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docx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
【课程简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重点展示2011年版课标在识字写字教学、写作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
以帮助教师了解2011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学习要求】
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
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
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
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
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
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
2.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3.关注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在第一、第二学段,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教师要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和写字的质量,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技能。
要用好“字表”。
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基本字,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
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些时间和力气,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书法教育,既要在技法上下工夫,也要重视在养成良好习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
学习书法重在书写实践,要落实学生的书写时间,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实践,并加强指导。
小学阶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二、关于写作教学
关于写作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科学地阐明了“写作”“写作能力”“写作教学”的内涵与要点。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不只是一种技能,它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又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表达自我,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
表达和交流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则是重要方式,而书面的表达和交流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总是要表达交流自己对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理解与看法,表达交流自己各种各样的想法与要求。
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写作的过程又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写作是复杂的精神生产,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不仅是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写作是创造,即使是写一篇应用文、写一张便条也是一种创造。
因为,应用文、便条也需要清晰明白、文从字顺。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清楚明白、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充满创造的、复杂的精神劳动。
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也往往能看出这个人阅读的量、阅读的面、阅读的品位,看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应以写作为中心,也不意味着阅读为了写作。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种提法提示我们应十分重视写作教学;应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习之间的关系;应多从写作去考察评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3.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
这是“写作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
其内涵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写作指导应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
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
写作指导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进行简单的字词句篇的“作文训练”。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逐渐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是“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
同时,这样的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与提升的过程。
写作指导的目标是能够让学生书面表达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正表现了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
写作指导就应着力于培植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乐于”“易于”“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准确地把握“写作”的目标
写作教学指导,应围绕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进行。
“教学建议”部分,主要强调要根据学段的特点组织教学,并对“写话”“习作”的定位做出说明,指出:
“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这是课程标准的重要改革,降低写作的门槛,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逐步打好写作的基础,不要操之过急,坏了孩子们一辈子的写作兴趣,削弱了他们对母语的感情。
要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要盲目“提前”。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建议”突出了“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四种能力,而不仅仅是表达能力:
这与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也充分体现了写作教学建议的总的指导思想。
观察、思考是表达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绝非只是语言文字的训练。
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与表达能力紧密相连,也表现了人的基本素养。
因此,观察、思考、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意义不仅在于有利于表达。
“教学建议”还强调: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写作教学尤其要重视文风问题,要引导学生抵制社会恶劣文风的影响。
这既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
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创设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放开手脚,表达真情实感。
特别是在初学写作的时候,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使他们动辄得咎,望而生畏。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要总是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
要提倡平时多练笔,有感而发,有感即发,不要总是在作文课上应命而作。
要改进命题作文方式。
命题作文要贴切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如果总是让他们无话可说,那么,他们也就更有可能去说假话、空话、套话,抄抄别人的东西了事。
通过命题引导学生写作,命题之时注意留有空间,让学生自主拟题、自主选题,这才是好的做法。
(五)重视学生写作的过程与实践
写作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重视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学会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修改,这是任何文体的写作必须经历的几个环节。
指导任何文体的写作,都应重视这些环节。
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应有一个取材、立意、构思的过程。
学习列出提纲,或画出思维导图,这样一个提炼思想、谋篇布局的过程,是利于写作的。
初稿完成后,还应该加工润色,反复修改。
重视这些写作环节,也是重视写作的基本规律。
把握住这些环节,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那些“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佳话,并不是没有这些基本环节或过程,只不过是在大脑中完成了取材、立意、构思、布局等环节。
中小学生学习写作,应重视这些基本的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了“立意”。
本来“实验稿”中的“构思”也含有“立意”的意思,但突出“立意”,更加鲜明地提示,文以意为帅,正是所谓“练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练意”。
空洞的文章,套话连篇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
重视写作的这些基本环节,在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上下工夫,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希望只是通过模仿名篇佳作甚至优秀学生作文选,就能写出好文章,那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即使是模仿,也应对模仿的佳作做出分析:
人家怎样构思立意,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遣词造句。
简单的仿写,甚至生吞活剥,是不可取的。
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能在写作实践中得到提高。
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
重视学生的实践,不等于不要知识,也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
但是,即使把一些写作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没有大量丰富的写作实践,还是学不会写作,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所以,写作知识的教学,还是要精要,有用。
太多了,太系统了,反而会束缚学生的学习。
在学生多读多写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拨、修改,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会更好。
(六)注意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初中阶段的写作指导,还应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沟通,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样不但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七)注意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
写作指导还应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和网络环境,革新了教育手段,改变了教育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能够丰富表达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相互评改的机会。
