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839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

《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

高考专题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

[考纲要求] 1.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点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开始侵华

(2)代表:

林则徐、魏源

(3)阶级:

地主阶级抵抗派

(4)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5)影响:

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这种“最初觉醒”指的是什么?

答案 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2.“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上述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

“何以立国?

曰富。

何以制夷?

曰强。

何以致富强?

曰在治人。

人不自治,治之以法。

晚清这位人士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 变革政治制度。

4.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中国近代哪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中体西用

(1)背景:

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章等

(3)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4)主张:

自强、求富

(5)作为:

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60~90年代

维新思潮

(1)背景: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

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主张:

倡导君主立宪

(5)影响:

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初

民主、科学

(1)背景:

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3)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主张: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

(1)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

李大钊

(3)阶级:

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4)主张:

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5)影响:

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归纳总结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向西方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社会

阶层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了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例题 (2016·海南单科·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

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问题

诊断

第一问较为简单,依据材料概括即可。

由材料“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相去几何矣”可得出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发达,由材料“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可得出主张引进西学,由材料“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可得出主张学习西学的最新成果。

第二问的难点在于答题方向的问题,引进西学的主张有何意义呢?

主要采用了推导法,后面的一条都是从前面的一条推出来的。

方向

研判

本题要求概括归纳材料并回答特点意义等内容。

对于这类试题,归纳概括类相对简单,因为它有方向,有固定的内容可以作为依托;对于结合所学知识类,就比较困难,回答时可以把与此相关的、能想到的所学知识全部答出,同时也可以采用上述的推导方法。

答案 

(1)认识:

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2)意义:

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1.(立意:

思想观念更新的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

“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答案 C

解析 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2.(立意:

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著述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说明欧洲诸国之间相遇,是以道理为权力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知,道理不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平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说明梁启超强调民族要自强,故D项正确。

3.(立意:

皇权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有学者在评论近代历史时说:

“(在一定意义上说)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协调得当,皇权甚至可能会成为民主政治的保证力量。

”由材料可知该学者(  )

A.对改良作为政治现代化途径的肯定

B.认为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并非对立

C.否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

D.排斥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制度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主旨是保留君主的前提下,进行协调(即改良)的方式,可以成为民主的保证力量,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不同与材料中是改良后的皇权不符,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并未涉及革命的主张,所以否定更无从谈起,故C项错误;民主的建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材料中强调改良是可行的,对于辛亥革命是否被排斥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4.(立意:

宗法制与新文化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权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答案 背景:

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和社会转型;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政治理念;“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新文化运动崛起。

看待:

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互为表里,对其发展有过积极作用。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际,消极作用逐渐彰显,仍蕴涵一定积极因素。

(或回答具体内容亦可:

宗族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基层地方自治上一定程度有利于和谐及社会的安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组织依托;是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有消极作用。

解析 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材料“1915年”的时间提示,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对“尊孔复古”逆流的抨击、西学东渐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以及材料“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阻碍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第二小问看待,它在历史上发挥过凝聚宗族人心,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近代它压制了个人权利,成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阻碍。

考点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20世

纪初

旧三民主义

(1)内容

①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评价

①性质: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

列宁评价的是孙中山的什么思想?

答案 民生主义思想。

2.1924年,孙中山说:

“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不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的这种思想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国际上什么重大事件的影响?

答案 十月革命。

3.孙中山说: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什么?

答案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20世纪

20年代

新三民主义

(1)内容

①民族主义: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

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评价

①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②是旧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及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归纳总结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帝制,进行政治革命,解决土地问题,进行社会革命,反映当时中国人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组织召开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三大政策”。

在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正确认识民生主义

按照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阐述,其内容主要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

(1)“平均地权”有两层含义,一是主张“土地国有”以防止“兼并”,二是主张“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以达到“均田”的目的,防止社会革命发生。

(2)“节制资本”的根本用意是防止在中国出现垄断国计民生的私人企业、集团,使中国在充分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像欧美国家那样财富过分集中、贫富过分悬殊。

例题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问题

诊断

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方向

研判

本题的难难在哪里?

难在完整、准确地挖掘材料的深层信息以及解题关键,其实,这正是全国卷试题的用心之处,现象把实质掩盖的“够狠”,你需要擦亮眼睛。

答案 C

1.(立意:

对三民主义概念的理解)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并未提出过“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的观点,故A、B、C项错误;由“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得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D项正确。

2.(立意:

从思想解放的角度认识孙中山的思想)孙中山说:

“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

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答案 D

解析 推崇民有民治民享体现民主思想和民权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主张推翻专制统治属于民权主义的政治革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倡导进行社会革命属于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专制时代……此事之必然者也”可知孙中山重视国民思想启蒙,故D项正确。

3.(立意:

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概念)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

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知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过程迥异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国有问题,也不能说明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故B项错误;据材料“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知孙中山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知识主线

一、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1)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主张:

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3)影响:

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1.毛泽东曾经给林彪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

“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是不能达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是无疑义地正确的。

据此推断,这封信大致写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哪一个时期?

答案 形成时期。

2.“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哪部著作?

答案 《新民主主义论》。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著作: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主张:

工农武装割据

(3)影响:

指导开辟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著作: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主张:

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3)影响:

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

(2)主张:

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

(3)影响: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

成立后

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著作: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主张:

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3)影响:

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1)酝酿: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提出:

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发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完善: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

“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

邓小平的这段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发展生产力。

2.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

“我们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破’和‘立’。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案 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中国市场经济体系。

20世纪末~21世纪初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1)酝酿: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提出: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发展: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其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归纳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途径,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历经形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2)邓小平理论历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酝酿、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的提出、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发展成熟并最终在中共十五大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