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964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17 大小:1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7页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7页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7页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7页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2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风格各异的建筑

单元概述:

本册继续围绕“结构与系统”这组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材料的性质与功能以及力的作用之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与功能。

该单元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识房屋的产生,房屋以及其他奖状外的发展经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到技术是建筑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

建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建筑材料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又改进了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通过探究建筑物的形状、结构与力的关系以及分析建筑物的结构层次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独立选择问题、制定方案、实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初步感受“结构与系统”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美,实现科学与艺术、技术、文学等学科的整合,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单元包括“常见的建筑”、“巧妙的结构”、“美丽的建筑”三课,其中“风格各异的建筑”是后面两课的基础,“巧妙的结构”是本单元的重点。

1.常见的建筑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

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

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

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

(房屋)

教师:

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

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

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

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1)阅读教材P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

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2)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3.讨论。

(1)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2)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建筑机械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常见的建筑

1.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生存、适应环境、抗御自然灾害。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人造住所

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功能单一到综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房屋的变化,知道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房屋。

(二)新课教学

◆活动2:

不同风格的房屋

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师:

课件出示不同风格的房屋图片。

这些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

观察比较,分析,交流。

教师:

介绍各个不同地区的环境与建筑间的关系。

教师:

除了以上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

学生:

交流资料,进一步领悟房屋的建造要与当地环境相适应。

2.分析房屋的构成。

讲述: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别,但它们在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层次,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吗?

教师出示楼房构成层次图,学生诉说楼房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

提问:

外形不同的房屋它们在构成上有何相似之处?

楼房构成的简图:

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

3.分析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构成的,用简图表示出来。

★拓展活动:

不同功能的建筑

1.提问:

除了我们居住的房屋外,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呢?

2.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的图片。

讨论:

图片所表示的建筑物是什么?

有什么用途?

教师:

请学生根据不同功能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分类。

学生:

小组讨论,分类。

课后调查:

我们周围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他们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教学资料建筑的分类

中国的古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下10种类型:

(1)宫廷府第建筑,如皇宫、衙署、殿堂、宅第等。

(2)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城楼、堞楼、村堡、关隘、长城、烽火台等。

(3)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市楼、钟楼、鼓楼、过街楼、牌坊、影壁等。

(4)陵墓建筑,如石阙、石坊、崖墓、祭台,以及帝王陵寝宫殿等。

(5)园圃建筑,如御园、宫囿、花园、别墅等。

(6)祭祀性建筑,如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祠宇等。

(7)桥梁及水利建筑,如石桥、木桥、堤坝、港口、码头等。

(8)民居建筑,如窑洞、茅屋、草庵、民宅、庭堂、院落等。

(9)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宫、庙、观,回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礼拜堂等。

(10)娱乐性建筑,如乐楼、舞楼、戏台、露台、看台等。

蒙古包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

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

 

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方便,建造拆卸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

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

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

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蓝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一个中等规模的蒙古包需用方块木栅组成,从外形上看其体积并不大,但包内的使用面积却不小。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牧民,习惯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划分为九个方位。

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橱柜等。

火位周围的五个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花纹的木柜木箱。

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与我们的祖先住的那种“干阑式”房子相似。

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没有固定的住处,特别是南方,山丛中有毒的植物、害人的蛇蝎,常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于是,我们的祖先每到一处就先用支柱架起一个高台,在高台上搭起个棚子,这样既防潮又防蛇蝎毒害。

这就是最早的傣族竹楼。

竹楼架在离地面1米多高的空中,下边圈起来,有的饲养牲口,有的加工米面,有的作贮藏室。

从地面蹬木梯可达到房子的前廊,宽敞明亮的前廊是接待宾客的地方。

穿过前廊是一个宽大的晒架,这是晒粮食、堆干柴的地方。

里面是住房,住房分内外两室,外室有一个大火塘,四周是长凳,平时一家人就围在火塘边吃饭;内室是主人休息的地方。

改进意见: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房屋的构成。

其教学过程是教师首先讲解: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别,但它们在构成方面都有一定的层次。

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吗?

然后教师出示楼房构成层次图,让学生说说楼房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然后师生共同概括出楼房的构成。

之后指导学生独立分析一种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构成的,并用简图表示出来,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结构与系统的关系。

最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分析结果。

 

2.巧妙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

3.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

4.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到各种巧妙自然的结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

2.能举例说明建筑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

2.能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定性或定量地探究力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的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讲述:

各种建筑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这些不同的结构与建筑物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呢?

2.板书课题:

巧妙的结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1.讲述:

上节课布置了查找关于建筑物结构的资料的作业,现在全班分组讨论,观察我们周围的建筑物有哪些形状和结构。

2.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发言。

4.全班一起讨论第八页的几幅图,各属于何种结构。

5.讲述:

书上的第九页总结了三种不同的建筑结构,大家还能找出更多与之对应的建筑吗?

