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内容.docx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内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内容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培育情感态度与学习习惯”这三者中择一,谈谈你的理解?
针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富含情感的课程,应该把情感教育有机地贯穿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至于如何来培育情感态度,我们该从: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培养审美情趣。
(①感受汉字的形体美②感受汉语的语言美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④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美⑤在习作练习中创造美)3.提高道德情操修养。
(①爱国主义情感②高尚的理想情操③健全的道德伦理)这些方面来进行。
这样才能将语文课程所要求的“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落到实处。
2.举一例,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1、自主性学习:
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
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
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2、合作学习:
(美国威廉·格拉塞)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
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3、探究性学习:
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
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根据实际,可单一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合力则更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选课文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
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
在周月芳老师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
(1)初读课文,理线索。
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2)自主学习,谈感悟。
其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
周老师采用了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
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显了合作学习之奇妙。
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
(3)主动探究,悟“环保”。
《鸟的天堂》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联系生活做环保教育更表现出周老师生活即课本的现代教育观。
(4)综合实践,练“能力”。
让小学生搜集材料练“查阅”;学写解说词练“习作”;学做导游练“交际”,无不是在讲读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3.举一例,谈谈教师是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
学法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与方法,即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最优化的途径;二是指学生学会制订最能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计划,根据学习活动的不同目标、要求,结合自己个人特点和课题的性质等相应地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学习策略,设计最优化的学习过程;三是指学生对自己学生活动的结果进行审查,对后继活动的控制和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所谓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是教师对学生小学语文的方法的指导,它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学习方法使用价值的认识,即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使用范围,使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能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一.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措施
1.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果只顾教法,不作任何的学法指导,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化身为学生群体中一员,充分考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的需要。
(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
开始时,学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点,例如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怎样说完整的话等等。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把规定学习的程序和方法的材料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规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实践,进而形成习惯,掌握方法。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学生质疑,培养能力。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1)课前诱导。
(2)课后辅导。
(3)课外延伸。
3.群体与个体相结合。
二.举例。
例如:
小学语文第11册第2课《桂林山水》,是一篇看图学文。
在教学时,应图文对照,有重点地分析课文。
在分析第二段时,我运用“看----读----想----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即先看图,然后读,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想(作者拿什么与漓江水作比?
比的目的是什么?
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写漓江水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最后让学生读。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好像看到和感觉到漓江水的美,而且感受到作者的惊喜赞美之情。
此时,教师还要指导朗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同时使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懂得“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总之,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上,应多点辨证思维,少点形而上学,这对提高学习指导的有效性是很有益处的。
可见,学法得当,学才有效,学才有趣,所以相信,只要我们本着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原则,把一些新的理念带到课堂内外,走进新课程,去不断更替,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新的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教育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
4.在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五个方面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
我要谈的是“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这一教学规律。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
”这里的“生活”从广义上来说,既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状况,如做工,务农,当兵、经商、教书等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是生活的内容;生活还包括人在生活中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人类生活服务的科学活动、科学发现、创造发明等。
可以说,生活经验涉及到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尤其是情感、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
可见,语文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根本要求。
正如刘国正先生的语文生活观也认为:
“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又是为生活服务的。
语言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没有了实际内容”。
语文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基础课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而要回归生活。
也正因如此,新课标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与生活相契合。
最新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
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
在“阶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也提出:
综合性教学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这就明确指出语文课堂必须是开放的,而且语文课堂教学的“触角”要伸向社会和自然的广阔空间,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内容的社会性,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有利于联系生活,也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以广东省的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特点是每一册必修课本的第一单元就是关于社会生活的活动单元;从必修一至必修五,第一单元的主题分别是“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和“走进经济”。
可见,教材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另外,就学生个体来说,学生是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相对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特征的个体。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如果把鲜活的生活元素注入到语文课堂中,便可激起学生联想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并产生共鸣,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语文,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际能力。
综上所述:
语文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基础课程,语文课程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
也正因如此,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与生活相契合,教材要紧扣生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一个具有生活质感的语文课堂。
5.你还知道哪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举一例,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模式是指: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有:
愉快教学模式和语感教学模式。
除此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还有:
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
“自主参与式”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模式的指导思想简言之就是:
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1、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
因此,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
通过读,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能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2、在参与中发展智能。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说,课堂上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运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在参与中完善人格。
参与是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引自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确,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正确的参与行为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对他们将来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态度、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因此,参与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
“自主参与式”略读课文教学模式力图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同时,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二、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自主参与式”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
基于以上观点,此模式的基本特征用下图来表示:
教师活动特征:
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拓展生成
学生参与特征:
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议—披文入情—品读感悟—举一反三
认知动态过程:
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发散辐射
当然,这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的,可作适当的调整。
三、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导入激趣。
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
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2、导读提示。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
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读提示要非常明确: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不知道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3、导引点拨。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
4、导情设境。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
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
5、导标反馈。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
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
6、拓展生成。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
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课堂作业或课外作业,帮助学生依托课文,跳出课文,举一反三,顺向迁移。
6.选一课例,谈谈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并点评运用这一方法的优势?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太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 出示谜语,学生齐读。
(出示课题)
2 讲述与太阳有关的神话、传说、故事。
3 师: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来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些神话故事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
另一方面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
4 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学生正确、流利地自由读课文。
2 师: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谁来说一说?
