一体化得到了实现

C.促进了欧洲国际地位的提高    D.使欧洲了摆脱美国的奴役控制

35.2017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岘港举行。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携手谱写亚太合作共赢新篇章》的重要讲话。

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表现在(  )

A.消除了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  B.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C.推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D.巩固了中国在亚太中领导地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

36.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     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       ;乙为我国     地区。

(6分)

(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每空一分共6分)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

 

 

 

 

 

 

(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请简要从自然和人文条件分析为什么能形成商品粮基地?

(10分)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制约因素是什么?

该如何解决?

(6分)

 

3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这种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分)

 

(2)图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我国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38.材料中国甘肃华亭县把文化扶贫列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以文化阵地扶贫、公共文化服务扶贫、文化产业扶贫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农村工作的实践证明,“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

正如贫困地区农村干部所说的,“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

”某地文化扶贫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即建起一座小型图书室,并向每座图书室赠书100种。

向农村捐赠图书,培养了当地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干部的应用写作能力。

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是从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优化的必要路径。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文化的重要性谈谈“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的道理。

(12分)

 

(2)文化扶贫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请就教育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为某村委会进行文化扶贫工作设计两条动员标语。

(6分)

 

39.材料每个人的成长,都首先受到家风的影响。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必须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风文化。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古代的正面家风典型,推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孔氏祖训箴规》和《颜氏家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让传统文化与好家风共同激励人、塑造人、培养人,构建了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有专家指出,“家风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传承好的家风,才会让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不断提升”。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12分)

 

(2)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请就如何建设良好家风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6分)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

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圆冬奥之梦。

在“BEIJING2022”字体的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结合材料说明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设计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

(16分)

 

41.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25分)

材料一1933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

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

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政府为发展社会保障采取的做法。

(8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条件。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11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临终前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使苏联领导层出现最高权力的争夺。

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其地位还不能同斯大林担任的总书记相比,急需得到中共的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伏罗希洛夫发言称这是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赫鲁晓夫

则说非如此不能使中国人感受到友谊。

1960年春夏之际,中苏双方出现严重分歧,同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反修”问题。

会议期间,传来赫鲁晓夫于7月16日突然通知撤退在华全部专家的消息,激发与会者一种勒紧裤带尽快还债的情绪。

1961年苏联赫鲁晓夫裁军120万的计划遭到了苏联军方的强烈抵制。

——徐焰《苏联援华的真相》

材料二苏联(赫鲁晓夫)政府主动提出,在两国贸易中间中国所欠的10亿卢布逆差可分五年偿还,不计利息,中苏双方就此达成协议。

——1961年4月《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对华经济援助的三次政策变迁。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对华经济援助变迁的苏联国内背景。

(6分)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

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

的第一题计分。

43.请你简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44分析田纳西河综合开发所取得的效益?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从19世纪初开始,在工业革命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同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

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

1846年废除了损害工厂主直接利益的谷物条例。

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6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

到1853—1860年间,英国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残余,这使英国成为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1860年,英、法签订英国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

以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

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9分)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解析:

B 分析材料可以得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书信是文化传播的方式或手段;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2.解析:

D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题中诗词以客观事物寄托精神世界,说明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③符合题意;题中诗词的寓意在于家乡对游子的持久影响,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①②与材料无关。

3.解析:

D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特点。

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而推出的时令点心受到人们的欢迎,说明“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③符合题意;著名食品企业借助传统饮食文化,开发出的时令点心受到消费者欢迎,有助于该企业的发展,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④正确;①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夸大了市场经济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排除。

4.解析:

A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并享用着文化,文化深刻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5.解析:

D “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

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可见,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③正确;德国人的“严谨”“认真”等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这说明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④正确;①不符合材料主旨;②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排除。

6.解析:

C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表明优秀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①正确;读书对气质、谈吐、胸襟等的影响,表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正确;②夸大了读书的作用;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解析:

A 如今,越来越多的汉语借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安家落户”,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这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④中“完全融合”说法错误。

8.解析:

B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说着流利的汉语,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喜爱,这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同时也表明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①③符合题意;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