6.分组讨论并填图。

7.汇报讨论结果。

8.讲述:

想一想你还能制定哪些分类标准,举手回答。

9.汇报结果并将第九页的建筑物结构分类卡填好。

板书设计:

第二课巧妙的结构

赵州桥:

拱形结构。

美国佛罗里达的安普卡特中心:

球形结构。

泰姬·马哈尔陵:

圆屋顶结构。

英吉利海峡地下隧道:

柱型结构。

金字塔:

三角结构。

埃菲尔铁塔:

框架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

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为什么那么稳固呢?

与力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2:

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1.出示赵州桥、埃菲尔铁塔等有特色的建筑的图片。

提问:

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什么?

A.赵州桥为什么是拱形的?

B.楼板、立柱为什么做成空心的?

C.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为什么是三角形的?

2.设计研究方案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研究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

5.讲述:

在第10页的几个实验项目中同学们可任意选择一个实验进行研究(一个小组合作一个项目)。

步骤:

(1)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

(2)将实验材料组装成实验模型;

(3)改变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尝试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研究。

6.分组展示研究结果。

7.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拓展活动:

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1.讲述:

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的结构非常巧妙,大家看看书上第11页的几幅图片,看看这些生物的结构与建筑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2.学生描述图中及自己发现的各种结构有哪些特点?

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

3.阅读科学在线

思考:

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仿生建筑?

板书设计:

第二课巧妙的结构

说说下列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1)弧形结构

(2)拱形结构

(3)管状结构

(4)柱体结构

(5)球体结构

教学资料:

赵州桥

最古的石桥是河北省赵州城南2.5千米处的安济桥(即赵州桥,俗称大石桥,与赵州永通桥并称为姊妹桥)。

无论从结构技术方面或建筑艺术方面来说,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都占有崇高地位。

这是一座敞肩式单孔石拱桥,长64.4米。

此桥初建于隋开皇十一至十九年(公元591年~公元599年),至今已有1500年。

这是世界上现存修建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

安济桥除了历史悠久外,造型更是独特:

桥的主拱为拱脚距离较大的弧形坦拱,两个拱肩上又分别建有两个小拱。

这种敞肩式(空腹式)拱的采用,在全中

 

国以至全世界都是首次,特点是能增加桥梁的稳固性,同时又扩大了桥的流水面积,减少了洪水对桥梁的冲击。

在桥面两侧栏板和望柱上,则雕有竹节、花卉和龙兽图案。

全桥造型优美,构筑科学,对中国桥梁建筑影响很大。

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20米。

埃菲尔铁塔得名于它的设计师桥梁工

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

铁塔设计离奇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埃菲尔铁塔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西区,临塞纳河的左岸。

铁塔建成于1889年,是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巴黎世界博览会而建立。

埃菲尔铁塔分为三层,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分别在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建有平台。

据说,该塔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而相连起来。

1889年5月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剪彩,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

直到2004年1月16日,为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法国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尔铁塔上介绍了其为申奥所做出的准备情况,而埃菲尔铁塔更成为了法国申奥的“天然广告”。

建筑的形状与结构

弧形花朵在整株植物中特别突出,虽然花瓣比纸还薄,却可以抵挡住较大的风力,就是因为它弯曲的弧形。

弯曲的弧形物体可以做得很轻,却非常强韧,某些建筑物的屋顶就是弧形的。

拱形拱形是一种弧形。

在它所支持的物体的下面是中空的,天然的拱形岩或洞穴可以承受数千吨的岩石,很多桥梁就是拱形的。

柱体树木的树干就是圆柱体的。

圆柱体可以支承巨大的重量,建筑物中的柱子就是根据这一道理设计的。

管状管状物体质量轻而强韧。

几乎所有的隧道都是管状的,因为它可以同时承受来自下方及上方的压力。

楼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它们全部都是中空的管状。

球体不论从哪个面看,球体都是向外弯曲的,这种结构使它比任何物体都坚固。

壳形壳是一层薄薄的外层,是圆弧形状的,它必须相当坚固。

蛋壳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壳;陆地上的蜗牛背着一个螺旋形的壳;很多海底动物都有壳,以此来抵挡海水巨大的压力。

改进意见:

活动2的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提出问题(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及探究价值)——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观察(包括选材,制作模型,改变实验条件、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结论)——实践运用(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某种建筑在选材和结构设计上具有哪些道理。

 

3.美丽的建筑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的美设计了两个活动,“欣赏建筑美”是基本活动,“调查建筑材料”是拓展活动。

通过让学生观察,先从建筑物自身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欣赏建筑物的美,再从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及功能的协调性上来进一步欣赏建筑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建筑物的美的能力。

通过调查建筑装饰材料,观察其图案、造型、色彩、用途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建筑材料对装饰、美化建筑物的作用,体现了科学与生活、技术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由两个活动组成,“欣赏建筑美”是基本活动,“调查建筑材料”是拓展活动。

通过让学生观察,先从建筑物自身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欣赏建筑物的美,再从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及功能的协调性上来进一步欣赏建筑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建筑物的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个方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体会出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2.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对现有的装饰材料(如是否环保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

你注意过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吗?

