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5577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x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x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王道勇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最新的一个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怎么样的、未来将会出现哪些挑战,我们应当怎么进行推行?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共同思考的。

今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大家共同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这个时代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哪些挑战;第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基本思路。

讲这么三个问题,第一背景和意义;二,挑战;三,对策。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一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这样一个总体布局。

十八大报告的说法是: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刚刚加进去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可以看一下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一些区别,在生态文明这一块你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过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看一下关键词,所谓的关键词讲一些重要的名词,比如说生态,十七大只讲了12次,十八大讲了39次;环境,十七大讲了27次,十八大讲了33次;资源,十七大讲了24次,十八大讲了32次;生态文明,十七大讲了2次,十八大讲了15次,所有的有关资源、环境、节约、污染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基本的关键词全部增加了次数,而且有些次数增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可以看出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非常高,前所未有。

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这样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为什么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它的重大意义有哪些,这个需要我们从目前国内外总体的现状来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两个基本情况,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一)资源约束:

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

在资源这一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个大的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资源高消耗之路已经完全不可持续了。

当前中国有一个基本的说法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有这么一个说法。

人口众多,没问题,世界第一,幅员辽阔,没问题,960万平方公里,前世界排名前3位。

地大物博这一块,地大也是对的,但物博绝对不对,中国的物产非常不多,尤其是一些资源性的东西,现代工业所需要的一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资源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煤水铁这些东西,最基本的人类生存资源中国是极度欠缺的,中国非常欠缺。

这是中国目前统计的数字。

耕地面积为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面积为四分之一,天然气是全世界的二十分之一,铝、铜都是五分之一,十三分之一,占全世界的水平都非常地低,我们是个资源贫国。

我们可以发现全世界的夜景图里面,资源消耗高的都是发达国家,这是美国宇航局发表的一个全球的夜景图。

从夜景图中间可以看出来,这是美国,这是西欧和北欧,这是中国的东南地区,这是日本、韩国,这是朝鲜,朝鲜就没什么灯光。

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耗就越大。

这是美国,美国总人口3亿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多一点,但他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能源,排放世界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美国的人均能耗水平是中国的五倍,如果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是全球经济的老二,如果我们经济发展超过美国的话,我国的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跟美国持平的话,那全世界都完蛋了。

因为没有简单,美国是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到,但它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能源,如果中国是按美国的人口的方式消耗的话,把全世界能源的三分之四都消耗掉了,在现有的能源里面还缺三分之一的口子,不知道哪里找去,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是四分之一,如果中国像美国那样生活的话,完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急剧升高,资源高消耗之路对中国来说,经济越发达,这条路越走不通,我们必须警惕。

(二)生态约束:

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

第二,生态这一块约束很强,我们生态的代价惨重的道路也不能再走了,过去我们走的一条道路,一般也都是生态代价基本惨重,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了,西方发展模式的生态代价非常惨重。

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

20世纪十大污染事件里面,大家可以看一下,其中前8个都是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而且前8个里面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四五十年代这个时期出现的,到七十年代过后,西方国家搞“绿色和平运动”过后,环保运动过后,西方国家的生态代价才不是那么惨重,以前的代价非常惨重,过去二三百年之内西方国家在地球上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它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像温室气体,比如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温效应占63%,二氧化碳的生命周期是多长时间呢?

200年。

它可以生存200年时间。

像甲烷,它可以生存12到17年,氧化亚氮这个气体能够生存120年,氢氟碳化物生存5万年,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到空间过后很长时间不会消失,过去二三百年,西方工业革命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多温室气体到现在为止都对全球气温产生巨大的影响。

加上最近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发展中国家工业大发展导致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百万物种灭亡。

这是《自然》杂志得出的结论,百万物种有可能会灭亡,像很多地方的海平面会上升。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他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之前写过一本书叫《难以忽视的真相》,也出了一个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他就是因为这本书和纪录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而在这本纪录片里面他得出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在最近65万年以来全球的温度一直是横着变化的,但是从1950年之后,它一下就起来了,未来二三十年还会继续往上升。

全球变暖会导致北极和南极的冰川融化,然后导致格陵兰岛等这些北极的岛,全岛的冰川都会融化,这种结果如果是事实的话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到6米,那时候全球有二三十个国家会亡国,国家就没了,就泡在水底下了。