很多学校,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建立自己的博客,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在网络上相互评改作文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写作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作评价的建议,充分体现了语文评价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
写作评价,不是简单的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术性评价,而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评价。
因此,应该重视写作兴趣、真情实感、文风,写作过程以及写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写作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还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发展。
(一)依据学段目标,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写作评价要依据不同学段目标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
不顾年段特点,用一些“主题鲜明,层次清楚,文字通顺”之类套语去评价,是不可取的。
每个学段都应突出评价的重点。
尤其是第一、第二学段,不要过于注重技术层面的评价。
第一学段重在兴趣,第二学段鼓励放胆。
在写作起始阶段,低门槛进入,尤其要注意培养兴趣和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
规矩太多,要求太高,压力太大,心理负担太重,都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每个学段都要关注学生书写的情况。
认真、正确、规范、整洁,是写作书写的基本要求。
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不仅仅是写字课的事情,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重视学生书写问题。
作文书写尤其应该注意。
(二)重视对兴趣和习惯、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写作评价当然要重视对具体的每一篇“文”的评价,但更要重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习惯,以及每一篇“文”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作文评价要眼中有“文”,心中有“人”,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要有正确的启发引导。
因此,“评价建议”要求,“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三)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
写作评价不能仅仅是对写作结果的评价,还应该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
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如认真观察、注重搜集真实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写作方法,如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搜集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如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的基本环节。
因此,重视过程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
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还应特别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作文修改是学习写作的重要环节。
修改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作文内容与文学表达的修改,还应关注学生修改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如修改是否认真、细心,是否关注到文章的内容、构思与文字运用等诸多方面。
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也是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过程。
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互相评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互相评改,是非常有意思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关注写作评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对于写作评价的呈现方式,“评价建议”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提倡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
“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
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的内容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书面评价可以比较审慎和准确,口头评价可以更加亲切和具体,二者没有优劣之分。
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个人,他们的作文不同,他们的心理状况也不同,评价的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书面与口头的评价也可以有学生参与。
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集体评改与讨论,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
义务教育阶段不用分数评价学生,作文尤其不要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评价。
等级与评语也是各有利弊,提倡运用等级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评语更能体现个性的特点,改变写作评语的套路,从学生作文实际出发,从作文练习的重点要求出发,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还可以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
展示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表现、表达,参与、合作、多边互动与交流的愿望和热情;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自我,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应该为学生的写作创造更多更为生动活泼的展示与交流的形式与机会。
“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成长记录”是学生评价的新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与“实验稿”相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代表性”和“有价值”,不在于多而全,而在于精当。
一方面,避免了“成长记录”里材料过多过杂;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进入“成长记录”时,有一个选择的过程。
作文进入“成长记录”的目的,是能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网络与信息技术为学生作文的评价,如互相评改、师生互动、展示、交流、成长记录,提供了更多更生动的工具与平台,应该积极合理地加以利用。
四、写作教学的“序列”问题
写作教学序列的不同安排,体现了不同的写作教学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第一学段写话,到第二、第三学段习作,到第四学段写作的序列安排,不只是从作文到写话、习作、写作名称的改变,而是一个新的发展路径的设计,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放低门槛,重在兴趣
儿童开始学习写作时,门槛不宜高,能够对写话有兴趣,能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就很好。
对写作的兴趣,是学习写作最初的动力,也是永远的动力。
一开始就让他们失去了兴趣,就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甚至终身的发展。
写话,把能说的话、想说的话,尝试写下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像学习认字一样,他们特别希望把已经认识的事物、已经形成的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建立事物、概念与文字之间的联系。
用文字把说的话写下来,也是他们很愿意做、很有兴趣做的事情。
而且,从说到写,怎样说就怎样写,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因此,先说后写,以说引写,把口头语在很有兴趣的过程中,转换成书面语,在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是非常好的选择。
即使具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先说后写,以说引写,也是写作练习的很好的办法。
而且,对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大有好处。
话还没有说清楚,还不能说完整,就要求学生去写作文;字还没认识几个,会认会写的字与能说的话还差得很多,就要求学生去写作文,都是勉为其难。
操之过急,只能损伤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定位于“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内容和形式的要求都很宽泛和开放。
有什么写什么,什么都可以写;怎样写都可以,能怎样写、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可以成文,也可以不成文。
可以写成片段,或者并不连贯的几个片段,甚至还可以插入几幅图画之类,这样,学生会很有兴趣,才能乐于书面表达,增加写作的自信心。
对写作有兴趣了,有信心了,他们也就乐于书面表达与交流,学习写作就有了持续性的动力。
(二)放缓坡度,夯实基础
写作是一种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诸多能力中属于比较高级的能力,需要以其他能力为基础。
同时,写作还与学生心理发展机制有关,还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降低门槛,放缓坡度、循序渐进。
夯实基础,才能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第一、二学段几乎没有文体要求,但是,如果对习作有兴趣了,也能写一些片段,把话说清楚了,到第三学段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也就难度不大。
有了小学阶段的听说读写的基础,到第四学段再提出较高的写作要求,也就顺理成章。
还有,写作的基本能力。
四个学段,要求逐步提高,发展台阶平缓。
比如,从“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到“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从“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分段表述”,再到“真情实感”“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充实”等,这些目标与内容的设计,都值得深入领会,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特别注意不要提高阶段目标,增加学生的难度和负担。
(三)解放心灵,激发创造
在降低门槛,放缓坡度的同时,为了降低写作起始阶段学习的难度,课程标准在设计写作教学序列时,还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上规矩不早,也不严。
比如,“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不拘形式”,等等,自由度都很大。
给学生的自由发展留出空间,解放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五、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之前的课程标准:
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
第一学段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2.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综合性学习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
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
第三、第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
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
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