留意过公园长廊的雕刻和绘画吗?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建筑物的美丽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

欣赏建筑美

1.课件出示一组美丽建筑的图片。

提问:

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美吗?

美在哪些方面?

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交谈;用词语、诗歌或散文来表示建筑物的美。

2.教师归纳

归纳赞美建筑物美的方面:

造型、色彩、装饰……

3.课件出示一些赞美建筑物的诗,请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从哪个方面赞美建筑物的。

(1)讨论:

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的环境或创设某种环境来体现建筑物的美?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能不能为你所喜欢的建筑物写一首赞美的诗?

学生写诗并朗诵。

4.教师归纳

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拓展活动:

调查建筑装饰材料

1.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装饰材料。

提问:

这些建筑材料的图案、造型和颜色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前调查得到的一些资料,小组讨论:

人们是怎么利用某种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

课后调查:

我们学校是利用哪些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

怎样改进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三课欣赏建筑的美

建筑物美的表现:

(1)表现在自身造型和色彩上。

(2)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教学资料: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整个建筑群的人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

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像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

这座建筑已被视为悉尼市的标志。

中国建筑的美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美感。

首先,就单体建筑而言,古代中国建筑在造型上讲究比例协调与尺度适宜。

建筑一般按台基、屋身与屋顶三段式划分。

柱子与梁额形成恰当的比例,一般柱高不超过明间开

间的宽度,使建筑呈现一种低平舒展的感觉。

屋顶与内部梁架及檐口与檐柱之间,常按2:

1的比例,形成方圆相涵的和谐比例。

中国建筑的艺术精粹,尤其体现在院落与组群的布局上。

有别于西方建筑强调单体的体量与造型,中国建筑的单体变化较小,体量也较适中;但通过这些似乎相近的单体,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庭院空间。

在一个大的组群中,往往由许多庭院组成,庭院又分主次;主要的庭院规模较大,居于中心位置,次要的庭院规模较小,围绕主庭院布置。

有了主次的区别,也就有了整体的内在和谐,从而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画空间和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还十分讲究色彩与装饰。

北方宫式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在汉白玉台基上,用红墙、红柱,上覆黄琉璃瓦顶,檐下用冷色调的青绿彩画,正好造成红墙与黄瓦之间的过渡,再衬以湛蓝的天空,使建筑物透出一种君临天下的华贵高洁与雍容大度的艺术氛围。

而江南建筑用白粉墙、灰瓦顶、赭色的柱子,衬以小池、假山、漏窗、修竹,如小家碧玉一般,别有一番典雅精致的艺术效果。

再如中国建筑的彩画、木雕、琉璃瓦饰、砖雕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建筑细部,这些细部处理手法,又因地区不同而有各种风格变化。

中国建筑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

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

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健康住宅

健康住宅指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具体来说,“健康住宅”的最低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1)会引起过敏症状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尽可能不使用容易散发出化学物质的胶合板、墙体装修材料等;

(2)应设有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

特别是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住宅,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

(3)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房间内的温度,要力求常年保持在17℃~27℃之间;室内的湿度,要常年保持在40%~70%之间;

(4)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0.15毫克/立方米;

(5)噪声要小于50分贝;

(6)一天的日照要确保3小时以上;

(7)应有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

(8)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能力,这些灾害涉及火灾、坠物、煤气中毒、跌倒、砸伤、触电、公害、污染(电脑、电视机、吸尘器的使用)等;

(9)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

(10)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等等。

奇妙的房屋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建造了一座行政大厦,楼房内既没有砖墙也没有板墙,而是用一种活的植物将房间隔开,成为一种能生长的“绿色墙”。

这种植物建筑不需要庞大的施工机械设备,建筑工人利用树木自然弯曲刻出缺口,再使它长合;也可以把伤破的枝条接合,用人工方法形成“连理枝”。

采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建造出许许多多构思巧妙、造型新颖的拱廊、曲桥、屏风、围墙、住宅、办公楼等。

这种房屋可常年翠绿、百花争艳、佳果不断,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噪声与空气污染。

改进意见:

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台湾日月潭慈恩塔、颐和园长廊等画面、挂图或课件,让学生观察思考:

这些建筑物美在哪里?

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然后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自身的美,组织学生围绕教科书中的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举例说明自己对建筑物美的观点,抒发自己对建筑物的赞美之情。

之后指导学生欣赏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美,出示流水别墅、水榭楼台挂图或课件,让学生观察思考:

这些建筑物美在哪里?

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围绕教科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的环境或创设环境来体现建筑美的。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各自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第二单元奇妙的人体

单元概述:

本单元包括“人体的组成”、“消化与吸收”、“呼吸与交换”、“循环与运输”、“心理与适应”、“健康成长”等6课。

面对自己既熟悉有陌生的身体,每个学生都会有无穷无尽的未解之谜。

本单元试图让学生们在结束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之前,能通过亲历更加综合的探究活动,逐步对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重要系统以及重要器官的功能有一个比较清晰、基本的认识。

学生在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