相机板书,特点、与地球的关系。
师:
《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
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 师:
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
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生:
我只知道太阳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
2 师: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 分组交流。
4 汇报交流。
A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
(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
师:
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部分内容说一说课文是这样把它说清楚的。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说话练习:
师(引导学生发现括号里面填的是数字):
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
所以我们知道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
有科学依据的。
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板书:
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生:
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
B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
C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
5 学生齐读描写太阳远、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6 引导学生从事物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
师:
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关系是相互联系的,认真思考,完成下面练习。
出示例句句式:
因为______,所以______。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四、学习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1 过渡。
师:
太阳与地球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
现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 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
根据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3小结。
师:
这一节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便说明了它们关系密切。
用“看起来……其实……”这个句式,可从现象说到实质。
4 提问。
师:
这一节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
“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5 朗读全段。
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6 巩固。
7 指名读、齐读。
(突出“没有……就没有……”)
五、扩展延伸
1 拓展。
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
(生答:
月亮。
)同时教师演示课件。
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
2 学生练笔。
要求:
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
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明白。
点评:
本课主要运用了朗读法(学生正确、流利地自由读课文)、自学法(分组交流学习)、讲读法、谈话法(老师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法(学生练笔写月亮的特点)等教学方法。
本课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前,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
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內容大胆地说出来,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十足。
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
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太阳》这篇课文就是事物性说明文的很好的例子。
因此,作者设计的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拓展延伸环节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读写紧密结合,语文的工具性得到很好落实,学生语文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
7.学了这一章,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写一篇感悟体会?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下面仅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谈论。
一、虚假自主
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内涵。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
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自主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难以把握好自主与他主的关系,在扶与放中不知所措。
于是产生了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
一是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
如交流、汇报、表演、操作,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
“他主”迹象明显,更需要静思默想。
二是有的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弱化,一切让学生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景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的感受,教师却不能及时发挥指导作用,成了“满堂乱”,“放羊式”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学,自己尽量学,主动性是其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靠兴趣,比如强调教材同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与经验相整合,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从教到学,从我要学到我能学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能成为一种专制。
规划性(即学会自我安排如何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另一个基本特征,需要从小培养。
规划性自我管理,包括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方法的应用,学习活动的调控。
自主学习应充分。
包括学习活动的时间应充分,精力要有保障;学习形式的趣味性应充分,增强学生的内驱力;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选择学习伙伴、内容、方式的权利应充分,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二、无效合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
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切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
但少数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简单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
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
1、时机不当。
少数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习实际,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安排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有的教师一节安排多次小组讨论,结果因时机不当而收效甚微。
2、分组不科学。
目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编排多按高矮次序和性别搭配编成。
这种合作小组成员的构成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立即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
这种热闹是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活而无序。
小组内同学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一两个发言,其他人陪听;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推辞,都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闲聊,边说边笑甚至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4、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出问题后未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
此时,有的小组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
有的小组才刚开始,这不但达不到合作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5、评价不足。
开展小组活动后经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的汇报交流。
但发言人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个人意见。
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
”“你的见解真不错”。
显然,教师评价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很少涉及。
尤其是很少关注性格内向,少言语和基础较差的弱势群体,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发挥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
总之:
将课桌一拼并不是合作学习。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道出了合作学习的价值,但“三个和尚无水喝”又给我们实施合作学习提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