比如说我们看新华社发的图片,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这个国家的平均海平面海拔就1.5米到3米不到,如果海平面上升到4到5米的话,全泡到海里了,所以马尔代夫已经在澳大利亚以及内陆地区买土地,准备迁过去,所以那时候马尔代夫的美景我们就看不见了,这是世界。

中国发展的生态承载力也有限,我们无法搞非常高能源的生态的惨重的发展道路。

中国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三分之一多,荒漠化面积占四分之一多,90%的草原、90%的湖泊都在退化,受到污染,所以中国整个生态承载力就不足。

我们可以看一下图片,中国宜居地区本来就不多,越是绿色的地方越宜居,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很多地区不适合居住。

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这条线的北面是黑龙江的瑷珲,南面是云南的腾冲,所谓的腾冲-瑷珲线,这个腾冲-瑷珲线,是1936年的时候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划的。

96%以上的人口都住在这条线以东南,以南,以西北的国土面积很多,占50、60%,但它人口非常少,只占5%、6%,中国本来宜居人口就不多。

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沙漠化、戈壁、盐碱化现在非常常见,城市地区污染很严重,北京地区都很严重。

北京市出现了“北京下土了”的说法,有一段时间,2004年的时候北京甚至还掉土,掉的不是雨点是土,掉土。

像珠三角地区,像广州这些地方,它污染都很严重,像广州这个城市的雾霾非常严重。

(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看一看,从现实中可以看看,无论是资源这一块还是环境这一块,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应该汲取西方国家的教训,都应该结合自己实际的能力、实际的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来进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我们一般认为有这么两个意义。

第一,从理论上看,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民族传统的哲学理念、深层里面是完全契合的,生态文明建设跟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都是完全契合的、尽心知性而知天这种感觉,它通过中华民族最近的一个说法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相互融合,融洽相处。

西方文明不是这么认为的,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是向外争取,征服大自然,让大自然为它自己服务,这是它的基本理念,而中国这个文明的理念是“天人合一”,生态文明建设与这个理念是完全契合的。

另外生态文明建设也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论,辩证统一的思想,破坏、建设变成统一的思想。

有发达,就必须有相关的发展,有经济发展必须有生态环境的发达。

另外,根据现实、实践的情况来进行认识牺牲理论。

当然还有现实意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至少有以下五个现实意义:

第一,顺应时代和世界的潮流,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已经完全地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像德国这些国家,它的绿党刚开始成立的时候非常小,现在绿党已经成为国会中的第三大党,非常大,影响力很大,老百姓、民众都觉得环保是正常的,生态文明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它顺应时代潮流。

第二,顺应国内的民意,老百姓现在对生存问题基本上都不太害怕了,但是对生态、对发展问题很恐惧,生态破坏过后带来一系列巨大的问题让老百姓感到很不安全,老百姓现在由生存到生态的这样一个诉求的变化,它顺应国内的民意。

第三,它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过去地方官员一般考核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GDP,最近一段时间社会稳定也比较重要,但是仅仅依靠GDP的经济发展来衡量一切,这个时代在中国基本上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的经济基本上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大建设。

所以,GDP至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在政绩考核的过程中日益加上社会稳定,加上生态文明保护情况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基本指标,这样的话我们的官员在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在做规划的过程当中,可能就会觉得我需要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也有利于社会成员对生态问题深刻反思。

我们中国老百姓对发展有一种狂欢,发展得非常好、非常高兴,继续再搞20年,但是现在改革开放搞30年,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带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未来还需要这样的代价吗?

我们付得起这样的代价吗?

这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反思,然后形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新的节约意识、新的环保意识、新的生态意识,这是第四。

第五,有利于总的中国的发展从单向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这样一个时代转变,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有它自己内在的很重要的、重大的意义,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了很多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

所以我们下面讲第二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讲以下五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这也是目前一个很大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最近几年以来,一直在不断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的转移升级,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

我国过去二三十年以来形成的一个打工经济、底层经济、高资源高能耗经济都还存在,这种经济对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比如说,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增长”,过去的企业是底层的小企业,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企业,环保意识非常差的企业,我们很多的能耗高、污染重、排污标准不达标,甚至不执行,这都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当中一些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后果,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转型完,未来这些东西仍然可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对我们的环境保护,对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的影响甚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